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恰當選用敘述的角度

  我們聽過許多許多故事,讀過許多許多故事,也說過許多許多故事。可以說,我們每個人都是從故事中成長起來的。然而,你有沒有注意過,每一個故事,都有個敘述角度的問題,也就是人稱問題。用什麽人稱,就等於你請誰來講故事。那麽,要說或寫一個故事,是用我見我聞的角度好,還是用你見你聞的角度好呢?或者用他見他聞的角度更好呢?同一篇文章能不能同時使用兩種人稱呢?懂得其中的道理和選擇的方法,對於寫記敘文或說故事,實在是一件重要的事。

  寫作導引

  寫記敘類文章,不管采用什麽記敘方法,都有個敘述人的口吻身份問題。在敘述故事時,作者以“我”的身份寫所見、所聞、所感,是第一人稱;由故事中人物自己的口敘述自己親身經曆的事,作者隻是作為旁觀者,用“他”或“他們”來表達,是第三人稱。有時候,作者稱讀者或文中的人物為“你”“你們”,以“對話”形式來敘事,這就出現了第二人稱。正確使用記敘的人稱對表情達意很重要。

  “真實而親切”,就憑用好“我”。課文《一個人的遭遇》《流浪人,你若到斯巴……》,都采用第一人稱敘述故事,凡是“我”看不見聽不見想不到的不寫,隻寫“我”聽見看到想到的,讓讀者有一種親切感、真實感,在“我”的引領下,讀者走進了故事的世界。其實,我們讀過的許多課文,如《背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都采用第一人稱敘述,不僅增強了故事的真實性,更增強了文章的親切親近感,顯示出文章的個性。因此,同學們作文時,寫自己的所見所聞或親身經曆的事,可用第一人稱;即使寫別人的事,也可以運用第一人稱,不過,這時的“我”,不是作者自己,而隻是文章中的一個人物。

  那麽,是不是寫記敘文都可以用第一人稱呢?當然不是。因為第一人稱屬“有限視角”,是通過自己的眼睛去看待生活,“我”的見聞範圍受到限製。如果是“我”看不到、聽不到的事情或人物言行,又無在場的人介紹,就無法寫進文章裏。因此,你要想更自由更廣闊地敘述生活,還得用“全知視角”的“他”。

  “全知全能”的“他”,用好威力大。第三人稱敘述,是最常見的一種敘述方式。在這種敘述中,作者作為旁觀者向讀者介紹和描繪某件事,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可以具體、細致、深入地反映生活,描述人們之間的複雜關係和內心活動,視角開闊,敘述自由,變化靈活。《最後的常春藤葉》為我們講述了老藝術家貝爾曼用生命繪製畢生傑作,點燃別人即將熄滅的生命火花的故事。文中涉及到蘇艾、瓊珊、醫生等眾多人物,涉及到貝爾曼畫常春藤葉這一情節的巧妙處理,正是運用第三人稱,才能合理完整且有吸引力地展示事件的全過程和真實麵貌。不過,運用第三人稱敘述故事,要做到生動形象,需要作者更豐富的想像力,需要具體而精彩的敘述描寫。有時,為了克服單一敘述角度的局限,可以綜合運用多種敘述角度。其中常見的是“你”“我”“他”的交流、轉換。

  “你我”交流,人稱巧轉換。完全以第二人稱敘述的文章是幾乎沒有的。有些文章用“你”“你們”來敘述,實際上是以第一人稱敘述,是作者與讀者或與作品中人物甚至事物進行“你我”的對話交流,增強敘述的抒情意味,常用於書信、詩歌和悼念文章。如《讓我們一起奔騰吧》一詩的第二章,運用第二人稱,表達詩人對熱情、開朗、純潔的奔騰者的讚美。《安妮日記》中,安妮將日記當做自己的朋友,用書信的形式來寫日記,寫作中,就常用“你”的稱呼進行交流。寫作中常用的方法是在運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敘事的過程中,巧妙轉換人稱,以第二人稱來表達作者的濃鬱感情。一般來說,當作者自己對讀者對所敘人物或事物的感情十分強烈時,或主題表達需要突出感情時,才轉換人稱;轉換人稱不能破壞文章整體性,上下承接要自然,一般用抒情句過渡。如《今生今世的證據》第二段,用擬人手法與“曾經擁有的事物”對話,直接交流:“草,你要一年年地長下去啊。土牆,你站穩了,千萬不能倒啊……”轉換人稱,更強烈地表達“我”對以往生活的眷戀、懊悔和傷感。

  不過,對於我們一般同學來說,一般還是采用第一人稱或第三人稱寫作為好。至於用第一人稱還是用第三人稱,要從實際出發。

  題目一:搜集資料,編寫新聞

  “寫作實踐”中的第一題,要求搜集報刊資料,編寫本年度世界戰亂災荒十大新聞。

  戰亂災荒是人類永恒的宿敵,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俄羅斯和格魯吉亞武裝衝突,巴勒斯坦和以色列戰火連綿,索馬裏海盜橫行,令人窒息的槍炮聲幾乎在每一天的新聞報道中此起彼伏。發生於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更讓我們強烈地意識到生命的脆弱與無奈。直麵戰亂災荒,是為了讓我們警醒,從而更加珍惜和平之不易,尊重生命之高貴。

  編寫年度十大新聞,不同於撰寫即時新聞,要廣泛收集資料,然後根據“戰亂災荒”這一主題要求,對一年來發生的有關重大事件根據其價值、影響加以篩選整理,用相對簡約的文字加以介紹。示例如下:

  汶川大地震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裏氏8.0級特大地震,最大烈度達11度。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範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造成69227名同胞遇難、17923名同胞失蹤,直接經濟損失8451億多元。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堅強領導下,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眾誌成城、力克時艱,取得了抗震救災鬥爭的偉大勝利。

  孟買恐怖事件

  2008年11月26日至29日,印度孟買發生持續59個小時的恐怖襲擊事件。一夥自稱“德幹聖戰者”的恐怖分子向孟買10處重要建築和設施發起攻擊,與印度安全部隊展開激戰,並在泰姬瑪哈酒店、奧貝羅伊酒店和猶太人聚居的納裏曼大樓內劫持多名人質。襲擊事件共造成172人死亡,293人受傷,死者中包括多名外國人。這次事件的發生,再次敲響了國際反恐的警鍾。

  題目二:讀圖感受“戰爭與人”

  本題要求根據兩組與戰爭相關的攝影圖片,就“戰爭與人”的話題,寫一篇讀圖感受。

  一張張黑白老照片,凝固了戰爭實景與人類表情,穿越曆史塵埃,重新在我們麵前顯影。照片上那人、那物、那場景,讓你臉上出現的決不僅僅是會心一笑,一定還會有錯愕、震驚、感慨與激憤。這時,戰爭的猙獰與血腥才進入你的內心,從褪色的影像變成五味俱全的滋味。於是你明白,曆史不都是死去了的東西,它化作絲絲縷縷,編織進了今天。這就是黑白影像的魅力。由美國猶太裔著名導演斯皮爾伯格拍攝的,反映二戰期間猶太人苦難遭遇的史詩性巨片《辛德勒的名單》,就有意選擇了黑白影像,從而產生了震撼人心的藝術效果。

  閱讀老照片,要善於捕捉人物的外貌、神情,捕捉那“包孕過去,啟迪未來”的瞬間造型;要聯係文字說明和相關曆史背景,從照片所提供的多元視角中,重新打量曆史,重新認識我們原先自以為已經認識或了解的人和事。

  閱讀老照片,還要體味曆史的情感。曆史是客觀的,因其客觀所以無情;曆史又是公正的、正義的,誰能說曆史不是有情的?人是曆史的表演者,許許多多人對公正和正義的不懈追求,使自己的曆史具有了豐厚的情感。作為個人,幾十年的生命是否與人類的命運有所關聯,這很難說。但在自己的短暫生涯中,所經曆的那些平平淡淡、曲曲折折,也自有喜怒,自有悲歡。翻開自己的相冊,從童年到老年,誰都會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吧?

