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一節 農業“技術革命運動”

  除了各種各樣的學校教育外,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還突出表現在農業科技知識的普及和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方麵。從某種角度講,這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更為普遍和更為有效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教育滲透在社會、經濟工作的許多領域,表現在許多方麵,如科普宣傳、科技谘詢、技術指導、試驗示範等,這裏我們對上世紀五六年代末的那場農業“技術革命運動”和我國農業科技推廣體製的形成作些分析。

  (一)農業“技術革命運動”產生的背景和表現

  1956年初,農業合作化運動如火如荼的進行並取了巨大成就,廣大人民群眾熱情極高。1956年1月14日到20日,中共中央召開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周恩來作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經濟,歸根到底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滿足整個社會經濟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而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不斷地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地提高勞動生產率,就必須在高度的技術基礎上,使社會主義生產不斷地增長,不斷地改善。因此在社會主義時代,比以前任何時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產技術,更加需要充分地發展科學和利用科學知識”,指出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密切配合”,“最充分的動員和發揮現有知識分子的力量,不斷提高他們的政治覺悟……這是我們黨目前在知識分子問題上的根本任務”,同時提出了“向科學進軍”的口號,表明我們黨已充分認識到科學技術和知識分子極端重要性,並在實踐上開始信任和依靠他們,認為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已成為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同年4月,毛澤東又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方針,可以說為新中國迎來了一個“科學的春天”。

  對知識分子政策的調整,無疑給知識分子以極大的安慰和鼓舞,在此後的一段時間裏各界知識分子紛紛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掀起科技活動的熱潮。1958年3月,在召開的科學規劃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上,聶榮臻強調“為了科技事業和生產的大躍進,一定要把高等學校的力量動員起來”,8月2日又撰文《全黨抓科學技術工作,實現技術革命》。在此之後,全國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小學都掀起了科學研究的大躍進高潮,大搞以“技術革新”、“創造發明”為內容的群眾運動。

  1958年5月8日,毛澤東發表講話《破除迷信,不怕教授》,同時指示編寫《卑賤者最聰明,高貴者最愚蠢》的冊子。在這種指導思想下,毛澤東倡導並推動了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在農村,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內容主要以糧食增產技術為核心展開的,具體包括選種育種技術、興修水利技術、修建梯田技術、摳製肥料技術、土壤評價技術、改良農具技術、機械化技術、田間管理技術、水土保持技術、防治病蟲害技術等等。農民以空前的熱情參與了這場“技術革命”運動,出現了眾多的土專家、土發明家,采用和推廣了一批技術成果。從當時報刊上發表的一些技術革新成果個案可見一斑。

  個案一火炕式溫床(當地農民叫火池子)便是陝西一帶農民為了避免早春嚴寒,提早番茄、黃瓜等蔬菜的栽培而設計出來的一種育苗方法。實踐證明,它有許多好處:一是可以提高育苗效率,提早收獲。以番茄為例,一般苗床在穀雨前後下籽,7月底才能收獲;火炕式溫床,在清明前後即可下種,7月中旬便可收獲,比一般提前半個多月。二是防止春寒,促進幼苗正常生產。三是構造簡單,費用少,容易做,出苗齊,好管理。可任選一地,最好向陽背風,挖長2米,闊1~3米,深1~3米,離坑底35厘米高處,橫鋪一塊石板或木板,分成上下兩層。下層叫炕洞,係堆放柴草、煙火處。石板上鋪肥土一層,厚達30~40厘米,床麵離地麵的距離約30厘米,炕洞兩端分別挖進火口和煙洞。在播種前應用溫水將種子進行催芽處理,芽尖突破種皮時,即可均勻撒人床內,覆蓋2厘米細土。炕洞內裝滿枯幹草,先使其冒濃煙,使床溫逐漸增高,不間斷加溫。最高溫度不可過28攝氏度,出苗後,中午陽光好時,可適當透光,也可斟情澆水。

  個案二劉承宗是甘雩縣甘河鄉郝村農業社社員,他自己不斷摸索選種經驗,到1958年時將他以往收集的88個小麥品種經過選優淘汰保留了58個品種。其中承宗一號(竹葉青)在鄂縣曾經普遍種植。承宗2號1957年在甘河、祖蒼、尚村等地設點示範,產量較碧螞一號和6028號高出31.5%。1958年收麥時統計推廣種植已達46.67公頃,畝產一般均在225千克以上。承宗2號小麥抗倒伏,耐瘠薄,抗寒力強,小穗多,穎殼緊不易落粒,適宜水、旱地種植。

  個案三農民在生產實踐過程中,根據實踐經驗,在黨的“技術革命運動”的號召下,親自動手研製了許多土製化肥、土製農藥,如:人造尿、人熬尿、水糞、混合土製化肥、有膠土化月巴、無膠土化肥、尿素、人造肥、氯水、人造牛糞等。土農藥有桃槿棟楊液(幾種樹葉為主要原料)、桃葉石灰硫礦合劑、銀樹葉、石硫合劑、棟樹葉液、銀杏葉液、洋蔥頭、混合劑、陶土石灰粉、土製1605等。

