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社會經濟效益

  農科教結合是農業、科技、教育體製改革中創造出的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經驗,它使科教興農的戰略措施落實到了實處,找到了農科教結合的具體途徑和形式。懷化市十多年的農科教結合實踐證明,實行農科教結合,把農業開發與科技開發、智力開發結合起來,對於形成以教治愚、以科致富、以富興科促教的農村發展新機製,推動農業產業化和現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取得了多方麵的社會經濟效益。

  (一)提高了當地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

  培訓是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重要手段,也是實現農科教結會的基礎。以全市的19個省級示範鄉鎮農科教中心2000年的工作為例:共辦培訓班456期,培訓38439人次。其中舉辦各種長班27個,人數達1474人(農廣班8個,人數達342個;“3+1”班6個,人數455人;初級技術班和綠色證書班15個,人數達677人);各種中班37個,人數1842個;短班354個,人數28492人;在長、中、短班中,開發性技術培訓8237人,普及性技術培訓23804人。此外還開設水稻班113個,經作班個,畜牧水產班96個,林業班22個,第三產業班31個,其他班51個。

  全市的農科教中心2000年全年共辦培訓班6117期,培訓農民46.98萬人,其中完成農村基層管理幹部培訓6.4萬人,農民科技骨幹隊伍培訓30.8萬人次,農村實用技術普及推廣培訓32.8萬人次;2000年科技教育信息入戶數466563戶;全年共辦農廣校學曆培訓班215個,培訓人數3495人;綠色證書培訓9063人,已發證人數1680人。

  在懷化全市實施農科教結合的13個市縣區的260個鄉鎮中,自實施農科教結合工作以來,共培訓鄉村幹部30338人次,專業人員繼續教育培訓188281人次,綠色證書培訓33196人次。2000年鄉鎮幹部大專以上學曆占48.3%,比上年增加7.14%,村幹部中專以上比例占34.6%,比上年增加5.8%。

  再以鶴城區2000年的培訓工作為例:8個鄉鎮農科教中心共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216期,比實施農科教結合前增長了30%,培訓農民5377人次,比統籌結合前增加40%,印發各種技術資料14364份,掌握一門以上實用技術的達2760人,培訓入戶率達40%,比實行統籌結合前增加25%。

  通過大規模的科技培訓,不僅使農民接受並掌握了大量的農業科技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增強了農民的科技意識,提高了農民運用科技新成果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目前在懷化市很少再有人懷疑農業科棱的作用,而是表現出了空前的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科技示範戶比比皆是,農民自發組織起來參觀科技示範園區,自發到山東、福建、廣東、湖南長沙等地參觀學習,引進新的品種和技術。靖州縣太陽坪鄉的貫堡渡村,農民自發地成立柑橘協會,把200公頃荒坡開發為果園,人均收入達到4000多元,他們致富主要的措施是依靠農科教結合傳播新技術、新品種,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村裏建有農民科技學堂和電視轉播室,全村108戶每戶都有學習終端。他們還選送村裏的青年到農業大學去學習農業科技,培養自己的農業科技人才。芷江縣的孫家衝村,有12個組,406戶,1998年他們自發地建立村級農科教中心,圍繞蔬菜種植、水果生產、畜牧業和水產養殖開展科技培訓,並成立了四個協會,聘請了四位專家作為常年農業科技顧問,對四個產業發展進行指導。顯然,農科教結合大範圍提高了農村勞動者的素質,培養了掌握科技的新型農民,他們將成為農村新生產力的代表。

  (二)推動了科技成果的轉化,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經濟建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科學技術必須麵向經濟建設”是中共中央在《關於科技體製改革的決定》中提出的科技工作方針。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後,原有的“四級農科網”逐步解體,而新的推廣體係尚未形成,致使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應用失去了下鄉、進戶的橋梁,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農科教結合適應了市場經濟的需要,強化了科技培訓和科技推廣網絡的建設,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懷化市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主要通過農科教結合機構的技術引進、示範、推廣和服務發揮用。特別是品種改良和新技術的采用,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益,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實行農科教結合以來,懷化市圍繞“星火計劃”、“豐收計劃”燎原計劃“和”農業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等項目在全區範圍內推廣新技術、新品種110多項,取得了”推廣一批成果,培訓一批人才,開發一批產業,致富一片地方“的良好效果。如鶴城區緊緊圍繞懷黔現代走廊和石門高效農業示範園,落實了”四個示範區、七個示範基地,使農作物品種優質率達91.3%,禽、畜品種優質率達78.5%。漵浦縣完成了柑橘低改333.33公頃,低莊生態農業工程全麵完成,花橋節水農業示範項目完成投資795萬元。中方縣調整品種結構,推廣優質稻0.69萬公頃,雙低油菜1萬公頃。中方縣桐木鎮在全鎮率先引進示範巴西早稻1.33公頃,引進優質葡萄11個品種,還引種三個品種的兩係雜交水稻33.3公頃。芷江縣於1998年推廣了軟盤拋秧技術,大幅度地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縮短了成熟期,起到了節本增效的作用。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在客觀上加速了懷化市農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了農村特色化區域經濟結構。市農科教辦公室圍繞“一線一圈”的總體規劃,抓了14萬公頃的科技示範,重點發展製藥、林業、畜牧業和萬元田經濟作物模式;區縣鄉鎮,又根據自己的特點製定符合當地情況的農業產結構調整規劃,發展自己的示範基地。