  閱讀老照片,更要悟史明理。回憶是人類獨有的權利。回憶不但是一種感情的投入,而且是一種理智的收集,收集掉落的一切,進行嶄新的排列,於是生出許多發人深省的結果。侵華日軍製造的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距今不過六十多年,日本國內就有人試圖對它進行掩飾。西方哲人說: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中國先哲說:溫故而知新。曆史是一麵鏡子,它敦促我們凝望過去,正視今天!

  題目三:看曆史圖片,講命運故事

  本題要做兩件事。首先要尋找選擇有關戰爭與和平的圖片。這一類圖片很多,關鍵是要符合三點要求:一是圖片主題比較鮮明,形象清晰,富有特征,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圖片富有情節感,包含著故事;三是自己了解或理解圖片內容,並有一定的說明資料。第二步是要根據圖片講故事,這要在觀察畫麵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畫麵內容,然後運用積累的知識或材料,展開想像,按“故事”的要求編寫故事,注意敘述的角度,即人稱。以下提供幾幅圖作參考或選用。

  上海8·28轟炸

  “希望日本人好好反省曆史”

  “畫麵回放” 1937年8月28日,日軍轟炸上海南站,炸死候車婦孺200多名。廢墟前,一個滿身鮮血的幼兒,因為傷痛、驚恐和失去母親而號啕大哭。撕心裂肺的哭聲,穿越68年的漫漫時光……

  “新聞背景” 日軍的殘暴,令人發指。除南京大屠殺等為世人熟知的驚天暴行外,日軍還曾“創下”30天內,連續血洗山西陽高、天鎮、左雲、靈邱、寧武、朔縣、原平7座縣城,屠殺無辜百姓1.6萬人的“紀錄”。

  “親曆者自述” 王楚英:82歲,“八·一三”淞滬抗戰時任排長

  淞滬抗戰時,當時我在上海北麵,準備第二次攻打羅店,日本的飛機整天在頭上轟炸。日軍連婦女、小孩也不放過,這種事情太多了,數都數不清了。現在,我有時想到那些屍體,特別是婦女兒童的,連飯都吃不下。我真的希望日本人好好反省曆史,不要讓軍國主義再度重演。

  奧斯維辛集中營

  “生命已經毫無尊嚴”

  “畫麵回放” 他斜靠在斷牆上,保持著臨死的姿勢:身體前傾,頭顱低垂,左手攥緊幾根草一樣的東西。他是被活活燒死的,在一個叫奧斯維辛的人間地獄。

  “新聞背景” 在奧斯維辛集中營,遇難者的人皮被製成手套或燈罩,頭發被做成褥墊,假牙上鑲的金子被熔化後存入德國國家銀行,就連身上的脂肪,也被刮下來做成肥皂。蘇聯紅軍攻克這裏時,除了幸存者,還發現了7000公斤頭發、近1.4萬條人發毛毯……

  “親曆者自述” 阿爾賓:83歲,幾百萬被囚者中僅有的300多位成功越獄者之一

  無休止的饑餓、寒冷、挨打、苦役和隨時隨地可能被處死,令許多人絕望,生命已經毫無尊嚴。由於我會德文,1943年被調到廚房幹苦役。廚房在集中營外,看守鬆了許多。當聽說納粹為了粉碎囚犯的秘密活動,準備把大家分散送往其他集中營時,我加緊了行動,設法搞到了一些德國馬克,又儲備了一些食物。1943年2月27日,氣溫零下10攝氏度,我和弗蘭內克溜出廚房,越過了集中營外冰冷的蘇瓦河。

  人體凍傷實驗

  “最沒有人道的罪行”

  “畫麵回放” 還有什麽樣的手能比這雙更讓人難忘?被日軍進行24小時凍傷實驗後,這雙手嚴重變形,膨脹的手麵還殘留著一層寒霜。我們看不見主人公的麵龐。這一點不再重要,因為在那段歲月,有這樣一雙手的人很多很多。

  “新聞背景” 細菌、毒氣、凍傷,各種慘無人道的人體實驗構成了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的魔鬼史。日軍曾在哈爾濱、長春、北京、南京、廣州等地設立大型細菌戰基地和工廠,並曾在我國20個省進行過細菌戰,死者難計其數。

  “親曆者自述” 王亦兵:74歲,父親、堂兄飽嚐日軍731部隊迫害

  侵華日軍對中國人犯下的罪行是人類有戰爭曆史以來最殘酷、最沒有人道的罪行。731部隊自始至終都是圍繞侵略、征服和屠殺而進行的,它的曆史就是一部充滿血腥暴行的罪惡史。

  日軍“三光”政策

  “能搶的就搶、能燒的就燒”

  “畫麵回放” 殘垣斷壁,空空如也。麵對被日軍焚毀的家園,他憤怒地舉起緊握的右拳。這是一隻瘦削的拳頭,卻握得那麽有力……

  “新聞背景” 日軍在中華大地燒殺擄掠,無惡不作。僅在山西霍縣,日軍就向根據地掃蕩1025次,燒毀房屋8456間,殺害1204人。由於日軍頻繁大規模的掃蕩、蠶食和殘酷的“三光”政策,1941年至1942年,敵後抗日根據地人口由1億降到5000萬以下。

  “親曆者自述” 晉芳芸:84歲,山西省霍州市三教鄉王家垣村人

  鬼子進村什麽都幹,能搶的就搶、能燒的就燒。村裏有個叫陳五喜的,被鬼子抓到碉堡,用開水燙死。有一次,鬼子將一家六七口人全部抓起來,並排放在地上,用耙子當場紮死,中間還有兩個孩子。當時靠近太嶽山的不少村莊幾乎被殺成絕戶,至今住戶還很少。

  題目四:感悟和平,補寫詩歌

  本題要求模仿詩人的風格,補寫一小節詩,可以加在任何位置。

  本題兼有仿寫與補寫的雙重要求,有一定的寫作難度。

  補寫詩歌,首先要反複吟誦原作,仔細體會原作的音調、節奏、用語特點,體會作品的意象特征與藝術風格,努力追求“形似”。

  補寫詩歌,還要把握原作詩段之間的內在聯係,梳理出詩人的情感脈絡,體會詩歌的主旨意蘊,而最難把握的是原作的神韻。《文心雕龍·情采》說:“昔詩人什篇,為情而造文;辭人賦頌,為文而造情。”劉勰認為,最好的作品是為情而造文,即為了表達情理而作;其次是為文而造情,為了寫作而造作情理。仿寫、補寫難免為文造情之憾。“情者文之經,辭者理之緯”,就是說情理是經,文辭是緯;情理是主,文辭是次。把握住情理,補寫才能努力做到“神似”。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彌足珍貴的字眼:和平

  點評欄

  爸爸向我推薦的《茲拉塔日記——一個薩拉熱窩少女的生活》一書,成為我假期旅遊的伴侶。在“轟隆、轟隆”的列車與軌道的撞擊聲中,我一口氣讀完了這本書。這個被人稱作“薩拉熱窩的安妮·弗蘭克”的13歲的美麗少女,從1991年9月開始寫日記,寫波黑戰爭對生靈的塗炭,寫她對戰爭的認識和感受,字裏行間充滿著對戰爭的厭惡和對和平的企盼。

