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節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重要性

  黨的十二大把教育和科學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十三大提出“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首要位置,使經濟建設轉移到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十四大再次強調“必須堅持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水平,這是實現我國現代化的根本大計。”江澤民同誌在十五大報告中又突出強調了科教興國戰略和大力推進科教興農方針。他指出:“培養同現代化要求相適應的數以億計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發揮我國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關係21世紀社會主義事業的全局,要切實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堅持把農業放在經濟工作的首位,大力推進科教興農,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和節水農業”,把加速科技進步提到了十分突出的位置,對實施科教興國和科教興農也提出了新的明確的要求。

  新的科技革命涵蓋了農、林、牧、副、漁和農村經濟的方方麵麵,從更高、更廣闊的層次和視野認識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從根本上改變我國農業粗放、落後的經營管理,形成良性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這將是我國農業科技的跨越式發展和農業發展的戰略性決策,明確了我國農業發展的主攻方向和出路就在於科教興農。泱泱大國九億農民,要在粗放的土地上實現現代化談何容易,隻靠少數專業科技人員是不能完成如此大業的,必須調動億萬農民,依靠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勤勞勇敢。正如十五大報告指出的“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素質的提高和人才資源的開發”。因此,提高農民特別是青年農民的素質,教育他們做一個現代農民是加速現代化建設的要求,是精神世界與物質世界協調發展的社會期待,也是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曆史選擇。

  具體說,農民教育的重要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一)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農民與科技結合的最為有效的途徑

  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在他的《改造傳統農業》一書中指出:經濟的落後很大程度上在於農業的落後,而農業的落後關鍵不是缺少物質資本,而是人力資本不足。他認為增加教育投資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改造傳統農業的關鍵。

  有人認為生產力的公式是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發展的:

  在古代:生產力=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

  在近代:生產力=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管理

  在現代:生產力=(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管理)×科學技術

  當我們仔細推敲公式中的諸因素時,不難發現,它們都是以人的素質為條件的。人的素質的提高最終要靠教育,教育造就人才是現代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教育作用於科學技術的基本途徑。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和傳遞也必須靠教育。

  科學技術與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麵正在發生著日益密切的聯係,人類諸多問題的解決也在越來越大的程度上依靠科技的進步。科技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育的競爭。日本在上世紀50年代後期提出的“國際間的經濟競爭是技術競爭,而技術競爭又變成了教育競爭”的口號,在日本戰後及許多國家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教育是實現人與科技結合的惟一途徑。在傳統社會由於科技水平低且發展緩慢,科技的傳播往往采取“師傅帶徒弟”的方式進行,現代科技的迅速發展及其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不僅使科技教育成為現代教育目的觀的基礎而且使科技教育的途徑多元化了,在農業科技教育領域除了正規的學校教育如各級各類農業院校、農業技校等,還出現了農業技術推廣教育、農業項目培訓教育、農業科教中心、農業科技示範、農業廣播學校以及各類媒體等多形式的農民科技教育和科技傳播形式,共同促進著農民與科技的結合。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從兩個方麵促進了農民個人發展和農村社會發展的統一:一方麵通過農民個體的社會化豐富了農民的科技知識,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使農民掌握現有的科學技術,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另一方麵,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又按照農村社會發展和科技發展以及已露端俛的未來社會的要求,造就新一代的農民。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個體得到了發展,同時農業生產力和農村社會也得到了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在推進個人發展和社會發展和諧統一的過程中,發揮了獨特的作用。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推動農村生產力發展的杠杆

