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模式的分析
我們知道,中國的農民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業生產的積極性已經經曆了兩個高潮,一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實行,依靠政策激發了農民空前的生產積極性;二是四荒地承包和穩定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30年不變的政策,再一次激發了農民對土地和荒山投資的積極性;目前農業的改革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此階段是以市場經濟為前提的農業結構調整和加入WTO後麵臨的挑戰而進行的以高效農業、有機農業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業的大改造。與前兩個階段比,後者是一次更為深刻的農業變革,農民對農業科技渴望和依賴更為強烈。根據這一特點,懷化市及時調整了農科教結合的內容、形式和途徑,使農科教結合的組織建設、運行機製和服務農民的方式緊緊地同農村經濟發展相結合,與市場機製相吻合,我們認為懷化市已經初步形成了適應市場經濟條件的農科教結合的模式。分析這一模式,我們認為有以下四個方麵的特點。
(一)完善的農科教網絡體係
農科教組織機構的建設是農科教結合順利實現的基本保證,經過多年的努力,懷化市已經形成了一個綜合交錯的農科教結合的網絡體係。其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1.自上而下的農科教結合行政體係。農科教結合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要獲得最佳的效益,必須有強有力的組織保證。懷化市從市到鄉鎮都建立了具有權威性的農科教領導體係,負責各自的農科教工作。
懷化市設立市農科教統籌領導小組。領導小組組長由市長、市委副書記陳誌強親自擔任;分管農業的副市長熊健、分管教育的副市長湯自飛任副組長。領導小組的成員包括18個職能部門和其他相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這些成員單位分別是:市委組織部、市農業綜合開發辦、市計委、市科委、市科協、市農機局、市水電局、市林業局、市農業局、市廣電局、市教委、市畜牧局、市人事局、市財政局、團市委、市婦聯、市農廣校、市機電工程學校等。因此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通過領導小組不僅把農科教各部門及其他相關部門統籌到一起,也把市委市政府負責農業、教育、科技的主要領導結合到一起。在領導小組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領導,正是他們親自掛帥才使農科教結合機構具有了權威性,可以通過行政的手段把分散的各職能部門統籌起來,把所屬的各縣、市、區的主要領導組織起來,共同投入到農科教結合工作當中去。
縣、鄉兩級也依照市農科教結合統籌協調小組的構成模式相應建立了各自的農科教結合領導機構。在區縣一般由縣長或縣委書記任組長,鄉鎮一般由鄉鎮長或鄉鎮黨委書記任組長。以鶴城區為例,鶴城區農科教中心領導小組由區長楊冬英任組長、區委副書記李毅、副區長周有庚任副組長;小組成員包括:區計委主任、區科技局局長、區教育局局長、區農辦正副主任、區財政局局長、區農業局局長、區畜牧水產局局長、區林業局局長、區農機局局長、區綜合開發辦主任等11人。
鄉鎮農科教中心是在鄉鎮黨委和政府的領導下,將鄉鎮的兩科(科委、科協)、八站(農機站、畜牧站、林業站、農技站、水電站、經管站、文化站、廣播站)、一辦(企業辦)、兩社(供銷社、信用社)、兩校(鄉鎮農校、農廣校)統籌起來組建的,由鄉鎮長或黨委書記任農科教中心主任,分管領導任副主任,各站、所、社、校負責人為成員。以鶴城區鴨咀岩鎮為例,鎮長李述文任鎮農科教中心主任,副鎮長向其祥任副主任,成員包括:政府辦主任、學區校長、學區教導主任和農技站站長等。