  簡介日記,概括精練。

  茲拉塔有著十分美好、寧靜的童年生活,她唱著歌兒上學校,與小夥伴們無憂無慮地郊遊,依偎在父母的懷抱裏撒嬌,幻想長大後要到世界各地旅遊,向人們介紹薩拉熱窩的美麗風光……然而,殘酷的現實使她的生活不可逆轉地改變了。她沒有料到她家在薩拉熱窩城外的周末別墅會遭到毀壞;她沒有料到戰爭造成停水、停電、斷糧,使昔日富裕的生活變得如此貧困;她更沒有料到她最親密的小夥伴們在公園裏玩耍時喪命……這一切來得太突然了,使這個13歲的少女來不及思索,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13歲的年齡,應該擁有少女的歡樂,擁有良好的受教育的機會,然而,戰爭的炮火使學校和操場被毀壞,學校被迫停課,學生隻好成天日複一日地蝸居在地下室裏,耳旁不停的爆炸聲代替了朗朗的讀書聲,憂鬱的心情代替了昔日的歡歌笑語。

  13歲的年齡,正是長身體的時候,離不開營養的滋潤,然而茲拉塔麵臨的處境是:靠人道主義援助運送來的食品包裹中的羊奶幹酪吃起來味同嚼蠟;靠耐心排隊,而且敢冒槍林彈雨的危險才能勉強得到一塊麵包;黑市上也難得一見的牛肉罐頭賣到50馬克一聽,比戰爭爆發前漲了十幾倍;她已記不起她上一次是什麽時候吃的雞蛋和水果,茲拉塔發覺自己常常夢見雞肉、噴香的炸肉排、意大利餡餅、鹵汁麵條……

  盡管戰爭奪去了茲拉塔幸福的學習機會和歡樂的少女生活,但茲拉塔仍對生活充滿信心,對知識充滿渴求,對未來充滿希望。隻要炮聲稍停,她就和小夥伴們聚集在一起,學習英語、音樂、數學和文學;隻要心情稍好一些,她就抓緊時間練琴,伴隨著山上傳來的陣陣機關槍聲,她彈奏著巴赫、肖邦的曲子,琴聲使她進入對藝術追求的境界,暫時忘卻了那場在她家樓下大街上正打得難分難解的戰爭;她還通過新聞記者,認識了一位美國朋友,收到了來自大西洋彼岸的信。信裏裝著一個回信的信封,還有一支漂亮的鉛筆。這一切,都給茲拉塔帶來安慰,帶來希望。她堅信這一切將會過去,她幻想自己“將又會變成一個孩子,在和平的環境裏,自由地呼吸,自由地生活,享受著快樂的童年”。

  “然而”一轉,天壤之別。

  排比、反複,控訴戰爭罪惡,激憤之情,溢於言表。

  悲慘遭遇,令人唏噓。

  你是否想起賣火柴的小女孩?

  美的渴望,美的力量!

  茲拉塔用血淚講的這些故事,深深地震撼著我的心。在讀她日記的過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流淚、歎息:人類為什麽會產生戰爭這個惡魔呢?它毀滅文明,毀滅生靈,毀滅人性,帶來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仇恨,給多少人留下災難和痛苦,而其中受害最深的要數兒童。因為戰爭不僅使他們失去自由和歡樂,失去幸福的學習機會,而且會給他們幼小的心靈留下永遠難以彌合的創傷。相比之下,生活在和平陽光下的中國青少年一代,實在是太幸福了,不愁吃穿,無憂無慮,受到社會無微不至的關懷,這一切,我們當百倍珍惜!

  詛咒戰爭,珍愛和平。

  情理交融,頗有見地。

  人類向往和平,世界企盼和平,茲拉塔的呼喊喚來了正義的回聲,全世界所有進步的力量都在為和平而奔忙,波黑戰爭炮聲停息,便是對和平的禮讚。我企盼和平鴿子在全球的每一個角落都自由飛翔,讓每一個像茲拉塔那樣的少年兒童都生活在和平的陽光下。

  真誠呼喚和平陽光。

  “總評” 好的讀後感不應人雲亦雲,而應抓住作品的精髓,或作切中肯綮的分析,或作鞭辟入裏的議論,或從世態萬象中引發聯想,或從人生感悟中得到教益。本文作者敞開自己的心扉和作品交流,和遭受波黑戰爭蹂躪的少女同呼吸、共命運,做到了“情動於中而形於言”,因此這篇讀後感有較強的感染力。文章語言很有特色,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是下了一番工夫的,粗看似平淡,實則不然。由於作者是飽蘸主觀情愫來寫的,因此在質樸中見真情,在平淡中見愛憎,情寓意中,意在言外,處處能扣住“情”來寫,是文章最成功之處。

  呐 喊

  ——讀圖有感

  人類膨脹的欲望,侵略的本性,誕生了“戰爭”這個名詞。

  點評欄

  上個世紀戰爭是那樣頻繁,侵略勢力是那樣猖獗,戰火的硝煙彌漫了晴朗的天空。為了保衛祖國的那片淨土,年輕的小夥子隻得離開心上人拿起槍奔赴前線,年輕的爸爸也隻得丟下年幼的兒女趕赴戰場。

  “侵略的本性”說法欠妥。

  1966年8月13日,在美國南達科他州的一處機場,一位從越南戰場歸來的海軍陸戰隊下士正擁抱著等候他多時的妻子。

  畫麵內容介紹過於簡單,不明了。

  敢問有誰看了這樣的照片會不感動,敢問在這戰火紛飛的年代有誰還能找到這樣堅貞、偉大的愛情?在那個年代,越南戰爭爆發了,愛國的辛納曼加入了美國海軍陸戰隊。是戰爭讓他毅然離開了家鄉,丟下了妻子一人,自己奔赴前線,而他的妻子沒有放棄自己對愛情的那份執著,艱難地度過了擔驚受怕的那些歲月,終於他們又團圓了。此時他們相擁在一起,彼此都希望時間的腳步從此停留,永遠都不再分開。可是,前麵的路誰也說不清,說不定哪天戰爭又將他們拆散呢?

  讀圖膚淺,議論不得要領,牽強附會。

  於是我們呐喊:我們痛恨戰爭,我們渴望和平,我們為被戰爭拆散的愛情打抱不平;我們要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我們不僅要“大家”安康,我們也要“小家”幸福。

  問世間情為何物?我的回答是:這裏的“情”,不僅指堅貞的愛情,也包括溫馨的親情。

  過渡銜接生硬別扭。

  1942年,記者羅伯特在歐洲某地拍下了一張照片:一個小男孩哭喊著:“爸爸,別去!”從他的眼神中我分明看到的是一種乞求。他的爸爸手裏握著一枝槍,半蹲著摟著他年幼的兒子。

  看著這張催人淚下的照片,我思緒萬千。我已無法找到一個恰當的詞來形容那位父親的矛盾和痛苦了。

  於是我們呐喊:我們痛恨戰爭,我們渴望和平。是戰爭讓一個個幸福的家庭殘缺不全,是戰爭讓一個個無知的孩童成了孤兒,是戰爭讓善良的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眾所周知,戰爭的結果隻有一個——一個國家勝利了,另一個國家失敗了。在一次又一次的戰爭中,有多少個國家滅亡了,又有多少種先進的文化被湮沒了。假如沒有戰爭,人類會更文明;假如沒有戰爭,世界會更進步;假如沒有戰爭,社會會更和諧。

  當今世界,雖然和平是主題,但種種威脅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讓我們攜手同行,共同呐喊:我們痛恨戰爭,我們渴望和平。讓我們共同努力創造和諧社會,我們要天空從此不再被陰霾遮蓋,我們要和平的鴿子在天空高高地飛翔!

