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農業廣播筆視學校

  農廣校是遠距離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一種新形式。1980年中國農學會首先提出的成立農業廣播學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辦麵向廣大農村幹部和農民的“農業科技知識講座”的建議,得到了當時的農業委員會、農業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和中國科學技術學會的大力支持。1980年12月12日,國家農委、教育部、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中央廣播事業局、農業部、農墾部、中國農學會等10個單位正式發出“關於成立中央農業廣播學校領導組織的聯合通知”,開創了農民和農業教育的新領域——農業廣播學校。隨後,各地有關部門迅速響應,聯合成立了各級農業廣播學校領導小組和中央農業廣播學校辦公室,開展宣傳和招生工作。第一期為農學基礎班,共招生40多萬人,於1981年7月13日正式開學。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向全國播出了《化學基礎》、《植物和植物生理》、《土壤肥料》、《遺傳育種》等四門農業基礎課程。

  1983年,根據學員和有關部門的要求,教育部同意中央農業廣播學校開展中專學曆教育。1985年新開設農業經濟與管理、畜牧、淡水養魚等專業,開始向多學科發展。1986年,為充分發揮廣播電視教育的優勢,農業部向國務院和有關部門領導建議將中央農業廣播學校改建為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1987年2月,中央電視台衛星頻道播出學校的教學節目,至此,實現了文字教材、廣播和電視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的結合,中央農業廣播學校也正式更名為中央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從1980—2000年的20年中,農廣校取得了巨大的辦學成果。除中央校外,建立了省級校38個,縣級校2408個,鄉鎮教學班23000個,農廣校的教師和其他從業人員達到4.6萬人,辦學場所143萬平方米,實驗實習基地8780公頃。中央校統一開設的中專專業有種植、養殖、經濟管理、農業工程四大門類的49個專業,累計畢業中專學曆的學生135萬人,大專學曆學生20萬人,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近億次為農村培養了大批管理人才和技術幹部。

  (一)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現狀

  在短短的20年時間裏,農廣校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不僅表明它的內容適合了社會的需要,也表明它的管理體製、運行機製和教學形式適合時代的特點。對農廣校的辦學形式和管理模式進行分析,對探討適合中國農民特點的職業技術教育模式無疑是十分重要的。

  1.農廣校的管理體製。中央農廣校的最高組織機構是由17個聯合辦學單位組成的領導小組,包括農業部、教育部、財政部、中組部、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人事部、勞動與社會保障部、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國家林業局、國家廣播電視電影總局、中國科協、共青團中央、全國婦聯、民建中央、全國工商聯、國務院扶貧開發辦、中國農學會等,由農業部部長任領導小組組長。在領導小組和校長的領導下,由專職常務副校長主持學校的日常工作。中央校下設辦公室、財務處、體係建設處、督導研究處、對外交流處、教務處、教材處、編導處、聲像處、農他教育聲像出版社、報刊社和開發處等職能部門。各省、市、縣、鄉也設有相應的領導小組,負責決策管理農廣校(鄉鎮為教學班)的辦學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

  農廣校實行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學體製。中央農廣校由農業部主管,省、市、縣農廣校由地方政府舉辦和領導,一般由農業部門主管,教育行政部門監督、指導。各級農廣校接受中央農廣校的業務指導。目前在全國範圍內已經構成了由中央校、省級校、地市級分校和鄉鎮教學班組成的五級辦學體係。

  中央農廣校是教學組織和管理的中樞,負責開設全國通用的專業和課程,製定相應的指導性教學計劃和所開設課程的教學輔導大綱;聘請主講教師和考試命題;組織編寫、製作、出版發行所開課程的文字、聲像材料;組織全國性的廣播、電視教育課程的播出。

  省級農廣校負責選開中央農廣校統開的專業,製定實施教學計劃,製定自開專業和課程的教學計劃、教學輔導大綱,組織編寫、製作、所開課程的文字、聲像和輔導材料;負責所開課程的節目播出和考試命題;負責錄取、注冊新生,頒發證書。

  市級農廣校根據上級的統一部署,負責指導、組織、協調縣級分校的教學工作,製定相應的管理細則。

  縣級分校負責聘請班主任和輔導教師,按照上一級農廣校的教學安排,組織視聽教學節目,組織麵試、輔導、考核、考試、實驗、實習、畢業論文等教學活動,執行教育行政部門和上級學校製定的教學管理製度。

  鄉鎮教學班是縣分校設在各鄉鎮的辦學點,根據縣分校的安排負責具體的教學組織和管理任務。

  2.專業設置和辦學層次。農廣校創辦初期,隻開設了一個農學專業,隨著農村發展對專業人才的需求,以後逐漸開設了農業經濟管理、畜牧、淡水養魚、林業、財務會計、鄉鎮企業管理、農業技術推廣等專業。1993年,農廣校開始實行組合式教學計劃,通過對課程的合理組合,推出種植、養殖、經濟管理、農業工程四大類36個專業。1999年又對農學專業進行改造,設置丁高效農作物生產、高效果樹生產、高效蔬菜生產和園林花卉等四個專業。2000年又設置了現代鄉村綜合管理、人口與計劃生育管理、汽車維修和計算機應用等專業。截止到2000年,中央農廣校和各省市農廣校所開設的中專專業包括了種植、養殖、農業工程、經濟與管觀、服務業等,基本涵蓋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各個領域。