從懷化市的各級農科教結合組織來看,農科教結合領導小組組長都實現了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來擔任,尤其是在鄉鎮一級,市委市政府要求必須由政府一把手兼任農科教中心主任,分管農業、科技、教育的副鄉鎮長為常務副主任,以實現農科教各部門的更好結合。可以說,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首先是各級黨委政府主要領導的結合,這種結合在事實上提升了農科教結合在經濟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從而使各級政府能夠從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出發開展農科教結合工作,它也保證了農科教結合工作的正常運轉。
懷化市在市縣兩級農科教結合領導小組下都設有辦公室作為常設機構,負責農科教結合日常工作的開展,並對兩級農科教結合辦公室實現了定編、定級、定經費。市農科教領導小組辦公室屬副處級單位,有編製7人,辦公室下設綜合科、業務科兩個科室,有獨立的財務。區縣農科教結合辦公室屬副科級單位,一般有專職人3~4人。鄉鎮農科教中心由科技副鄉鎮長任專職副主任,負責日常工作,設有1~2名農科教專幹協助工作,一般有專職教師2~3名,兼職教師4~5名。以鴨嘴岩鎮為例,鴨嘴岩鎮農科教中心辦公室設有1名專幹,其編製屬教育係統,由中心完小分管職業技術教育的副校長或鄉農技站負責人擔任。各級農科教常設機構均有固定的編製,屬於同級黨委、政府直接領導下的行政事業性部門。工資和工作經費享受全額財政撥款,為農科教結合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了物質和人力的保障。
2.級橫交錯的農科教網絡。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網絡係統包括若幹個分係統,分係統又由子係統所組成,形成了自身的層次結構。
從縱向看,懷化市農科教體係主要有市、縣(區)、鄉(鎮)三個層次。這三個層次既相互依存、相互聯係,又各有側重,有主有兼。市一級農科教結合的工作重點主要是宏觀上的統籌領導,組織實施,協調關係,檢查考核;縣(區)一級農科教結合的重點主要是完成市農科教結合的任務,抓好全縣農科教結合的統籌工作,辦好縣農業職業中學,抓好示範推廣;鄉鎮一級的重點主要是抓好農科教中心建設,通過“中心”發揮其在科教興農中的作用。
從橫向看,懷化市的農科教聯合了市、縣、鄉的所有涉農部門。在市級有市屬的18個職能部門,在縣級包括了各個業務局、辦公室、農廣校等單位,在鄉鎮主要是通常所說的“七所八站”,構成了相互聯係的農科教網絡。
按照農科教結合發揮作用的渠道不同,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主要通過三個體係發揮作用,即農科教中心、農業職業學校、普通中學中的職業教育圍繞科技項目或以科技為先導的區域性支柱產業開展“培訓、示範、推廣、服務”,以達到促進農民增收和促進農村發展的目的。
農業職業學校:懷化市建立“政府統籌、農委主辦、教委主管、部門支持”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製。這一體製是在市政府的統籌計劃下,把農業、畜牧、水利、科技、教育等部門的力量結合起來,把農業發展基金、水電基金、育林基金、扶貧開發基金等各項專項基金按一定的比例籌集辦學,集中財力、物力和人力把每個縣的農業職業中學辦好。在這一體製的激勵下,懷化市農業中學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一大批校辦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立起來,農業中學的校舍、師資和教學設施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1992—1994年在校生人數達到了一個發展高峰。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既解決了農民子女升學難的問題,也為處境困難的職業學校注入了活力,為農村發展培養了大批有知識、懂技術的高素質的勞動者。現在的農業中學根據市場條件的特點,利用師資優勢和農科教基地主要通過示範向農民提供各類新的農業技術。
普通中學中的職業教育:懷化市的普通中學實行雙證製,他們在總結爐亭坳中學在普通教育中滲透職業教育實驗的基礎上,1996年在全市推廣了3+1的教學模式。
