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改革思路與經驗

  承德市地處山區,人們常用“七山二水一分田”來形容承德市的地理環境特點,人均耕地麵積隻有0.5畝,但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和旅遊資源。承德市經濟發展比較緩慢,直到1994年農民人均收入還不到1000元。限製承德市發展的因素很多,人的素質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有人稱承德市為“農業大市,人才窮市”,特別是農業科技人才奇缺,每萬名農民擁有的農業科技人員數量90年代初僅有2名。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落後,這使得有限的土地資源得不到充分地利用,大量有價值的自然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和利用,農業技術推廣的難度很大。果樹在山裏自生自滅,作物品種幾十年得不到更新,新技術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在實踐中承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認識到,經濟的落後關鍵是人的落後,人的知識的貧困和觀念的落後與經濟的不發達構成了惡性循環。如何打破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教育是最為有效的途徑。他們首先選擇了成人教育,根據承德市發展需要以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依托實施了以三個“綠色工程”為主的成人教育規劃,即“千人農業專業人才培訓工程”、“萬人綠色證書培訓工程”、“百萬農民普訓工程”,逐漸探索出了一條“以梯次人才培養為宗旨,以學用結合為手段,以科教興市為目的”的貧困山區農廣校成人教育之路。

  (一)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辦學現狀

  承德市農廣校是隨著中央農業廣播學校的建立於1981年成立的。當時隻有一個人背著一台錄音機走家串戶,組織收聽農廣校的課程,為農民傳播農業知識。如今承德市農廣校已經發展為具有市校、縣校和鄉鎮教學班的完整教學、示範體係的農業與農民教育係統。全市具有專職辦學人員125人,兼職教師達400多人;累計招收中專學曆學生16191人;累計招收大專證書班、大專函授、大專二學曆、專科升本科等層次的學員12859人,開設專業12個;招收研究生班學員823人,已經形成了多形式、多層次、多途徑、多規格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格局,為承德市培養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初、中、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在各類畢業生中有3人被河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北省十大傑出青年”稱號,35人成為市級以上技術拔尖人才,3人走上了副市級領導崗位,200多人被選拔到副縣級領導崗位,1500多人擔任了鄉鎮領導幹部,3700多人成為農業技術推廣的骨幹,500餘人成為農村的“田秀才”、“土狀元”和脫貧致富“能人”,被當地群眾和新聞界譽為“塞外名城‘小黃埔’”、“沒有圍牆的學府”,為當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承德市農廣校的辦學人員的構成。承德市農廣校的辦學人員構成,有三個顯著特點。首先表現為專職管理人員少而精。專職管理人員與教師的比例為1:19,避免了專職管理人員過多而帶來的人浮於事現象。承德市農廣校教師不僅具有比較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在長期服務農業和農民的實踐中也積累了較豐富的農業實踐經驗。同時他們把握了遠程教育的特點,熟悉遠程教育的方法,能熟練運用各種媒體進行教學和輔導。更為重要的是他們中的許多人培養出了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他們充當了組織者、發動者、協調者的角色,使農廣校能夠在複雜多樣的環境中不斷創新,選擇靈活多樣的方式為當地經濟發展服務。

  其次,有一批高水平的兼職教師隊伍。由於農村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農民對農廣校所開設的專業類型要求越來越複雜,為農民提供的科技服務內容越來越豐富,其科技含量和技術的先進性越來越高。在這種情況下,僅僅靠農廣校內部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承德市農廣校采用了“外引內聯”的方式,聘請了市內外專家教授和科技人員400多名協助農廣校開展農民教育和科技普及,其中從大專院校聘請的專家教授就達138人。專職教師與社會兼職教師的比例達到1:31,遠遠高於全國農廣校的專兼職教師比例。承德市農廣校先後與中國農業大學、河北工業大學、河北經濟貿易大學、河北農業大學、河北建工學院等高等院校開展廣泛合作,借用外部智力資源為發展承德市的經濟服務。在市內,農業局、畜牧局、林業局、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農業專家和科技人員大都擔任過農廣校的兼職教師。在承德市,各縣都結合自己的教育特點和服務內容聘請了有關專家做兼職教師。是承德市圍場縣農廣校綠色證書實用技術培訓講師團專家名單,可以看出,它集中了縣有關部門的專家,構成了有雄厚實力的專家團體,為農民提供講課、技術谘詢等服務。