  從一個國家來看,科學革命不能自然而然地導致技術革命,技術革命也不能自然而然地過渡到產業革命。從國際上看,先進國家的技術革命和產業革命,同樣不能自然地輸人到不發達國家和地區。這是因為每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繁榮與普及都與這個國家的社會條件密切相連,而教育則是造成這種適宜條件的至關重要的因素。因為科學技術的成果,並不等於直接生產力的實現。人類曆史上第一架蒸汽機車的模型早在1797年就由一個叫特勒維西克的人研製出來,他用了10年的時間,最後能拉10噸鐵和70個人,但一直是為人們欣賞而已,能為生產上應用的火車頭和世界上第一條鐵路的建成,已經是1825年的事情了。為什麽1797年的火車頭不能被普及使用,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還沒有大批受過教育訓練的蒸汽機工程師和操作工人。而瓦特等人的發明之所以能迅速普及應用,一個重要的方麵在於教育的發展培養了相當數量的熟練的機械工人。

  二戰剛結束時的日本,整個國家滿目瘡痍,為什麽此後能奇跡般地發展,人們往往歸結為它從美國引進了數以萬計的科技成果,但為什麽日本的工人能迅速適應並掌握這些成果,並把它應用於生產呢?這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的教育塑造出了高素質的工人。日本國內的區域開發也非常重視教育先行。100多年前,北海道還是個荒無人煙的地方,自然環境十分惡劣。要在這個空白的基礎上發展農業,就需要對當地的農業發展問題進行研究,培養農業科技人才。日本的做法是先辦農業學校。1872年,北海道開發僅兩年,就興辦了一所農業學校(後稱劄幌農校,是北海道大學的前身),為北海道開發培養了大批骨幹。回顧我國的現代化進程,曾經出現的大量引進的先進設備閑置、大量的科技成果不能被應用,歸根到底是教育的落後沒有能形成相應的吸收能力所致。可以說,在現代社會隻有教育才能為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對農村發展的推動作用是通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的。首先通過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奠定農村發展的人才基礎,教育在提供各類專業人才方麵所起的作用可以說是無與倫比的。農村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是人才缺乏和農民素質不高,而這恰恰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不發達的結果。其次,隻有通過教育,農業科技才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農業科技轉換為農業生產力要經過幾個轉化環節,貫穿這些轉化環節的中介是教育,通過教育,把科技轉化為知識形態的生產力,通過教育再進一步轉化為智力形態的生產力,最後轉化成直接物質形態的生產力。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實現農業生產技術現代化和生產經營產業化的根本措施。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業的確取得舉世矚目的6大成就,糧食產量連續跨越三個台階,畜牧水產養殖持續高速發氣農村產業結構逐步得到優化,農民收人普遍有所增加。然而,也應當看到,農業生產經營的粗放性、科技的低水平、勞動者的低素質等所帶來的生產的低效益,嚴重抑製著農業發展的勢頭,直接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進程。進人新世紀後,改革的焦點再次聚集在農業上,而改革要成功,農業要實現再次飛躍,隻能建立在生產技術現代化和生產經營產業化上。生產技術的現代化是現代化農業的物質基礎,是使生產者、生產對象和生產資料發生根本性變化,產生巨大生產力的最根本的因素。我國農業的現代化,不僅意味著耕作、運輸、收獲、排灌等機械設備的采用,優質化肥、高效低毒農藥、全價配合飼料的使用,而且還應廣泛運用農業生物技術與工程技術對農業進行深度和廣度的開發。所有這些生產科技的發展必將對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更高要求,同時也賦予職業技術教育重大的曆史使命,特別是農村職業技術教育更應準確地把握當今農業技術現狀及發展趨向,充分利用各類農村職業技術傳播途徑促使科學技術轉變為勞動者的生產技能和智力,加快科技新成果的輻射與普及,推動現代農業生產技術手段的現代化進程。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也是推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根本措施。由於我國經濟發展起點水平低、技術管理水平差、人口和就業壓力大,加之經濟體製的製約,經濟發展的重心始終偏向於以高投人追求高產出,以拚資源、拚消耗求得盡可能多的短期收益,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在粗放經營狀態中徘徊,由此派生出技術進步緩慢、產業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益低下等一係列矛盾和問題。所有這些鄭重提醒我們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已經刻不容緩。1994年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問題,黨的十四屆五中全會把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到更新、更高的戰略高度,並把“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促進科技教育與經濟緊密結合”作為必須貫徹的一條重要方針,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歸根結底要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職業技術教育是科技、教育與經濟的緊密結合點,是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轉換器,更是把沉重人口負擔轉變成高素質人力資源的蛻變場。因此,隻有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才能推進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提高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的根本措施。近10年來,我國擁有部級以上農業科技成果2萬多項,但應用推廣的隻有30%左右,大麵積推廣應用的僅為15%,產生此種狀況的主要原因在於農村從業人員素質不高,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不健全、農業科技傳播渠道單一、不通暢等。

