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探討(二)——承德市農廣校的改革與探索
1993年以後,農廣校招生出現了全局性的滑坡,這一現象引發了對農廣校存在問題的思考和對農廣校現行政策、職能、做法、專業設置、服務方向等一係列改革措施的探討。在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農廣校在以下四個方麵表現出了與農民需要的不適應。
(一)過分依靠行政手段,造成辦學與市場需求脫節農廣校招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靠行政手段和計劃調控。在市場經濟體製的影響和誘發下,農村市場迅速發育,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首先表現在學員構成發生了變化。農廣校建立後的十幾年中,主要麵向鄉鎮幹部和農業技術人員,以中專學曆教育為主,隨著鄉鎮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學曆的提高,這部分生源在逐漸減少,由工作單位交費上學的做法也在變化,靠計劃招生的做法越來越難以適應變化了的社會需要。另一方麵,大量的在鄉和回鄉知識青年具有強烈的依靠科技來發展自己和改變家鄉的願望,他們的目的不是為了學而學,也不是為了文憑而學,傳統的學曆教育不能使他們獲得一技之長,以具備就業和謀生的能力。因此,農廣校對這部分生源也缺乏吸引力。我們對230名農民調査的結果顯示,農民求學的最大目的在於獲得一技之長而不是學曆。
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農村勞動力中相當一部分也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農民就業出現了多樣化,相應地引起了農民對教育需求的多樣化。農廣校隻有適應這種變化,改革計劃體製下形成的不合理的管理體製、辦學機製和運行模式,既要適合社會經濟發展規律,也要適合農業教育規律,才能滿足日益發展的農村社會和農民的需要。農廣校盡管實行了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學體製,但中央農廣校在許多方麵仍然統得過死,必須切實將一部分辦學權力交給地方分校,使得各地農廣校能夠根據本地的實際情況和最緊迫的需要來調整工作計劃,確定工作重點,提高其應變能力和競爭能力。農廣校的實踐證明,在辦學模式和運行機製上,應堅持以中專學曆教育為主體,積極向兩頭延伸的辦學模式,做到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長短結合、內外聯合,在市場經濟發展中形成靈活反應的機製。
(二)專業設置不能滿足農村發展需要農廣校辦學20年,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無論是從招生人數,還是專業設置、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麵,都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然而,我們不難發現,在越來越多的學員當中,報考農業類專業的學員越來越少。雖然從中央到地方為農科專業的穩固和發展做出了一定的努力,如把“農學”變成了“高效農業,把”畜牧“變成了”經濟動物營養“等,但這類專業的建設水平仍然很低,教學質量差的嚴峻事實影響到了農廣校的辦學性質,甚至影響到了農廣校的生存。令人擔憂的是,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由於政策的、觀念的等各種原因,一向以”學農、愛農、務農“為根本指導思想的農廣校,屈於來自各個方麵的壓力,辦學方向不得不向第二、第三產業轉軌。於是,專業設置由農學類為主轉變為以經濟類為主,教學重點由急需農業新技術哺育的田間地頭轉到以獲取文憑為目的的機關、企業。由此而造成的直接後果是,經濟類教師嚴重匱乏,在無奈的情況下,出現了大量的專業知識不係統、水平不高的”農轉非教師,這樣的師資隊伍,無法保障預定的教學質量。這種舍己之長,取己之短的做法,是無法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的。
導致這些結果的原因固然很多,有傳統就業觀念的影響,有鄙視農業的社會心理的影響,也有農廣校專業設置不合理和教學方法和效果方麵的原因。就專業設置問題而言,首先表現為,專業課程設置單一,缺乏綜合性。農科類專業主要涉及到小麥、玉米、棉花等常規大田作物的栽培、育種、植保等,而對產業結構調整中急需的園藝、保護地蔬菜、食用菌、特種養殖等涉及較少;對糧、棉、油的貯藏、加工幾乎沒有涉及。此外農業貿易、農村經濟、農村生活、現代觀念的教學內容則更少。農業產業化要求農民走,農工貿、產供銷一體化的新路子,使農民在致富的路上體驗到綜合知識與能力的重要性,而目前的課程設置不能滿足農民的需要,因此不受農民的歡迎。其次,專業知識過於陳舊,不具備先進性。學員學到的書本知識,已經非常陳舊了。至於農民需要的名、特、優產品的生產新技術,則更難以接觸到。再次,大部分農廣校缺少實踐教學設備和試驗場所,這是一個在短期內難以彌補的缺陷,不僅影響了農科專業的實踐教學水平,也難以起到帶動、示範和推廣的作用。農業是技術性和操作性極強的學科,缺少實踐環節導致了學員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缺乏。