  議論空洞,言之無物,缺少真情實感。

  “總評” 作為一篇以“戰爭與人”為話題的讀圖感受,文章對畫麵內涵的把握不夠準確,也沒有能夠扣緊“戰爭與人”的話題,從戰爭對人的影響的角度生發議論。小作者急於表達自己對戰爭的憎惡,卻沒有注意體味照片中人物神情、動作的曆史意味與情感特性,所以分析、評判顯得空洞無物,缺少打動人心的力量。

  二、點評嚐試

  定格的愛

  ——讀圖有感

  那是一組泛黃的老照片,我的目光下意識停駐了很久很久。

  在美國,一位剛剛從越南戰場歸來的左腿殘疾的士兵緊緊擁抱前來迎接他的妻子;在歐洲,一個孩子牢牢抓住即將參戰的父親的手哭喊:“爸爸,不要去!”

  點評欄

  我不是一個多愁善感的人,可當我麵對越戰與二戰中的那一張張被鮮血和淚水浸漬得沉重無比的老照片時,卻感到了揪心裂肺般的疼痛。

  戰爭的硝煙漸漸遠去,戰爭的陰霾卻遠未散盡。猜疑、妒忌、敵視、仇恨、貪婪、罪惡……潘多拉的魔盒一直在世界的暗角向我們獰笑。我們虔誠地手捧和平鴿,祈禱永遠的和平,可是那嬌弱的翅膀又能撐起多少沒有槍炮聲的天空?地球的一端是和平鴿撲騰著翅膀的聲音,那一端卻是巴格達的槍聲。

  是的,潘多拉的魔盒已經打開,無情殺戮的衝天血光中是人類扭曲的、醜陋的臉,是人性廢墟上盛開的惡之花。可是,一對相擁的夫妻,一個童稚的孩子,卻讓我對那段曆史有了不一樣的思考。

  我想用“定格的愛”來形容我看了那組照片的感受,戰爭終將遠去,真愛永留人間,是愛的力量讓一對夫妻曆經劫難深情相依,是愛的力量讓孩子發出天籟般的最本能的呼號。同樣,因為愛,我透過老照片,觸摸到了在戰爭苦難中掙紮的人民那溫熱的鼻息與滾燙的淚水,諦聽到他們無奈的歎息、悲痛的哭喊與絕望的沉默。

  有人說,二戰是一場反法西斯的戰爭。這也是我所接受的正義戰爭與非正義戰爭的概念所灌輸給我的一種認知,可是,我現在感到懷疑了,無論法西斯還是反法西斯,人民都是無辜的,它們隻是被動地扮演著一個個同情或被同情的角色。

  2005年的春節聯歡晚會上,舞蹈《千手觀音》的領舞用手語道出了全世界人民的心聲:愛是我們共同的語言。

  愛超越了國籍、種族。二戰是人類的一場噩夢,夢醒了,定格的是愛,那些離亂和罪惡都已經隨風淡去。

  戰爭狂人希特勒的幾位侄子日前宣布,為了不讓罪惡的基因生生世世地遺傳下去,他們決定永不生育。

  有位年輕的媽媽這樣對孩子說,古代人做錯了現代人為他們反省,上代人做錯了下代人為他們反省,這些人做錯了那些人為他們反省。

  麵對戰爭,我們痛定思痛反省過後,記住的應該是愛,定格的愛。

  讓我們再一次虔誠地手捧和平鴿,總有一天五十六億和平鴿真的會飛遍全世界。

  “總評”

  願和平鴿永遠高翔

  ——讀圖有感

  當你了解了海灣戰爭造成的巨大損失後,你有何感想?當你看到伊拉克戰爭中成群結隊遷移的難民時,你有何感想?當你看到持續多年的巴以衝突造成的荒涼“街景”時,你又有何感想?

  點評欄

  或許你會說你的大腦一片空白,什麽也想像不出來。是啊,我們處在一個安定的環境裏,吃穿不用愁,生活有著落,可是當你看到這幾幅照片時,你一定會發自內心地大聲質問:“為什麽會這樣?”

  第一組照片中的圖四表現的是二戰時的德國集中營內的慘狀:寧靜的下午,可愛的小男孩與遍布屍體的營地放在一起顯得極不相稱。

  你知道那位小男孩心裏想什麽嗎?或許他很害怕,渾身顫抖著從成排的屍體前走過,一滴一滴淚水從眼中滑落,爸爸媽媽,你們怎麽還不來接我呀?但是,可能已經躺在屍山中的他們會知道孩子的感受嗎?或許他不害怕,他生活在集中營中,每天看到死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心中什麽感覺都沒有,隻是麻木地走著,甚至他在想將來也要像那些法西斯一樣,征服世界,讓整個世界處於他的控製下。但這些僅僅是想像,或許他隻是在找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一幅照片將納粹的凶殘本性表露無遺,同樣是人類,為什麽有高等和低等的說法?為什麽低等的人就應該為高等的人騰出生存的空間?難道猶太人就該被殺?不!不是!那幫惡魔在進行殺人遊戲時一定沒想,如果將來有一天被殺的是他該怎麽辦?

  一幅圖片僅僅表現一個場景,從小的方麵講,這隻是貝爾森集中營的一角,還會有更多的屍體在其他地方;從大的方麵講,這並不是最“出名”的集中營,在奧斯威辛集中營失去生命的人數遠遠超過貝爾森。

  這還是在納粹潰逃之後拍的一張照片,如果不是,我想,那個小男孩也會成為那堆屍體中的一員。

  如今,我們麵臨的是和平與發展,而不是戰爭與和平,可總有那麽些國家尋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挑起戰爭,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顧世界人民,一意孤行。現如今,聯軍在伊拉克遇到了極大的困擾,我想這也是不計後果發動戰爭的苦果吧!

  現在,和平的條件已基本具備:藍天、大地、和平鴿……最後隻剩下了人類,最高等的動物,他們一定會明白和平對於世界的重要性,也一定會為世界的和平作出自己的努力。

  天空終會變得明亮,村莊也終究會變得安詳!

  願和平鴿在藍天下永遠高翔!

  “總評”

  個性展示

  一、個性立意

  立意示範:

  大家都喜歡聽故事,同樣一件事,從善於講故事的人嘴裏說出來,是那麽津津有味,但一些很有趣的故事,從不善於講故事的人嘴裏說出來,往往使人一頭霧水,索然無味。看來,光有好的素材還不一定就有了好的故事,還要看講述的人用什麽方式來講述。好的故事不僅要有內容,要有清晰的情節或線索,更得講究故事的表達方式,比如,開頭如何吸引讀者(聽者),情節中如何設置懸念,改變敘述順序會產生什麽樣的效果等等。下麵我們來欣賞幾個小故事,看看作者是如何講故事的。

  示例一:

  那天,我看見超市裏新貼了張告示,大意是最近超市裏小偷較多,希望廣大顧客互相監督,積極檢舉揭發,超市視情況將有所獎勵。

  原本沒當回事,可我轉到奶粉貨架旁時,卻意外地碰到了一個告示裏所說的小偷。那小偷正把一包奶粉袋悄悄撕開,然後把裏麵的小袋裝奶粉裝進自己的口袋內……我趕緊去找保安報案。幾個保安跑過去,抓了個正著。接著,一個保安從口袋裏掏出繩子來把那小偷給綁了。保安們押著小偷一邊喊一邊走,很多顧客都好奇地圍過來看熱鬧。那小偷弓著背,低著頭,樣子很悲涼。

  我覺得有些不忍,趕緊買了些東西要走。到收銀台交錢的時候,一個胖男人走過來,微笑著拉住我的胳膊說:“我是本超市的經理。謝謝你,我們超市有您這樣的顧客,我們很自豪!”又有很多顧客圍過來,我覺得渾身不自在。那經理挺直身子,朝周圍的顧客揮揮手,又說:“各位顧客同誌們,我們都要向這位同學學習,敢於揭發小偷,為把我們超市建成溫馨安全的一流購物環境而努力!”經理說完,當即從口袋裏掏出200元獎給我。我本不想收,可最終他硬塞到了我的口袋裏。

  我趕緊逃離了超市。出來,那小偷還被保安們押著“巡視”超市。

  可冤家路窄,隔了一天,我放學坐公交車回家,竟碰上了那個小偷!那小偷盯著我看,然後慢慢悠悠走過來。我正不知如何是好,那小偷坐到我身邊竟說:“你的演技不錯嘛,昨天那經理給了你多少錢?我聽說他們給了你兩百塊,可我的表演不比你差,他們怎麽才給了我一百五十塊?”

