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農民對自身職業的認識

  農業技術推廣係統、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和農業職業學校等各種從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從業人員隊伍已經很龐大,各級各類機構也經過了很長時間的發展和完善,但仍然不能滿足農民對科技的需求。究其原因,有教育結構的原因,也有農民認識的原因,有教育本身的原因,如教育內容、教育途徑和手段等,也有農民社會心理的原因。這裏,我們將在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分析農民對農業職業技術教育的態度和行為,旨在通過對農民需求特點的了解,為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提供社會心理的依據。

  社會心理學的研究證明,人們在認知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態度,進而決定人的行為。在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過程中,農民是受教育方,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效果和目標能否實現,能夠實現多少,首先取決於人們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我們既要研究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他們是職業技術教育中最為能動和活躍的因素。我們也要研究和農民有關的領導者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因為他們是目前條件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實施者,他們的態度和行為直接決定了他們所領導的地區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工作的成敗。

  為了研究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和采用新科技成果的態度,我北京、河北、山東、湖北、湖南等省市的農民進行了問卷調查,並對部分農民進行了訪談,共形成有效問卷360份。

  在這裏,我們將根據認知對象的不同,分三個方麵來分析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認識問題:農民對職業的認識,農民對職業技術的認識,農民對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的認識。這三個方麵是逐層深入的,對前二者的認識是認識後者的基礎。通過三個方麵的綜合考察可以形成對這個問題的全麵把握。

  職業是隨著社會分工的發展而擴展和分化的。在現代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職業不僅種類繁多,而且千差萬別。它作為衡量人們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和社會聲望的主要標準,對人們的心理和行為都具有深刻影響。在一個開放的社會裏,人們可以根據自己對職業的認識來自由選擇職業,從而體現自己的職他價值觀,並實現社會流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作為培訓教育農民的教育,首先麵臨著農民如何認識自己的職業的問題。

  在一般人看來,農民不是一個職業,而是一種身份。這種現象在我國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普遍性是指“農民是一種身份”的觀點深入人心,特殊性是指多數人把農民作為一種身份來看待是在特定的曆史條件下形成的,這一點並沒有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而完全改變。我們對360位農民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有68.7%的人認為農民不是職業,而僅僅是一種身份。

  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家通過戶籍製度以及與之相配套的一係列製度,以強製手段把農民牢牢束縛在土地上,嚴格限製農業勞動力向城鎮的轉移,從而形成了城鄉隔絕的二元結構。在生產力水平極低的條件下,農民從事著單一的種植業生產,農業內部的產業無從分化。同時,“割資本主義尾巴”的運動則從政治上打擊了農民從事種植業以外的其他生產經營活動。作為職業概念,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農民的涵義非常明確。農民作為身份概念則是與城鎮居民相對的,他們要改變身份,機會非常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農民的身份轉變不僅受到了嚴格的實質條件的約束,也受到了嚴格的程序控製。因此,在計劃經濟體製下,農民概念具有即身份即職業的性質。但由於職業的無從選擇性,農民更多的體現為一種身份。持這一觀點的人並沒有因此而排斥農業科學技術,97.7%的人認為從事農業生產同樣需要科學技術。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傾注了飽滿的勞動熱情,從而迅速解決了溫飽問題,開始將剩餘的勞動力投入到其他產業。農村經濟的搞活放開他得農民的職業迅速產生分化,除了從事種植業之外,還有養殖此、服務業、建築業、運輸業、商業等各種行業。鄉鎮企業的迅速崛起深刻改變了農村的經濟結構和職業結構,不少農民忙時務農,閑時做工,家庭主要收入來源也轉為務工所得。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農民所從事的職業涉及各行各業,有種植專業戶、養殖專業戶、運輸專業戶、鄉鎮企業職工、個體工商戶等等,也有不少農民進城後散布到各個行業,為城市發展做出了貢獻。可以說,不僅很多農民從事非農產業,就是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也表現出了明顯的兼業化特點。陸學藝等人曾依據職業標準,把當代我國農民劃分為八個社會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農民工階層、雇工階層、農民知識分子階層、個體勞動者和個體工商戶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鄉鎮企業管理者階層和農村管理者階層。目前農村中的職業結構已深刻表明,農民作為職業概念已無法再涵蓋具有農業戶口的所有人口,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農民仍然是一種身份。

  盡管農民作為職業概念已經無法說明農村中現有的職業分布,但作為農業勞動者,農民就是他的職業。他們不僅需要農業科技發展生產,提高生產效益,而且絕大部分農民(95.0%)也確實在積極主動地使用各類農業科技。由此可見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就農業本身來講,農業技術貢獻率低一直是困擾我國農業發展的迫切問題,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率,提高農村實用技術的入戶率是實現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產業效益的重要途徑;就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而言,我國農村的文盲、半文盲人口占農村總人口的13.55%,農村90%的人口是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農村每萬人當中僅有大學生0.87人。對農民進行職業技術培訓,增強他們對科技的接納能力,有利於提高他們的科學文化素質;就收人來說,整個農民群體收入水平相對較低,社會經濟地位處於劣勢,以職業技術來武裝農民,幫助他們提高收入水平,也有利於農村地區的穩定和發展。並且,盡管一些農民從事非農產業,但大多數的農民都有自己承包的山地、土地、水麵,他們要進行生產經營,離不開職業技術。因此,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需要麵對的,不僅僅是職業意義上的農民,而應該是整個居住在農村地區的人口。即是說,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需要為所有身份意義上的農民服務。