  (三)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改變了農村經濟增長的方式

  實現經濟增長,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方式:一是外延式增長,一是內涵式增長。就農戶的家庭生產經營來說,外延式增長主要靠增加土地投入的麵積、單位土地上投人更多的勞動力和資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以來,農民收人的增長主要是靠外延式的增長方式。確切的說,在農戶土地麵積相對固定的情況下,農民通過投人更多的勞動力和資金實現了農業經濟的增長。但是,隨著農產品市場的逐漸飽和和農業產業比較利益的持續低下,勞動力和資金投人的邊際效益降低,農民收人增長艱難,影響了農民投人的積極性。內涵式增長主要是靠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提高農產品的科技含量來實現收入增長。目前我國農業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難以有大的發展,主要就在於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還未實現內涵式增長。一般農戶家庭在生產中主要擁有三種資源,樂一是土地資源,第二是各種其他生產資料,第三就是人力資源。人力資源包括兩個部分,一是體力資源,一是腦力資源。長期以來,農民在生產中主要是靠體力資源的利用,而腦力資源的開發受到忽視。因此,在農戶擁有的各種生產資源中,惟一沒有得到有效開發,尚未發揮出其巨大作用的就是農民的腦力資源。實施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就是以職業技術教育的形式,把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觀念傳遞給農民;其意義正是在於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學科學、用科學的能力,用先進的農業技術來提升農業效益,從而實現農民增收和農村的發展。這是由教育的特點和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係所決定的。

  第一,從生產力的觀點看,教育具有生產力屬性。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和教育與農民和農業的結合,可以激活生產力中最為活躍和能動的要素,使生產力獲得發展。生產力的基本要素是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生產資料方麵,農業科技的發展不斷創造出更為先進的生產資料,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投人、提高經濟效益、改善農業生產環境;在勞動力方麵,通過教育使勞動力接受和掌握科學知識,並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從而將知識形態的科技最終轉化為物質形態。並且,隨著勞動者素質的提高,他將更加自覺地追求與科技的結合,不斷地提高學習和應用科學技術的水平,從而實現自身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這方麵的效益是無法估量的。

  第二,從理論和實踐的關係形態來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使農業科技和教育在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同時,也使自身獲得了發展,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列寧在論述教育的發展時曾明確指出:“沒有年輕一代的教育與生產勞動的結合,未來社會的理想是不能想像的,無論是脫離生產勞動的教學和教育,或是沒有同時進行教學和教育的生產勞動,都不能達到現代技術水平和科學知識現狀所要求的高度。”即使科學精英創造出了高度發達的科技,但如果不為勞動者所掌握,不能應用於生產實踐,那麽它就無法為社會創造出更多的物質財富。科技發展的源泉也是實踐,農業科技進步必須結合農業生產的需要。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正是通過提高農民接納科技的能力,促進農業科技成果向農民的擴散。這也會促進農業科技和教育更多地接近農業生產的實際,更好地為農業生產服務。

  第三,從人的角度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現了以人為中心的人文要求。在計劃體製下,在農業生產中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廣大農業生產者,而是政府及其在農村的代理人。生產什麽,怎麽生產,如何分配都由上級決定,農民隻是被動的客體。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之後,農民作為農業生產主體的地位得到了確認,但由於缺乏科技,缺乏教育,在勞動力的投入達到最大化後,農業發展被新的瓶頸所梗阻,農民的實踐智慧無法發揮更大的作用。實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有利於挖掘生產者的潛力,注重掌握了科技的勞動者在生產中的主導作用。並且,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村教育發展圍繞著農民和農業生產的需要來進行,也通過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了農民自身的現代化,實現了農民自身的發展。