  評價:

  本文隻是個小故事,但是,出人意料的結局令人回味。前麵的情節其實都是鋪墊,一切敘述隻是為了最後抖出那個“包袱”。作者采用了敘事中常用的“誤會法”,假作真時真亦假,那個“小偷”的誤會才使真相大白。

  示例二:

  曾幾何時,我光滑的臉上突然冒出了一群美麗的青春疙瘩痘,頓時雲貴高原上的喀斯特地貌在我的臉上呈現出來。那一顆顆紅色的小痘子在我臉上找到了合適的住所後,愈加放肆,開始大量呼朋喚友,繁殖後代。不幾天,我整張可憐的臉就紅一塊白一塊了,用手一摸更是高低起伏,仿佛我臉上長著中國地圖,咱祖國的大好河山都擠到這裏來了。

  就在光榮晉升“痘痘族”的第二天,我走在街上,頓時感到渾身不自在,每個路過我身邊的人都似乎要端詳我的痘子大半天才肯離去。沒辦法,我隻好把頭埋得低低地快速穿過人群,乍看像隻灰溜溜的鴕鳥。到了教室,同學們更是發出了比第三次世界大戰還要驚恐的叫聲。有一摯友甚至還指著我的痘痘狂笑不止:“哈哈哈!你……你的臉,真像黃土高坡了!哈哈哈……”有那麽誇張嗎?我摸了摸凹凸有致的臉,也不至於千溝萬壑吧!

  受了若幹刺激的我下定決心,誓死與一切痘痘鬥爭到底!

  評價:

  臉上長滿了小痘痘,對於十七八歲的女生來說別提有多尷尬了,可是作者卻堂而皇之地寫了出來,而且寫得那麽樂觀瀟灑,別人讀了也忍俊不禁,拍案叫絕。有時候,變換敘述的口吻語氣也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化煩惱為輕鬆,變尷尬為豁達。

  我來立意:

  1.

  2.

  自我評價:

  二、個性寫作

  寫作示範:

  母愛是一個永恒的話題,也是一個常講常新的話題。在我們周圍,每天都在上演著感人的故事,每一位母親都是故事的主角。請選擇你所經曆或所見聞的“母愛”故事,寫一篇作文,題目自擬,立意自定,不少於800字。

  點撥:

  寫好這篇文章,一要選好材料,要選擇確實感人的故事來講。二是要真實,真實的曾經感動過自己的故事才能感動讀者。三是要講點技巧,從哪裏開始敘述,在哪裏來點抒情,如何製造點懸念,怎樣營造出曲折,既要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又要打造讓人心潮澎湃的高潮,結尾是不是留下一點餘味和回想,都需要綜合考慮。

  例文:

  母親情懷

  那天,是周六下午四五點鍾,我正和幾個同學逛夜市,老媽打來了電話,聲音是小女孩般的歡欣雀躍:“明天我們單位組織春遊,你回來的時候到威風糕餅店幫我買一袋椰蓉麵包,我帶著中午吃。”

  “春遊?”我大吃一驚,“啊,你們還春遊?”想都沒想,我一口回絕,“媽,我好不容易和同學出來玩一回,我沒時間呀。”

  跟老媽討價還價了半天,她一直說:“隻買一袋麵包,快得很,不會耽誤……”最後她有點生氣了,我才老大不情願地答應。

  我一心想速戰速決,讓同學慢慢逛,順便等我一會兒,我就飛身前往,但是遠遠看到那家糕餅店,我的心便一沉:店裏竟擠滿了人,排隊的長龍一直蜿蜒到店外。我忍不住暗自叫苦。隨著長龍緩慢地向前移動,我頻頻看表,又不時踮起腳向前移動,足足站了近20分鍾,才進到店裏,我已是頭重腳輕,餓得眼冒金星,想著同學們都去了,更是急得直跺腳。春天獨有的暖柔的風繞滿我周身,而在新出爐麵包熏人欲醉的芳香裏,裹挾的卻是我接近一觸即發的火氣。真不知老媽怎麽想的,怎麽會突然心血來潮去春遊,還說是單位組織的,一群半老太太們在一起,又有什麽好玩的?而且春遊,根本就是小孩子的事!

  前麵的人為了位次爆出了激烈的爭吵,更有人熱心地出來給大家排順序,計算下來我是第三爐的最後一個。多少有點盼頭,我鬆口氣,換隻腳接著站。

  就在這時,背後有人輕輕叫了聲:“小妹妹。”我轉頭去,是個不認識的中年婦女,我沒好氣:“幹什麽?”她的笑容幾近謙卑:“小妹妹,我們打個商量好嗎?你看,我隻在你後麵一個人,就得再等一爐。我這是給兒子買,他明天春遊,我待會兒還得趕回去做飯,晚上還得送他到奧校去聽課,如果你不急的話,我想,嗯……”她的神情裏有說不出的請求,“請問你是給誰買?”

  我很自然地回答她:“給我媽買,她明天也春遊。”

  沒想到,當我做出回答時,整個店突然在刹那間有了一種奇異的寂靜,所有的目光一起投向了我,我被看得怔住了。

  有人大聲地問我:“你說你買給誰?”我還來不及回答,售貨小姐已經笑了:“嗬,今天賣了好幾百袋,你可是第一個買給當媽的。”

  我一驚,環顧四周才發現,排在隊伍裏的,幾乎都是女人。從白發蒼蒼老婦到中年少婦,每個人的大包小包,都在注解著她們的主婦和母親的身份。“那你們呢?”

  “當然是給我們小皇帝。”不知是誰接了口,大家都笑了。

  我身後的那位婦女連聲說:“對不起,我真沒想到,我真沒想到,這家店人這麽多,你都肯等,真不簡單,我本來都不想來了,是兒子一定要,一年隻有一次的事,我也願意讓他吃好玩好,我們小時候春遊,還不是就掛著個吃?”

  她臉上忽然浮現出的神往表情,使她整個人都溫柔起來。我問:“現在還記得?”

  她笑了:“怎麽不記得,現在也想去啊,每年都想,哪怕就在草坪上坐一坐曬曬太陽也好,到底是春天,可是總沒時間。”她輕輕歎口氣,“大概,我也隻能等到孩子長大到你這種年紀的時候,才會有機會吧。”

  原來是這樣,並不是老媽心血來潮,也許是內心深處一個埋藏了十幾年的心願。而我怎麽會一直不知道呢?我是母親的女兒啊。

  她手裏的塑料袋裏,全是飲料、雪餅、果凍……小孩子愛吃的東西。沉甸甸的,墜得身體微微傾斜,她也不肯放下來歇一歇。她向我解釋:“都是不能碰不能壓的。”她就這樣,背負著她不能碰不能壓的責任,吃力地,堅持地,然而又安詳地等待著。

  我說:“你太辛苦了。”

  她笑了笑,平靜裏有喟歎:“誰叫我是當媽的?熬吧,等孩子懂得給我買東西的時候就好了。”她的眼睛深深地看著我,聲音裏充滿了肯定,“反正,那一天也不遠了。”我在瞬間想起了我對母親的推三搪四,整張臉像著火一樣熱了起來,而我的心,開始狠狠地疼痛。

  這時,新的一爐麵包熱氣騰騰地端了出來,芳香像原子彈一般地炸開,我前麵的那位轉過身來:“我們換一下位置,你先買吧!”