鄉鎮的農科教體係:每個鄉鎮創立鄉農校,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業技術培訓。為了不斷地對已經進入農業生產領域的農民進行科技教育,懷化市各鄉鎮成立了由鄉鎮政府直接領導的鄉鎮農校或鄉鎮農業職業技術中心,建立了鄉鎮農業科技圖書室,有專門的授課教室。農校一般由鄉鎮中心小學選派一名教師任專職校長,鄉鎮各個部門(簡稱七所八站)的專業人員任專業教師,並聘請縣市以及大專院校的專家教授來舉辦科技講座和現場指導。所培訓的內容均是根據當地農業發展的需要和資源優勢而定。如桐木鎮的“黑珍珠”葡萄栽培、三係製種技術,鶴城區的禮品西瓜、反季節草莓、超級稻的引進與栽培技術等等,都是依托鄉鎮農校的科技培訓實現推廣的。45歲以下農民的綠證教育、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學員的教學組織也是由鄉鎮農校來承擔的。
農科教等涉農部門在鄉鎮都有其基層組織或機構,因此為在鄉鎮實行農科教結合提供了條件。鄉鎮是科教興農的前沿陣地,也是懷化市農科教的結合點,市、縣(區)農村經濟發展目標的實現最終都必須靠鄉鎮組織落實到農民那裏。鑒於鄉鎮農科教結合是整個農科教結合的落腳點和著力點,現重點把鄉鎮農科教結合的體係介紹如下。鄉鎮農科教結合體係的基本結構。
鄉鎮農科教結合組織形式的總體框架是按照四個層次、五大係統構建的。四個層次第一層次為鄉鎮級,第二層次為村級,第三層次為組級,第四層次為生產單位(主要是廣大農戶和鄉鎮企業)。五大係統包括:①科技管理係統:在鄉鎮科委、科協的領導下推行科教興農計劃。在村裏設科技副村長、組織專業協會,組裏設科管員、發展專業協會會員,負責科技工作的計劃、組織和協調。②商品基地開發係統:在鄉鎮農科教中心的指導下,通過鄉村的集體合作組織、大戶聯戶的專業開發,帶動全鄉鎮的產業開發。③科技推廣示範係統:在鄉鎮農科教中心的統一指導下,在村裏設科技推廣小組,組裏設科技示範戶,主要職責是進行技術推廣和試驗示範。④配套服務係統:以農科教中心的供銷社、信用社為主體,通過聯係村、聯係組,為實施科技項目提供必需的配套資金和物資。⑤科技培訓體係:以鄉鎮中心的鄉農校、農廣校為主體,村裏設培訓分校,組裏設學習室,根據科技項目和農事的需要,開展各類農業技術培訓。
需要指出的是,負責懷化市農科教結合工作的領導最近又提出把農科教結合的中心下移到村一級,這樣不僅可以激發農民自身的科技需要,增強農民的科技意識,也可以削減機構,減輕農民負擔。經過試點他們已經在全市24個發展較好的村子設立了村級農科教中心。
(二)科學的組織功能定位
農科教結合組織並不是試圖取代原來的農業、科技、教育等組織而成立新的組織,這不僅是由社會化分工的規律決定的,也是由我國目前的體製所決定的。懷化市把農科教結合組織的功能定位為:統籌、協調、示範、培訓、服務五大功能,統籌、協調是各級政府農科教結合機構的主要功能,示範、培訓、服務是各級農科教部門的主要任務。
1.統籌功能。所謂統籌,即政府在所轄行政區域內,把農業、科技、教育及其相關單位有機地組織起來,統籌製定本地的綜合發展規劃,統籌安排科技推廣項目和人員培訓計劃調配技術力量,統籌使用實驗場地及設施,統籌開展資金、物資、技術等全程服務,以取得最佳的整體效益。具體包括規劃統籌、項目統籌、資金統籌、培訓統籌等。
規劃統籌是農科教結合的首要環節,是政府根據所轄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統一製定農業、科技、教育協調發展的規劃。這一發展規劃不是農業發展規劃、教育發展規劃和科技發展規劃的簡單相加,而是沿著“社會經濟發展一人才培訓一科技推廣”這一主線,把各個規劃有機結合在一起,根據社會經濟發極的總目標分別對農業結構調整、技術培訓、科技成果推廣等提出具體指標,避免了各部門規劃各自為政、相互矛盾、重複的問題。因此農科教結合的統籌職能是政府職能,這一職能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以及市場經濟逐漸完善的過程中始終會起作用。
資金統籌是實現農科教結合的物質保證。懷化市政府采取了“四輪驅動”的方式,把財政撥款、信貸資金、部門集資、集體籌措資金捆在一起用於科技推廣、示範、培訓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高了科技興農的投資效益。在原有經費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的情況下,懷化市從各部門業務經費中提出一定比例,用作科教興農經費由政府統籌協調使用,使投人與科技進步和提高農民的素質密切結合,有效地提高了投資效益。
