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專家的尷尬
1986年4月,阿姆斯特丹,嘉士德中國文物專場拍賣會開幕。一次拍賣會上出現23.9萬件之多的中國文物,這樣的盛況,在歐洲收藏史上前所未有。中國駐荷蘭使館急電國內,請示此事。
嘉士德拍賣會資料圖國家文物局文物處的楊林緊急受命。他翻遍了國際海洋公約、世界各國海洋法,卻找不出任何一條能製止此事的法律依據。無奈,國家文物局隻好派出了兩位陶瓷專家耿寶昌、馮先銘,前去阿姆斯特丹一探究竟。但他們隻帶了3萬美元。
此時,阿姆斯特丹希爾頓酒店的二樓、佳士得拍賣會大廳裏,恍若一個大型劇場。過道上、地毯上,甚至大門外,都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行家。23.9萬件精致的青花瓷器,擺滿了兩層樓。
拍賣行把優先競拍的待遇交給了中國人--1號牌。可是,在整整3天的拍賣中,中國人連一次舉牌的機會都沒有得到--每一件瓷器的起拍價格,都在估價的10倍以上,叫價一路走高,3萬美元形同廢紙,20多萬件珍貴的中國文物,眼睜睜花落旁家……
寶船出水
1987年,廣州救撈局和英國海洋探測公司聯合在廣東陽江海域尋找東印度公司沉船,無意間從一艘沉船中找到200多件宋代瓷器,該沉船隨後被命名為“南海一號”。由於當時的技術條南海一號複原模型件限製,中國政府直到2000年得到香港水下考古協會會長陳來發讚助並提供技術協助下,才開始有計劃地調查發掘。期間,為了保守沉船秘密,南海邊防軍一直以“水底有炸彈”為借口“欺騙”來往的漁民。
2007年12月22日,神秘古船“南海1號”於我國南海境內出水,24日安全停靠於廣東陽江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前方的臨時碼頭。據估算,“南海1號”上的文物總價值至少為3000億元人民幣。
與海盜“賽跑”
“南海1號”的安然出水宣告,中國在世界上首創的古沉船整體打撈工程獲得成功。
歐洲文物拍賣與“南海一號”的出水,看似沒有什麽聯係,但實際上卻都與一個瘋狂的英國人有關,這個人就是在國際海洋考古學界臭名遠揚的英國人--邁克哈徹。之所以說他瘋狂且臭名遠揚,是因為他曾經砸碎了剛剛撈出的60多萬件南海珍寶……
就是這樣一個人,使得中國考古學家的打撈計劃提前實施,為的就是與這個文物海盜賽跑,搶先救回我國消失多年的神秘文物。
水下寶藏的克星
生於1940年,黃頭發、赤紅臉、長得五大三粗的邁克哈徹,自小在孤兒院長大。他從不掩飾對財富的狂熱,巨大的財富誘惑,是所有海上尋寶人的第一原動力。邁克哈徹開出高價,引誘同他一樣做著“撈寶夢”的人替自己賣命:考古專業的高材生、技術純熟的潛水員、海難事故的研究者、東方海域的知情人;此外,他還攜帶著小型武器。
邁克哈徹與他們“賊贓”在孤兒院長大的邁克哈徹從小便有個心願,找到大筆的寶藏,過舒適的日子。1970年,哈徹開始實現兒時的夢想--在澳大利亞成立了一家海洋商業打撈公司,專門打撈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擊沉的商船和軍艦,收回商船上運載的錫、橡膠和廢舊金屬。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哈徹遇上了第一艘古船--一艘載有22000件中國明代瓷器的南海沉船,並在賣給收藏家後一舉獲利數百萬美元,比他之前三年的收入還多!