  不僅如此,承德市農廣校還特別重視從有實踐經驗的農民技術員、有成就的農廣校畢業生中選拔人才,作為農廣校科技教育試驗、示範的指導教師,形成了從理論到實踐、從科技成果研製到有效的示範推廣的農民教育體係,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

  再次,承德市農廣校工作人員的學曆構成有了較大的變化。在125人中,有研究生層次的3人,本科學曆的50人,專科學曆68人,中專學曆3人,高中學曆的1人,專科、本科以上的人數所占的比例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承德市屬於貧困山區,原來農廣校師資學曆偏低,通過派出學習、組織進修、提供自學條件等,在近幾年師資學曆構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20多年來,他們始終把師資隊伍建設放在應有的地位,共投資90多萬元,舉辦師資培訓班93期,共培訓師資4800人次。從1989年開始,每年舉辦1~2期特色農業技術培訓班,使每個站校有2名教師掌握適合當地的過硬的技術;每年舉辦一次遠程教育研修班,學習和討論農業遠程教育的理論和規律,從而增強了農廣校教師隊伍的整體理論水平和業務素質以及運用現代傳播技術的能力。他們還特別注重選擇思想素質好,理論基礎紮實、有實踐經驗的人,幫助他們明確主攻方向,使他們成為某一方麵的帶頭人,並逐漸形成了穩定的在職培訓製度。

  對教師的培養,承德市農廣校還特別注意不斷加強教師思想教育和師德修養。一是事業心的培養,激發農廣校教師對遠程教育的興趣,並要把這一事業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要有為農業教育事業獻身的精神;二是責任心的培養,作為農廣校的輔導教師要有強烈的責任感。我國的教育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民,沒有廣大農民的知識化,就沒有農業的現代化,農廣校的教師所肩負的責任是重大的,在麵對相對艱苦的環境裏,沒有強烈的責任感是做不好這項工作的;三是要有愛心,教師對學員要誠心誠意,充滿愛心。隻有熱愛學員,才能獲得師生之間的心靈相通。同時學校也努力提高教師的科技文化素質,加強實踐技能的培訓工作。近幾年來他們根據青年教師實踐經驗相對不足的情況,每年都聘請專家、教授對學校的教師進行專門的實用技術培訓;同時鼓勵教師到生產第一線,搞試驗,搞承包,幫助農民致富。通過以上多方麵的工作,學校已擁有了一支業務素質高、實踐能力強、授課水平高、甘願為農業教育奉獻的教師隊伍。

  2.承德市農廣校的組織機構。組織結構直接決定了組織中的指揮係統和溝通網絡,不僅影響工作效率,而且影響組織成員的社會心理功能。組織結構的複雜性、集中性取決於工作的性質。承德市農廣校根據自身的工作性質和任務普遍采用了“直線式”的組織結構,這種結構管理幅度大,管理層次少,具有較高的工作效率。承德市農廣校的組織設置。辦公室的七要職責是負責後勤保障工作、財務和人事管理,是農廣校的協構部門;教務科的職責是負責日常的教學管理、負責教學質量的監督和監控,提供教學服務;科技開發部的職責是對外開展教學設施服務,開發教學設備,提供技術信息,開展科技經營服務;農民培訓部是承德農廣校落實中央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的方針而成立的機構,負責農民科技培訓,綠色證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工作;農廣校還設有職業介紹所,負責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轉移、學員就業提供服務。

  承德市農廣校無論是市校,還是縣校,其結構組成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都有一個實體。如市農廣校有職業介紹所和科技開發部,圍場縣農廣校有蔬菜種子公司等。農廣校辦開發實體的功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麵:一是為農民提供新的農業技術、新品種和其他科技信息,不斷為農廣校服務農民提供科技來源和動力,保持了農廣校的辦學活力;二是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應用。這些實體大都與高等院校、科研部門保持著密切的聯係,能及時把農業研究的最新成果介紹到承德市,為農廣校教學提供很好的科技載體,使農廣校成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聯係農民的橋梁;三是在傳播科技的同時也為農廣校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這對穩定農廣校的教師隊伍,改善辦學條件,彌補辦學經費的不足具有重要意義。