  我一愣,連忙謙讓:“不用了,你等了那麽久。”

  她已經走到了我的身後,略顯蒼老的臉上明顯有著生活折磨的痕跡,聲調卻是天生隻有母親才會有的溫和決斷:“但是你媽已經等了十幾年了。”

  她麵前的一位老太太微笑著讓開了,更前麵的一位回身看了一眼,也默默地退開去,我看見,她們就這樣,安靜地、從容地、一個接一個地,在我的麵前,鋪開了一條小徑,一直通向櫃台。

  我站在原地,目瞪口呆,徘徊不敢向前。

  “快點啊。”有人催我,“你媽還在家裏等你呢。”

  我怔怔地對著她們每一個人看過去,而她們微笑著回看我,目光裏有歲月的重量,也有對未來的信心,更多地,隻是無限的溫柔。

  刹那間,我分明知道,在這一瞬間,她們看到的不是我,而是她們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女。是不是一切的母親已經習慣了不提辛苦,也不說要求,惟一的、小小的、小小的夢想,隻是盼著有一天,兒女們會在下班的路上為自己提回一袋麵包呢?

  淚水模糊了我的雙眼,通往櫃台的路一下子變得很長很長,我慎重地走在每一位母親的情懷裏,就好像走過了長長的一生,從未諳人事的女孩走到了人生的盡頭。

  終於讀懂了母親的心。

  總評:

  本文可以看做是一個很好的故事,事情很簡單,但是,作者在講述上花了一定的工夫。開頭欲揚先抑、欲擒故縱的手法吊起了讀者的胃口,營造了講故事的良好氛圍;中間對麵包房環境和自己等候時心情的描述更是蓄勢待發,為後麵情節的發展做好了鋪墊;故事的轉機出現很自然,一位母親等不及了,希望同“我”換一個位次,還有售貨小姐簡單的一句話,由此卻引出了故事的亮點和高潮,最後一切水到渠成,順理成章。同時,作者還巧妙地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我”的任性同母親的請求對比,“我”同店裏麵等待的顧客對比,拎著大包小包的母親同自己母親的類比,使自己對母親的情懷體會更加細致深刻。在情節上,作者善於製造波瀾,使一個簡單的故事變得饒有情趣,情誼濃濃。

  我來寫作:

  用簡潔的語言分別介紹下列三張郵票的畫麵內容及其象征含義,並用一句話談談你的讀圖感受。

  和平主題的郵票

  和平年年徽

  紀念國際和平年

  紀念國際和平年

  點撥:

  為紀念國際和平年,世界各國發行了設計新穎、各具特色的紀念郵票。介紹畫麵內容和象征意義,應著重從選材、構圖、風格、創意等方麵分析說明,揣摩設計理念,解讀物象、造型及線條的象征意蘊。在此基礎上,提煉出精彩、獨特的一句話評論。

  自我評價:

  美文櫥窗

  她要在薩拉熱窩找回牙齒

  趙念渝

  “無冕之王”成千上萬,但是像美國CNN女攝影記者瑪格麗特·吉普賽·莫茨這樣玩命的卻堪稱是“絕無僅有”的。

  如果隔段距離望去,這位現年42歲的女攝影記者並無什麽特別不同之處,她身著黑色T恤衫和牛仔褲,瘦弱的軀體扛著15公斤的攝影器材四處奔波,忠誠地履行著CNN攝影記者的職責。但是,如果你走近看的話,就會發現她的臉頰上有一道直至頸部的傷疤。在她開口說話時,你必須仔細傾聽才能聽清她說些什麽。道理很簡單:她沒有牙齒,因此隻能發出含糊不清的聲音。這是去年夏天薩拉熱窩給她留下的“永恒的紀念”。

  在薩拉熱窩的內戰中已有34名記者喪生,莫茨也差點在那裏“光榮”。當時,一顆子彈擊穿CNN采訪車的玻璃,正好擊中莫茨的臉部,雖然沒有穿過致命的動脈,但是卻掀掉了她大半個臉,顴骨被打得粉碎,舌頭被打斷。在送到診所時,大夫們直搖頭,認為她不行了。但在經過20來次手術後,她又奇跡般地回到了工作崗位上,媒介人士無不驚歎這個女人真了不起。她自己也哭著對采訪記者說:“我已經要求重回薩拉熱窩,說不定我還能在那裏找回我的牙齒。”

  莫茨小姐是新西蘭一位建築商的女兒,她於1983年移居美國,開始時在休斯敦一家電視台工作,1990年起任CNN攝影記者。

  1992年6月,她第一次被派往薩拉熱窩,逗留6個星期後,她已經習慣周圍的流彈。她至今仍記得當時狙擊手向她襲擊的詳情,她說:“我當時已毫無痛感,我知道我整個臉部都掉了下來,樣子一定可怕極了,我盡力托住自己的臉。我摸了摸眼睛和鼻子,它們都還完好無損,我祈禱著別破相太厲害,否則的話我的男朋友要離開我了。”當時同在一輛采訪車上的CNN記者科索尼說:“到處是碎骨頭和皮肉,她滿臉是血,拚命用手止血。”莫茨應該說是“命大的”,那天清早薩拉熱窩的受傷者寥寥無幾,因此在她長達7個小時的手術中一直有充足的血液供應。本來時斷時續的電力在那天上午卻奇跡般地沒有停,否則的話,她必死無疑。第二天上午,她被軍用飛機送往德國的美軍醫院,而後又被送到明尼蘇達州羅徹斯特的梅耶醫院。她在那裏一住就是3個多月,醫生用她肩上的皮膚和骨頭修補了她的臉。整容手術期間,她隻能通過氣管呼吸,營養管道直插進胃裏以維持她的生命。

  直到今年1月才取走呼吸器和流汁管道,恢複了正常生活。今年3月,尚在恢複期的莫茨又走上了工作崗位,她的下齶仍毫無感覺,臉部還留有彈片,體重從66公斤降至58公斤,對此,她開玩笑道:“這是瑪格麗特·莫茨的薩拉熱窩快速減肥術。”今年10月,醫生將為她裝上假牙。而後——莫茨說——她想去薩拉熱窩,甚至想認識一下當初襲擊她的槍手。“我會請他喝一杯,問他幾個問題,比方說當時距離有多遠。”

  八麵來風

  1.和平——這是國際事務中,兩個交戰時期之間的欺騙時期。

  戰爭——一種解政治疙瘩的方法,用舌頭解不開,就用牙齒咬吧!

  ——[美國]安·比爾斯《魔鬼辭典》

  2.凡是不給別人自由的人,他們自己就不應該得到自由,而且在公正的上帝統治下,他們也是不能夠長遠地保持住自由的。

  ——[美國]林 肯

  3. 真理無須打扮,哪怕寫在枯黃的紙張上,描摹在貧瘠的沙土中,甚至變成粗俗的諺語,它也會生輝。謬誤,即使被刻上佛祖的銀盤,鑄入宮殿的金鼎,甚至冒充神靈的啟示,也是黯然無光的。

  ——劉夢苒

  4.當然,“過去屬於死神”並不意味著忘記過去,“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它隻是讓你把過去的成功與失敗、歡樂與淚水都融進今天的奮鬥中。“再回首”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回過頭來,瀟灑地迎接一個嶄新的太陽。那樣,你才會有屬於自己的未來,才會堅定而自信地說:“我的未來不是夢!”