  製造土製1605的配料有七種:柳樹葉5斤,加清水18斤,煮後取用它的汁液;楊樹葉5斤,加清水18斤,煮後過濾,用它的汁液;石灰2斤,篩子過細;幹雞糞2斤,搗碎;牛骨(其他雜骨也可)水3斤,石灰硫磺合劑1斤,新鮮人尿4斤。每斤母液可兌水10斤至60斤,可用來防治棉蚜、紅蜘蛛、紅鈴蟲等。

  1958年幾乎村村至少都有一個土製化肥廠、土製農藥廠。這種土製工廠的規模很小,隻有六七個人,兩三口鍋、幾條扁擔、水桶、篩子就可以生產了。

  個案四農民運用自己的聰明才智改良農具的例子也是非常多的。僅1957年頭2個月,據了解,光大荔一個縣,改良和創新農具就有50多種;商雒莊地區群眾發明創造和改製各種大小農具也有40多種,並且也有十多種在當地普遍推廣。這些改良相創造的新農具,一般製造簡單,使用方便,即能節省人力和畜力,提高勞動效率幾倍到幾十倍,同時大部分都能就地取材,就地設計和製作,成本低,花錢少。如維南縣景材河溝農業社社員何天成創造的龍骨水車,兩人一天就可灌溉地0.8公頃,每輛水車隻有12元。手壓汲水機是丹鳳縣鳳麓農業社創造的一種適合山區小塊地灌溉用的汲水裝置,它免去了安水車的不方便,以及搬輸轤的麻煩費力,成本也很低,隻有30元,製作很簡單,在井中放置一個鐵筒子(或鐵管子),在筒子中間插一根粗鐵棍,鐵棍上端比地麵高二尺,並安上一根五尺的木頭橫杠,把杠子中間支在井旁架子上。鐵棍下端安放一筒口粗的鐵活塞,在活塞上安一個用薄片做的活門;再給插人水中的鐵筒口安一個相同的活門。這和現如今許多農民家中的壓水井的原理和設計是很相像的。

  個案五西鄉縣私渡鄉合力社是巴山腳下的一個農業社,這兒有上千畝溝田,土質多係純沙或夾沙。以往雖注意保持水土,但因隻注意在山下修梯田,忽視防治山上洪水衝刷。每逢大雨,山洪暴發後,水土流失和作物損失都很大。1956年被水衝刷的土地達5.3公頃,群眾形容說:“天旱禾苗光,雨淋田遭殃,一石收八鬥,十有九年荒”。1958年修田保持水土時,總結以往教訓,明確提出“修一處,保一處,成一處”的口號,采用上挖塘,下打椿的辦法,在每台梯田邊打一兩排木椿,用樹條編織起來,然後壘土築坎,再在田坎的一邊種上一排柳樹,這樣樹根又可保持水土。另外梯田頂端靠近山坡處挖一口塘,山上挖很多水渠,使山水流入塘內,灌溉梯田。這樣既能抗旱,又保持水土。又在塘的下麵沿溝再開一道退水渠,讓多餘的水排出去,預防雨季洪水過大衝毀水塘田坎。

  個案六邵陽地區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利用其他有利因素,大力興辦水利站、水電站,發揮了當地水資源豐富的優勢。區領導適時提出了大搞五水六條龍綜合利用,向水要動力的號召,各級黨委非常重視(原文為“像大辦鋼鐵那樣的決心和魄力來抓這一工作”)。先後動員群眾達32萬人之多。僅用50天,水利站就星羅棋布的分布於全區境內。投人使用的水利站帶動大小新式工具和機械360621件,使110個社辦企業、1850個農副產品加工廠的全部工序和分工序實現了自動化、半自動化,大大提高了生產率,減輕了勞動強度,騰出了32萬多勞動力個案七主要分布在陝西河川兩岸的丘陵和秦嶺,巴山半山腰陽坡一帶的黃泥巴,又叫死黃土、死黃泥,侵蝕嚴重,耕層淺薄,滲水力差,有機質含量低,幹時硬結,濕時粘腳,“幹時一塊銅,濕時一包濃,天晴賽金剛,下雨流黃湯”,“晴天犁不動,雨天犁不成,天晴三天盼下雨,雨下三天盼天晴”。當時農民在各級政府領導下,投入改良土壤運動中,針對此種土壤特點,總結出了一套經驗。一是隔冬深翻,冬季犁炕田,連翻數次,可減少黃泥巴的黏性。二是鋪地改良。夏收後,結合施有機肥,打碎土塊後暴曬,隔10天重複一次。三是結合施肥,摻沙改良。沙子應分期逐年加人,滲沙量以達到七泥三沙為宜。四是施熱性大的牛圈糞和有機肥。五是利用雜草枯枝落葉熏烤土地,改良黃泥巴。

