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井是中國傳統建築的一種獨特的頂棚裝飾樣式。一般做成向上隆起的井狀,有方形、多邊形或圓形等,上麵飾有各種花紋、雕刻和彩繪。在傳統的觀念上,藻井具有神聖的意義,象征天宇的崇高,所以藻井多用在宮殿中的寶座或寺廟佛壇上方最重要部位。在故宮三大殿、天壇祈年殿人們可以看到明清皇家最高級別的藻井藝術。北京城周邊敕建寺廟,如法海寺、隆福寺等主要建築也有精美的藻井。而智化寺藻井,則在藝術價值和曆史價值諸方麵都堪稱藻井藝術中的佼佼者。
智化寺位於北京東城區祿米倉胡同東口路北,坐北朝南,是北京現存最大的明代建築群之一。它的藻井,是我國明代大型木雕精品,也是曆代木質藻井之最。智化寺內本來有三方藻井,分別鑲嵌在輪藏殿、智化殿、萬佛閣三組建築的頂部,現在隻剩下輪藏殿一處,其他的兩方分別陳列在美國的納爾遜阿特金斯博物館和費城藝術博物館。
明代古刹--智化寺
智化寺智化寺始建於明正統八年(1443年),是明英宗寵信的太監王振的家廟。初建時占地約兩萬平方米,是北京現存的唯一仍保持著明代風格的佛教寺廟。
明英宗九歲登基,少不更事,喜好玩耍,伺候他的貼身太監王振便常常投其所好地陪其玩鬧,逐步得到了英宗的喜歡和信任。隨著太皇太後張氏和宣宗朝一批元老重臣的相繼去世,王振逐步掌握了朝廷大權,有了在政治舞台上露臉的機會。王振開啟了明代宦官擅權幹政的先河,對明朝的曆史造成了深遠的影響。明正統九年(1444年),王振以“感恩”為名,興建家廟智化寺。為避人口舌,王振還向明英宗請求了修建智化寺的聖旨。因為王振權傾一時,又很會搜刮民財,所以當時建智化寺時可謂窮極土木,從籌備到建好用了三年時間,建築的工藝水平自然非同一般。
明正統十四年(1449年),在王振的慫恿下,英宗率50萬大軍禦駕親征入侵的瓦刺,結果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也死於亂軍之中。這一事件史稱“土木之變”。“土木之變”成為大明王朝從興盛走向衰敗的轉折點。明代宗即位後,誅王振全族,但由於智化寺是英宗敕賜,所以幸存下來。後英宗複辟,他不但沒有因為兵敗被俘而遷怒王振,反而感念起當年之誼,在寺內為王振建旌忠祠,立塑像;天順六年(1462年)又特頒賜大藏經一部,經櫥二座,香火直至清初都很旺盛。
清乾隆八年(1742年),禦使沈廷芳路過智化寺,看到寺廟的石碑上還刻著王振的名字,便上奏朝廷指出:王振乃明代罪人,請降旨毀棄寺內王振之名。於是清廷下令派人把王振塑像清除出寺,將所有石碑上刻有的王振名字都鏟掉。
民國時期,智化寺在兵荒馬亂當中逐步變得難以為繼,住持和尚吸食大煙,寺裏的七八個和尚,窮得連袈裟都買不起。於是,和尚們便打起了盜賣寺院廟產的主意,廟裏的很多珍貴物件也因此遭到變賣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