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寫難狀之景如在目前

  自然界的山山水水,每一處似乎都會思考,都有情感。長城腳下的望夫石,長江三峽的神女峰,都讓富有情感化思考的人們產生感傷而動情。山水,是文學的溫床,是文學的精髓。感情,是文學的血脈,是文學的生命。在山水的世界裏,人們的思想感情似乎能夠格外的勃發。屈原的自投汨羅江,李白的夢遊天姥山,蘇東坡的“大江東去”,辛棄疾的“千古江山”,除了承載感情,氣勢磅礴的山水更蘊涵著建功立業、實現抱負的廣闊胸襟。在現代文學中,特別是在依山濱水的地方,文學的因子似乎更為活躍。泰山成了文化山,昆侖變成了精神家園。一氣嗬成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使錢鍾書養成了豐富的精神和精致的情懷;小而普通偏安山腳的梅雨潭讓朱自清看到了離合的神光和令人不禁詫異的純真,這是感情的傾注,是思考的結論。因為情人眼裏也出美景,更出美文。讀萬卷書,行萬裏路,這是作文之道,也是為人之理。

  寫作導引

  鬱達夫用他舒卷自如的靈性描摹晴暖溫潤的江南冬景,高建群用他豪邁澎湃的激情刻畫雄渾蒼勁的世間大美。當我們徜徉於大家筆下一幀幀至美的畫麵之時,不禁由衷讚歎,不禁心馳神往。如何使我們筆端生花,描繪出一幅幅鮮活的圖景呢?

  首先,要抓住景物的特征。景物的特征就是某處景物在形態、色彩、布局、格調、氛圍等方麵區別於他處景物的地方。換言之,它是一處景物所獨有的,他處景物不會有或者不跟它全然相似的。落日的景象,我們每個人並不陌生,然而“西地平線上的落日”那種壯美和神奇,卻是大西北所特有的,是我們在海邊、江南觀落日無法感受到的。如何才能抓住景物特征呢?一是學會觀察,從觀察中發現景物特征。觀察景物,要選好觀察點,用多種視角觀察景物的姿態色彩。“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作者是借助西部的獨特背景來描寫的,描寫不同背景下落日的靜態與動態,突出了三次落日的共同特征和不同之處。二是學會比較,從比較中發現景物的特征。鬱達夫寫“江南冬景”,主要運用了多角度比較的手法:北國冬天與江南冬天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晴暖溫和的特點;江南冬景與北方夏夜比較,突出江南冬天有一種明朗的情調;閩粵的冬天與江南冬天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優美;德國寒郊散步與江南冬天散步比較,突出江南冬天散步的情趣。這些比較,使江南冬景的特征得到充分的體現。同是水城,中國的蘇州、周莊,與意大利的威尼斯不同;同是王宮,中國北京的故宮與法國的凡爾賽宮不同;同是山水,桂林山水與九寨溝山水不同;同是園林,蘇州園林與杭州園林不同。就是我們每一個人住地附近的山水草木,都有自身的特征,在細心觀察的前提之下,通過與其他地方的比較,就不難發現這些特征。三是用心去感受,去體會,從感受中發現景物的特征。魯迅先生說過:“靜觀默察,爛熟於心,然後凝神結想,一揮而就。”鬱達夫正是用心去觀察江南冬景,獲得自己獨特的感受,才抓住景物特征,寫出優美散文《江南冬景》;高建群寫出西地平線上落日的特征,也離不開他觀看落日時的獨特感受。

  其次,具體生動地描寫景物的特征。一是多方位繪形繪聲,即具體描繪景物的形、聲、勢、速、態等。例如,梭羅《瓦爾登湖》中描寫瓦爾登湖美麗的湖光山色,依次寫了“一個平靜的九月下午”的湖景,“十一月中的一個下午”的湖景。寫前者,有遠觀全景和近觀小景兩種景致,抓住了湖上最有特征的景物。寫後者主要寫小鱸魚的嬉戲場麵,描寫十分充分、十分細致,也十分精彩。二是多角度運用修辭手法描繪。描繪景物特征,可以運用比喻、擬人、引用等修辭手法描繪景物所構成的畫麵,即描繪景物的整體景象和具體景物的形態色彩,有點有麵。三是多景物組合,寫出景物特征。我們所見的景物或者描寫的景物,仔細觀察,可以發現,它們往往由許多集體的獨特的景物組成,因此,可以抓住這些景物的特征一個一個描寫,從而寫出景物的特征。四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描寫自然景物時,不忘人文景觀。自然景觀是大自然的傑作,人文景觀則是人類自己的作品。相對來說,寫山水,以自然景觀為主,寫城市園林,則以人文景觀為主。許多景觀則是二者的有機結合。

  題目一:翻譯音樂,解讀繪畫

  從描寫自然的樂曲和繪畫中,選出自己喜愛的作品,把其美妙的意境和畫麵表現出來,首先要確定自己所喜愛的作品,然後要選擇好適合的表達方式和方法。

  白居易的《琵琶行》、劉鶚的《明湖居聽書》都是描寫音樂的,其實兩篇文章的主體內容都可以理解成是對音樂的翻譯。翻譯音樂要有特殊的語言,最多的和最有效的是采用通感的方法。通感即用形象的語言,將一種感官移到另一種感官上,翻譯音樂時就是把聽覺的感受用視覺的形象展示出來,把虛幻縹緲的音樂用實物可視的形象表現出來。比如《琵琶行》中,當要翻譯音樂中的柔和、低怨旋律的時候,白居易寫道“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灘”,把音樂的旋律變成了自然的形象。

  除此以外,《二泉映月》、《聽鬆》、《梅花三弄》、《高山流水》、《太湖美》等,都有很強的可寫性。

  描寫繪畫的作品也很多,主要的方法是抓住畫麵的意境和個性。聞一多有一次給學生上課,他走上講台,先在黑板上寫了一道算術題:2+5=?,學生們疑惑不解。然而聞先生卻執意要問:2+5=?,同學們於是回答:“等於7嘛!”聞先生說:“不錯。在數學領域裏2+5=7,這是天經地義的顛撲不破的。但是,在藝術領域裏,2+5=10000也是可能的。”他拿出一幅題為《萬馬馳騁》的圖畫叫學生們欣賞和描述,隻見畫麵上突出地畫了兩匹奔馬,在這兩匹奔馬後麵,又錯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畫了五匹馬,這五匹馬後麵便是許多影影綽綽的黑點點了。聞先生指著畫說:“從整個畫麵的形象看,隻有前後七匹馬,然而,凡是看過這幅畫的人,都會感到這裏有萬馬奔騰,這難道不是2+5=10000嗎?”