  ——高 強

  5. “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古羅馬的浮靡奢侈、道德淪喪毀掉了一個高度發達、繁華的城市,我們不能讓它們同樣毀掉我們辛苦營造的家園。該清醒了,沉睡的人們,一覺醒來,敗壞了的道德守則早已如童話中的魔笛一樣帶走了全城的孩子。那時便是追悔莫及了。

  ——何 芸

  6. 我們的曆史,除了記憶不能再留給我們什麽,我們的民族除了奮發圖強不能再蹉跎等待什麽。留住記憶可以給我們更多的自信和自強的理由,我們要記住的不僅是遠古的文明與輝煌,更需記住我們的民族飽經苦難,她渴盼著她的兒女能夠揚眉吐氣,能夠被人敬重和尊崇。

  ——胡丹蘊

  高考T台

  有些人隻是在童年有過好奇心,有些人一生都能保持好奇心。質疑、發現、智慧、高尚、 驚喜、快樂、煩惱、平庸……這中間的每個詞都有可能像影子一樣跟在好奇心的後麵。

  請以“好奇心”為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角度自選;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2008年江蘇高考作文題

  優秀作文一:

  好 奇 心

  在那個不尋常的中午,在她堅定地邁出每一步時,陽光碎了。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每個女孩都是天使。但當我第一次看到她時,我覺得她不是。

  她是那個坐在教室角落裏的女生,不美,而且她隻有一條腿。也許正是因為這,我的好奇心才會像雨後的小草一樣“嗖嗖”地長了出來。

  那天的陽光好像格外刺眼,中午放學後我走得遲了點,剛好看見她拄著拐杖緩緩地走向樓梯。這時,我的好奇心告訴我:為什麽不跟過去看看她怎麽下樓梯呢?於是,我悄悄地跟了上去。

  隻見她拄著拐杖艱難地走下樓。樓梯並不高。但對於她來說每一步都是一次挑戰吧!她先將拐杖拄在下一級台階上,再用腋下頂住拐杖,用力地將那條獨腿挪到下一級台階。我看到她的雙手緊緊抓住拐杖,手上的青筋清晰可見。

  這時,我的好奇心不但沒有減退,反而更加強烈了。不知是誰將吃剩的香蕉皮隨手扔在了樓梯上,大概是想惡作劇吧!不知道她會不會注意到,我屏住呼吸看著她艱難地一步一步地走下去。近了,近了……

  她要做什麽?隻見她一手拖住欄杆,一手將拐杖放下來,接著,她蹲下身……她,竟將香蕉皮撿了起來。我的好奇心仿佛一下子被擊碎了。我覺得自己好像是一個惡魔,站在這個角落,陰險地看著這樣一個天使走進危險。

  陽光透過窗射進來,我仿佛一下子被照亮了。我不再好奇她會怎樣走下樓梯,還是思考怎樣去彌補我的好奇犯下的錯誤。

  於是,我飛快地朝她走去。她正努力著站起來。也許是因為太累了,她怎樣努力都沒有用。這時,我伸出手把她拉起來。她抬起頭,用疑惑的眼神望著我。我輕輕地對她微笑。她便也微笑著將手遞給我。於是,我就這樣扶著她走下了樓梯。雖然,我們沒有說一句話,但我卻從她手心的溫度中感受到了來自她內心深處的溫暖。這溫暖慢慢地將我融化,將我的好奇心融成了一顆有愛、有溫暖的心。

  走出教學樓,她微笑著對我說:“謝謝。再見。”接著便向路邊的垃圾筒走去,她小心翼翼地將香蕉皮扔進垃圾筒,然後又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出校門。耀眼的陽光灑在她瘦小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她變成了一個天使。隻不過她是一個單翼的天使。她頭頂上的隱形的光環溫暖了我的心。

  我站在金色的陽光下,將那顆好奇心小心翼翼地放進心中的角落,用她給我的充滿愛的心溫暖自己。

  優秀作文二:

  好 奇 心

  為什麽?

  兩個人都長這麽大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麽必要隔幾分鍾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奶奶八十了,但眼不昏耳不聾,還能眯著眼在屋裏做針線。大她三歲的爺爺便不行了,不願走動,總是坐在藤椅上曬太陽。

  相隔不過幾米,奶奶過幾分鍾,便會放下活兒, “老頭子!”奶奶這麽叫。

  爺爺不應,奶奶便急,邁著碎碎的步子到跟前。爺爺好好的呢,在藤椅上睡熟了。於是孩子般地笑嗔: “這個死老頭子,人家喊了也不睬。”

  這樣的事天天發生。

  我很好奇。

  是奶奶悶嗎?沒有人說話?那她為什麽隻喊一下而不是和爺爺嘮嗑呢?

  喊爺爺做什麽呢?還這麽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身上,每每這樣的畫麵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是不是隻要有人答應便好呢?我好奇地繼續想。

  那好。再有這種事發生時,我便捂住嘴,學爺爺的聲音遲緩地答:“唉——”可每每奶奶都能辨別出來,無論我用布還是用棉花捂住嘴以求聲音的逼真。“細丫頭在這兒搗亂,……”奶奶皺紋滿布的手會輕拍我,以示責備。我微笑。

  奶奶依舊。

  我的好奇心不減反增。

  算了,我破釜沉舟。“奶奶,你老這麽喊來喊去做什麽呢?也不嫌煩。”

  奶奶看我,寬容地笑:“丫頭,你不懂的。知道他好好的,才心安的。”

  心,被濡濕了。是花蕊中的一滴露。連日以來如同小蟲一樣不斷噬咬我心的好奇心得到滿足。

  你在,就心安的。這是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粗茶淡飯有什麽要緊?年華老去有什麽要緊?你在,就心安。

  我想,所謂愛,便是如此。就是我所愛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見的地方,我手夠得到的地方,我能夠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著。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

  總評:

  兩位小作者,都很會講故事。他們所選擇的都是自己熟悉的生活,都用第一人稱來敘述,又都善於抓住典型細節來刻畫塑造人物。第一篇文章“單翼天使”單腿下跪撿香蕉皮的“鏡頭”,強烈地震撼著人們的靈魂!文章由“好奇”而引發,接下去是“懺悔”和“同情”,最後感悟升華:“天使”的陽光,由“刺眼”到“透亮”直至“耀眼”,融合了愛心的溫暖,把“好奇”推向了人生的高境界。第二篇文章是寫奶奶的言行讓孫女好奇,於是,調皮的“丫頭”對奶奶進行了一番“偵察”,結果“偵察”到了“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能在“尺水”中“興波”,擷取鮮活的細節描寫展示澎湃的內心波瀾,讀來意味無窮。從生活中選材,以自我的角度來敘述故事,質樸而又親切,值得我們學習。

  高考模擬

  著名作家馮驥才曾說過:“純潔的人生從懺悔開始。”在我們的經曆中,總有那麽一些為之愧疚的人、為之愧疚的事。

  請以“愧疚”為題寫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少於800字。

  思維魔方

  材料:5月20日,網友“小點點”發帖說,上周三下午4點左右,自己與4名同學走到學校4號門時,一名4旬婦女突然摔倒在他們身旁。“就在身旁約1米處,於是我就伸手扶了她一下”。沒想到的是,這名婦女突然攥住一名同學的衣角大喊:“就是你把我絆倒的!”