  3.承德市農廣校學生來源的變化。承德市農廣校招生情況隨著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農廣校工作重心的調整,近些年發生了5個方麵的變化。

  第一,中專招生數量在減少。中專層次教育一直是農廣校教育的主體,主要招收對象是鄉鎮幹部。隨著鄉鎮幹部學曆培訓的逐漸完成,這部分生源越來越少,各類學校擴招導致生源的競爭,應屆中學生選擇農廣校的也相應減少,導致了近幾年招生人數逐年減少。

  另一個原因是農廣校工作重心的調整。為了落實農廣校立足農業、麵向農村和服務農民的方針,提高農廣校對農民技術教育的作用,河北省農廣校提出了農廣校工作的六個轉變,即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由階段性教育向終身教育轉變;由注重中專學曆教育向多層次、多形式、多功能教育轉變;由注重傳統學科教學向基礎性、實用性、普及性的科技教育培訓轉變;由傳統教學方法向現代傳播手段和教學方法轉變;由注重理論教學向教學、推廣和生產實踐相結合的方向轉變。

  第二,農民學員的比例在上升。在我們的其他調查中發現農民對學曆教育一般不感興趣,他們更重視實用技術的學習和掌握。但是在承德的農業廣播電視教育中農民學員的比例卻逐年提高,1993年農民學員就占到當年人學總數的41%,1997年農民學員首次超過了當年人學學生總數的50%(為69%)。

  究其原因,一個重要的方麵是承德市農廣校樹立了一種強烈的競爭意識。近幾年來麵向農村招生的學校很多,各行各業都到農村來挖人才,造成農村供秀人才的流失。農村勞動力需要向非農產業轉移,但農村發展同樣需要優秀的人才,否則先進的科技就不能被應用,農村的發展就會受到限製,甚至會長期處在貧困——人才流失——更加貧困的惡性循環中。正是從這一考慮出發,承德市農廣校依靠自己的優勢,引進高新技術成果,采取多樣化的辦學形式和靈活的教學方式吸引了大批農村優秀學員,使學員從“要我學”的態度轉變為“我要學”的新內在動機。他們堅持開門辦學,不惜重金聘請北京知名教授來承德講學,傳授農業高新技術。農民學員反應“聽得懂,用得上”,非常歡迎。

  承德市農廣校所開設的專業也緊緊抓住農民的需要,先後開設的專業類型有種植業類、養殖業類、經濟類、管理類、機電類、加工類等,適應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2001年中國農業大學與承德市農廣校聯合在承德市農廣校設立了全國第一家現代遠程教育工作站,加快了農廣校服務農村的現代化步伐。

  第三,重視對農民的短期培訓。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對農民開展短期實用技術培訓,是承德市農廣校近10年來始終堅持的一項重要工作。從1990年開始,累計已培養“綠證”學員4.2萬人,實用技術培訓8萬人次,普訓農村幹部群眾78萬人次。承德市農廣校的農民職業技術短期培訓一般以項目為載體,采取一事一訓的方式,如結合馬鈴薯脫毒項目開展馬鈴薯種薯栽培的技術培訓,結合發展小尾寒羊項目進行的養殖培訓,結合玉米製種項目進行的玉米育種培訓,結合推廣水稻旱育稀植項目進行的水稻栽培技術培訓等等。十幾年來,承德農廣校先後推廣實用技術173項,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水平和發展能力。

  (二)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工作中心下沉的具體措施

  “穩定中專,向兩頭延伸,工作重心下沉”是中央農廣校在新的形式下提出的辦學方針,目的是拓展辦學領域,增加辦學層次,特別是要在開展科技扶貧、農民實用技術培訓方麵下功夫。然而由於受到各方麵條件的影響,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遇到諸多的困難和問題,要把“工作下沉”落到實處,切實為提高農民科技素質做出貢獻還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承德市由於具有較好的辦學基礎和長期以來與農民和高等院校的聯係,在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方麵做出了自己的特色,這對全國農廣校辦學方向的調整乃至整個農民教育都有十分有價值的借鑒意義。他們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三個方麵的措施。