  同樣是繪畫藝術,同樣是自然山水作品,同樣是油畫或素描,東西方的表達卻各有不同。東方注重意境,西方偏愛逼真,但共同點是都追求藝術的創新。

  題目二:臨摹自然,渲染心靈

  本題的關鍵詞是:內容上要震撼心靈,表現上要清新雋永。

  首先,我們要了解什麽是小品文。小品文是散文品種之一,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議論、抒情、敘事的多重功能,偏重於即興抒寫零碎的感想、片斷的見聞和點滴的體會,是一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在中國盛行於明清。在現代中國,上個世紀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統稱,與美文、隨筆、雜感、絮語散文大體相當。

  要震撼心靈,需要描寫視覺衝擊很強的自然形象。“日出”、“星空”、“地平線”,偏重於共性的衝擊,適合大眾化的寫作。但現在很少有人去留意過星空,無垠的天空往往被我們遺忘了。有的考生就寫道,我從來沒有審視過覆蓋我們頭頂的天空,夜晚戴上眼鏡到院子裏仰望一下,啊,原來上邊有那麽多的明珠——星星。

  但在我們各人所麵對的具體的自然世界中,應該有著個性的視角。所以我們在選取震撼心靈的物象的時候,完全可以從自然的細節和細微之處出發,石縫間的嫩葉、奔瀉中的一個急湍,就可能具有獨特的價值。

  題目三:思考神奇,提煉規律

  提煉自然之理,要善於觀察,善於思考,同時更要善於提煉和表達。

  大家都知道,王國維有一個著名的觀點,即一切景語皆情語。在作文裏人們也都十分強T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那麽,景語裏是否也有“理語”呢?一般景語裏也有很多的道理,因為情和理本來就是不可分割的。既然景語裏有情,那麽也肯定有理的因素。

  北宋文學家邵雍曾說,“天下之物莫不有理焉”,蘇軾也說“至於山石、竹木、水波、煙雲,雖無常形而有常理”。當然,宋朝人所講的“理”與我們現在所說的一般的“理”有所不同,宋人大量的寫景詩文中所包含的理智和理趣,也不足以作為我們立論的依據。但許多寫景的名篇佳作,其“理語”的成分也都十分豐富。屈原的《離騷》和《涉江》中,大量篇幅都在寫景,被人們認為是抒發了千古之情,但透悟其內容之後,誰又能否認他寫出的忠信被謗、奸佞獲寵的千古之理呢?陶淵明《桃花源記》、《歸去來兮辭》的大部分也都在寫景,但透過恬淡閑適的山村美景,也讓我們領悟到了他所表達的官場混濁、泯人良知的至“理”。

  以抒情見長的寫景詩詞,也滲透著理趣。杜甫《後遊》寫道“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寫江山花柳好像在等人們去欣賞,用來說明大自然是無私的道理。他的另一首《秋野》詩雲:“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水深了,魚極樂,樹林茂密,鳥兒就知道歸來,用來說明環境影響的重要。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的《觀書有感》:“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都是寫景寓理的典型例子。

  回頭再來看看我們的作文,寫景狀物的文章不少,但都是借景抒情,托物言誌。如果不關注和把握其中蘊含的“理”,那麽,所抒寫的情感就往往是蒼白的,空泛的。隻有情理交融,才能感人至深。作文不僅要抒情,也要寫理。而“理”是從景物中悟出來的,中學生悟理的功夫確實不夠。實際上,景中悟情容易,“悟理”則難。因為悟理,需要穿透事物,並且往往是在悟情的基礎上,才能得到真“理”的。

  本題一般認為應該寫成議論文,實際上各種文體都可用,包括散文、隨筆等。

  喝彩與診斷

  一、點評示例

  聽《埃格蒙特序曲》

  江蘇 鄒 琦

  聽首好聽的樂曲,就是一次美妙的享受。一曲《秋日的私語》,好像汩汩溪水款款流入心田;一首《致愛麗絲》,又似一個朦朧、虛幻的夢,但卻無比自然、純真……

  點評欄

  總寫聽樂曲的感受,語言簡練而優美。

  《埃格蒙特序曲》並不是以輕柔為主旋律的,卻同樣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想她的魅力是絕不亞於《致愛麗絲》的。

  同樣是貝多芬的作品,一個表現了情,一個展示了力。當然,當我真正去接觸《埃》曲時,也發現作者在對不同的力描繪的同時,也表達了同樣深沉的情。

  借比較,突出《埃》曲的特點:體現力與情。

  我是在大致知道故事情節後,才去聽曲子的。雖然我不能去自由想像了,但卻更進一步體會到了力所表現出來的情。

  作者用無數的音符在我們麵前描繪出了這樣一幅圖畫:西班牙人侵占了匈牙利,到處殘垣斷壁,屍橫遍野……

  “力所表現出來的情”,感受獨特而又深刻。

  樂曲——開始,就以幾個沉重的低音將血淋淋的戰場推到了我們麵前。在這裏,它充分體現了序曲的作用,使聽眾感到了戰後的荒寂,到處陰森森,沒有生命,天地間一切的活動似乎都已停止,四周籠罩著一層恐怖的黑紗。