  科技示範是農科教結合的手段,農民增收、農村發展是農科教結合的目的。農科教結合的最大受益者是農民。在鶴城區桐木鎮調查時,鎮長對我們說:“現在的農民都知道光靠蠻幹和死幹是不行的,要積極地學科技用科技。在增產和增收中,科技的作用要占到80%。”嚐到農科教結合的甜頭的首先是農科教中心的示範基地。如13個縣市區有215名縣處級以上黨政領導帶頭參加以農民增收為目標、調整農業結構為主體的農業科教示範,建立了示範樣板基地27類2343項,直接經濟效益達10億元以上,人均收入達2403元。2000年全市鄉鎮農科教中心技術引進示範1065次,麵積達2.72萬公頃,新增效益62115.49萬元。以典型的示範戶為例:桐木鎮下豐坡村農民蔣誌輝2000年4月參加了鎮農科教中心組織的“跨世紀青年培訓”,掌握了種植葡萄的技術;2001年收入可達4萬多元;鶴城區農民丁希成,經“中心”培訓後,利用所學的種養技術,製定了一套“自育自種、自繁自養、以短養長、種養結合”的致富規劃,2000年種養共創產值19410元,獲純利15410元。盈口鄉“中心”培訓的學員單家剛,學以致用,利用青韭培植韭黃,畝創產值達10000元以上,相當於種植水稻的10~20倍。

  農民收入增加了,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和消費水平提高了,從而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全麵發展。

  (三)促迸了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化

  強調農科教結合不隻是形成合力的優越性的問題,更是新形勢下政府部門改變自己的工作方式使自身更好地生存下去的問題。也就是說,各部門必須自覺地在改革自己(包括構成和內容、工作方式等)和開放自己(突破條塊分割,形成網絡聯係)的過程中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在90年代初,懷化市科技單一行政化和教育片麵追求升學率的問題還相當嚴重。科技單一行政化主要表現在,一是科技幹部大量滯留在行政管理單位和管理型事業單位,不能下沉到科技開發、推廣服務單位和生產第一線;二是科技商品市場機製不發育,一些地方的四級農科網已解體,新的科技推廣體係和技術交易中介組織尚未形成,不少地方的農科教推廣工作不是按科技、經濟發展規律、市場導向和經濟杠杆去組織科技成果向農業生產轉移,因而農業科技成果“樣品、禮品、展品”現象嚴重,導致農業可見成果的推廣率不到30%。而農村教育的單一升學教育和單一的普教結構均脫離了為農村經濟建設服務的實際,每年70%不能繼續升學的初高中生回鄉後雖有一定的文化基礎知識,但缺乏一技之長。傳統體製下的科技部門和教育部門不僅不能很好地為當地農業和農村發展提供優質的服務,甚至連自己的生存也成了問題。

  計劃體製下我國農村工作中條塊分割、部門分割的狀況始終未得到根本解決,“門戶之見”和狹隘的部門利益時常導致人、財、物的扯皮和推倭現象,難以形成科教興農的合力。農科教結合機製的創新,使統籌協調農業、科技、教育等有關部門的工作成為可能。農科教結合以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以推廣農業科技為手段和動力,以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為基礎,有力地促進了科技、教育為農業和農村發展服務,克服了部門分割、相互脫節的現象,實現了優勢互補,一方麵促進了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麵也促進了政府機構改革的深化。

  機構改革不隻是減員增效的問題,也不簡單地是“拆廟趕和尚”,而是一個優化組合的問題。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各部門要適應新形勢的要求,實現各部門的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在有為中為自己尋找出路。眾所周知,健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是振興農業的重大措施。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漸確立,農民們越來越多地感到許多事情靠單打獨鬥不行了,迫切需要社會化服務組織為他們提供幫助,而傳統體製下的任何一個部門都無法承擔起為農民生產提供全程綜合服務的重擔。農科教結合不僅把涉農部門協調起來,而且把發展農村經濟的諸多因素結合起來,像一個杠杆的支點,托起了農村社會化服務的體係。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社會服務體係,特別是鄉鎮農科教中心的建立不僅解決了長期以來“管人的不見人,見人的不管人”七所八站條塊分割難以形成合力的問題,也使一些技術部門在農科教結合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農技推廣站、畜牧站、獸醫站、林業站、農機站、經管站等在鄉鎮農科教結合中心對農業開發、示範和推廣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扭轉了其成員等、靠、要的觀念。懷化市鼓勵農科教部門創辦自己的示範基地,並逐漸向實體轉變。農科教服務組織一方麵執行對新品種、新技術的質量監督職能,另一方又以信息和合力的優勢為農民提供服務,從而使它們依靠自己的技術和服務與農村發展要素緊密結合起來。農村基層農科教機構完成從事業性單位向實體單位的轉軌,將是農科教結合組織成熟的重要標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