  1.全麵實施“龍頭雙帶”工程。承德市農廣校根據承德市提出的“圍繞產業搞培訓,搞好產業促調整”的原則要求,在廣泛深入調研的基礎上,確定了通過“龍頭雙帶”工程來推動本市新時期農民技術教育和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基本思路。所謂“龍頭雙帶”工程,是以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為農業高新技術成果資源的龍頭單位,通過引進其科研成果和智力資源到全市縣鄉進行示範推廣,一是帶動當地的農業新品種和新技術的應用,二是帶動農廣校教師和鄉村農業技術人員水平的提高以及農村農民科技帶頭人隊伍的形成,以此推進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該工程一方麵可以加速農業高等院校科研成果的轉化速度,另一方麵滿足了農民迫切需要的高新農業科技的引進,實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促進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

  近3年來,“龍頭雙帶”工程已經在承德縣、寬城縣、圍場縣和隆化縣建立起了5個“農業科技教育示範園”基地,聘請了中國農業大學果樹、蔬菜和生物技術專家7人,與承德市農廣校一起共同從事設施農業和無公害蔬菜等高新技術的示範活動。先後引進動植物新品種40多個,所發揮的示範、輻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歸納起來有四個方麵:其一,促進了農廣校辦學人員辦學思想和工作作風的轉變。由傳統的脫離農村和農民實際需要的為辦學而辦學的做法,轉變為緊緊圍繞著政府農村的中心工作和農民的實際需要,深入農業生產第一線,以點帶麵,使農廣校服務農業、農民和農村的工作更明確、具體和有針對性。其二,促進了農廣校教師掌握高新農業技術和提高實踐水平。市、縣農廣校常年有20多名教師在基地進行高新農業科技項目的落實和組織工作,不僅掌握了最新的農業科技動態,也學會了高新技術的操作技能,豐富了運用農業科技的經驗,這對整個農廣校教學質量的提高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三,解決了農民生產實踐中胡具體問題,顯著提高了農民的科技素質和科技意識。教授、專家直接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民生產,回答新技術采用過程中的問題,舉辦講座(2001年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僅在圍場縣就為農民舉辦了8次農業技術知識講座),使農民接觸到高水平專家的指導,極大地激發了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積極性。其四,提高了農民的收入。由於新品種和新的栽培技術的采用,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獲得了實惠。在圍場縣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由於品種優化,技術培訓和指導到位,每畝收益比傳統品種和栽培技術高出千元以上,由原來的每畝收入400元,提高到每畝1500元以上,受到農民的歡迎。