大為振奮的哈徹決定改變業務方向--一心尋找南海古沉船。為此,他開始親自到世界各地的圖書館,或者高薪聘請大學生們紮進圖館搜集舊航海圖和海運情報。哈徹研究最多的是現在荷蘭的“荷蘭東印度公司檔案館”。研究結果鎖定的第一個目標是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哥德馬爾森”號商船。
根據東印度公司的老檔案記載,1752年冬,載著1150噸的“哥德馬爾森”號商船滿載著中國的瓷器、黃金、五個月的給養,以及112人從中國的廣州駛往西方,它的目的地是大西洋彼岸的阿姆斯特丹。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艘船在航行了16天以後,於1753年1月3日不幸觸礁沉沒。船上的80人沉屍南海,32人生還,並於一周後駕兩艘小艇抵達巴達維亞。
1984年5月,哈徹用了十周的時間,探測到了這艘沉船,並且將船上的貨物--239000萬件瓷器和125塊45公斤重產於南京的金錠全部打撈出水。同時出水的還有兩門刻有東印度公司縮寫字母VOC的青銅鑄炮。盡管此時的哈徹並不了解這些瓷器的價值,但當他委托拍賣行拍賣,並換回千萬美元的回報後,哈徹驚呆了。更讓他目瞪口呆的是,這些瓷器拍賣後不到一年,收藏家們居然以拍賣價的10至15倍成功賣出他所撈到的瓷器。這麽一來的話,哈徹完全知道自己的價值所在,而他也因為“哥德馬爾森”號所撈寶藏一舉成為當時“最富有的撈寶家”。
探尋迷失的“東方泰坦尼克號”
1848年,荷蘭人詹姆斯哈斯伯格寫了一本名為《東印度航行指南》的小手冊。這本小手冊讓哈徹鎖定了他的下一個大目標,那就是“泰星號”巨型帆船殘骸。
打撈出水的中國文物展示 據《東印度航行指南》以及其它的文獻記載,“泰星號”的沉沒堪稱“東方泰坦尼克號”:“1822年1月14日,‘泰星號’從中國廈門港出發,駛往爪哇。這是一艘長50米、寬10米、重1000多噸的巨型帆船,船上載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員,壓艙的是100多萬件福建德化的瓷器,包括茶具、水杯、化妝盒等。船駛到中沙群島時,不慎觸礁,完全沉沒。2000名乘客中,隻有198人被路過的‘印第安娜號’救起,其餘全部葬身海底。”
哈徹順藤摸瓜,他找到了“印第安娜號”的航海日誌。在發黃的破損資料中,大致鎖定了“泰星號”的沉沒位置。哈徹帶上自己的船隊,悄無聲息地潛入了中國的南海水域。
開始的頭一個月裏,搜尋並不順利。直到1999年5月10日晚上,聲波定位儀才顯示出不規則的海床,可是磁力計卻沒有太大異常。既然兩個先進的儀器“自相矛盾”,哈徹就大大咧咧地忽視了。
發生轉折是在兩天後,5月12號,潛水員潛入深達30多米的海底,看見了一個又一個的直徑達1米的鐵環,然後發現了一處小山似的堆積物,高4米、方圓足有400多平方米,竟然全是瓷器!即使在暗無天日的海底,肉眼也能辨認出杯子、盤碟、花瓶的形狀。
哈徹大喜過望,請來了英國著名海難研究專家尼戈爾匹克福做鑒定:“這就是‘泰星號’!這百萬件瓷器全部出自康熙年間的中國四大官窯,幾乎件件都是精品。”
哈徹開始了悄悄的打撈工作。令人感到震驚的是,由於“泰星”號上的瓷器多達100萬件,且大多數保存完好,而哈徹為了在收藏市場上謀取更多的經濟利益,竟將其中的60萬件打碎,隻挑剩下的35.6萬件運往德國交給了內戈爾拍賣行!至於“泰星”號的船體和眾多遇難者的遺骸更是被哈徹的打撈隊員“丟得到處都是”。
這些精品沒有在海難中毀壞,大部分卻在重現於世後被砸碎。那剩下的36.5萬件絕佳瓷器,被哈徹偷偷拖出了南海,運到德國待價而沽。隨後持續了9天的拍賣會,為哈徹帶來的,是整整3000萬美元的橫財。
中國文物界的當頭一棒
不過,哈徹並非一直順利。2007年初,他吃上了國際官司--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的1.5萬名投資者狀告哈徹騙走他們4000萬美元的投資。原來,2006年,一名澳大利亞人、一名新西蘭人與哈徹合夥,成立了“哈徹信托投資基金會”。他們四處宣稱“又發現一處巨大的海底寶藏”,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僅在日本就有1.3萬人把血汗錢送進了哈徹的口袋。但這麽長時間過去了,哈徹毫無動靜。
背著4000萬美元債務的哈徹的最新表態是,“我確實在南海開發新的撈寶項目,但是你們得有耐心和信心,遲早有一天,會得到回報的。”這一紙聲明,引起了海洋考古專家深深的擔憂。尤其是曾經被他“侵擾”過的中國文物界,則更是十分擔憂,於是,就發生了開篇所講到的“寶船出水”的故事。
如果沒有英國人邁克哈徹的當頭一棒,南中國海的古老沉船和沉睡了千百年的寶物,將會是另一種命運。
相關鏈接
南海一號