  可是,就在你感到陰冷的時刻,一個細小的聲音像是從地下爬出來似的響了起來。淒涼、纖弱,顯得那麽無力,就像屍堆裏有誰在發出絕望的低吟,然而,畢竟有了聲音,與那沉重音符對比強烈的聲音。可是,不知為什麽,這個聲音的出現,使你更加感到了那個悲劇場麵的存在。

  接下去,沉重的聲音與纖弱的聲音交替出來,並且越來越頻繁地交替著,起到了強烈的對比作用:一個是強有力的,一個是低微的。聯想故事,你體會到那強有力的聲音仿佛是侵略者在肆意踐踏著本是美麗神奇的土地,而那低微的則像是被侮辱的人們在竭力抗爭,卻力不從心,無力反抗,十分的淒涼悲哀。於是,本來一個死氣沉沉的場麵,作者用他的音調引導聽眾去想像出了一個新的在活動著的畫麵。這便是力,是表現力的力。

  運用想像,將描寫音樂意境與抒發聽音樂感受相結合,形象而真情地寫出《埃》曲蘊含的力與情。

  按聽曲的過程,以“開始”“接下去”“再往下聽”等標誌語,逐步描繪意境,顯得明晰而有條理。

  再往下聽,樂曲兩個旋律的出現漸緩,直到結束。在漸緩的過程中,自然地形成兩個層次,這也就使得樂曲的結束顯得不那麽突然了。

  《埃格蒙特序曲》聽完了,然而我的耳邊卻好像還奏響著沉重的鼓聲,柔婉的提琴聲。曲盡音猶在,這才是真正的享受。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突出樂曲的魅力。

  “總評” 音樂,是一種心境;音樂,可以讓我們多一分睿智,讓世界多幾縷溫馨;音樂,可以讓我們的聽覺變得敏銳;音樂,可以讓我們的心靈得到淨化和陶冶。這位同學聽音樂的感受,充分說明了上麵的道理。更重要的是,這位同學不僅喜愛音樂,更長於描繪音樂,抒發感受。文章運用比較手法,借助想像,將抒發感受和描述音樂意境相結合,突出《埃格蒙特序曲》蘊含的力與情。抒發感受真切而細膩,描繪意境明晰而有條理,語言流暢清新,是一篇優秀之作。

  大自然的智慧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也經常地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示,正是這數不完的啟示,才創造了我們今天豐富多彩的生活。

  點評欄

  而在如今看來,人類似乎把自己置於一個高高在上的地位,是最聰明的動物,真的是這樣嗎?我想智慧的核心應該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

  論斷有失偏頗。

  大自然到底有如何豐富的智慧,我想我們是說不清,數不完的。或許就在一草一木之間尚還有許多我們未發現的奇妙之處,它讓人捉摸不透。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上了冒險、刺激,他們不再追求過平靜的生活,即使有生命危險。探索大自然是一個既有趣又危險的旅程,隨時會踩到它所設置的機關,什麽毒蛇猛獸、沼澤、食人花等等。有時人類也許會想不通大自然為什麽會這樣“毒辣”。這就要問人類自己了。隨著經濟的日益發展,人類對大自然的破壞也越來越嚴重了。它不能躲避,不能反擊,隻有在人類一步步攻入大自然時,埋下一個個“陷阱”。這麽說來,大自然似乎真有些“毒辣”,難道它就沒有對人類友善的一方麵?當人們對它毒辣時,它自然也會把自己“毒辣”的一麵展現出來,當人們對它友善的時候,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議論的中心變成了“人”,偏離題意。

  把大自然的“報複”說成“智慧”,理解偏差。

  記得以前,還不懂什麽是大自然的智慧,隻知道一些人們都認可的道理:燕子低飛預示著將要下雨,魚兒冒出水麵也預示著雨的來臨,螞蟻搬重物啟示我們要齊心協力。現在知道:美洲巨杉是智慧的,它們成群生成,根須纏結在一起,來抵禦強風;蜜蜂是智慧的,它們的蜂窩構造精巧,令人驚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蜜蜂的蜂窩都是按照統一的模式建造的;食人花是智慧的,它既然使人毛骨悚然,必然有人類無法察覺的東西,它的美麗外觀就是致命的絕招。我們怎能不驚歎大自然豐富的智慧,怎能忍心去破壞它?

  內容雖然豐富,但簡單羅列論據,缺少必要分析。

  大自然不僅無私地養育了人類,而且給我們以精神的滋養和生命的啟迪,使我們的天地更廣闊,使我們能夠充分地發展自己,改善自己。可以說,大自然是我們今天豐富多彩的生活的基礎。

  我們要學習人類的知識,更要學習大自然的智慧。

  缺少鋪墊,空發感慨,結論沒有“水到渠成”之感。

  “總評” 文章論證中心不夠明確,論證過程沒有始終緊扣“大自然的智慧”這個論題,有偏題現象。因為論據不夠充分,並且列出論據後,沒有作必要的分析,所以得出的結論說服力不強。

  二、點評嚐試

  心靈牧場

  都說年少輕狂,但誰又能說我們心無羈絆?生在塵囂,超越不了十丈紅塵,素衣無法不起風塵歎!眼神定格在方正的文字上,神情卻已迷離。心,在尋找綠草茸茸的牧場。

  點評欄

  跳過了春天,仿佛從寒冬直接到了炎夏。我總覺得心情鬱悶,晚飯後不想回教室,突發去操場散步的念頭,借以舒解考前的緊張。白天悶熱,晚來卻有清涼的風,仿佛是從繁花的山林裏吹度過來,帶來一股幽遠的淡香,連著一息滋潤的水汽,摩挲著我的顏麵,輕繞著我的肩腰,就這單純的呼吸已讓我感到愜意。

  我倚著剛刷過白漆的足球框坐下,細數地上的草芽。它們剛破土而出,還帶著透明。再下幾場霏霏細雨,它們就會長成繁茂的青草。隻是,到時候我經曆過無數習題與試卷的曆練,還有心情來與它們告別嗎?