  2.實施“素質工程”。“素質工程”是一項河北省農村村級幹部教育工程,承德市的“素質工程”由農廣校承擔。在近兩年中,共培訓村幹部2031人,課程內容除了農業科技外,主要包括大量的政治思想、法律政策等內容。承德市農廣校在實施“素質工程”的過程中認識到,農村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農村幹部的素質有密切的關係,這種素質不僅包括科技文化素質,更主要的是思想觀念素質。農村幹部思想觀念的轉變是農村獲得穩定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承德市農廣校在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等方麵做了改革,特別是組織村幹部開展學習交流,開拓了村幹部的視野和思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強化“綠色證書”培訓。承德農廣校辦學20多年來,始終堅持了為農村兩個文明服務的辦學宗旨,堅持學用結合的辦學遣路。在農民教育實踐中,他們逐漸了解到來自農業生產第一線的農民,主要目的是為了解決生產中的實際困難,希望能掌握一兩門發家致富的農業實用技術,對那些與生產實際聯係不大和過深的理論知識興趣不濃,積極性不高。根據這個特點,承德市農廣校充分發揮農廣校體係和網絡優勢,根據農業主管部門的規劃和要求,大力實施“綠色證書工程”、“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農技電波人戶工程”、“農科教結合百千萬工程”,以增強農民運用科技增收致富的本領為目的,大幅度的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在提高農民文化科技素質的同時,有針對性的傳播和推廣先進、實用農業科學技術。首先是送教上門。“送教下鄉”把學校辦在鄉鎮、村莊、田間地頭,使學員不離崗,不離鄉,就地培養,就地使用。其次是因地製宜,因需施教。改變了專業設置和教學內容“一刀切”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個性化教育,根據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需要,把課本知識與實用技術相結合,農民需要什麽,教師就教什麽,以農民為中心,讓農民處於主導地位。學員們對所學的內容,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懂,用得上,大大激發了他們學習農業技術的積極性,為全市培養了農村科技人才1.6萬人,有1.1萬農廣校的學員靠科技致富,並帶動5.1萬戶農民率先進入小康行列。興隆鎮有個叫王雙全的農民,通過在農廣校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對農業科技產生了極大的熱情和興趣,在自己家裏開辦了“農業科技書屋”、“農業技術研究所”,先後引進和推廣農作物、果樹、畜牧等新品種、新技術30多項,培訓村民900多人次,使全村60%以上的青年掌握了1~2項致富農業實用技術,把一個原來的貧困村變成了小康村。

  (三)承德市農業廣播電視學校開展農民教育的主要啟示承德市農廣校在眾多農民教育機構和農業技術推廣普及機構中脫穎而出,成為承德市引人注目的辦學機構。他們的工作成就也引起了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不斷加大對農廣校的支持力度,先是將市農廣校由科級升格為副處級,2000年又升格為正處級事業單位;同時將“承德市成人教育中心”設在市農廣校。2001年3月,經市政府研究同意在市農廣校又掛了“承德市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中心”的牌子。農廣校何以受到如此高度的重視,是與他們堅持為農民服務的方向和不斷探索貧困地區成人教育規律分不開的,特別是在以下方麵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1.認識到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在於人的落後。現代人力資本理論認為,區域經濟實力取決於區域擁有的物質資本、人力資本存量的數量和質量。在信息時代區域經濟競爭能力更依賴於人力資本存量的數量和質量,即勞動者的素質。長期以來承德市經濟發展緩慢的主要原因在於人才缺乏,造成人才缺乏的原因主要是教育的落後,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麵:一是受教育程度低。改革開放前,全市人口的平均受教育程度僅為2.5年,文盲半文盲156萬人,到了90年代初,平均受教育的年限也隻有7.5年。二是普通教育脫離農村實踐。長期以來,普通教育沒有能擺脫升學教育的束縛。每年承德市有4.5萬名(占全部畢業生人數的65%)中學生返鄉,由於缺乏農業科技知識和技能,不能承擔科教興農的重任。而每年從這個貧困山區考上大學的1400多名學生,返回承德市的不足10%。三是人們觀念的落後。農民普遍表現出進取不足而守成有餘的心理特征,突出表現為創業意識微弱,容易滿足現狀,對風險的心理承受能力低,害怕冒險和挫折,在生產、生活中獨立性和主動性較差,有著較強的依賴思想和聽天由命的觀念,難以打破傳統的生產和生活習慣,對新事物、新現象持觀望、懷疑甚至排斥的態度。

  科技文化素質的低下給農民的生產和生活造成了障礙。例如興隆縣半壁山鎮西窩鋪一村民,因沒有病蟲防治知識,用錯誤方法配製的波爾多液致使承包的果樹大麵積燒傷,造成上萬元的損失。灤平縣西窪子村農民在黃瓜雜交製種過程中因缺乏育種知識,使母本黃瓜開放了大量雄花,使雜交種子無法保證質量。像這樣由於缺乏科學知識而導致經濟損失的例子不一而足,農業技術推廣的難度很大。因此,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在人,通過大力發展教育事業來提高人的素質是發展經濟、擺脫落後的根本途徑。

