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功能,學者們有諸多的論述,我們認為在未來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實踐中除了發揮一般職業技術教育功能和示範功能外,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還必須強調它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的綜合發揮。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作為社會的一個子係統,既受到社會的製約和影響,也對社會發生反作用,因此不能忽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所具有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示範功能,其中文化功能是教育的基礎功能。我國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許多功能得不到合理的發揮,具體表現為:在改革開放前,國家權力全麵深入到基層農村,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依附於政治權力。在政治氛圍高度濃厚的環境中,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政治功能非常強大,其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發揮不足;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市場經濟在農村的確立和實行村民自治製度後,農村的政治生活逐漸淡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儼然成為了與政治無涉的領域,它更多的被作為發展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工具;21世紀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應當克服以往功能的缺陷,做到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示範功能的相互促進,以最大限度的實現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社會經濟效益。
(一)政治功能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不能單純的傳授技術技能,是被理論和實踐反複證明了的結論。政治是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保障,政治素質是農民素質的重要方麵。在當前農村政治生活淡化、對農民進行政治教育的主體缺失的情況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應成為政治思想教育的載體,承擔思想觀念教育的功能,具體說應在以下兩個方麵發揮作用:
1.促進農民的政治社會化。政治社會化是人的社會化的一個重要方麵,它是指個體接受和理解社會的政治觀念,從而產生維護現行政治製度和遵守法律等政治行為。農村中政治生活比較缺乏,但及時把握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正確看待國內外政治形勢的變化,仍是農民必備的一項素質。尤其是村民自治經過多年的試行,已成為我國農村基層的一項基本政治製度。按照法律要求,搞好村民自治,實現農村地區的穩定和發展,對個人對社會的發展都十分有利。然而根據學者們的調查研究,村民自治存在不少問題,農民對選舉缺乏熱情,賄選、黑惡勢力、宗族勢力控製選舉等現象依然比較突出。因此,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對農民適當進行時事和政治教育,幫助農民樹立自由、平等、公正等政治觀念,促進農民的政治社會化,是非常有必要的。
2.對農民進行法律法規教育,促進農民的知法守法和維權意識。知識經濟社會同時也意味著法製社會,法製社會要求社會成員知法守法,以法律規範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國的農村是保留了較多傳統的地方,以各種非法律規範來調節關係的傳統還比較濃厚。在人世後,農民將麵對更多的需要依照規則、依照法律來處理的關係,規範自己的生產銷售行為也顯得十分迫切。這不僅需要農民具有知法守法和維權的意識,也要求農民能夠掌握一定的國際貿易遊戲規則。這些方麵與職業技術教育息息相關,屬於職業素質的一部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應當在此方麵做出自己的貢獻。
(二)經濟功能
經濟功能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功能,它通過讓農民掌握物化和非物化的科技成果並將其應用於生產實踐,從而實現農業產品的優質、高產和高效。但這隻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經濟功能的一個方麵,它的經濟功能還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麵:
1.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所傳授的科學知識和技術與農業生產相結合,產生了巨大的生產力。尤其是在知識經濟社會,科技和知識成為社會發展的直接推動力量。對農業生產來說,優質的品種和苗木、優良的栽培技術和管理方法、高效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和肥料等等,對增產和改善品質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我國的農業科技貢獻率盡管隻有30%左右,但已經可以使我國的農產品基本實現自給。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已達到60%~80%左右的水平,其中教育和培訓的作用占到了20%左右,如果我國能夠達到這個水平,那麽農業生產力將得到極大的提高,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能力將大大增強。
2.提高人的素質。從人的方麵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為農業的科技創新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它帶來經濟效益不僅是巨大的,而且是持續的。
在知識經濟社會,社會發展靠科技,科技進步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其中,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是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江澤民同誌曾再三強調:“要迎接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和知識經濟迅速興起的挑戰,最重要的是堅持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創新的關鍵在人才,人才的成長靠教育。教育水平提高了,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才有後勁。”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良好開展,為農業科技成果應用於實踐提供了可能。通過反饋機製,也為農業科技人員了解科技應用過程中的問題和農民的需要提供了第一手資料,為他們進一步的科技創新提供動力源泉。同時,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為他們準備了必要的知識基礎,使得他們自己的技術鑒別與選擇能力、技術創新與技術組合能力有了提高。
在農民群眾中,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量。通過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來挖掘農民的創新能力,將彌補科研機構研究成果的不足,產生更多的因地製宜的科技成果。河北省圍場縣的李國祥,通過自己的刻苦鑽研創造出大大節省時間和勞動力的食用菌隔種分離和消毒技術;在湖南省芷江縣,當地農民創造出的西瓜嫁接技術,使西瓜的產量和品質都有了提高……這些“土專家”的技術創新活動切合了當地農民的需要,是國家科研院所不能替代的。
(三)文化功能
文化功能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一般而言,教育的文化功能包括傳遞文化和發展文化等幾個方麵。就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來說,它的文化功能表現在三個方麵。
1.傳遞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術,促進農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目前的農村,依然保留了許多傳統的生產方式和傳統觀念,諸如在農業生產中相信經驗,繼續傳統的勞動方式等等。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通過向農民傳授覆蓋農業生產全過程的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促進了農民生產方式的現代化,同時也改變著農民的思維方式和傳統觀念,促進了農民的現代化。
2.傳遞符合現代社會發展趨勢的生活方式,促進了農民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城市文明逐漸擴散到農村地區,改變了農民的生活。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傳播現代科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傳播了現代生活方式。通過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農民能夠摒棄一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和行為,更加理性的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
3.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通過發揮在農村社區中的中心作用,促進現代農村社區的形成。傳統農村社區的一個典型特征就是封閉性和社區成員之間的熟悉性。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農村社區,可以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網絡的連接下,逐步形成現代化的農村新社區。在一定的組織下形成具有現代特征的生產、生活共同體,不僅增強社區成員在市場中的競爭力,而且為社區成員提供豐富的公共物品,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
總之,21世紀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將緊密的圍繞農民的需要,並保持其相對的獨立性,來綜合發揮其政治功能、經濟功能和文化功能。在最近的一段時期,它可能仍將以其經濟功能為主,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將更多的發揮出文化功能,為造就現代農民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