  農廣校實行學曆教育和資格證書教育並重的製度,形成了實用技術培訓、“綠色證書”培訓、中專、大專四個層次的教育體係。實用技術培訓的途徑一是通過廣播和電視將先進的農業實用技術直接傳播給農民,二是由縣級農廣校麵對麵地向農民傳授。據統計,農廣校通過各種途徑累計對農民進行的實用技術培訓達到1億人次。“綠色證書”培訓是農業廣播電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截止到2000年,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共培訓“綠色證書”學員245萬人,近些年每年接受“綠色證書”教育的人數達55萬人。中專層次的教育是農廣校教育的主體,20年來農廣校共招收中等專業學員325萬人,畢業135萬人,結業130萬人,學員大都是鄉鎮村幹部和骨幹農民,表明了農廣校中專層次曆年招生數量的變化情況。

  農廣校實施的高層次教育包括中專後繼續教育和與高等院校聯辦的成人高等教育。中專後繼續教育招生對象是具有中等學曆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係的在職人員、農村基層幹部和農廣校畢業學員,培養規格為大學專科同等學曆。農業部委托國家自考辦開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係統助學的大專自考助學和各地農廣校與有關高校聯合開展的成人教育,累計培養學員20多萬人。

  3.師資隊伍。目前農廣校係統共有專職人員2.1萬人,兼職人員2.5萬人,共4.6萬人。在職人員中管理人員1.05萬人,專職教師1.05萬人。

  農廣校教師職稱和學曆水平偏低,距離教育部對中等職業學校師資職稱和學曆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農廣校師資學曆水平在不同省份之間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如湖南專科學曆占到54.2%,中專及其以下學曆者占了近1/3(29.1%),特別是許多鄉鎮基層校沒有大專以上學曆的教師。學曆偏低的現狀,在一定程度上限製了農廣校的發展和滿足農民對科技需求的程度。學曆結構是衡量學校基礎理論水平、管理水平和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標,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對農廣校辦學人員的學曆要求必然會越來越高。因此,有計劃地迅速改善和提高教師學曆水平是農廣校建設的一一項艱巨任務。

  除了學曆構成外,另一個問題是教師的專業構成。遠程教育所涉及的專業十分廣泛,教師專業的構成也應該是多樣的。目前教師構成中大部分來自農林專業,對農業技術有較多的了解,但對農村經濟、貿易、社會管理等了解較少,對遠程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規律、特點的認識也不夠深入。隨著中國加人世界貿易組織,農村發展與農民對科技、社會經濟知識的需求結構將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就需要農廣校係統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科技需要和農村發展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師的專業結構,下大力氣開展教師的崗位培訓,以適應新的形勢對農廣校師資的要求。

  (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教育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文化教育分布不均衡的低學曆國家,13億人口,9億分布在農村,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在我國的農業、農村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特別是在邊遠山區,由於辦學條件的限製,製約了廣大農民自身素質的提高。現代化的遠程教育,可以通過廣播、電視、錄音、錄像等手段,把最新的科技成果傳遞給農民,減少了時間、地點、教學設施和師資等條件的限製。這是其他教育途徑所不能比擬的。農業廣播屯視教育的形式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取得最大的辦學效益的最佳途徑,是中國農村特別是邊遠地區農民接受教育的最適合的方式之一。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別足電視和電腦的逐漸普及,農業廣播電視教育正在成為我國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

  市場經濟的確立為農廣校教育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促進了對農民素質要求的變化,農業廣播電視教育如何滿足這種變化了的需要是值得探討的重要問題。如農業專業化經營,主要是各類農產品生產大戶,他們對農業技術的專業化程度要求很高,農廣校如何滿足他們的專門技術需要?兼業化生產經營已經構成目前農民就業的主流,農廣校教育如何適應農民多種經營複雜的技術需要?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農民經紀人和農民貿易組織會大量產生,他們對知識的要求無論從內容還是從程度上都與傳統農民有很大不同,農廣校教育如何改變教育的方式和內容以適應農民不斷發展的需要?此外,各類教育都肩負著轉移農村勞動力的重任。中國不把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不把農民從農村轉移到城鎮,中國的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如何為改變農民的職業結構和素質結構服務,也是新形勢下擺在農廣校麵前的一個迫切問題。為適應這些變化和農民的特殊要求,農廣校不僅要在教育方法、教學途徑和教學內容上進行改革,也要在教育觀念、教育結構和服務機製方麵進行改革。