  2.梯次人才開發模式的基本內容。承德市農廣校在農民教育和農村教育實踐中逐漸探索出了一條“以梯次人才培養為宗旨,以學用結合為手段,以科教興市為目的”的貧困山區成人教育之路。所謂“梯次人才開發”是承德市農廣校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在成人教育實踐中形成的一種適合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人才培養模式。其基本內容在學曆上表現為根據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分別實施“綠證”教育中專教育、大專教育、本科以及研究生等多層次的教育;在內容上表現為技術培訓、係統科學技術理論教育和現代觀念教育等三個層次。具體做法可以概括為以下三方麵。

  第一,貧困地區成人教育要從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入手。農民是最講求實際的一個群體,這一點承德市農廣校校長張學東體會十分深刻。1981年農廣校創建之初,隻有他一個人。在房無一間,地無一壟的情況下,硬是靠一台收錄機把種養殖科技知識和實用技術傳播給最需要的農民,受到了農民的歡迎。他認為技術教育和觀念教育是農民教育的不可缺少的兩個方麵,但農民教育必須從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入手,傳授實用農業科學技術是提高農民綜合素質的最理想載體。農民在為擺脫貧困而接受科學技術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新的思維方式和現代的思想觀念,進而才能促進農村社會的現代化建設。許多農民正是從接受新技術開始,不僅自己擺脫了貧困,也帶動周圍的農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平泉縣七溝村的楊雨田把在農廣校學到的知識用在自己的2畝承包地上,率先采用地膜覆蓋玉米種植技術,結果2畝地產玉米1575千克,增產50%,周圍的農民爭相效仿,第二年就帶動了上百戶,推廣了地膜覆蓋技術250畝,農民都說“在農廣校學的知識真有用”。經過17年艱苦的科技推廣和成人教育工作,像這樣的“田秀才”、“土狀元”和科技“二傳手”在承德市可以說是桃李滿天下,不斷壯大了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隊伍,每萬畝擁有的專業技術人員由10年前的不足2人增加到8人。同十幾年前相比,承德市農民最大的變化是科技意識增強了,特別是土地承包30年不變的政策使農民獲得了空前的學習科學技術的積極性。許多農廣校畢業的學員自覺組織起來,形成規模生產,增強了市場競爭能力。如平泉縣榆樹林子鎮成立了以徐金、常立軍等80多名學員為骨幹的玉米、小麥、大豆糧食間作高產攻關萬畝示範基地,平均畝產達850千克以上,衝破了單一種植玉米的傳統,改變了種植結構,增加了農民的經濟收益;以七溝鎮計樹海、鄭國旺等60多名學員組成的技術服務隊伍進行的“兩山改兩大”(山杏改接大扁杏,山棗改接大棗)工程,更新了16萬株果樹,形成了果品新技術應用開發基地;平泉鎮和沙坨子鄉建立的城鄉蔬菜專業化生產基地,茅蘭溝鄉建立的食用菌專業生產基地等都是由農廣校的學員組成或為骨幹的,成人教育成了承德市農民組織起來靠科技致富的紐帶。

  第二,根據社會經濟發展需要,不斷提高培訓層次,調整專業構成和課程結構。在中國貧困問題的研究中,自從有人提出了“貧困的本質是貧困主體發展能力不足”這一觀點以來,貧困人口素質及其發展能力與貧困狀況的內在聯係,就在不同層次和角度上一再成為人們研究的一個重點。如何通過教育提高貧困主體的發展能力,承德市的經驗告訴我們,科學技術教育和思想觀念教育兩個方麵都是不可缺少的。科學技術的教育不僅要使人們知道怎麽做,而且要使人們知道為什麽這樣做。隨著社會的發展一些有知識、有頭腦的農民不再滿足於機械地模仿、簡單重複一些生產技術,而是需要對外來的技術結合當地的特點進行改造或創造出新產品和新技術,這就需要使學員係統掌握科學技術的基本原理。根據這一要求承德市農廣校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開展了中專、大專專業證書、大專函授、大專二學曆、本科以及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等層次的成人教育,並從中國農業大學聘請高水平的專家、教授來傳授科學研究的基本理論和方法,這樣大大推動了貧困地區科技人員科學素質的提高。有了高素質的人才,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變得更有效了,不少掌握了現代科學理論的學員自己開發了新技術,創造了新產品,湧現出了一批農民農業技術企業。

