《曆代帝王圖》卷之十後周武帝宇文邕
“名稱”曆代帝王圖
“規格”縱51.3厘米,橫531厘米
“年代”唐代初年
“收藏地”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
《曆代帝王圖》是中國唐代畫家閻立本人物畫的代表作。是表現帝王生活的人物畫,又稱《古帝王圖》。此圖絹本,設色,縱51.3厘米,橫531厘米,現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全卷共畫有自漢至隋十三位帝王的畫像,在人物個性刻畫上表現出很大的進步,不落俗套,而顯得個性分明;畫中按等級森嚴的封建倫理觀念處理人物的大小。《曆代帝王圖》用重色設色和暈染衣紋的方法,有佛教藝術的影響。
《曆代帝王圖》的藝術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畫的最高水平,在古代繪畫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唐代是中國畫繁榮、鼎盛的時期,融合了印度、波斯等外來文化的基因,在繪畫題材方麵傾向麵對現實。這一時期人物畫不僅大家輩出,而且描繪人物的技法也得到了全麵發展。閻立本溯源顧愷之又融進恢弘博大的氣度,他在《曆代帝王圖》中,以剛勁而厚實的線條恰當而真實地刻畫出古代帝王的個性特征。
總體來講,《曆代帝王圖》作為中國肖像畫的經典作品,把帝王的氣勢和內心世界體現無疑,畫家的色彩審美水平完全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都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
末代皇室的哀影
在流失在海外的上千萬件中國文物中,《曆代帝王圖》堪稱中國絹畫代表作,這幅唐代名畫,自始一直作為私家藏品,不想南宋時期被朝廷收去,從此也就真的成了名副其實的國寶,被曆代皇室秘密收藏起來。
1860年,英法聯軍對圓明園進行了野蠻的劫掠和焚燒,圓明園內難以計數的珍奇寶貝、曆代典籍被大量掠到海外,《曆代帝王圖》因存放在皇宮得以幸免。但它雖然躲過了八國聯軍的掠奪,卻沒有躲過“監守自盜”的尷尬命運,最終流失於末代皇帝溥儀之手。
1924年,溥儀為了支撐門麵,開始一點點變賣他當初偷運出來的書畫,通過古董商等各種人物搭橋賣出,《曆代帝王圖》也在這一時期流落民間。當年溥儀、溥傑兄弟二人從宮中運出的書畫、古籍和珠寶,通過鐵路運抵在天津英租界的洋房中。此畫未隨溥儀到處躲藏,而被運往英租界得以暫時的保全。
1925年2月23日,溥儀潛到天津,在日租界原張彪的私宅張園安頓下來。溥儀在天津成立了所謂“清室辦事處”,形成一個“小朝廷”。當時的民國政府每年撥給遜位皇帝溥儀400萬元的巨額費用,但仍滿足不了他們浩瀚無邊的開銷,於是他們把念頭轉到了盜運出宮的曆代法書名畫上。由舊日臣工陳寶琛、寶熙、鄭孝胥等人經手,通過古董商等各種人物搭橋賣出,買主多為外國人。
溥儀在天津的幾年中,究竟賣出多少件法書名畫,無案可稽,難以查清具體數目。據王慶祥先生撰《偽滿小朝廷覆滅記》書中《八一五這一天》一文中所述,溥儀在天津時曾“賞賜”經手人--即陳寶琛的外甥劉駿業--一批書畫,其中有唐人閻立本的《曆代帝王圖》卷、《步輦圖》卷,五代阮郜的《閬苑女仙圖》卷及宋拓《定武蘭亭序拓本》卷等,對一個經手人竟以如此國寶作為酬答,可以想見當時這位經手人經手的國寶數量之巨。
《曆代帝王圖》從此失蹤,不知通過什麽途徑流到了美國,現藏波士頓美術博物館之中。
品畫
畫卷共包含了西漢至隋朝十三個帝王及一些侍從的肖像,帝王的上方書寫有廟號、姓名及在位年數。這十幾位皇帝依次是前漢的昭帝劉弗陵,後漢的光武帝劉秀,有才有藝的魏文帝曹丕,憨厚的蜀主劉備,深沉的吳主孫權,統業天下的晉武帝司馬炎,粗野但有策略的北周武帝宇文邕,外柔內凶的隋文帝楊堅,聰明浮誇的隋煬帝楊廣,美才兼備的陳文帝,以及軟弱無能的陳宣皇帝陳頊等。
帝王均有榜書,有的還記述其在位年代及對佛道的態度。畫家既注意到刻劃作為封建統治者的共同特性和氣質儀容,而又根據每個帝王的政治作為,不同的境遇命運,成功在塑造了個性突出的典型曆史人物形象,體現了作者對這些帝王的評儀。
閻立本畫像 畫家力圖通過對各個帝王不同相貌表情的刻畫,揭示出他們不同的內心世界、性格特征。那些開朝建代之君,在畫家筆下都體現了“王者氣度”和“偉麗儀範”;而那些昏庸或亡國之君,則呈現委瑣庸腐之態。畫家用畫筆評判曆史,褒貶人物,揚善抑惡的態度十分鮮明。人物造型準確,用筆舒展,色彩凝重。眼神、嘴唇、須眉的各種變化也透出了不同人物的素養和心計。蜀主劉備深思而勞瘁,吳主孫權桀驁不馴,魏主曹丕咄咄逼人。以及隋煬帝楊堅的深謀遠慮和陳後主叔寶的委瑣尷尬等。畫麵人物的坐、立姿態,以及不同的服飾、器物都進一步烘托了人物性格。人物比例上主子明顯大於侍從,是封建時代嚴格的等級觀念在繪畫上的反映。
閻立本,生年不詳,卒於673年,唐代畫家。雍州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榆林盛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出身貴族,與父毗、兄立德俱擅繪畫、工藝和建築。高宗顯慶初,兄死,代為工部尚書,總章元年(668)升右相,鹹亨元年(670)任中書令。工書法,擅畫人物、車馬、台閣。其繪畫有“丹青神化”、“冠絕古今”之譽。傳世作品有《步輦圖》、《曆代帝王圖》、《鎖諫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