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已經初步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教育和培訓體係。各地大量的實踐和改革,為構建新世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奠定了基礎。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建設受到多方麵因素的影響,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
(一)建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原則
要建立符合我國實際、能充分發揮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功能的結構體係,根據我們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規律的認識以及對曆史經驗教訓的反思,認為應遵守四個基本原則:
1.社會適應原則。教育體係的構建與功能的發揮總是受製於其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適應農村社會發展的需要,這是教育與社會關係的客觀規律的要求。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類型、規格、層次由社會發展的需要而定。脫離了這種需要,或因人才培養不足而影響社會的發展,或因人才培養過剩、結構失調而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這種不適應的結果,既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發展,也會導致教育自身的萎縮。這在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方麵是有著深刻的教訓的。長期以來,農村勞動力素質不高、直接服務農民的和農業的農業科技人才缺乏的原因,不是我們培養的人才數量少,而是以升入高一級學校為教育目的的教育體係脫離了農村社會實際。在單一化的中等教育結構下,70%以上的中學畢業生,90%以上的高中畢業生既不能升入高一級學校,又沒有必要的專業知識,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中的大部分又慢慢融人到傳統小生產的海洋中去。要改變這種教育與社會需要不協調的惡性循環,惟一的辦法就是使教育適應社會的需要。
首先要適應當地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應有極強的地方特色,根據地方的產業結構、經濟類型、發展水平、生產要素等來確定教育的內容和層次。其次,要與農業生產特點相適應。農業技術教育具有與工業技術教育完全不同的特點,因此不能照搬一般職業技術教育的方法和模式。再次,要與農民的特點和需要相適應,充分考慮農民的文化程度、職業需求和對科技的需要。
2.整體性與協調性原則。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各個組成部分必須構成一個相互聯係的有機整體。我國目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主要問題在於缺乏使各個部分協調起來的機製,導致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打破以學校教育為惟一形式的傳統教育模式,改變隻有學曆教育才是教育的錯誤觀念,樹立現代大教育觀,構建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相結合的教育體係。
整體性與協調性原則,要求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內部必須處理好各類別、各層次間的關係,這就需要完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機構建設,形成具有權威性、有效性和係統性的網絡體係。
3.多樣性與靈活性原則。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有統一性,這是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基本要求,以反映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共性,包括基本的教育方式、教育結構、教育管理、教育立法等。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更要講究多樣性和靈活性。多樣性反映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地區差異,反映的是各地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個性。我國地域遼闊,各地發展極不平衡,農業基礎、資源、產業結構、文化傳統、農民素質等都存在巨大的差異,決定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具有多樣性和高度的靈活性。
四川樂山教委在農村教育改革實踐中提出了“短平快”的農村成人教育優化模式,是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多樣性和靈活性的典型表述。“短”主要指教學時間要短,科技傳播時間要短;
“平”就是強調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與當地的生產力水平、與農民的接受能力相適應,不能落後於生產力發展水平,也不能脫離農民的接受水平;“快”是指科技信息捕捉的速度要快,對市場變化的反應要快,學員把所學技術運用到生產實踐中見效要快。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適應了科技革命的需要,它的核心在於把新的科技成果轉化到生產者的手中,使之盡快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如果現代科學技術沒有相應的傳播、推廣體係,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術就麵臨難以迅速推廣的困境。隨著技術陳舊周期的加速,甚至在一項技術尚未麵世之前,就可能被淘汰。我國的農業科技成果推廣率低,與僵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不無關係。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適應了經濟發展的需要。現代市場經濟可以概括為“技術含量日益提高,不穩定性不斷加劇”兩個方麵,前者是指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經濟和資金密集型經濟在向技術密集型經濟轉變,在生產投人的各種要素中,科學技術占的比重越來越高。適應這一要求,除了加快科技開發外,最重要的是科技轉化。“不穩定性加劇”是指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表現在農業上就是農業產業結構不斷地調整,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轉移。“短平快”的教育模式適應了世界產業升級和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
