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玉如意示例
“名稱”康熙玉如意
“年代”清康熙年間
“流失時間”1860年
“現藏地”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如意”的淵源及演變
“如意”一詞出於梵語“阿娜律”,是隨佛教自印度傳入的佛具之一。傳入我國之後,如意的形狀和用途都發生了一些變化。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心”形的,用竹、骨、銅、玉製作。講僧持之記文於上,以備遺忘。我國古代有“搔杖”(如今叫癢癢撓),又有記事於上的“笏”(亦稱“朝笏”、“手板”),如意則兼二者之用。後來,如意保持頭部呈彎曲回頭之狀基本不變,但是柄端由直狀逐漸演變為小靈芝形、雲朵形等多種形狀。頭尾呼應,主體呈流線形,柄微曲,造型美觀華麗。
唐代以後,如意逐漸失去實用功能,演變成了吉祥的象征物,它的造型也更加豐富、更加多樣化。明、清兩代,如意成為供人玩賞,象征吉祥的陳設品。特別是清代,如意受到皇宮裏皇上、後妃的青睞,寶座旁、寢殿中均擺有如意,以昭吉祥。可以說,如意造型的變化和發展在清代達到了最高水平。這個時期的如意,不僅在數量上大大超越前代,而且更加注重材質的精美、工藝的精巧、紋飾的古雅。目前所見的古代如意,多為明清所製,而以清代為最多。
清宮中玉如意的重要意義
如意的品類有琺琅如意、木嵌鑲如意、天然木如意、金如意、玉如意、沉香如意等等。清宮中的如意有很多種,而玉如意更是數不勝數。在清代很多重要的場合中,玉如意都充當了重要的角色。每逢皇帝即位,皇後妃子紀念生日,重大節日或大婚喜慶佳日,諸王公大臣們都要為皇帝後妃敬獻玉如意。
按清朝律令,玉如意也是皇帝與皇後之間的信物,“選後中者,以如意予之;選妃中者,以荷包予之。”據當時宮中太監說:“西後為德宗(光緒帝)選後,在體和殿,召備選之各大臣小女進內,依次排立,與選者五人,首列那拉氏,都統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次為江西巡撫德馨之二女,末列為禮部左侍郎長敘之二女。當時太後上座,德宗侍立,榮壽固倫公主及福晉命婦立於座後。前設小長桌一,上置鑲玉如意一柄,紅繡花荷包二對,為選定證物。西後手指諸女語德宗曰:‘皇帝,誰堪中選,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言時,即將如意授與德宗。德宗對曰:‘此大事,當由皇爸爸主之,子臣不能自主’。太後堅令其自選,德宗乃持如意趨德馨女前,主欲授之。太後大聲曰:‘皇帝!’並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乃將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後以德宗意在德氏女,即選入妃嬪,亦必有奪寵之憂,遂不容續選,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對予末列二女,此珍妃姐妹之所以獲選也。”
另外,玉如意也是當時外交禮物中不可缺少的品種之一。在公元1793年,英國特使馬戈爾尼來到中國覲見時,雙方在這次接見中互贈禮品,轉交給英王和這位特使的禮物便是如意。馬戈爾尼在他的回憶錄中寫道:“皇帝將贈給英王的第一種禮物托我轉送,這個禮物的名字叫如意,是一種長一英尺半的白色石頭,上麵刻著花,中國人認為這個禮物非常名貴,而我則以為這東西未必值錢。”馬戈爾尼雖然知道如意喻含和平與興旺的祝福,但他並不知道這種被他認為並不值錢的美麗石頭,在中國人眼中,卻十分珍貴,孕育了天地間靈氣,有著非凡的價值。
康熙玉如意的流失
珍藏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的這件如意,製造於康熙年間,是臣子吳敬進獻給乾隆的,後保存於圓明園中。這把玉如意由一塊名貴的白玉雕刻而成,顏色是白中透綠,雕刻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有銘文“禦製”兩個大字;下部則有銘文:“敬願屢豐年,天下鹹如意。臣吳敬恭進。”表達了他希望天下太平、五穀豐登的祈願,更主要的是表達了作為臣子對皇帝的歌功頌德可惜,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時,無數的珍寶都被搶走,這柄康熙年間製作的玉如意也未能幸免。接著在1861年英法兩國舉行的拍賣會上,圓明園的珍寶被作為戰利品進行拍賣,康熙玉如意就從這時流入美國,成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的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