  在引進科學技術的同時,承德市的成人教育同樣重視了思想觀念的引進。因為社會發展的實踐證明了一個普遍的事實,那就是社會的現代化不僅要求有現代的技術,還要求有現代的思想觀念。而現代觀念的培養比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更艱巨、更複雜,它表現為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依賴於良好的社會氛圍。為了促進人們觀念的現代化,承德市農廣校采取了三個措施,首先根據承德發展的實際需要增設了多個專業,在原來的農學、畜牧和農業經濟三個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會計統計與審計、企業經營管理、農村電氣化、現代農村綜合管理、經濟法、經濟管理、工商管理、國際商貿管理、金融、土地規劃與利用、農業科技推廣等專業,形成了融農村種植、養殖、加工、產供銷、農工貿於一體的專業學科體係。多專業辦學體係的形成不僅滿足了農村現代化建設對不同專業人才的需要,更為重要的是創造出了多元的學習氛圍,為人們提供了接受新觀念和形成新的思維方式的環境。其次,在課程設置方麵,他們注意增設了諸如現代法律理論、現代經濟學理論、現代社會學理論、現代行為學理論以及現代科學發展、知識經濟和現代管理等直接與現代意識、現代觀念和現代思維方式有關的學科,使承德的成人教育內容不斷豐富,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其三,利用市外智力資源,聘請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的專家、學者來承德市授課或進行技術谘詢。這些專家、學者不僅為承德市引進了新技術,也帶來了新思想。正是這種多渠道、多層次的教育思路,在承德市形成了一種立體的、全方位的教育與學習環境,培養了大批具有綜合素質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更為重要的是使更多的人受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有效地促進了人們現代性的成長。

  在談到成人教育對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時,承德市袁福副市長做了精辟的分析,他認為經濟欠發達有曆史的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貧乏的知識和貧困的文化心理是製約社會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承德市確定了科技興市和開放帶動的兩大發展戰略,都離不開教育,特別是成人教育對提高人們的科技素質和觀念素質發揮著其他途徑不可替代的作用。根據承德市的特點,市政府確定了玉米製種、食用菌開發、馬鈴薯、反季節蔬菜、肉牛、果品加工等12個主導產業。從事這些產業的骨幹力量都是農廣校培養出來的具有現代科技知識和現代思想觀念的年輕人,他們接受新技術、新思想最快,也最有創造性,一大批科研成果在承德市得以應用推廣也正是有了這樣一批人才。玉米製種、水稻旱育稀植、日光溫室、絨山羊改良、南麥北移等項目依靠的主力都是農廣校畢業的學員。具有現代觀念的人們,不再是被動地等待別人推廣科技成果,而是主動出擊尋找適用於當地發展需要的科研成果,他們不僅積極應用別人的技術,而且善於創造性地使用和發展這些技術。

  第三,把各級幹部的係統培訓作為成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幹部素質,通過幹部的帶動作用促進整個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承德市成人教育的又一個特點。幹部在地區發展過程中的主導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一個單位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與幹部的素質密切相關。承德市委組織部尹誌宏副部長為我們介紹了承德市幹部的構成,承德市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管理幹部總數81821人,同發達地區相比一個突出的差距是幹部受教育的程度低,具有研究生學曆的隻有23人,占0.028%,有本科學曆的7129人,占8.71%,大專學曆的有26579人,占32.48%,中專學曆37409人,占46.09%,高中學曆5611人,占8.86%,其他占5.83%。這種幹部構成狀況不能適應承德市發展的要求。為了迅速改變承德市幹部知識結構,提高科學文化水平,承德市委、市政府把分享北京的智力資源作為促進承德地區發展的重要措施,對幹部的培訓是落實這一措施的重要一環。

