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農業、農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何謂農村,陳兆慶先生在1937年出版的《中國農村教育概論》一書中這樣界定農村的概念:“今之所謂農村,不是像我國古書上所說的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的一種機械式之劃分,而是以教育為立腳點,無論其為城、為市、為鎮、為鄉,如其文化低劣,教育幼稚,工商業等不發達,而仍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地方,都稱之為‘農村’。”陳兆慶先生的界定是有其道理的。農村是一個地域概念,是“以農業為主要職業的地方”。考察今天的農村其複雜程度是難以想像的,以古代村落為載體的中國農村正在迅速城鎮化,農業的產業結構也由過去單一的第一產業轉變為一、二、三產業並進,相應地農村教育也不再是傳統的為第一產業服務的教育。有人認為農村教育是“縣和縣以下的教育”,這是一個典型的地域概念,因為中國縣與縣的差距極大。有人認為“農村教育是為農村服務的教育”,又失之寬泛。所以有人把兩個解釋結合起來形成農村教育的概念,即“縣和縣以下為農村社區服務的教育謂之農村教育”。
農業是個產業的概念,傳統的農業僅僅指種植業和養殖業,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產業化鏈條在不斷延伸,農業的概念涵蓋了農業生產的產前、產中和產後的一係列內容,相應的農業教育就是指為大農業發展服務的教育。農民是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職業的人,但我國的農民更多的是一個戶籍的概念。在我們的研究中把農民定義為:具有農民戶籍,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職業或準備以農業為職業的人。而農民教育也就是指對具有農民戶籍,居住在農村,以農業為職業或準備以農業為職業的人的教育,也包括把現在是農民身份的人轉移為非農民的教育。農民教育的內容十分廣泛,根據不同的分類標準有不同的類型,比如根據教育內容就有農民政治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職業教育、技術教育、法律教育等等;根據教育性質有學曆教育、非學曆教育等。農民的職業教育是就業前的職業技能準備教育,主要是指初中後教育。而農民技術教育則主要是成人教育,是已經從事農業職業的農民接受的繼續教育。在我們的研究中,把二者統稱為農民職業技術教育。農村教育、農民教育、農業教育和農民職業技術教育的關係。
21世紀是一個嶄新的世紀,以計算機、生物工程、航天技術、海洋技術等為代表的高科技的運用,不僅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也使我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著前所未有的革命性變化。但是,當世界發達國家度過現代工業經濟階段而進人知識經濟階段之時,我們仍然麵對這樣一個現實:我國還是一個農民大國。當我們自豪地向世界宣稱,我們以世界上7%的耕地養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卻同時也感到憂慮:我們是以世界上40%的農民為世界上10%的非農民提供糧食。全世界約有23億農民,中國就有9億農村人口,由此可以看出中國農民在中國的分量。中國的社會經濟發展,不能不首先考慮農民,中國社會的進步也不能不認真考慮農民。
(一)農民問題是中圓的根本問題
在革命戰爭中,農民問題是革命的基本問題。這是毛澤東同誌首先在理論上提出來並在實踐中予以解決的問題。毛澤東分析了當時中國國情,首先認識到了農民的偉大力量。他說,農民是民主政治的主要力量,中國革命如不依靠農民群眾,就將一事無成。農民占全國人口的80%,是工人階級最偉大和最可靠的同盟軍。農民階級身受三大敵人的剝削和壓迫,最同情革命和支持革命。而中國共產黨代表了農民的利益,製定和堅決執行了“耕者有其田”的土地綱領,因此獲得了最廣大農民的支持。如果當時我們黨不能認識到農民問題的重要性,不懂得在革命過程中解決農民的切身問題,那麽就不能動員占人口80%的農民投身革命,當然革命的勝利也是不可能的。農民問題成為革命過程中的基本問題,是由當時社會的性質、革命對象、革命任務和革命性質等因素共同決定的。
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農民問題仍然是最基本的問題。這同樣是由我們所處的社會階段、生產力水平、建設任務與目標和農民在現代化中的地位與作用所決定的。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發展還很不平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的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曆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曆史階段;是由地區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曆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體製的曆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曆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階段。這樣的曆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要完成這一係列的轉變,農業仍然是基礎,農民問題仍然是基本問題。這不僅因為農民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主力軍,也因為農村和農民的發展是整個國家發展的基礎和前提。