  在一些發達國家,遠距離教育已經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和發展,規模越來越大,內容和傳播手段越來越多樣化,遠距離教育逐漸走向正規化,越來越與終身教育密切結合。各種現代化教學手段得到了推廣和應用。如廣播、有線電視、多媒體技術、因特網等都用於遠距離教學,並逐漸實現了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借鑒國際上的先進經驗,我們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特別是為應對加入WTO的挑戰,農廣校應在以下方麵做出改革。

  1.多層次性與重心下沉。1997年12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農業部、國家教委等單位關於進一步辦好農業廣播電視學校意見的通知》,明確了農廣校的作用和任務,提出了進一步辦好農廣校的措施和要求,成為我國農業廣播電視教育的重要指導文件。中央農廣校也從兩個方麵統一了認識,始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辦學方向,把農廣校的工作置於農村發展的大局中,提出了“穩定中專,向兩頭延伸,工作重心下沉”的工作思路。農業部也進一步強化了中央農廣校的培訓功能。1998年8月農業部發出通知,要求充分利用農廣校開展農民科技教育。1999年4月,中央農廣校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開播“致富早班車”節目和“西部開發農業科技教育係列講座”。1999年12月,農業部把“農業部農民科技培訓中心”的牌子也掛在了中央農廣校。近些年來,中央農廣校積極送書下鄉,送書到戶,在全國建立了農業科技圖書和聲像製品服務網點,並負責“跨世紀青年農民培訓工程”、“綠色證書工程”、“農業科技電波人戶工程”等工作的組織實施,利用自身的優勢開展遠距離農民教育服務。

  農業廣播電視教育是各級政府舉辦的公益性事業,農廣校工作重心下沉,必須處理好學曆教育和農民短期技術培訓的關係,把工作的重點放在農民技術培訓和解決農民的實際問題上。但是目前在農廣校內部依然存在著重視學曆教育、輕視短期技術培訓的傾向,可以說還沒有找到工作重心下沉的可行途徑。一些辦學單位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效益,致使偏離為農民服務的方向。這一狀況的存在有指導思想的原因,也有財政方麵具體困難的原因。因此“工作重心下沉”思路的最終實現,必須解決兩個問題:

  一是解決直接服務農民的途徑問題,使農廣校的教學具有針對性。二是建立經費保障製度,保證農廣校教育的正常實施。

  2.理論與實踐並重。農廣校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是長期以來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首先因為農廣校教育途徑和教學方法的特點,教學偏重於理論講授,往往脫離實際,限製了實踐教學環節的建設,不能適應當代農民的實際需要;其次,目前的農廣校教師缺乏實踐經驗和實際操作能力,也限製了學員實踐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實踐教學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已經被理論和實踐所證明,特別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使之學會生存、掌握運用農業科技的技能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加強和改革農廣校的實踐教學,既是社會對人才質量和規格的新要求,也是人才培養規律的客觀要求。

  為了克服實踐教學的不足,提高學員實踐操作的能力,農廣校必須進行實踐教學體係的改革,遼寧、吉林、黑龍江等省的農廣校實行了畢業論文答辯製度,強化基本功和一技之長的訓練,促進了學員科技能力的發展。在諸多措施中,我們認為實行“雙師製”是一個可行的辦法,就是對學生既有理論教師負責基礎理論教學,又有具有實踐能力的技術人員或專家作為實踐課指導教師。這樣可以有效地解決學員理論結合實際的問題。對於廣大農民的職業技術培訓,則必須與實驗示範結合起來,這不僅因為農民信奉“眼見為實”,也因為農業科技具有“聽起來複雜,做起來簡單”的特點,通過實踐和模仿,農民可以快速地掌握農業科技新技術。

  3.優化辦學隊伍結構。沒有一流的教師隊伍,就很難培養出一流的學生。如前所述,目前農廣校的師資結構和水平還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辦學隊伍無穩定的來源,教師補充製度尚未形成,是農廣校師資建設的一個突出問題。在新的形勢下當務之急是培養計算機多媒體人員、網絡管理與設計人員、現代教育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選擇知識麵廣、基礎理論紮實、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作為學科帶頭人。

  農廣校的師資建設不應是孤立的,而應該是全方位、多層次的。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農廣校應根據本地區農業生產結構調整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來進行規劃和建設。根據農業產業化要求設置學科、專業和配備教師,形成各具特色、分門別類、互通有無的辦學隊伍格局。

  為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堅持“分區規劃,分類指導”的原則,在全國九個農業區域的每一規劃區內,設立一所類似職業技術師範學院的部委直屬“農業遠距離教育師資中心”,並把它建成學科齊全、具有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雙重功能的師資培訓基地。其次,要根據農民的實際需要確立快速、靈活的專業與學科調整機製,能夠根據農村和農民的需要及時調整專業、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這就需要有一支龐大的學科齊全的教師隊伍。農廣校係統自身建立這樣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既無必要,也無可能。因此必須處理好專兼職教師的關係,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農業科技服務部門的技術人才,構成龐大的農廣校的兼職師資隊伍。而農廣校的專職人員,應該重點研究遠程教育技術和教育規律,負責信息的收集、傳播和學校的管理。

  §§第五章 中國成立後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二)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