  農民對自身職業的認識,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職業技術教育的態度和行為。在我們對農戶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當問及對所從事的職業的看法時,他們的評價主要集中在農業生產勞動苦、累、髒,收入少,社會地位低被人看不起。即使是一些比較富裕的專業戶,也對自己的職業評價較低。可見,國家長期以來實行戶籍製度,以身份區別不同群體的做法深深影響了人們的職業價值觀,它帶來的一個嚴重後果就是,國家在強調農業的基礎地位和重要作用時,並不能改變很多人輕視農業、鄙薄農民的想法,也使得農民在獲得社會流動的機會時,想方設法脫離農業,脫離農村。這一認識也直接影響到他們對自己子女的教育態度和教育目的。

  另根據我們的一項調查,有78.2%的農民對自己從事的農,勞動感到不滿意或不滿足。農民對本身職業的不滿意,直接導致了越來越洶湧的民工潮。年輕力壯的勞動力,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勞動力紛紛外出打工,家裏的責任田隻能由老人、婦女來耕種,使得本來就比較低下的農業生產水平再打折扣。在不少地方,責任田甚至出現了“撂荒”現象,土地無人耕種。我們在調査中發現,農民中老人和婦女參加職業技術教育培訓和學習的次數比其他人要少,有的甚至一次也不去。問及少去或不去的原因,有的說“沒文化,聽不懂”,有的說“家裏太忙,沒工夫”。

  一些村子為了鼓勵農民積極參加培訓和學習,采取了管飯、接送等措施,但效果仍不明顯。這些現象的存在不僅給正常的農業生產帶來了較大影響,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來說,也提出了一個新的課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如何應對農村中科學文化素質相對較高的、年富力強的勞動力流失後的農村弱勢群體,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如果說脫離農業、進城打工是農民基於對自身職業的認識而做出的選擇的話,那麽千方百計讓自己的子女以各種方式跳出農門,到城市去工作、生活則是農民對下代人的殷切期望。河北的一位資產逾百萬的農民養殖專業戶,在跟我們暢談擴大規模,以高薪吸引大學生人才共同創業的宏偉計劃之後,卻對自己的子女沒有子承父業的要求,而與其他農民一樣,希望他們遠離農村和農業,原因還是覺得搞農業沒多大出息。農民的這些觀念和想法,勢必造成農村教育中重普教、輕職教的局麵。據我們調查,農村中目前存在的一個問題,正是這些觀念的必然產物。在一些農村地區,由於過分關注普教,使得職業學校逐漸萎縮。在每年的初中畢業生中,有相當一部分農村學生因為升不上高中,又不想上職業中學或職業中專而回鄉。這部分學生既不會傳統的農業生產,又不懂農村實用技術,成為“百無一用的書生”。

  可以說,在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農民對自己的職業認識出現了偏差。他們更多的是以身份的角度來認識自己,而忽視了從職業的角度來認識自己。不僅對自己的職業認知存在誤區,農民對社會上的其他職業,在認識上也存在簡單化的傾向。我們認為,出現這種狀況的原因,主要在於農民還沒有形成現代的職業觀念,因而在看待經濟收入,社會地位兩者之間的關係時,更重視後者。我們認為,農民對職業的認識之所以會出現偏差,除了體製的原因外,主要是由於傳統的職業觀念仍在繼續發揮作用。

  農民對自己的職業缺乏認知並不意味著農民毫無職業觀念,他們的職業觀念主要集中在職業評價方麵。在傳統社會裏,統治者把職業納入了意識形態統治的範圍,進而將其提升為道德規範的一部分,成為禮治秩序。農民受到統治階級所大力宣揚的傳統道德的作用,將統治階級的職業評價內化為自己的職業評價,這種職業評價直接導致了身份觀念。可以說,傳統的職業觀念是以身份意識為特征的,更確切的說,傳統的職業觀念是以做官為本位的。這種官本位傾向可以以“士乃國之寶”來表述。“士”首先應是“仕”,即官員,官員乃是國家的棟梁。社會給予了官員極高的職業評價,因為做了官就意味著擁有了權力、地位、金錢、榮耀。與之相對應的是,普通老百姓地位低下,被稱為“草民”、“賤民”,若不守紀律,還被稱為“刁民”。因官員地位高,有可能成為官員的讀書人,因可憑借“學而優則仕”,即使不做官,也可獲得較高的職業評價,所謂“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裏的“讀書”在大多數農民眼裏並不包括農業職業技術教育。

  農民傳統的職業觀念在建國後到改革開放前這一段時期,在國家的政治意識形態功能空前強大的條件下被掩蓋起來,無法呈現出其本來麵目。改革開放後,國家的控製力量從農村社會全麵收縮,傳統的職業觀念也開始複蘇,並表現出了明顯的滯後性,並不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而迅速改變。要實現農民職業觀念由傳統向現代的轉變還需要較長一段時期。這也決定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不僅僅要向農民傳播科學技術,也要擔負起促進農民實現觀念由傳統向現代轉變的責任,即通過職業技術教育促進農民的現代化。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