  (2009年5月26日《現代快報》)

  同一座城市,類似的情節。2006年,南京老太徐壽蘭趕公交時跌倒,路過市民彭宇將她扶起就醫。結果老太的家人反把彭宇告上法庭,最後法院認定“彭宇與徐老太相撞可能性較大,應賠償徐壽蘭40%治療費”。

  其實,類似的尷尬、困惑與麻煩何止發生在南京,各地都有。

  2008年2月22日,外地來蓉打工的蘇蓉稱,本月18日下午3時左右她將一名倒在溝裏的老婆婆攙扶起來,沒想到老婆婆硬說是被她撞倒的,結果自己賠了300多元的醫藥費。

  (2008年2月23日《成都晚報》)

  2008年2月23日上午8點半左右,一位七旬老太摔倒在重慶市南坪東路星宇花園門口的人行道上。這位七旬老太摔得頭破血流,雖然很多市民關心她,但卻始終無人敢上前攙扶,一市民撥打120急救電話後著急離開,被眾人一致留下:“你不要走,走了我們怕說不清楚。”

  (2008年2月24日《重慶晨報》)

  分析:我們不得不承認,“不敢攙扶”已經成為道德“潛規則”。即使是好心人、熱心人也存在著“不敢攙扶”的問題,這難道是“道德風險”嗎?網民套用一句股市名言說:做好事有風險,學雷鋒需謹慎。一方麵出現“不敢攙扶”現象,另一方麵出現攙扶而吃官司或賠錢現象。確實,我們不能因噎廢食地否定“人間真情與友愛”,更多的時候做好事、善事會留芳於世,會達到“送人玫瑰,手留餘香”的效果。但是,當“不敢攙扶”成為道德的“潛規則”之後,越來越成為人們的“行為準則”時,我們就不能不反思道德建設上存在的隱患與矛盾。

  “不敢攙扶”和攙扶潛在的吃官司或賠錢,都說明:道德“摔倒”了,摔得不輕,如果再不“攙扶”的話,可能離道德崩潰也不遠了。“做好事可先留證據”的律師提醒具有相當大的現實意義,但這樣做的後果就是,無形中給弘揚中華美德套上了“枷鎖”,互助互愛和友情友愛都會由此大打折扣,讓一個向善之人承擔如此的“道德風險”顯然是不公平的,我們還有什麽底氣用道德的標準來評判“老人摔倒數十人圍觀”呢?

  有人說,彭宇案引發的關注,正是我們對公民道德信仰匱乏的焦慮和重建道德紐帶的渴望的體現。社會“不敢攙扶”與“攙扶吃官司”現象,應成為反思社會道德建設不足的動力,應成為加強社會道德建設的契機。但是,單純依賴於道德建設來解決“不敢攙扶”等問題也是不現實的。法律法規要為道德建設“撐腰”。道德“摔倒”,要用法律“攙扶”。彭宇案早已“鐵板釘釘”,法律沒有“攙扶”起道德,反而,加劇了“不敢攙扶”的輻射麵。法律法規如何與道德建設“接軌”,為道德建設“護航”?法律法規如何更好地發揮向善導善功能?這些更值得反思與探索。

  人的遭遇與書的遭遇

  草 嬰

  “兩個失去親人的人,兩顆被空前強烈的戰爭風暴拋到異鄉的沙子……什麽東西在前麵等著他們呢?我希望:這個俄羅斯人,這個具有不屈不撓的意誌的人,能經受一切,而那個孩子,將在父親的身邊成長,等到他長大了,也能經受一切,並且克服自己路上的各種障礙,如果祖國號召他這樣做的話。

  “我懷著沉重的憂鬱,用目光送著他們……本來,在我們分別的時候可以平安無事。可是,凡尼亞用一雙短小的腿連跳帶蹦地跑了幾步,忽然向我回過頭來,揮動一隻粉紅色的小手。刹那間,仿佛有一隻柔軟而尖利的爪子,抓住了我的心,我慌忙轉過臉去。不,在戰爭幾年中白了頭發、上了年紀的男人,不僅僅在夢中流淚;他們在清醒的時候也會流淚。這兒重要的是及時轉過臉去。這兒最重要的是不要傷害孩子的心,不要讓他看到,在你的臉頰上怎樣滾動著吝嗇而傷心的男人的眼淚……”

  這是肖洛霍夫名著《一個人的遭遇》的結束語。1956年我在《真理報》上第一次讀到這篇小說,就被它深深地感動了。小說寫的是一個普通蘇聯人在衛國戰爭中家破人亡的悲慘遭遇。蘇聯的衛國戰爭對我的影響很大,它使我走上翻譯道路,而翻譯工作從此也就成了我的終生事業。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蘇聯,當時我國正在進行抗日戰爭。我在1937年底隨家庭避難上海,1938年跟一位俄僑教師學習俄語(那年我15歲),白天在中學念書,星期日學俄語。1941年8月20日上海創辦《時代》周刊,那是由蘇聯塔斯社和以薑椿芳為代表的地下黨合作,由蘇商掛名出版的,主要報道蘇德戰訊。那時上海在日軍控製下,根本聽不到國際消息,因此《時代》周刊出版後,不僅在上海影響很大,在解放區和國統區都被廣泛傳閱。我國人民由此知道反法西斯鬥爭的真實情況,並且增強了抗日戰爭最後勝利的信心。當時上海懂俄文的人很少,能翻譯的人屈指可數。薑椿芳要我替《時代》翻譯稿件,我就從1941年8月起翻譯電訊稿,1942年《蘇聯文藝》月刊創辦後我又替它翻譯蘇聯文藝作品。我翻譯的第一篇作品是蘇聯作家普拉東諾夫的短篇小說《老人》,發表在《蘇聯文藝》第二期上。這樣,從1941年蘇德戰爭開始到1945年希特勒滅亡這四年蘇德戰爭的全過程,我至今記憶猶新。通過反法西斯鬥爭的翻譯實踐,我清楚地看到了法西斯主義的野蠻殘酷,看到六百萬猶太人慘死在幾個集中營的毒氣室裏,幾千萬人在二戰中家破人亡。就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思考人類苦難的根源,分析什麽是大是大非,同時逐漸培養自己的愛憎。

  1956年讀到《一個人的遭遇》特別感動,並立刻把它譯成中文,也是因為我對反法西斯鬥爭有了較深的感受,衷心希望人類不再受到類似的浩劫。但怎麽也沒有想到,《一個人的遭遇》被說成是大毒草,我因翻譯肖洛霍夫作品在“文革”中受盡迫害,兩次處於生死邊緣。原因是江青在《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誣稱肖洛霍夫是蘇修文藝鼻祖,而我就成了“肖洛霍夫在中國的代理人”、“肖洛霍夫的吹鼓手”。十年浩劫過去,我國進入一個新的時期,我反複思考我這劫後餘生還能做些什麽,還能在哪些方麵盡自己的一份力。最後決定係統翻譯托爾斯泰的小說,使中國讀者能讀到托翁的全部小說,包括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複活》和六十多篇中短篇小說。我覺得通過托爾斯泰作品,人們可以更好地領會人道主義思想,培養對廣大人民苦難的同情,反對各種各樣的社會不公,同時在閱讀中提高藝術欣賞水平,而文藝工作者也可獲得有益的藝術熏陶,創作出更好的藝術作品來。

  這樣,我就從1978年到1998年花了二十年時間把四百萬字的《托爾斯泰小說全集》翻譯過來。在此期間我推辭了其他工作,關起門來專心翻譯,在長期伏案翻譯過程中,我克服了“文革”受傷的後遺症,堅持完成這項工作。我在1975年1月在勞動時被水泥包壓斷脊梁骨。當時醫院拒收我這個重傷的“臭老九”,隻囑咐我家屬在家裏擱一塊木板,叫我仰天躺在板上至少半年,一動也不能動,讓斷骨自然愈合,要不然輕則下肢癱瘓,重則有生命危險。當時我自己並不知道情況這麽嚴重,隻覺得傷處疼痛難當。我不是一個怕痛的人,記得1969年夏,我因超負荷勞動曾導致胃大出血,我大量咯血,大量便血,五天五夜滴水不進,醫生好不容易把我搶救過來。後來又把我的胃切除四分之三。在動手術時我還同主刀醫生說笑,我說我不怕痛,你盡管開好了。但這次脊梁骨骨折,我可真正懂得什麽叫“痛徹骨髓”了,那是我從來沒有體會過的。

  除了完成《托爾斯泰小說全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