  夕陽的餘暉灑了一地,也落了我一身金黃。抬起頭來看天空,夕陽很暖,光線很柔和,我感覺我的心飛得很高很高,像風箏一樣在鋪滿錦緞的黃昏飄蕩。我灰暗校服包裹下的身軀也似乎變得很輕。我相信,那時的我一定像個快樂的牧羊人,臉上有懶散的笑容。隻是,我放牧的是我禁錮已久的心,自然就是那片牧場。

  輕輕地,輕輕地,我收下手中的線,站起身拍沉重校服上的塵土,攏了一下被風吹散的長發。我感覺自己像鼓足了風的帆,有足夠的勇氣尋找航程,經受風浪。

  走在回教室的路上,我已經哼著歌,向很久以前的同學們打招呼了。太久沒聯係了,早已形同陌路,他們對我的招呼有點訝然,有點驚慌,但我毫不介意。

  是啊,每個人的心都需要牧場,每個人都需要常常做一個忘掉一切的牧羊人。我的心在一個美麗的黃昏找到了它的牧場,就是那片天空,那個始終守候在旁的自然。她端坐雲端,輕撫琴弦,讓風歡唱,讓雲舞蹈,讓需要撫慰的心靈找到溫馨的搖籃。你相信嗎?當你的心在自然中漫遊時,你可以看到自然老人銀白的須發和從雲端垂下的衣袂。

  “總評”

  大自然的智慧

  錯亂了時間與空間,我們站在辛格韋德利火山旁,觀望人類文明的極點熾烈地噴發智慧的火焰。那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戰爭與複興的究竟是誰?是混沌中的人類,還是賜予他們力量的自然?寬廣而肅穆的大地上凝聚了人類對睿智的自然投出的虔誠的目光。這種充滿了敬畏之情的目光投影出古老文字,它說,是自然給予我們智慧與品格,這便是自然的智慧,啟迪了無數文明的智慧。

  點評欄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蘇東坡在黃州,在赤壁之下,麵對自然,自然偉大的智慧叩擊著他落寞的心靈,蘇氏從而恍然大悟,從而歎出人生的大智慧。似是佛家倫理,又何嚐不能理解成自然的智慧呢!這正如史鐵生在地壇,那個仿佛等了他幾百年的地壇,無論是星空、牆縫或小蟲都給了他無窮的啟示,讓這個在最狂妄的年歲斷了雙腿的人明白了生與死的本質。這是自然告訴他的,自然的智慧在生命的海洋中給我們引航。

  德國哲學家康德的墓誌銘上有這樣一段話:有兩樣東西愈是思考愈是引發我深深的驚歎與敬畏——一是頭頂上繁星密布的天空,一是心中的道德律令。自然的智慧是需要我們敬畏的,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樣。康德喜歡散步,喜歡在大地上行走,因為真正的哲學是走出來的,是與自然相擁出來的。我們沒有任何驕傲的資本,因為我們瞻仰的偉人,我們經曆的種種偉大,都不過是在大自然的智慧中來回地穿梭。

  海德格爾曾說:人,詩意地棲居。然而,同樣是棲居在自然中,而且是同一個自然,獲得的智慧卻不同。拿東西方文化來說,中國從古至今突出的是政治智慧,人際關係智慧,而西方則是一代代堅守的科學智慧。資中筠女士在她的《方孝孺與布魯諾論》一文中曾點評過由兩個典型延伸出的東西方差異:方孝孺的死為的是皇帝,而布魯諾的死為的是科學精神。無需驚訝,如今的西方文化顯然已成為一種強勢文化,單向衝擊著我們的文化。自然的智慧是公平的,你索取它才會給予。但無論東西方,現今日益尖銳的問題是對自然的失禮而導致的危險處境。失去對自然的敬畏的民族都是極其危險的。海洋沒有界限,天空沒有界限,自然的智慧沒有界限。東西方的文化應該是相互補充促進的,帶著敬畏將這邊的倫理與那邊的科學融為一體。一路走過,體察他方智慧,無形中已將自然的智慧貫穿。

  自然的恩惠無以償還,它用智慧賜予我們生命的力量。當每個人都明白大自然的智慧照射著人類成長的每一個腳印,充滿敬畏的心如此透明,大地脈搏跳動之聲如此清晰!

  “總評”

  個性展示

  一、個性立意

  立意示範:

  閱讀下麵材料,根據要求作文。

  現在所謂的自然已經基本上是人為的自然了,整個世界好像是一個經過整容的麵孔。我們應該在自然的狀態下了解自然,但不管自然的成分有多少種,哪怕是走進一座假山,一帶不十分清澈的水,或者是經過了人們辛勤勞作的花草樹木,那樣的自然也還是有天然的價值和意義的。

  請以“心中的自然”為題,寫一篇作文。

  示例一:

  不知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有這麽一段經曆,在記憶中留下一段對黑暗很深的、難以忘懷的感觸,我把這種感觸叫做“荒野無燈”。小時候怕黑,怕一個人呆在家裏,怕窗外那些與神怪故事相連的響動。這種恐懼不是對黑暗本身,而是對藏在黑夜裏的鬼怪的敬畏。長大了,走夜路時,一次又一次地強化了我對黑暗的印象。天地渾然於黑暗的夜幕之中,天上無星無月,有時飄灑一些無端的雨絲,黑影幢幢,或是濃雲或是山影或是樹陰,黑暗在你麵前悄然分開,又在你背後迅速合攏,隻有路麵上的水窪是亮的。這時候,我往往疾走如飛,目光朝著前方茫然地搜索,直至一盞燈像螢火飛進我的心田,猛地點燃溫暖全身的火——一種熱愛和感激之情。

  評價:

  起筆於黑暗,收筆在燈火,作者巧妙地鋪墊,先營造了一種對黑暗的敬畏之境,然後使燈火的出現顯得迫切而又自然。這種敬畏之情也是一種對自然的細致觀察和感受,是更高級的欣賞。