畢業生難以為農民所接受,農民自己也不願為此花費時間和投入財力,更不願讓自己的子女學習農科專業。因此,農廣校改造專業和教學方法的任務任重而道遠。
(三)教師素質亟待提高
目前農廣校師資隊伍建設問題,已經成為製約農廣校改革、發展和提高的“瓶頸”,其主要表現是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和素質不高等方麵。
目前,我國農廣校師生比為1:93.3,盡管遠距離教育的質量來源於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媒體的製作水平和播放效果,但師資數量奇缺、師生比嚴重偏低的確是事實。況且,農廣校具有學科多、專業複雜等特點,對教師的數量需求就更多。據有關研究,農廣校師生比以1:45為宜。到2010年,農廣校在校生規模將達到150萬人,據此計算,屆時農廣校專職教師將達到3.3萬人,平均每年須培養教師0.2萬人。除了專職教師外,大量的兼職教師是農廣校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兼職教師也是彌補專職教師數量不足和質量不高的最佳措施。目前我國農廣校專職和兼職教師的比例為1:1.1,英國遠程教育的專兼職教師比例為1:3.1.我國專職教師比例偏高,兼職教師比例偏低,這不利於發揮農業遠距離教育師資配置的優勢和建立動態的人才流動機製。
農廣校教師素質不高也是限製農廣校發展的重要因素。農廣校作為遠距離教育的一種形式,是一個新生的教育體係。它除了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學工作者具有紮實的教育理論外,還要求具有較強的運用操作現代化遠距離教學設備的能力,及在農業學科上較高的理論與實踐水平。從目前農廣校辦學人員和教師的來源看,大致可以分為兩部分:其中大部分是20世紀70年代以後農業大中專院校的畢業生。這部分人中的少數從事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有較紮實的農業科技理論基礎和較豐富的農業科技實踐經驗,但是教育理論比較缺乏。這部分人員中的大多數未從事業技術推廣工作,農業科技實踐能力和教學理論基礎都比較差;
另一部分人為師範類大中專畢業生,這部分人具有基本的教學理論知識,但農業學科基礎理論和實踐能力均欠缺。這兩部分人除了上述不足外,普遍存在運用和操作現代遠距離教育設備能力不強的問題。這導致了兩個消極後果:一是對遠距離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研究不夠,在遠距離教學過程中簡單機械地套用普通全日製學校的教學方法;另外一個消極後果是對農業技術教育的規律和特點研究不夠。農業技術教育不同於工業技術教育,照搬工業技術學校的教學方法來教育農民,既不符合農業科技教育的特點,也不符合農民的實際需要。這是目前農廣校脫離農民需要的主要原因。
農廣校的師資也是由兩部分人構成的:一是主講教師,他們幾乎是各個學科的專家,在某一專業領域有較高的造詣。他們根據農業遠距離教育特點的要求編寫教材,通過錄音、錄像講授課程,提供教學輔導材料,組題對學員進行考試。發揮大批專家、教授的作用,使學員能接觸到高水平教師的講授和高質量的教學內容是遠程教育的優勢;另一部分教師是教學班的教員,他們直接接觸學生,負責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答疑解難,批改作業等,他們不僅需要精通某一學科或某幾門學科的知識,還需要具有很強的實踐能力,然而這正是目前教學班的教員所欠缺的。農業科技知識隻有在實踐中才能理解,農業技術隻有與實踐結合才能掌握並發揮應有的價值。實踐是農業科技教育的最為有效的教育方法,缺少實踐環節農業科技教育就失去了基礎,單純的理論講授不能使學員有效地掌握農業科技。這是農廣校不能吸引農民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農廣校的教育目標,既包括提高學生科技文化素質,也包括培養其應用能力。這一辦學方向決定了農廣校的教學內容必須突出實用性,如果輔導教師不具備一定的生產實踐經驗,不具有解決農業生產問題的能力,就會使學員感到缺乏“真知灼見”。隻有具備了一定的生產實踐經驗,才能對書本上理論性、概念性的東西做通俗的、有針對性的輔導,才能對新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獨到的見解和處理方法。如何解決農廣校教師的素質問題,人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各地也進行了各種嚐試,但如何保持農廣校教師實踐能力的先進性,使之適應現代農業科技的發展和農民的需要仍然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十分迫切的問題。