項目統籌。國家對農業的投資和支援往往通過各個部門以各種項目的形式下達,包括農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科技實驗示範項目、農業開發項目、農業重點工程、農民教育項目等等,這些項目途徑和內容是不同的,但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但過去由於在項目的布點、實施方麵缺乏統籌,存在著項目內容和布點重複導致的資金的浪費,項目資金、人力不足導致的項目完成不徹底,項目之間的矛盾導致的項目效益的相互抵消等。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做法,是由各級政府出麵,根據市場需求、本地的資源優勢和農業產業調整目標,統一確定各項目的實施方案,並將其配套銜接,組織有關部門的力量共同實施。如1987—1993年,懷化市組織農科教多部門的力量,大範圍實施了25項“星火計劃”,21項“豐收計劃”,12項“燎原計劃”,35項“農業科技成果重點推廣”計劃,使科技入戶率由30%提高到6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整體效益和規模效益。
2.協調功能。農、科、教各部門在科教興農過程中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職能分工,在新舊體製的轉換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利益間的矛盾、摩擦,損害了哪一方的利益,都會挫傷部門的積極性。因此必須依靠政府的力量來進行協調,及時解決矛盾,才能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使農科教結合得以實現。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是在多方協作基礎上實現的,各協作成員單位原有隸屬關係不變,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本著互惠互利和有利於增強農科教結合合力的原則,進行多方位的合作。這種合作有統有分,各司其職,分工協作,以項目為載體,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以效益為目標,利益均占,成果共享。懷化市政府的協調作用除了表現在計劃、人事、利益等方麵外,集中體現在培訓和服務的協調上。
培訓是農科教結合的重要手段,也是重要功能之一。農民的土音訓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任何一個部門都不可能獨立的完成,這就需要賦予農科教機構一種協調的權力和職能。從懷化的經驗來看,政府的協調作用主要表現在師資的協調和培訓設施的協調。
師資協調是由政府出麵組織協調農業中等專科學校、農業中學和普通中學中熟悉農業科技培訓的教師的配置,組織選派農業科技幹部、農村專業戶、科技示範戶擔任農民科技培訓的教師,其工資福利仍由原單位發放,強化了農業科技培訓師資隊伍的建設,解決了科技人員和農業中專教師隊伍與社會需要不協調的問題。
設施協調,是指協調分屬不同部門的校舍、實習和試驗基地的使用。包括縣、鄉、村舉辦的農民技術學校,市縣業務部門的培訓基地,鄉、鎮、村的會堂、教室、會議室、學習室以及青年之家和文化中心等,都在政府的統一協調下進行綜合利用,實現了一校多用,一室多能,有效地提高了培訓設施的利用率。
服務協調,是指在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主體的經營體製基礎上,由各級政府協調農業、科技、教育、金融、供銷、物資等部門的力量,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的建設,為農業生產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後的一係列服務。在懷化,服務協調的主要內容包括協調農業、科技、教育等部門的人力和物力,利用農業中學作為基地開展科技培訓、示範和推廣的服務;由鄉鎮農科教中心把“七所八站”職能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圍繞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進行專業化、多樣化服務。具體內容如製定規劃、提供技術和市場信息、技術承包、技術培訓、測土施肥、栽培管理、病蟲防治以及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方麵的技術指導。
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在不同的層次有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層次中統籌、協調、示範、培訓、服務五大職能所占的比重不同。市這一層次以統籌、協調為重點,是市委、市政府的參謀機構,它的統籌和協調主要體現在對本市的農業、科技、教育發展規劃的製定和計劃的下達。因此,這一級的農科教結合具有全局性和長遠性。