  示例二:

  街心花園裏也有綠,可惜,正當你準備極目遠眺時,卻發現綠色戛然而止,就像樂曲於高潮處煞風景地突然中斷,且永無延續的可能;宜興竹海的綠是生機勃勃、鋪天蓋地的,但你卻在莽蒼中消失了。

  而我的綠色卻正是恰到好處的。我喜歡躲在陽台上的藤椅裏什麽都不做,隻被包圍在一片綠色裏。那滿山的,隻能稱之為樹林吧,麵積不大,剛好伸展到目光的盡頭,與天地相連。有限的一點,倒引得遐思翩翩。若滿山的綠千篇一律,或層次變化得太整齊,那我早就對此不屑一顧了——深綠、青綠、黃綠、嫩綠甚至帶點紅褐色的綠,錯落有致地擠滿一山。看久了,升騰起一股律動感,野潑潑的,就像時下流行的染發術,滿頭五彩繽紛。

  一株株地細看,你會覺得索然無味,一點也不挺拔清健,甚至帶點猥瑣;品種也無足奇怪:樟木、鬆柏、杉樹,土得掉渣,但它們畢竟是樹啊,堅韌的樹啊,比之隨風倒的草,它們是偉大的。反正江南的小丘配小樹,樹多力量大,真個看來就是一片賞心悅目的綠。

  評價:

  難得作者有那麽細致的眼力,把看似簡單的綠色寫出種種變化,又難得敢於揮灑勾畫,將滿篇的綠色推至讀者眼前,令人賞心悅目。作者已經不是簡單停留在事物特征的層麵上進行構思了,而是上升到用心品味,深入事物的內質去發現真善美的境界了。

  我來立意:

  1.

  2.

  自我評價:

  二、個性寫作

  寫作示範:

  風,吹之即來,轉瞬即逝,我們天天與它親近,卻很難捕捉它的身形。可是,也有人抓住了風,了解了風,欣賞了風。“大風起兮雲飛揚”——劉邦借助風抒發了英雄氣概;“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蘇軾在風中盡顯自己的豪放與豁達;歐陽修寫過《秋聲賦》,西方詩人有《西風頌》,風吹入了我們的心田。

  請以“風中感悟”為題,寫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點撥:

  風,人人可感,但是具體表現很有困難。在寫作時,我們要力求化虛為實,將虛無飄渺的風加以具體地描述渲染;當然也要避實就虛,注意在對風進行描述的基礎上提煉自我的發現和感悟,文章應該有自己思考的結果。當然,風也許還可能是社會之風,生命之風……這樣風可寫的內容就非常多了,也非常寬廣了。

  例文:

  風,可以穿越荊棘

  生如風。

  好一個亙古的比喻。你也許感慨於它的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不著一絲痕跡。我卻跋山涉水,在時空裏淘盡沙礫,找到了這個比喻的真諦: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狄金森把人生描繪成籬笆牆的內外,我們一層又一層地爬過,事實上,這層層籬笆綴滿荊棘,我們通過時,往往遍體鱗傷,身心俱毀。這時,你看到,風在牆外千縈百折,不屈地呼嘯而過,空氣中凝結下壯觀的痕跡。

  我們趨行在人生這個亙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裏涅槃,憂愁纏滿全身,痛苦飄灑一地。我們累,卻無從止歇;我們苦,卻無法回避。烈日暴雨來過,飛沙走石來過,我們布滿傷痕,還要麵對一片片荊棘的叢林。

  梭羅說:“這兒可以聽到河流的喧聲。那失去名字的遠古的風,颯颯吹過我們的樹林。”或許垂問遠古,能把生命如風的真諦領悟。

  蘇軾看見了風。這個曾經輝煌的文人因黃州詩案而開始落魄,流落四方,輾轉難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懶,看“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做他那個神鶴翩躚而舞的夢。麵對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見風在山頂呼嘯,盤旋,然後帶著撕身裂骨的陣痛穿越過漆黑的荊棘林。刹那間,他心中鬱結的塊壘,纏繞的苦痛隨風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記。

  頓悟。

  於是他逍遙紅塵,寄情山水,最終名垂千古。隻是,那夜的風,已遺落於歲月,無人見得了……

  梵·高看見了風。他在向日葵田地中懶散地躺著,糾結於一個難解的疑問與痛苦:耗盡心血的畫作,竟是一幅也無人理解,一幅也賣不出去!對於一個把藝術當生命的人來說,無人欣賞自己的藝術好比無人重視自己的生命,這是一種被輕視、被鄙視的痛苦!這是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挫折!幸而他看見了一陣風穿過向日葵田地。那陣風被阻擋了,發出憤怒的吼叫。然而它們向前!向前!全然不顧被招搖的枝幹劃破的身軀,它們成功了。於是他也成功了。《向日葵》等畫作在他死後不久,直至今日,都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品。

  ……

  關於風的故事太多。

  在風吹著號角呼嘯而過一座又一座沉默的荊棘林時,相信很多睿智的眼睛看到了它在昭示什麽。

  唯有風,可以穿越荊棘。

  唯有學習風,我們才能藐視一切挫折,讓痛苦煙消雲散,讓快樂灑滿旅途!