“短平快”的教育模式也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自身發展的需要。過去,我們曾一度追求農民教育的“正規化”,如舉辦全日製的掃盲班,需要幾百個學時,脫離實際,結果越辦越萎縮。由於農民文化教育沒有同學習技術相結合,在脫盲後又大量複盲,單純的掃盲教育也並不能改變農民的貧困狀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必須走出“隻有拿文憑的教育才叫教育”的誤區,采取靈活性的職業教育方式,才能取得顯著的成效。“短平快”的教育模式在實際操作上強調了培養目標的層次性、教學內容的針對性、教學方式的實踐性和教育服務功能的整體性。
(二)“三教結合”構建農村教育新體係
普通基礎文化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是農村教育體係的基本元素,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就處在這三者的相互關係之中。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體係的基礎,其教育內容是一個人成長的基礎,教育內容包括科學文化、思想道德以及基本的職業知識和勞動技能,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職業技術教育是教育與社會經濟的結合點,是適應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基礎教育中獨立出來的。它既傳授職業技能,又把現代文化、規範融於職業道德的養成中。職業技術教育是科技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重要渠道。成人教育是職後教育,是基礎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繼續和補充。科技的迅速發展和社會的變遷使終身教育成為必然結果。成人教育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對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勞動技能的作用是其他途徑難以替代的。
在探討教育體係時,把普教、職教、成教按照什麽樣的方式組成一個整體,是構建農村教育新體係的關鍵。因為整體內部各元素之間的必然關係、層次和比例,決定著農村教育的整體功能。趙家驥、楊東等人在總結教改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三環論”的觀點,強調普教、職教、成教三個基本元素的有機結合,在開放的社會背景下其內容和功能的相互聯係、相互滲透、相互促進和補充。
由三種教育構成的三個圓環,圍繞著一個中心套在一起,這個中心就是培養社會需要的合格的人才。可以看出,三個環交叉越大,聯係越密切,表明對人才培養的目的和效果越明顯。相反,三個環交叉越小,則表明對人才培養的效果越差。當然三環的交叉是有極限的,倘若相交麵積無限擴大,以致三環重疊,也就失去了各自的特色,其功能和效益也會降低。
對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就反映在三環的這種交叉關係上,在普教中,必須貫徹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終身教育的觀念,並引進後兩者的部分教育內容,為人的發展打下全麵的素質基礎。職教作為職前教育,以培養人的職業技能為主,但也不可能把學生畢業後的全部技術學到手,因此,針對成教而言,職教也是基礎性教育。
“三環論”主張構建農村教育體係要以縣為主體,以鄉為基礎。我國教育管理體製是中央領導下的地方負責分級管理體製,“地方”是個不確定的概念,省、市、縣、鄉都屬於“地方”的範疇,構建新的農村教育體係,由哪一級統籌最為合適呢?顯然,由省市統籌範圍太大,由鄉鎮統籌範圍太小,統籌的能力弱。以縣來統籌是合適的選擇,縣級是決策性的綜合領導機構,具有協調宏觀和微觀的職能,縣又是我國城鄉的結合部,基於這一現實,構建新農村教育體係要以縣為主體,以鄉為基礎。
(三)中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框架
綜觀各國的農業現代化曆程,都是伴隨著農業科技水平、農村商品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實現的。在這一條曆史長河中,各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也都經曆了一個由單純注重推廣普及功能到強調推廣普及、疏導轉移、陶冶淨化等多功能並重的演變過程。與之相對應,在培養目標上,也實現了一個由培養傳統農業技術人員到培養現代農民轉變的過程。要實現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新目標,就需要按照新的理念,結合中國農村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現狀,構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新體係。
合理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應該是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對不同層次、規格和類型的人才數量和質量需求的反映。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構建首先要考慮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考慮農業科技大發展與應用趨勢,同時要考慮農民對教育的需要趨勢。由此出發參照有關的研究,我們提出以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框架。
新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應該具有以下特點:
1.多樣化特點。隻有實現多樣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才能滿足農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並覆蓋盡可能多的農民群體。長期以來的職業技術教育活動,主要都是在學校中進行的。農民的職業技術教育不能隻在學校中進行,或者說主要不是在學校中進行,而應當是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綜合發揮作用的格局。在我們的研究中,我們把學校教育作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中的正式教育,把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作為非正式教育。
正式教育,包括各種類型的學校教育,其中有學曆教育,也有資格證書教育。