縣(區)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區劃單位,具有比較完整的社會經濟功能,一頭連著城市,一頭連著農村,發揮著樞紐和橋梁作用。由於縣(區)具有綜合性、區域性和中間性的管理特點,因此是農科教結合的關鍵。統籌、協調、示範、培訓、服務五大職能體現的最為全麵。它既要根據市農科教結合部門製定的農業發展規劃和農科教發展戰略來統籌、協調縣域內農科教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配置和使用,又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試驗、示範、培訓、推廣和各項服務。
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落腳點定位在鄉鎮一級,鄉鎮是政府的最基層組織,直接與農村和農民發生聯係,對當地的自然環境資源了解的最具體,對農民的需要把握的最清晰,因此鄉鎮的農科教結合機構也是結合的最為具體和服務最為直接的機構。在鄉鎮一級農科教結合的重點是示範、培訓、服務,建立農業科技示範園區,扶植科技大戶,組織農民科技培訓,解決農民生產過程中的技術問題等。它的統籌協調職能主要表現為根據鄉鎮農業發展規劃,圍繞示範、培訓和服務等具體任務對鄉鎮“七所八站”成員、職責進行統籌和協調。
(三)高效的農科教結合手段
前麵反複提到,農民是一個務實的群體,他們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實際價值,並不在乎能否取得學曆證書。根據這一特點,懷化市及時調整了農科教結合的內容,把科技示範和短期培訓作為農民技術教育的主要手段。
1.示範。懷化市在農民科技教育的實踐中發現,傳統學校職業技術教育不能適應目前農民對科技的需要,對農民來說最有效的科技教育途徑是示範。這不僅是由農民的素質現狀所決定的,也是由農業科技的特點所決定的。因此,懷化市領導把農業科技示範作為農科教結合的重要職能,也作為農民科技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示範方麵他們采取了以下途徑。
(1)建立示範區。為此,懷化市重點抓了“一線一圈”農業示範園區的建設。所謂“一線”是指從懷化市到黔城鎮42公裏高速公路沿線,提升農業水平,引進高新農業項目,帶動農業發展和農民致富。“一圈”是指在以懷化市為圓心,以16公裏為半徑的範圍內創立生態農業園區,引進新品種,發展高效農業和精作農業,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結構調整提供示範。在“一線一圈”以外的縣鄉鎮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製定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農業結構調整戰略,創建自己的科技園區,把符合當地發展需要的農業高新科技項目引進園區。懷化市的科技示範園區與其他地方不同,他們並沒有搞花架子,沒有昂貴的投入和讓人眼花繚亂的現代化設施,而是在新品種和管理技術上下了很大的功夫他們選擇適宜當地條件的名、特、優蔬菜、水果和養殖品種,在保證取得最佳效益的基礎上,采用最簡單的設施,使普通農民一看就會,一學就通,不需要花費很大就可以投資進行生產。
懷化市鼓勵各鄉鎮建立自己的示範基地。2000年19個省級示範鄉鎮的農科教中心通過租賃或鄉裏劃拔的方式共有水田26.7公頃,旱地10.1公頃,茶園5.53公頃,果園84.87公頃,林場224.2公頃;共有工廠(場)44個,其中加工廠20個,養豬場12個,養禽場10個。以上所有權屬於中心的各種示範基地共引進示範新品種、新技術472個,當年即增加效益3018.6萬元。
(2)發展示範戶。在農民中發展示範戶,通過示範戶的帶動促進周圍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是懷化市農科教結合又一個特點。中國農民講求實際,信奉“眼見為實”,同一群體中榜樣的示範作用最能激發他們的模仿動機。示範戶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讓農民真切的感受到農業科技在生產中所發揮的力量,在農民中間就容易形成了一種比較利益的驅動作用,激發農民主動學習農業新技術的熱情。懷化市農村還有一大批科技示範大戶,靠自己的鑽研,學習到新的農業技術,不僅自己獲得很大的收益,也有效地帶動了周圍農民的致富。除了注意培養和發揮當地農民示範戶的作用外,懷化市還十分重視從外界引進人才承包土地,搞高新農業科技示範。