  評價:

  看到這篇作文,我不禁感歎作者想像力的豐富,文思的敏捷,他將風具體化、擬人化、精神化,以如風之筆,煽動起了對曆史和文化的情愫。雖然有些比喻有點牽強,但是,整體品味,作者對風的體悟是非常靈動的,它依托於風,又不局限於風,古今中外,任其揮灑,顯得很大氣,文章也很有底蘊。

  我來寫作:

  自然萬物是客觀存在的,但它呈現在世人的眼簾和心中時,又往往帶有主觀性,常常被披上了感情的麵紗。下列詩句名言就是例證: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陶淵明)

  “一番桃李花開盡,唯有青青草色齊。”(曾鞏)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李商隱)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龔自珍)

  讀了這些句子,你有什麽感想呢?請寫一個400字左右的作文片段。

  點撥:

  靜態的、無情的大自然,在聰慧的、有情的人類眼裏,立即變得鮮活、靚麗、靈動、神奇起來。我們既要認真地觀察大自然,看到大自然展現的綽約風姿、媚人麵容,更要認真地思考,真切地感悟,深入大自然的精髓,觸摸大自然的脈搏,讀出大自然的神韻,把握大自然的哲理意蘊、人文內涵,還要聯係曆史,聯係現實,聯係社會,聯係人生,聯係讀書,聯係事業。這樣,我們的創作才會有廣度、有厚度、有深度。

  相同的材料,但可以有不同的表達,請根據上麵的寫作材料和要求,寫出自己不同的“感想”。 自我評價:

  美文櫥窗

  拜謁高原

  龐天舒

  我對西藏不陌生,盡管從未踏足那片高原,卻在不少電視片中領略過迷人的雪域風光。

  雪山、朝聖者、無邊無際的藏北高原、滾滾的犛牛群、酥油茶和糌粑……西藏在我心中永遠站立在亙古的靜止中,離現代社會那樣遙遠。

  我執拗地認為高原在等待我,終於,一個好時節,我向著高原行去。隻是我不是一個孤獨的不知路在何方的旅人,我們有一支隊伍,有一台大客車、充足的氧氣瓶,有醫生和數位經驗豐富的“老西藏”,東道主為我們這行人選擇了一個絕佳的旅行路線:由格爾木踏上千裏青藏線。

  高原就這樣迎麵撲來了。

  此時,我就在這片高原上。

  當客車在兵站短暫地小憩時,我終於將雙足立於高原之上,高原卻在刹那間擊潰了我,我成了這一行“高原反應”最嚴重者之一,心跳過速,頭痛欲裂,呼吸艱難,簡直到了需人攙扶才能站穩的地步。那真是一種無法躲藏的痛苦,在這無限廣袤之中,你逃不掉,跳不開,高原真的貫穿了你的身心,強迫你麵對它,拜謁它,讓你承認自己的渺小。我展目凝看著,海拔四千米以上的高原確有一種難以言傳的美麗,再配上純淨的湖藍色的天穹和低低懸浮的綿白羊似的雲彩,那份詩意的畫麵無與倫比。這裏有一個優美的名字:可可西裏草原,緩緩流淌的是楚瑪爾河。我記得我就這麽站立了很久,陽光跳躍著強烈的色澤,剛硬湛藍的高原之風吹來掠去。除了風的聲音,一切是那樣寧靜,但是,不!你的目光四處觸摸著,心中會突然撞進一個感覺:高原其實不靜,它在騰動,它是活生生的。看了那連綿起伏的山脈,你會感到那巨大的生命的表情,山群裸著自己粗糲的骨骼,並且都是一副俯衝升騰的雄姿,一塊塊山岩在陽光下閃閃發亮,那些著名的山脈:喜馬拉雅、昆侖、唐古拉、岡底斯仍在生長著。然而,天空卻不容許它們再向上衝了,你還能感到那美麗的藍湖一樣的天穹氣壓極低,這可恨的低氣壓造成了我劇烈的頭痛,讓我的身子搖搖晃晃的總想仆倒。但我知道天空實際上壓製的是高原。在地球的這一隅,藍天在與高原抗衡著,天在按壓著山,山一步步拱出天。

  當你在內地生活久了,目睹一條條清澈河流被工業廢水汙染,一片片森林被砍伐殆盡,人類入侵所有海洋使得鯨們湧到海灘自殺……當你聽到耕地以驚人的速度沙漠化,許多物種永遠消失,你絕望透頂,你覺得自然是如此脆弱,人類世界這樣輕易地就摧毀它占有它,地球毫無希望了。這時,你走上青藏高原,就會獲得一份嶄新的感覺,那高原以它自己獨有的方式隆升著,它博大、莽蒼、遒勁,什麽也奈何不了,人類的侵占意識開拓意識隻能貼近它,卻不能征服它。我知道高原上有許多城市,但更多的是地貌原始的廣闊土地和一座座人類難以逾越的雪山。

  高原之上,人的形體渺小而微不足道,但是人卻能夠從心底蔓延出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種博大的精神和情懷。

  八麵來風

  1.列星隨旋,日月遞照,四時代禦,陰陽大化,風雨博施,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陰陽大化,指寒暑變化萬物;博施,廣博施行無不被。)

  ——《荀子·天論》

  2.自然是美的源泉,藝術的源泉,亦可說是人生的源泉。

  ——豐子愷

  3.那不是從樹枝上輕盈下落,打著轉兒飄飄而下的樹葉嗎?不是幾片,是幾十片,陸陸續續像搖籃般,左搖右晃;又像一葉葉扁舟,隨風搖曳,落在地上,又被風吹起,轉著圈。

  4.天空包容了遊蕩的雲,在雲朵的映襯下更加明亮。大海包容了激蕩的浪花,在浪花的跳躍中更加迷人。雲朵,浪花,在天空與大海中相互輝映,光彩熠熠。這,便是雙贏的智慧。

  5.好不容易覓個閑時,吟吟唐詩,讀讀宋詞,在月色花影中超脫現實,進入那個理想的古樸純美的世界,我們的靈魂便找到了一個臨時的寓所:歸隱於一片“屋上春鳩鳴,村邊杏花白”的田園,汲泉煮茗,但覺人淡如花,一身寵辱偕忘。或者置身於一間“深深深幾許”的庭院,綠柳如煙,院門縈霧,枕一簾幽夢,帶半身閑愁,想想那些風花雪月的事情……

  6.江南是煙柳繁華之地,溫柔富貴之鄉。江南出芳草鮮花、才子佳人,出纏綿悱惻的愛情故事。但江南又是英雄輩出的地方,古往今來,這裏孕育出諸多驍勇的鬥士。那用於刺殺的銳利兵器——劍,發展的鼎盛時期正是在地處江南的吳越之地,許多彪炳史冊的著名戰役也是在江南發生的。那麽,是什麽力量使得纏綿悱惻與劍氣淩厲這兩種反差極其懸殊的氣質,能夠天衣無縫地契合在一起呢?