非正式教育,主要包括農業推廣教育和農民在各種學習型組織中所受到的教育。其中農業推廣教育,包括農業技術推廣組織在技術推廣過程中對農民的示範教育和培訓,也包括農民之間的相互學習和相互示範。
農村中的學習型組織,是未來需要大力發展的方麵。它包括學習型的家庭、學習型的企業、學習型的機構、學習型的團體等等。早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我國的農村中就發展起不少的學習型組織。陶行知等人發起的平民讀書處,曾有過較大的影響。後來陶行知總結出的即知即傳的“小先生製”,是一種促進學習型家庭形成的良好方法。今天的知識經濟社會中,學習型組織的形成對於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有著重要的作用。例如有的地方成立的村老年人文化活動中心、青年讀書會,以及各種職業協會等組織,不僅有效的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也促進了知識技能的學習和交流。
2.多層次特點。需要構建多層次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來滿足不同文化層次的農民的需求,並逐步提高農民的文化層次。就現實情況而言,我國目前有三個農民教育層次:
一是農民的初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包括農村初中教育中滲入職教因素、鄉鎮農民技術學校的教育、職業技術教育機構開展的農民綠證培訓、推廣機構進行的科技培訓等。
二是農民的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包括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村職業高中、農業中專學校、農民中專等。在這些學校中,既有正規的學曆教育,例如農村職高和農業中專對適齡青少年的教育,也有資格證書教育,例如對農民技術員、農民技師的資格認證教育。
三是農民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高等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近幾年才興起的教育領域,它主要依托高等農林院校開展各種形式的函授、夜校、自學考試、資格認證等教育。目前的農林高校中的高等農業職業教育,尚屬於學曆教育,對農民開放的程度有限,然而民辦高校的興起則為農民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較多的機會。
3.多渠道特點。從受教育的方式來看,多樣化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包括了多種途徑,如函授、麵授、遠程教育等;從辦學主體看,有公辦、民辦、企業和農民自發組織的教育等各種形式;從教育的性質看,有短期實用技術培訓,也有係統的學曆教育,既包括參觀示範,也包括大眾傳播媒介的科技信息傳播。通過各種形式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對盡可能多的農民進行職業技術教育培訓,滿足他們多樣化的教育需求。
根據我國農民素質的現狀,結合我國未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在未來的幾十年裏,我們認為在大力發展短期培訓的基礎上,重點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逐步向農民開放高等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的方向。
(四)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中的農科教結合
需要指出的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的運行不能孤立的在教育內部進行,舊體係的弊端就在於缺乏與農村大係統的聯係,“就教育論教育”。新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必須重組農村經濟、科技與教育的關係,把教育置於農村社會應有的地位。實踐證明,“農科教結合”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有效形式,在第九章中我們曾做了專門的論述。目前全國農科教結合的模式多種多樣,如教育主體結合模式、科技主體結合模式、經濟主體結合模式、教育主體自辦模式、科技主體自辦模式、農業經濟主體自辦模式等。第九章中我們分析的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屬於經濟主體結合模式,這種模式需要各個部門克服部門意識,樹立整體利益觀,因此必須要求由黨政領導統籌,全社會參與。
要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框架內實現農科教結合,發揮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最大效益,必須建設好培訓、示範、服務三大體係,確保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新格局的有效性。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中培訓是基礎,示範是保證,服務是關鍵,它們之間的相輔相成、有機結合,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有效性的保證。
培訓體係的建立應該以縣職業中學和成人中專為依托,建立縣成職教中心,聯係辦好鄉鎮成人教育學校,輻射延伸落實到農戶,形成以縣為龍頭,鄉鎮為骨幹,村為基礎的技術教育培訓體係。縣、鄉(鎮)、村三級要著力抓好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教材資料建設、管理製度建設。要以立足“農村”為特色,辦好各級各類培訓。
建立示範體係是“科教興農”由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再擴大到家家戶戶的一個重大發展策略。示範是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關鍵環節,科技示範的功能是輻射與帶動。要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確立示範對象,建設好科技示範基地。應該以科技示範村為先導、科技示範社為紐帶、科技示範戶為基礎,形成鄉鎮、村、組、戶四級示範體係,使科學技術能迅速傳播到千家萬戶。
建立服務體係是引導農民積極參加技術教育,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的重要環節。服務要以農民致富為宗旨,以鄉鎮成人教育學校為支撐,開設科技谘詢服務門市,組織科技服務隊伍。要依據農民的需要,圍繞技術教育項目和內容,拓寬服務領域,把服務由教育領域延伸到生產領域,向農民提供技術谘詢、技術信息、市場信息,深入田間地頭具體指導生產、經營管理,為農民提供良種、化肥及農機具,幫助疏通銷售渠道,提供銷售信息,解決銷售難題,形成“產前、產中、產後”一條龍服務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