懷化市的科技示範戶不是分散和零碎的,它的內容和形式都在政府統一製定的農業發展規劃內,受到農科教機構的扶持和管理,每一科技示範戶都是當地的一個農業技術的擴散點,為提高當地農民的“科學種田”意識和科技能力發揮著其他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靠示範的帶動懷化市正在形成各具特色的科技園區,並通過“一戶帶一片,一片帶一村”的模式使產業結構得到自然、快速而有生命力的調整。
2.培訓。培訓仍然是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主導工作,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為了保證對農民科技培訓的及時有效,懷化市在各鄉鎮都建立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中心,以努力提高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為主要工作任務,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目的是使科技的載體——人發揮出在農科教結合中的關鍵作用,成為永久性的科技興農力量。
懷化市已形成一個農村人才培訓網絡體係,即以農職校、農廣校、農函大為龍頭,以鄉鎮農科教中心、鄉農校、農民技術協會為陣地,上掛湖南農業大學、安江農校、懷化農技校,下聯各類項目、專業戶、示範戶。全市已建立13所農業職業學校、1.2所農廣校,農函大也具有相當大的規模。到2000年底已建立4鎮農科教中心292個,322個鄉鎮建有農廣校分支機構,農民技術協會已發展到278個。
在實踐中形成了有層次、有重點的培訓形式。每年的培訓均按行業、部門分層次定任務。第一層次為農業實用科技短訓班。以鄉農校、農民夜校、鄉鎮農科教中心、農民技術協會為依托陣地,根據農業生產季節,對農民進行實用技術培訓和綠色證書培訓。培訓的主要對象有村組幹部、黨員骨幹、專業戶、中青年農民。第二層為部門專訓。以農業局、農機局、畜牧局、水電局、林業局、教委、團委、婦聯、組織部、計委、科委、科協、扶貧辦、農業綜合開發等單位組織培訓。培訓對象有專業戶、農民、村幹部、科技能手,主要是結合各類工程項目組織專業技術培訓。第三層次為專業長訓。以農廣校、農職中、農機學校、安江農校、黨校、人事局等單位組織培訓。對象包括鄉鎮及農業科技人員、農村基層幹部、技術人員、項目實施的農民骨幹。通過培訓,建立起懂技術的農民隊伍,會管理、善經營的農民骨幹隊伍,有技術、懂管理的農村基層管理幹部隊伍。
不少區縣在農民培訓過程中總結出了各種各樣的成功經驗,如鶴城區在培訓方麵堅持了10個結合。在培訓內容上有5個結合:技術培訓與科技成果推廣相結合,普通教育與職業技術相結合,傳統農業技術與現代高新技術相結合,當前急需的技術培訓與今後開發所需的超前技術培訓相結合,傳統技術與跟蹤指導服務相結合;在培訓形式上也有5個結合:長班與短班相結合,麵授與函授相結合,“現身”教學與“綠色電波入戶”相結合,大戶帶動與基地示範相結合,鄉辦與村組辦相結合。中方縣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和技術培訓中主要抓三點:一是將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納入農村普通初級中學教學內容;二是狠抓青年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三是按照不同作物、不同農事季節,廣泛開展一事一訓,主要涉及水稻、雜交製種、果蔬、養羊、養禽、食用菌、中藥材、特種養殖等,他們的做法都取得很好的成效。
3.推廣。農科教結合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推廣,示範、培訓、服務都是為了把新技術、新品種、新的管理方式推而廣之,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
懷化市農業科技推廣的一個重要方麵是加強農技推廣體係建設。主要是鞏固縣一級、加強鄉一級、重視村組級、培養科技示範戶的“三級一戶”基層農技推廣體係。這個推廣體係主要是承擔實用技術和優良品種兩大推廣服務。