可以說,沒有農村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沒有中國農民的現代化,就沒有中國社會的現代化。中國革命的成功,走的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中國的改革開放走的也是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正是中國農民的一係列創造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並不斷為中國社會的發展提供動力。2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從農民思變開始的,首先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不僅啟動了中國的農村改革,也為城市改革注人了活力;其次是鄉鎮企業的發展,不僅支撐了中國工業的“半壁河山”,其運行機製也為國有企業改革提供了借鑒;億萬農民創造的村民自治不僅使農村村委會的選舉成為現實,也大大加快了中國民主建設的進程……正是農民的一係列創造,才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二)農民問題的突出表現
中國農民的現實情況又是如何呢?盡管在總體上我國已經完成了“三步走”的第二步,即實現了人均收人800美元的戰略目標,但農村發展的滯後和不平衡仍然是國家現代化的製約因素,其中最突出的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麵:
1.農民負擔沉重,農民增收緩慢。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但對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民來說,一分耕耘未必能獲得一分收獲。付出多而收人少的原因很複雜,但農業生產率低是最重要的方麵。據一份資料顯示,1957—1978年,中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每年隻提高0.3%而美國同期卻提高了3倍。1979年,美國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9.3萬千克,牛奶1.4萬千克,蛋1035千克,棉花803千克。每個勞動力能夠養活的人數為56人。10年後的中國在1988年,每個農業勞動力生產糧食1194千克,所能養活的人口隻有4人。為什麽有如此大的差距,主要在於科技的應用不足。1978—1998年20年間,城鄉居民的收人差距逐漸擴大,9億農村人口的消費量大致與3億城市人口相當。更為嚴重的是農民增收的速度趨於緩慢,甚至有下降的趨勢。
在農民生產收人相對減少的同時,各種亂收費的現象也加重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再生產的能力減弱,嚴重挫傷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危害了農村幹部群眾的關係,甚至危及社會的穩定。農業、農村和農民事關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全局,隻有不斷實現農業和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實現農民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才能長期保持穩定和發展的大局。但是,很多部門對“三農”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為了增加財政收人,甚至為了一己的部門利益,人為地誇大農民的收人水平,不僅使各種亂收費、亂集資、亂攤派現象有增無減,而且也使農民的隱性負擔無法減輕。
從1985年以來,黨和政府通過政策法規的形式加大了對農民的減負力度。國務院在1991年頒布了《農民負擔和勞務管理條例》,規定農民的人均負擔不得超過上年人均純收人的5%;各級管理部門也先後清理和取消了一大批對農民的不合理收費項目。但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民負擔問題並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有的地方甚至越減越重。農民負擔沉重已成為農村和農民發展的一大障礙。
2.農民的素質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據統計,我國農村4.6億勞動力中,文盲半文盲占22.25%,小學文化程度的占45.4%,而且新的文盲還在不斷地產生,有些地區中小學生輟學率達到了60%;不少農村青年雖然不是文盲,但仍然是“科盲”。由於農民科學素質低,農民的科技意識、采用農業科技的能力、對新技術的改造、組裝能力都比較低。以上兩個因素互相製約、互為因果,成為製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的重要的因素。由此帶來的消極後果是多方麵的:其一,對新的科技成果、新的技術信息表現為反應遲鈍,對新生事物的辨別、接納、吸收、消化能力很差;其二,思想觀念陳舊,心理素質非常脆弱,在新科技運用方麵采取“寧走十步遠,不走一步險”的態度,直接影響到農村社會經濟的進步和農民自身的發展。
理論和實踐均已證明,一個國家隻有當人民從心理和行為上都轉變為現代人格,這樣的國家才能成為現代國家。人的現代化是一個國家的現代化的基礎,沒有人的素質的普遍提高,現代化就隻能是空中樓閣。人的現代化既包括了獲得科學技術知識,還包括了觀念和態度的轉變乃至整個人格的改變。現代觀念的培養比科學技術知識的教育更艱巨、更複雜,它表現為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
中國的改革開放,使農村、農業和農民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一個較短的時間內,中國人解決了12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這是為世界所矚目的偉大成就。正因為如此,將來中國要解決更多人吃飯的問題,要推進社會的快速發展,倘若仍然還使用30年前的生產工具,50年一貫製的生產方式和生產力水平,人的素質和觀念仍然停留在現有的水平上,恐怕是非常困難的。這也是外國人產生“誰能養活21世紀的中國人”的憂慮的原因之一。因此中國的農村、農業和農民必須要發生深刻的變革。農村、農業和農民本來是一個整體,但在實際工作中人們卻習慣人和事分開,在重視農業的同時卻忽視了農民,這種隻見物不見人的思維方式和觀念,甚至把發展農村經濟變成了對農民的剝奪,這也是農民素質長期得不到提高的原因之一。人的經濟行為是人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社會行為,農業問題、農村問題,說到底是人的問題,是農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