  高考T台

  閱讀下麵的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水有水的性格——靈動,山有山的性格——沉穩。

  水的靈動給人以聰慧,山的沉穩給人以敦厚。

  然而,靈動的海水卻常年保持著一色的蔚藍,沉穩的大山卻在四季中變化出不同的色彩。

  請以“水的靈動,山的沉穩”為話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注意]①話題包括兩個方麵,可以隻寫一個方麵,也可以兼寫兩個方麵。②立意自定,文體自選,題目自擬。

  ——2004年江蘇高考作文題

  優秀作文一:

  山水的挫折

  山之仁,在於涵納了蒼天古木,也收容了遍野小草;孕育了豺狼的凶吼,也滋護了弱小的悲嘯;或者環抱雙手,讓流水變成湖泊,或者裂開身軀,讓瀑布倒掛前川。山謙卑地靜立著,緘默地忍受著時間的風沙輾轉的痛苦和人類的恣意給它的挫折。

  水的流動,卻更像是智慧的追求,個性並且張揚,流動便是它惟一的宿命。它並不會思索著怎樣直麵擋路的頑石,而是輕柔地繞開,隻讓幾縷青苔去教會頑石流水的意義。它也從不化解,任由飄零的樹葉、人類的汙穢隨著水流逝,卻從不允許它們在水麵上發芽,隻叫無盡的孤獨告訴它們水流的意義。在水的心中,無彼無此,遇曲遇直,一顆痛苦的小石子,就會換來水的澎湃。

  山和水並行著,讓靈魂在歲月的風沙中磨煉、輪回、遭遇。“你為何要一直流動呢?”山問,“難道萬頃良田不值得你孕育?難道萬千挫折不值得你麵對?難道萬種痛苦不值得你化解?”水沒有回答,隻是依然把痛苦放大,卷起千層浪,淹沒村莊,猙獰得張揚。

  “我何嚐不想麵對挫折,我何嚐不想化解痛苦!”水說,“隻是我必須匯入海洋,必須放大這痛苦,在無盡的流動消逝中教會人們,用幻滅的海洋告誡人們,必須謙卑地做人。”

  山沒有回答,隻是打開了懷抱,讓人們躲進懷中,讓水在山腳下盤旋,讓果實在樹上生長,讓人們得以生存。

  “有多少幻滅的海洋,便有多少山的希望。”山說,“我要麵對挫折化解痛苦,給人們家園,忍受一切的風霜。”山靜立著,水流動著。

  水,卻史無前例地淩亂,兩岸的風景,隻是浪花翻起時的告別,水裏的魚兒,隻是轉身的一個再見。在水裏,一切都走向終結,一切痛苦,都顯得巨大。

  山和水對視著。

  “其實,你我並不是對立著的。”山說,“我們都在等待。等待有一個人,能理解挫折,能放大痛苦。等待一個人,在山的頂峰默讀水的流動,在水的旁邊誦頌山的倒影!”

  山開始流動,水開始靜默。

  水開始堅強,去麵對挫折。

  山開始柔弱,去放大痛苦。

  總評:

  在眾多的高考作文中,本文因“有文采”和“有創意”備受好評。

  文章使用了擬人、象征和隱喻等手法,賦予山和水理性的思維和鮮明的個性特征。山的博大、包容和堅韌,水的自由、任性和張揚在文中都得到充分展現。山用寬容化解痛苦,讓萬物在希望中自由生長;水用放縱放大痛苦,讓人們在幻滅中去尋覓做人的真諦。它們不同的理解和態度,啟示讀者多角度地認識和思考,不管是化解痛苦還是放大痛苦,目的都隻有一個:豐富自己的人生,堅定地勇往直前!

  全文語言蘊藉深厚,文采飛揚,經得起細細品讀。

  優秀作文二:

  水邊的女人

  我看見西子浣紗的漣漪,望見貂蟬戲水的波瀾,聽到紅袖拂水的誓言,聞到虞姬臨江的哀歎。

  水邊的女人,永遠帶著那一份無悔,保持著那永不失去真彩的靈動。

  “汝”,於是我想到了你——黛玉。

  水做成了女人,寶玉如是說。你就如那一池流過沁芳閘的活水,帶著靈動,淌入了賈府。

  於是,一泉清流被你演繹到了極致。水邊,你寫下了《葬花吟》;水邊,你賦出了《唐多令》。提鋤攬籃,收一方落紅;扶柳灑淚,送一池飄絮。也許,你又感懷身世了,麵對那池清流,你想到了“逝者如斯”;看到了隨波而去的落紅,你想到了“花自飄零水自流”。水成了你感情的承載,載著水做的女人的眼淚,流向遠方。

  但賈府並不是一個任水自流的地方,你覺得你在被束縛,被一堵堵圍堤擠壓著,仿佛就要成為一潭死水。你在抗爭,為那一份靈動與鮮活而爭取著自由。海棠詩社或許就是一次吧。

  當你寫下“碾冰為土玉為盆,半卷湘簾半掩門”時,你的靈動已無法更變地展現在那一尺白宣之上。然而,李紈卻依舊把勝者的皇冠戴在了那個隻會寫“珍重芳姿晝掩門”的寶釵頭上。不置可否,寶釵用她特有的淑女風範展現了大家閨秀的自重與懂事,而黛玉,你又輸在何處?