以2000年為例,懷化市以各種方式進行農業科技推廣的重點項目有:優質稻品種(組合)技術、柑橘高接換種技術、農作物專用配方肥技術、模式化稻田養魚技術、生豬品種改良技術、牛羊(冷配)技術、上流式低壓浮罩沼氣池技術、稻田全程農機化服務技術、大棚蔬菜技術、金秋梨、楊梅、板栗變溫貯藏保鮮技術等。
鶴城區農科教中心在推廣上除了抓農業高科技示範園外,還抓了兩個環節:一是利用“中心”橫向地聯合各種“專業技術協會”和各種技術推廣組織,縱向地發展村級科技推廣服務網絡;二是抓了實用技術推廣應用工作。據對8個實行農科教結合鄉鎮的統計,2000年度共推廣科技成果28項,比實行結合前增加40%,采用新技術35項,科技人戶率達71.25%,比實行結合前增加了5個百分點。
培訓、示範和推廣是農業科技傳播過程中相互聯係的三個方麵,培訓、示範的目的也是為了推廣農業科技,推廣農業科技必須依靠培訓和示範。
4.服務。農科教結合服務是根據市場經濟的要求,采取扶持等措施,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係建設,把信息、技術、資金、物資、銷售等結合起來,使農科教結合向實體化發展,並使農村形成多種貿工農、產加銷一條龍的生產經營服務組織形式。
農科教結合的服務具體內容包括:一是提供信息技術服務;二是搞項目開發服務;三是對科技承包戶進行跟蹤服務隨時解決問題;四是信用社、銀行向農戶提供減息、低息、政府貼息貸款;五是有關部門保價提供種子、化肥、農藥等;六是各單位均參與的逢集“科技下鄉活動”,政府投資,涉農單位聯合參與,把種子、苗木、錄像帶、資料、樣品等無償地展示給農民、贈送給農民;七是通過獎勵引導農民采用新科技,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如桐木鎮對發展5畝以上的優質葡萄的農戶,政府每畝給予100元的獎勵;八是進行產後的服務,如開拓市場、提供市場信息等。
以鶴城區、中方縣農科教服務為例。鶴城區農科教中心圍繞本地經濟的發展,大力開展產前、產中、產後服務,技術、資金、物資及銷售綜合配套服務,充分利用“農科教中心”的技術谘詢部、圖書閱覽室、信息服務站、莊稼醫院等部門,采用技術集體承包、技貿結合等辦法,解決推廣、培訓等技術措施與資金、物資不配套的難題。據對8個鄉鎮農科教中心的統計,2000年圍繞技術項目的落實,共提供配套物資35.13萬噸。
中方縣為了滿足農戶對科技、信息的需求,著力建立了兩大服務體係:一是科技服務體係,一是信息服務體係。科技服務體係,是由中方縣農科教辦從農口各部門及蔬菜辦、文衛局等單位挑選了14名各具專長的農業技術人員,成立了中方縣農業服務中心(農民稱之為“科技110”)。中心通過電話谘詢、實地指導、技術顧問等服務形式,無償或低償為全縣農戶提供服務為便於與農戶聯係,中心將服務電話通過各種途徑向外公布,並將14名技術人員的聯係電話、BP機號碼製成“專家聯係卡”,公布於眾。中心自成立至今共為農戶提供各類農業科技服務1000多次,深受農戶歡迎。中方縣農科教結合還成立了中方縣農村經濟信息中心,以解決農戶信息量不夠、質量不高、渠道不暢、信息滯後的問題。該中心與農業部信息中心聯網,把從網上了解的全國各大農產品批發市場主要農產品的準確價格、全國新技術、新品種及國家農業產業政策動態、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走向和農業發展趨勢等信息,編印成《農業網絡快訊》,及時分送縣領導、企業、鄉鎮和農業生產大戶,以指導全縣農業生產和農產品銷售。目前,信息中心已累計編發各類信息5000餘條,其中在網上發布購銷信息1000餘條,前來索取信息的農民絡繹不絕。
(四)有效的運行機製
機製創新是懷化市農科教結合的保證,如何保證農科教結合的順利進行,除了建立權威性的領導體係外,下麵幾個方麵是十分重要的。
1.組織保證。農科教結合的組織建設和設施建設是搞好農科教結合的基礎,懷化市農科教做到組織領導到位,工作有計劃,培訓有場地,示範有基地,教學有師資,活動有經費。對鄉鎮農科教中心的建設,懷化市農科教結合按照“成熟一個,發展一個,建立一個,鞏固一個”的原則,在全市的鄉鎮陸續建立了農科教中心;同時加大了農科教中心基本條件的建設,使鄉裏的培訓部、村裏的培訓室在教室、課桌椅、圖書資料等方麵得以加強和完善;抓好農業科技信息網絡建設,組建示範網站,為農科教中心配有電腦;健全中心的各種內部管理規章製度;推進示範基地的規模化;鞏固和加強村組科技服務網絡;充實和穩定科教隊伍,切實提高培訓和管理水平。農科教中心的建設目標是向實體化努力。