  當今社會已經進人知識經濟社會,知識、科技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直接促進力量,而知識、科技最終為人類社會造福還需要掌握了知識和科技的人來實現。在推動知識、科技同人結合、同生產結合的過程中,教育起著橋梁的作用。可以說,在21世紀,國際市場中的競爭,主要取決於科技的競爭、人才的競爭、教育的競爭。我國已經加人世貿組織,這給我國農業帶來了諸多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其中最大的挑戰是來自西方發達國家的以先進的科學技術、高效率的現代教育和高素質的農業生產者為支撐的現代農業的挑戰。我國農業能否在國際市場中站穩腳跟,並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主要取決於我國農村人力資源的可持續發展。這樣,大力發展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就成為我國農業應對人世風險的一條有效途徑。

  (四)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是農村精神文明的載體

  農民由於長期生活在泥土本色中,受傳統文化影響和澱積,厚道、樸實,在偏遠貧窮山村,交通、通訊、衛生、科技等條件很差,這樣勢必造就濃重的小農意識,思想禁錮嚴重,與現代農業生產格格不人。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普遍推行,農村經濟體製和經營方式發生了深刻變革,廣大農民群眾由從業的單一型向多樣化轉變,活動範圍由固定型向流動型轉變,經營方式由集中型向分散型轉變。這種變化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充分釋放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潛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近20年來,廣大農民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很大變化,突出表現在: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商品意識的滲透,使農民的眼界比過去更加開闊,發展進取意識進一步增強;富民政策的穩步實施,使農民的思想情緒更加穩定;生產關係的變革,使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的熱情空前高漲。但另一方麵,由於新舊體製交替中各種問題和矛盾的影響以及傳統觀念的束縛,特別是農民教育主體的缺失,使部分農民思想上存在著政治熱情淡漠,義務觀念淡化,法紀意識淡薄,封建迷信思想嚴重等問題。市場經濟的競爭性和經濟理性,使部分農民產生了投機心理、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方麵的問題;市場經濟的自主性,助長了一些農民的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傾向。這些都嚴重影響了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有序發展,也阻礙了農村的進一步變革。

  一個繁榮昌盛的農村社會不可能建立在精神匱乏的基礎上,科技越發達,社會物質文明程度越高,對人的綜合素質要求也就越高。現代農業是集農、林、牧、副、漁、工、運、建、貿於一體的綜合產業,對從業者素質要求必須是全方位、綜合型的,包括政治思想、倫理道德、科學文化、技術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狀態。與傳統比較,現代農民必須是富於創新,樂於接受新觀念、新思想、新技術、新知識,有知識、有本領,懂生產經營,識環保生態的一代新型農民。具體說,現代農民素質可以概括為三個方麵:

  第一,道德觀念素質,包括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質。現代農民應該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和在農村中的各項方針政策,知法守法,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良好的社會公德,樹立起勤勞致富的思想觀念。

  第二,具有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和運用新科技的能力。現代農民應當充分了解現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動態理性選擇符合自身需要和社會需要、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科技,並具有熟練的操作能力,善於在實踐中進行技術創新。

  第三,具有健康的體魄和心理素質,前者是參與勞動的物質基礎,後者是生產順利進行的保證。現代農業一改小而全方式,增進了人與人的合作交流。處理各種利益和協調人與人的關係是未來農民生產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除健康體魄外還應具有現代人樂觀向上、積極豁達、持重穩健等心理特征。