  承德農廣校利用重點大學的技術、學科和人才優勢對在職幹部進行了較大規模的培訓。基層幹部的培訓重點是科技知識和管理知識,這兩個方麵是他們在基層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和發展農村經濟缺一不可的。圍場縣廣發永鄉副鄉長蘇永芳1985年參加農廣校培訓後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更新了全鄉的馬鈴薯、玉米、穀子、蓧麥等主栽品種,全鄉每年增產馬鈴薯480萬千克,增加農民收入100多萬元,廣發永鄉成了全國聞名的馬鈴薯繁種基地。1990年蘇永芳任楊家灣鄉黨委書記後,大力開展科技興農活動,發展玉米雜交製種基地,推廣地膜覆蓋技術,每年生產雜交玉米種子200萬千克,增加經濟效益500多萬元。他所取得的成績正是得益於對幹部的技術培訓。平泉食用菌廠廠長梁希才參加了食用菌生產培訓,自學了大學的《微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等十餘種有關食用菌栽培的專業書籍,掌握了全省食用菌生產品種的一整套栽培管理技術,1989年全縣發展了31戶45噸滑子菇,但由於信息不靈,產品不能變成商品。他深感自己的知識結構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他又參加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習。通過學習他在更高的層次上對食用菌的市場進行了分析,製定了“以農戶為基礎,以信息為先導,以技術為前提,以質量求生存,以管理求效益,以服務求發展”的食用菌發展方針,使全縣食用菌生產規模迅速擴大,專業戶由原來的24戶發展到817戶,並建立了中國第一家食用菌中外合資企業,每年創外匯120多萬美元。正是有了技術和管理兩方麵的知識,才使基層幹部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掌握生產的主動權。像這樣的鄉長、黨委書記、廠長、經理在承德市有一大批,成為群眾致富的帶頭人。

  處在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幹部,對更新知識的要求也是不同的,他們除了需要學習科學知識和管理知識,更需要更新觀念。為了適應這一需要,承德的成人教育針對處級以上幹部更新知識結構的要求,重點加強了社會法製、經濟管理、行政管理、政策分析、社會學理論與社會調查等方麵課程,並開辦了研究生層次的教育。幾年來有105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參加了與中國農業大學聯合舉辦的農業科技高級研修班,有258名幹部參加了研究生課程進修班的學習,有3253名參加過各類培訓的學員擔任了縣、鄉、村各級幹部,有563人擔任了企業的廠長、經理有60人次獲省、部級獎勵,有151人被評為市級以上拔尖人才。通過培訓,使幹部的知識結構和觀念素質有了明顯的提高。承德市政協文教衛生委員會主任趙秀芳作為學員,對我們說:“學曆對我們這些人已經沒有什麽實際意義了,但是通過這種高層次的培訓使我們獲得了新知識和新的思維方式,更新了觀念,這對我們是最為寶貴的。承德市幹部培訓的課程設置符合承德的實際情況,特別是中國農業大學知名教授的講授,極大地滿足了我們對知識的渴求,對開闊視野、提高理論水平和實際工作能力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的確,許多幹部就是在不斷地接受成人教育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承德縣組織部副部長李世香就是其中之一。李世香原來在鄉裏工作,他體驗到農民不信賴不懂農業技術的幹部,因此他參加了農廣校農學專業的學習,利用所學的知識為農民解決了許多生產上的問題,受到農民的歡迎。他被提升為鄉黨委書記後,感到僅有科技知識不夠用了,於是又參加了農廣校和中國農業大學開設的經濟管理專業的學習。這些知識不僅幫助他出色地完成了鄉黨政領導工作,也使他獲得了企業管理的知識和能力。1996年縣裏派他去一個瀕臨倒閉的水泥廠任廠長,他利用所學的理論與方法革新了生產方案,建立了新的管理製度,使這個廠迅速扭虧為盈。1997年又被調人由於經營不善而停產的承德瑪鋼廠任書記,使這個廠不到一年就恢複了原有的生產水平,而且使產品出口到韓國、美國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解決了1000多人的就業問題。他說“如果不是接受兩次高質量的培訓,我不可能獲得這些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也不會有這樣的膽識。現在任組織部副部長,感到理論水平亟待提高,還要繼續接受更高水平的培訓。”許多事實都證明提高人的素質是貧困地區獲得自身發展能力最基本、最持久的動力。

  §§第九章 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