  毛澤東根據群眾實踐經驗和科學研究的成果,經過進一步提煉,發展成為農業“八字憲法”,即土(深耕、改良土壤,土壤普查和土地規劃)、肥(合理施肥)、水(發展水利和合理用水)、種(推廣良種)、密(合理密植)、保(植物保護,防治病蟲害)、管(田間管理)、工(工具改良正確貫徹和實施農業“八字憲法”,也是艇進農民的科技水平和農業增產的重要因素。

  (二)農業“技術革命運動”的意義和特點從以上這些個案當中,可以領略到農業領域的“技術革命”的成就。通過這場轟轟烈烈的“技術革命運動”,農民的科技意識明顯提高,許多農民不僅認識了化肥、農藥的作用,了解並掌握防治病蟲害的知識及農藥的使用方法,甚至還學會了培育新品種的知識和方法,創造了許多新式農具,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增加了糧食產量。

  回顧這場“技術革命運動”至少具有以下幾個明顯特點:

  1.以群眾運動的形式展開,這和我們黨的群眾路線有一定的內在聯係。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足曆史的主人,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曆史,並推動著曆史的發展。人民群眾是偉大的,人民群眾是智慧的。相信群眾,依賴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民主革命時期,我們戰勝敵人的重要法寶也是群眾路線,依靠廣大人民群眾。正是基於這種曆史經驗及其慣性,建國初期我們的許多工作基本上都是采取了人民群眾廣泛參與的群眾運動的形式展開的。國家領導人以及廣大農民急於發展生產力的美好理想是發動這場“技術革命”的主要動因,在這個角度上,可以說這場“技術革命運動”是上下同心的,所以其來勢洇湧,廣大農民在最短時間內都被卷人到這種運動當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

  2.運動內容的內在一致性。國家領導人發動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糧食產量,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發展生產力,迅速提高國家經濟實力,以真正昂然的姿態屹立於世界東方。廣大農民也想通過投人這場“技術革命運動”,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質,最直接的增加糧食產量,改善自己的生活。在這一點上,國家利益與農民利益達成一致。因此這場運動農民的參與程度之深、參與麵之廣並不多見。

  3.理論聯係實際,強調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場“技術革命運動”的又一明顯特點。延安的火炕式溫床,是為了提早育苗,避免春寒設計的;土製農藥、土製化肥、水壓汲水機、修整梯田、改良雙輪雙鏵犁,也都是針對農業生產中的具體問題,是農民自己動手、動腦、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典型例子。這和那種純學院式隻顧埋頭研究自己喜好的理論,而不顧問題實際情況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

  在這場“技術革命運動”中,農民與各級農業技術部門、農業科研教育部門的聯係通道是暢通的。農民在實踐當中遇到了不飩或者難以解決的問題可以直接到公社技術站或縣農技站,也可以直接到大學或科研院所進行谘詢。相關部門熱情周到,毫無保沼的向農民傳授知識。正是在這場“技術革命運動”中幾乎每個縣每個公社都建立了自己的農技站,各生產隊也設立了自己的科技小組或試驗中心等,均有專職農業技術人員,湧現了許多聞名全國的勞模和像王保京、張秋香、劉承宗這樣的眾多農民科技發明家。

  4.強調政治掛帥。我國曆來重視政治教育及政治行為,黨在革命鬥爭中深深體會到政治的特殊作用。政治掛帥就是黨的領導掛帥,需要時時突出政治,事事聯係思想。在這場“技術革命運動”中,各級領導在強調取得成就時,都不會忘記政治掛帥這一條。強調政治掛帥在宣傳、發動和組織群眾方麵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但過分地強調政治掛帥也導致了嚴重的行式主義和浮誇風。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紅旗人民公社稱中稻畝產13萬斤,時任廣西農學院院長的孫仲逸被派去調查研究並論證社員的這一偉大創舉,並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了發言,其題目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環江縣中稻畝產十三萬斤的情況匯報》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看看當時許多報道的題目就可以知道:《五一蔬菜社,今秋白菜畝產30萬斤的具體措施》、《劉述賢立誌創奇跡,今秋兩畝玉米要收4萬斤》、《新豐一社,今秋穀子要畝產一萬兩千五百斤》等。這種奇怪的行為所以會產生是和處處政治掛帥,動輒扣帽子分不開的。

  上世紀50年代末開始的那場“技術革命運動”的曆史背景和如今時代特征已完全不同了,農民的需要和職業教育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盡管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但是這場“技術革命運動”涉及範圍之廣、農民的參與程度之深和表現出的空前的積極性對我們仍有現實的啟迪意義。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