(四)重學曆教育,輕非學曆教育
學曆教育並非是中國的獨創,在西方學曆製度對資本主義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起過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但是,由於學曆教育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加劇,特別是隨著獨立、自由意識的覺醒,廣大受教育者要求個性發展的願望日益強烈,使學曆教育受到了聲討。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關於教育改革的具體建議》中,第一條就是要“糾正學曆社會的弊病”。報告把學曆社會定義為:“在評價一個人的能力時,不是看他‘學了什麽、學得怎麽樣’,而是注重他‘何時、在何地學習的’,甚至會得出根據哪個學校畢業來判斷本人的能力和個性的結論。為此,人們就不得不在人生道路的初期,為謀得某種形式上的學曆而奔忙,也就產生了一個人的能力得不到公正評價和學習者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等現象。”
我國的學曆教育真正形成聲勢是在1977年恢複高考製度以後,由於高等教育規模小,而潛在生源極多,人學的競爭強度為世界所罕見。特別是近幾年,在許多單位或領域學曆已經成為衡量人才的惟一標誌,由此引發了一係列社會問題。雖然一再呼籲,不但沒有明顯好轉,反而出現出愈加嚴重的趨勢,以致有學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我國的教育是“培養失敗者的教育”。現實情況是,小學生畢業考上初中的是勝利者,沒考上的是失敗者;初中畢業生考上高中的是勝利者,沒考上的是失敗者;高中畢業生考上大學的是勝利者,沒考上的是失敗者;大學畢業留洋是勝利者,留土的還是失敗者;而留洋的一去不複返。情況確實如此。無論我們培養的哪一級學生,畢業後能適應社會和工作崗位的極少。農村的想“跳農門”,小城鎮的想“跳城門”,大城市的想“跳國門”。正是與這一點相對應,人們提出了“成功教育”、“創業教育”、“素質教育”等觀點。其目的在於培養留得住、用得上的社會建設人才。農廣校教育本來是針對農民的教育,但由於內外環境的影響,也變成了以學曆教育為主的教育。在我們的調查中,有些縣的農廣校、電大在十幾年的教育過程中,沒有培養一個真正的農民。這就使得農廣校教育偏離了為農民服務的本來目的,出現了農廣校教育乃至整個職業技術教育與社會需要不吻合的現象,使教育資源的浪費現象普遍存在。
當然,就農廣校而言,其發展與經濟、社會現代化進程不太吻合,其原因是複雜的,有農廣校教育發展速度和規模的製約,也有農廣校本身的原因。很多農廣校作過各種改革的嚐試,並且積累了不少寶貴經驗,形成了長短交叉、學曆教育與非學曆教育並存的靈活辦學模式,為緩解社會急需人才的矛盾作出了一定貢獻。但僅就目前現狀來看,其中商業氣息過濃,影響了農廣校的發展速度和規模。農廣校利用自身的人才、技術優勢獲取能加快事業發展的經濟效益無可厚非,但在大教育、大社會的範疇中,我們應站到更高的層次上來看待這一問題。如果農廣校能開辟必要的陣地主動聯合行業部門、鄉鎮企業乃至村組帶頭人,舉辦各種類型的技術培訓班,形成職前與職後、聯辦與自辦、政府扶持與社會參與相結合的辦學模式,並且積極通過工作上的巧妙安排,派出更多的技術骨幹教師參與社會服務體係、科技示範體係的建設,創辦更多的立體種植、特種養殖、規模經營、生態開發、加工增值、出口創匯的示範鄉村,真正做到“興一方職教,富八方群眾”,那麽農廣校推動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步伐必然加快,巨大的社會效益隨之產生。
無可置疑,生源狀況是農村職業學校賴以生存和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以質量求生存,以聲譽求發展,現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必須明確,農廣校教育不是為生存而辦學。大力發展農業遠程教育,目的在於加快科技的全麵進步和普遍提高勞動者素質,是為了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以,農廣校不可重演追趕所謂“熱門專業”的鬧劇而置社會實際於不顧,造成教育資源的浪費,而應認真分析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技術的進步、經營機製的轉換以及勞動組織變化等帶來的對勞動者需求在結構、質量、數量等方麵的變化,以此選擇切合本區域經濟發展實際的職教發展思路,及時開設出農村經濟“轉型”急需的、符合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的、適應就業層次和要求的專業,以最吸引人的方式傳播實用科技知識和科學思想,突破傳統教學、培訓模式,構建一專多能、複合型人才的遠程教育培訓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