以懷化市19個省級示範鄉鎮農科教中心(太陽坪鄉、柿溪鄉、桐木鎮、龍場鄉、盈口鄉、昌閣鄉、硤州鄉、岔頭鄉、雙溪鎮、黔城鎮、貢溪鄉、廣坪鎮、麻纓塘鄉、禾梨坳鄉、仲夏鄉、小橫龍鄉、臨口鎮、軍大坪鄉、北溶鄉)為例,其基本情況如下:農科教中心本部平均有專職人員3人,中心組成人數平均35人(主要是七所八站的成員),其中國家幹部18人,高級職稱占3%,中級占38%,其他均為一般技術員或助理級職稱;從師資隊伍上看,每個中心平均有師資13人,專職教師5人,兼職教師8人;從培訓條件上看,固定資產總值平均為23萬元,建築麵積平均604平方米。每個中心有教室4~5間,實驗室30平方米,課桌椅414套,圖書達4003冊,儀器設備中電視機1~2台、錄放機1台、錄像片28盒。從村級隊伍的配備上看,每個鄉鎮已配農業技術員14個,培養農民技術員55個,幫助成立全鄉專業技術協會研究會6個,人數約為每鄉535人。就全市總體情況而言,鄉鎮農科教中心數達328個,固定資產投資達7117.4萬元,技術示範麵積達32886.5畝,中心建設麵積有76253.7平方米,儀器台件總值387.73萬元,儀器台件總數達12814件;中心人員總人數達6225人,技術人員有3104人,教學人員有1933人,其他人員有1188人,其中中級以上職稱866人,為農科教結合順利實施提供了必要的基礎。
2.明確職責。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不僅納入了懷化市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還列入領導者個人的任期目標,定期進行考核,作為衡量幹部政績的重要內容之一。懷化市的農科教結合1已經體現在農村工作的各個方麵,每一級農科教結合機構都有明確的職責。農科教結合的活動內容用“九個一”的形式固定下來,並以層層簽責任狀的方式對上級負責,如縣級“九個一”的具體內容就包括了以下方麵:建好一個不少於3000畝的現代農此,_技示範園;抓好一個農科教結合示範鄉;引進推廣一批農業新技術項目;聯係一百戶農業科技示範戶;辦好一所重點農業職業學校;辦好一台電波入戶節目;建好一個“五機一幕”示範點;建好一個農業科技信息中心;每年組織一次大規模的科技下鄉活動。
3.簽訂責任狀。懷化市農科教辦公室是副處級單位,縣農科教辦公室是副科級單位,它們何以統籌市、縣的局、委、部、處,使農科教結合這個大體係高效運轉?原來他們采用了責任狀的形式層層分解落實農科教結合的工作目標,建立約束機製。具體做法是由市農科教辦組織簽訂了市對市直部門和縣、區的農科教結合突破性工作目標責任狀,區縣對鄉鎮簽訂農科教結合突破性工作目標責任狀。從上到下,層層建立目標責任製。
在年初,市委分管黨群、農業的副書記、市長、農科教結合領導小組組長陳誌強代表市委、市政府與18家市直農科教結合成員單位的一把手簽訂農科教結合工作專項目標責任狀。其次是由主管市長代表市委、市政府與13個區縣農科教結合領導小組的組長簽訂專項目標責任狀。到次年初要按規定進行檢查驗收,給予打分並將考評的結果排隊通報,好的要予以獎勵。同時將完成情況列人幹部的政績考核的內容。懷化市農科教檢查考評內容及其評分標準、方法如下:
組織領導方麵:
1.領導掛帥、聯絡員負責、成立了班子、有工作經費。(查資料、看原件)(10分)
2.年初有工作計劃、年終有工作總結。(查資料、查原件)(10分)
培訓工作方麵:
1.培訓工作計劃落實。(查記錄)(10分)
2.有培訓場地及設施。(現場查看)(10分)
3.完成了當年目標管理的培訓任務。(查花名冊)(30分)
示範推廣方麵:
1.主要領導有“科教興農”示範樣板。(現場察看)(20分)
2.示範項目得到推廣。(查現場、座談)(10分)
說明:年終檢查,凡完成任務,按規定提供資料記滿分。培訓、示範任務超過計劃,適當加分,總分為100分。完不成任務每10%扣2分基本分。年底先由單位自查,寫出書麵報告報市農科教統籌領導小組辦公室,再由市辦組織檢查,檢查結果排隊並通報。
列出懷化市農科教成員單位2000年“科教興農”目標計劃責任書及其管理評分標準和方法,2000年全市農科教結合突破性工作目標管理責任書及其考評辦法。
關於領導示範內容,可再列舉中方縣領導示範內容如下:
潘運鵬,書記,在新路河鄉小灣坪村負責曱魚推廣10000隻;李先勝,縣長,在茅利溪負責中方現代示範園100公頃;
張小榮,副書記,負責丁家鄉的黃薑、茯苓、中藥材種植13.33公頃:
張顯米,副縣長,負責銅灣鎮烏骨雞推廣40萬隻,兩係優質稻開發100公頃;
武思元,副縣長,負責花橋鎮晉雲2號產蛋鴨養殖20000隻;
農科教辦,負責中方鎮茅利溪良種豬繁育場種豬100頭,反季節蔬菜6.67公頃。
綜上所述,懷化市農科教結合通過責任製的約束機製,使農科教結合上下聯通,基本上實現了“橫向結合到邊,縱向結合到底,跟蹤服務到家”,的結合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