  一句“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一句“月窟仙人縫縞袂,秋閨怨女拭啼痕”。試問你輸了嗎?沒有,恰恰相反,你爭得了那一池的靈動。

  為什麽碧藍的清池不會改變它的顏色?智者樂水,欣賞的就是它的靈性與矢誌不渝的心誌。黛玉,你總是在這麽抗爭著,為著你的初衷,也為著你不變的靈氣。

  也許,你已經頭破血流,也許,你帶著那一絲不可遺忘的悔憾辭世,然而,如水,如你帶來的是不可磨滅的靈性與不可變更的誌氣。

  麵對封建的枷鎖,你選擇了水,洗一身清潔,染一池靈動,追一方夢想。

  汝——水邊的女人……

  總評:

  在“靈動的水”與“沉穩的山”之間,作者選擇了“水”,選擇了水邊的女人——“汝”,選擇了如一池活水般“帶著靈動,淌入了賈府”的黛玉。憑著對《紅樓夢》人物到位的把握,作者駕輕就熟,視角獨特,對“一潭死水”中的那一份靈動、那一份鮮活、那一份抗爭作了史詩一樣的謳歌與禮讚。信手拈來的詩句,飄逸灑脫的文筆,將“水的靈動”演繹到了極致。在洋溢著靈氣的字裏行間,我們感受著一次水的洗禮,震撼了靈魂,淨化了心靈。

  高考模擬

  閱讀下麵文字,根據要求作文。

  有人說落花是傷感哀婉的:“無可奈何花落去”“流水落花春去也”“落花人獨立”……也有人說落花是新生的標誌,自有一種熱烈的壯美:“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請以“落花枝頭”為題,寫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體自選,不少於800字。

  思維魔方

  材料:

  (一)

  一枝從汙泥裏長出的夏荷,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淨的花兒;

  一粒細細黑黑的螢火蟲,竟能在茫茫黑夜裏發出星星般閃亮的光;

  一株微不足道的小草,竟開出像海洋一樣湛藍的花;

  一隻毫不起眼的鳥兒,竟能在枝頭唱出遠勝小提琴的夜曲;

  一條柔軟無骨的蚯蚓,居然能在堅實的土地裏如魚在海中似的自由遨遊。

  (二)

  李漢榮的散文《野河》中有這樣一段描寫:“樹隨意長著。正直的、彎曲的,高接雲天的大樹和不思進取的灌木,紛然雜陳,互相襯托,各自都不識自己的魅力,隻顧欣賞對方的魅力,最後大家都成了魅力。材與不材是林子外麵的看法,樹,隻欣賞對方身上的葉子。”

  分析:

  材料(一)一首小詩描寫的內容非常尋常,但是細細品味卻又包含深意。首先,詩中的“夏荷”“螢火蟲”等意象都是出處惡劣或本身平凡普通的生命,但它們都展現出了自己生命的價值,所以,可以說它們都是“生命的奇跡”。其次,它們平凡,但是它們並沒有甘於平庸,而是盡情展現、追求自己的價值,這就告訴我們,人可以平凡,但絕不能甘於平庸,或者態度決定一切。再次,夏荷從汙泥裏長出,竟開出雪一樣潔白純淨的花兒等,這可以說明,自信、執著的奮鬥追求會創造成功。

  材料(二)中描寫的樹木,千姿百態,但是作者並沒有肯定和否定誰,它們“紛然雜陳,互相襯托”,因此,材與非材的評判標準就不能絕對化,所以,可以以“辯證地看待材與非材”為觀點展開分析,或者是“評價並不是唯一的”。其次,文中“各自都不識自己的魅力,隻顧欣賞對方的魅力,最後大家都成了魅力”的語句,暗示我們,決不能盲目欣賞別人而無視自己,所以,“真正認識自己、準確評價自己”或者“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失為很好的切入點。

  梭羅:瓦爾登湖的主人

  梭羅不像一位作家,卻像一位村長——一位自己的村長。他是因為瓦爾登湖而出名的。瓦爾登湖,也是因為他而出名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是瓦爾登湖唯一的代言人。梭羅的理想就是營造一座特殊的村莊——一個人的村莊,自力更生,豐衣足食。瓦爾登湖給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機會與條件,“為了什麽理由,我要有這麽大的範圍和規模,好多平方英裏的沒有人跡的森林,遭人類遺棄而為我所私有了呢?最接近我的鄰居在一英裏外,看不到什麽房子。我的地平線全給森林包圍起來,專供我自個兒享受……”就像一個最符合他心願的夢境,瓦爾登湖在他生命中出現了。他在這無人知曉的湖畔獨居兩年,從事著最原始的建設與耕種,有充裕的時間用來思考——思考自然,思考人類自身,思考那些在繁華都市中無從想像的東西。

  這項工作上帝早就嚐試過。上帝的村莊叫伊甸園,隻安排了兩位村民:亞當與夏娃。那是一種快要被人類遺忘了的古老的生活:男耕女織,炊煙嫋嫋,沒有商業、戰爭以及陰險的政治。上帝的逐客令永遠有效,即使像梭羅這樣樸素的人也無法返回伊甸園了,好在他尋找到了瓦爾登湖,作為自己的樂園。“我有我自己的太陽、月亮和星星,我有一個屬於我自己的小世界。從沒有一個人在晚上經過我的屋子,或叩我的門,我仿佛是人類中的第一個人或最後一個人。”梭羅像亞當一樣簡單地生活著,而且比亞當還要簡單,因為他沒有夏娃。《瓦爾登湖》這部平民化的經典,簡直是他蘸著清澈的湖水寫下的,它似乎還額外告訴了我們:在沒有夏娃的情況下,亞當會怎樣生存,怎樣與自然之神和平共處。難怪梭羅在湖畔、在蒼穹下產生了許多無限地接近於上帝的想法。難怪他跟別人作比較,總覺得自己好像比別人更得諸神的愛。他的散步、他的露宿、他的感歎與記錄、他的計劃經濟(包括他的那點甚至算不上農業的種植),似乎都出自上帝的示範。

  §§珍愛生命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