  要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必須依靠教育的發展,特別是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它的任務決不僅僅是傳遞農業科學技術,更為重要的是它是傳播精神文明的載體。包括思想、道德、責任感、進取品質、開拓精神等一係列內容在內的精神文明建設,靠空洞的說教是不行的,靠運動的形式也不符合農村和農民的實際情況。人們常說,農民是最講實際的一個群體,他們對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接受起來比較困難,而對擺在眼前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則比較容易認可。農業科技能給農民帶來看得見的實惠,因此農民對農業科技一直保持了濃厚的興趣。但是我們應該看到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決不是簡單地向農民傳授農業科技,那種單純的就技術論技術的教育方式不能解決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正像英國學者舒馬赫早在上世紀76年代就指出的,“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傳授價值觀念,傳授如何對待生活。毫無疑問,傳授技術知識也是重要的,然而它總是第二位的”,“不容懷疑,這個人類現在處在極大的危險之中,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缺少科學技術知識,而是因為我們總是缺乏智慧,破壞性地運用這些知識。更多的教育隻有在培養更多智:慧的情況下,才有助於我們。”舒馬赫的論述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科學技術教育與道德的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科學越發達這一點越重要。以往農民科技教育的效果不好,濫用科技成果造成的諸多消極後果,究其原因主要表現在技術教育與思想觀念教育的分離。現代農村教育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探索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與農民的思想、觀念、道德等教育的結合問題。我們應該把農民職業技術教育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載體。科學技術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可以在掌握科學技術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接受新的思想和觀念,但僅僅地認識到這一點是不夠的,在對農民進行科學技術教育的同時還必須有目的、有計劃地向他們傳播現代價值觀念,隻有具備現代觀念的人才能使科學技術發揮應有的作用。實踐證明,現代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對經濟的昌盛、文化的繁榮、思想的進步、道德的完善、人際關係的協調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都起著十分積極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黨和政府對農業的重視,我國初步建立起了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體係,為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農業生產水平創造了條件。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和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使我國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進人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業在政策上獲得了其應有的地位;職業學校和推廣機構在經曆了改革初期的調整之後走上了正軌;廣大農民充分享受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所帶來的實惠,極大地激發出了農業生產經營熱情,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農村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實用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銷售服務的結合提出了新的要求;農村產業化和農村城市化的推進,促成了農民的社會心理和思想觀念的轉型,科學文化素質以至職業素質成為現代農民不可缺少的要件……所有的這些方麵對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產生了強大的推動力。改革開放以來的曆史證明,近20年來是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發展最快的時期。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於轉型時期,整個社會結構仍在不斷的變動當中。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也表現出了明顯的過渡特征。一方麵,改革開放的進行,現代因子的注人,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另一方麵,傳統因素的繼續留存,還要較長的時期才能消除的現實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設置了障礙。更為嚴峻的事實是,改革開放的進行,不僅使國內市場逐漸與國際市場接軌,也為我們打開了了解世界的一扇窗,通過與國際社會的接觸和交流,我們看到了我國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正麵臨著巨大的挑戰。從技術方麵看,當今社會的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等在發達國家獲得了不同程度的應用,農業生產發展中科技的貢獻率已經達到了80%,創造出了巨大的生產力;而我國的農業生產力水平落後的狀況仍然沒有改變,實現了機械化的地區還是不多,許多地區的農村仍然憑借著祖祖輩輩積累下來的經驗從事生產,現代科學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少之又少。從人的方麵看,我國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農民群體,而如此規模的農民群體的科學文化素質又普遍比較低下,並且,農村地區是傳統思想影響最大的地方,農民的思想觀念、社會心理還未適應社會的發展要求,表現出了滯後的一麵。從製度方麵看,我國欠缺有效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製度供給,計劃經濟體製下延續下來的辦學體製和培訓模式仍在繼續發揮作用,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模式還處於起步探索時期,無法形成一種成熟的製度安排。可以說,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向現代的轉變還遠未完成。隨著我國加入世貿組織,農業與國際市場完全接軌的日子屈指可數。為了應對入世對我國農業的挑戰,農民職業技術教育將承擔起更多更大的責任。這就要求現有的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要深化改革,加快發展,在較短的時期內認真解決好目前自身所出現的問題,盡快適應經濟全球化背景下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需要,促進農村經濟的更快發展。

  §§第二章 新中國成立前我國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一)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