南海一號(又作南海1號),是一艘中國南宋初期,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向外運送瓷器而失事沉沒於中國廣東省陽江市南海海域的沉船,它於1987年最初被發現,但因技術及資金問題而延遲研究,由於其上裝載有八萬餘件保存完好的宋代瓷器、生活用具等文物而極具價值。
南海一號沉沒於水下僅23米深處,船身覆蓋了近2米的淤泥,船長30.4米,寬9.8米,高3.5米(不包括桅杆),發現時,甲板已經腐爛,而船身其它部分尚保存完好,全木質結構(馬尾鬆木,杉木),其是迄今發現最大的宋代船隻沉船。
圍繞南海一號,至今還存在一些謎團,其一是沉船之謎,有人考察國外一些沉船事件後,懷疑南海一號是否也是因為超載而沉沒。其二是出發地之謎,曆史學家根據出水的瓷器主要產自景德鎮、浙江以及福建,因此認為船並不是從廣州出發,而是更北的福建泉州地區。其三是船所攜帶的曆史信息之謎,南海一號的考古,很可能找回一段失落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曆史。其四是船沉沒的確切時間,因為船上發現了來自不同時期的錢幣,時間跨越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竟然還有漢初的錢幣。第五是沉船不腐的秘密,雖然不清楚沉沒的具體時間,專家還是大致推斷船沉沒於840年以前。一艘木質的貨船在水下浸泡800多年而不腐爛,對於此,專家猜測可能是由於船體上的淤泥提供了隔絕氧氣的環境所致。
泰星號的故事
“泰星”號是一艘長50米,寬10米,重1000多噸的巨型帆船,船長名叫遊濤蔻,是一個經驗非常豐富的老水手,在此前的五前裏每年都要跑一趟中國與印尼。
1822年1月14日,“泰星”號從廈門出航時,船上載有2000多名乘客和船員,乘客中有商人、學生,還有大批外出謀生的中國勞工。他們當中有很多是舉家出行,因此,從年過七旬的老人到六歲的孩子都有。由於乘客太多,所以大多數人隻能呆在甲板上。這艘大船壓艙的是100多萬件的福建德化的瓷器,具體包括:茶具、托盤、水杯、化妝盒、水瓶、湯匙、油燈等等。難者年齡最大的是年過七旬的老人,最小的僅僅六歲,有的甚至舉家外出。
或許是由於當時海盜在老航線上頻繁出現,來往商船經常遭到搶劫,也可能是因為船上裝載了太多的人,總之,船長想盡早趕到爪哇島,所以“泰星”號在航行中,突然改變原來的航向,駛進了一條通往菲律賓的新航線。不幸的是,2月5日晚,當船駛到中沙群島時,船體不慎觸礁,船身入水,在1小時後迅速沉沒。
“泰星”號離港時,還有另外一艘小型的帆船與它同行,在“泰星號”發出求助信號後,小帆船的船員立即上前營救,但是僅僅救出了18名乘客。因為擔心自己的船會超重沉沒,小帆船未敢進一步施救。
兩天後,一艘滿載鴉片由印度去往印尼的“印第安那”號英國貨輪,途經“泰星號”遇難海域。“印第安那”號貨輪當年的航海日誌詳細地描述了當時的情景:“船員們突然看到海上有‘石頭’向船這邊漂來,駛近後才發現,那不是‘石頭’,而是沉船的飄浮物--船板、木頭、桌子、椅子……綿延好幾公裏。更驚人的是,每塊漂浮物上密密麻麻地趴著許多背著雨傘的東方人,大一點的木板上居然有四到六個東方人。船長珀爾毫不猶豫地讓船員立即放下救生艇,盡可能多地救出浮在水麵上的東方人。這些人被救上船的時候,除了背的雨傘外,全身赤裸。更麻煩的是,我們簡直沒法跟他們溝通,直到一個名叫巴巴蔡的獲救者表示會說馬來語之後,我們才知道來龍去脈。巴巴蔡是家住巴達維亞的中國富商的兒子,他被送回國學習祖國文化,這次隨船回巴達維亞,沒想到遇此船難。巴巴蔡告訴我們說,沉沒的船上總計有2000多人,現在看來大都已經遇難……”
2000名乘客,最後隻有198人死裏逃生,其餘人全部葬身海底。此次海事遇難者比後來的“泰坦尼克”號還要多200人,“泰星號”也因此被人們稱作“東方的泰坦尼克”。而不顧個人安危救上許多中國人的“印第安那”號船長珀爾後來獲得荷蘭王室的英雄勳章。
荷蘭東印度公司舊址(現為阿姆斯特丹大學)荷蘭東印度公司
荷蘭東印度公司(Dutch East India Company)成立於1602年3月20日。荷文原文為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簡稱VOC,中文全文應譯為聯合東印度公司。其公司的標幟以V串連O和C,上方的A為阿姆斯特丹的縮寫。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成立將近兩百年間,總共向海外派出1772艘船,約有100萬人次的歐洲人搭乘4789航次的船班前往亞洲地區。平均每個海外據點有二萬五千名員工,一萬兩千名船員。
十八世紀時,荷蘭與英國之間的戰爭不斷,兩國在1780-1784年間的戰爭,由於國內對於亞洲貨品的需求量大減,導致荷蘭東印度公司的經濟出現危機,終於在1799年12月31日宣布解散。公司遺址為現今阿姆斯特丹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