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2 姥姥的剪紙

  教材分析

  “題解”

  剪紙,一般說來,有兩個方麵的含義:

  一是指民間工藝,也就是用紙剪成人物、花草、鳥獸等形象,手藝相當精巧;二是指剪成的工藝品。

  本文以“姥姥的剪紙”為題,中心詞“剪紙”顯然是描寫對象;修飾語“姥姥”告訴我們,文章所寫的剪紙與姥姥密切相關。揣摩題意,是寫姥姥的剪紙技藝精湛呢,還是寫姥姥剪出的成品富有特色?恐怕二者密不可分,既寫人物的技藝,也寫剪紙成品,並且賦予某種思想意義,給人以美的感受和深刻啟迪。

  本文原題是“祖藝”,是指祖宗遺傳下來的技藝,還是指別的什麽?表意不夠顯豁,也有欠明確。改為“姥姥的剪紙”,既突出了剪紙,又帶出了人物,故事於是扣題展開。如此修改有必要,也改得好。

  “結構分析”

  這篇課文采用第一人稱,敘寫了姥姥心靈手巧,剪紙技藝精湛,圍繞“喜鵲登枝”和“老牛兔子”的剪紙展開了“我”和姥姥間動情有趣的故事,表現了“我”對姥姥的深切懷念之情。

  全文十三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至三自然段):簡要介紹姥姥剪紙手藝精湛,並且有求必應。

  先點示姥姥的“勞作”廣受歡迎。小屯裏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上了姥姥的剪紙,暗示了姥姥的剪紙既多且好。

  接著寫姥姥剪紙無所不能,所以受到人們的稱讚。這裏突出了姥姥剪紙技藝很“神”。

  再寫姥姥廣結善緣,有求必應。屯子裏任誰前來求剪紙,姥姥總能讓他滿意而歸。

  ——這裏的簡要介紹,體現了姥姥在剪紙方麵的兩個特點:無所不能,有求必應。

  第二段(第四至六自然段):敘寫“我”故意刁難姥姥剪窗花,揭示姥姥熟練剪出“喜鵲登枝”的由來。

  先寫“我”捂住姥姥雙眼,讓她剪窗花,姥姥剪出了使“我”服氣的“喜鵲登枝”。

  接著寫姥姥能在捂住眼睛的情形下剪出“喜鵲登枝”的關鍵是“熟能生巧”。

  再補敘姥姥能熟練剪出“喜鵲登枝”的緣由,這是長期實踐形成的。

  ——這一段的重心是“熟能生巧”:捂住眼睛也剪得好,原因是“熟能生巧”,而這“熟能生巧”怎麽來的?日積月累,不斷實踐啊!

  第三段(第七至十二自然段):敘寫姥姥剪出兔子老牛圖樣,點示其深刻寓意。

  一是兔子騎在老牛背上——姥姥屬牛,“我”屬兔,寓意是姥姥愛“我”甘作牛。

  二是老牛兔子草地啃青草——姥姥和“我”是親屬關係,寓意是和諧同處親情深。

  三是兔子老牛的各種圖樣——兔子玩耍,老牛幹活,寓意是姥姥勤勞“我”貪玩。

  ——這一段圍繞老牛兔子圖樣,各有側重地表達寓意:姥姥愛“我”、一家和諧、姥姥勤勞,都凝聚著深厚的感情。

  第四段(第十三自然段):敘寫“我”上學後越走越遠,姥姥思念“我”,“我”也懷念姥姥的濃濃親情。

  先點“我”越走越遠的現實;

  接著寫姥姥寄來剪紙表達思念之意;

  末點“我”不忘家鄉,懷念姥姥的一片深情。

  ——這一段突出了“我”兒時就熟悉的老牛兔子草地相聯圖解,表現了“我”和姥姥之間深厚的感情。

  簡介姥姥“喜鵲登枝”老牛兔子思念永遠,這四個部分都圍繞著“剪紙”展開,可以說是一線貫穿,情意交融,十分緊湊。

  “字詞推敲”

  課文第一段用上了三個成語,發揮了各自的重要作用,是作者精心提煉出來的,我們要揣摩推敲,理解其中的妙用:

  “心靈手巧”。這是對姥姥剪紙的總的概括,表現了姥姥人既聰明,手藝也精。

  “無所不能”。這是表現姥姥剪紙樣樣精通,技藝不凡。

  “有求必應”。姥姥剪紙很有名氣,自然有人上門求索,姥姥熱情服務,滿足人們的要求,表現了她的心地善良,樂於助人。

  一般說來,成語濃縮概括,含意深刻,作者巧妙運用,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既突出了姥姥的剪紙技藝不同一般,又揭示了姥姥的為人處世是“廣結善緣”,給了讀者美好印象。

  “從那時候起,我總是纏著姥姥剪兔子和老牛……”這一句裏描寫兔子和老牛的不同情態,選用了一係列不同詞語,十分貼切傳神,而且含意豐富,耐人尋味:

  寫兔子用了“蹦跳”、“奔跑”、“睡覺”、“玩耍”,寫老牛用了“拉車”、“耕地”、“幹活”。細一推敲,差不多是兩兩相對的。兔子象征“我”,老牛象征姥姥。兔子天性活潑,也愛睡覺,老牛生性勤勞,豈不是表現了“我”童年時代的活潑好動和姥姥的勞作不輟?“玩耍”和“幹活”是對兔子和老牛的概括,體現了兔子的特點和老牛的優點,實質上是“我”和姥姥的藝術象征,富有深刻寓意。

  “句子含義”

  姥姥用指頭點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

  ——“我”捂住姥姥的雙眼,刁難姥姥剪窗花,姥姥不用眼睛看就剪出了形象生動、疏密盡致的“喜鵲登枝”,“我”卻耍賴,這時姥姥說了這一句話,大有深意。“熟能生巧”,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熟練了就能產生巧辦法,從中找到竅門。姥姥為什麽如此熟練?下麵的“總剪”二字透露了端倪,因為老是不斷地剪,豈能不熟練?後麵所寫的“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就是對“總剪”的內涵生動而具體的說明。“手都有準頭了”,因為“總剪”,再熟練不過了,日久天長,剪起來就心中有數,從哪兒開始,到哪兒結束,要注意什麽,剪起來得心應手,豈不是有了“準頭”了?姥姥的話是經驗之談,做什麽事都要有恒心,有毅力,勤練不止,這便是話中寓意啊!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兩根延長的手指。

  ——這句話是對姥姥剪紙十分熟練,掌握了訣竅,所以剪起來幹脆利落,手到成功的熱情讚揚。這一句巧妙地運用了比喻,以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比喻她手的十分靈活,剪紙的動作非常準確,絲毫不差,而將剪刀比作她延長的兩根手指,表麵上寫剪刀這一剪紙工具,實際上也在映襯姥姥手指靈活,剪起來得心應手,熟練自如。這一句總的講,在於讚美姥姥剪紙技藝高超、精湛,令人佩服。

  “語段理解”

  本文末了一個自然段表達了“我”和姥姥之間的思念之情,突出了“我”對家鄉的眷戀和對姥姥難以割舍的深情,必須體味理解:

  第一句表明“我”上學而離開姥姥了。“小學、中學、大學”,表麵上寫“我”上學的階段,骨子裏是破折號後的內容——“越走越遠”,離姥姥也越來越遠,不再是童年時代的依戀膝下,含有無可奈何的悵惘之意。

  接著寫姥姥對“我”的思念。“不斷收到姥姥寄來的剪紙”,“不斷”二字傳達了姥姥時時刻刻惦念著“我”的意思,大概每當思念就要寄出剪紙了,可見寄得很多;尤其是突出其中一幅剪紙,老牛注視著小兔子,老牛是“定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加上熟悉的草地聯結,傳達了姥姥對“我”深深的思念之情。

  最後是寫“我”的夢和憶:“夢”見的是家鄉的窗花和田野,“憶”及的是姥姥的剪紙聲,夢和憶都給“我”帶來了溫馨和甜蜜,表現了“我”對家鄉的眷戀和對姥姥的深情,句中的“無論何時,無論何地”起到了強調作用,表明“我”盡管遠在異地他鄉,但時時處處無不思念家鄉,思念姥姥,真是情濃意更濃啊!

  “寫作特色”

  借剪紙來寫人傳情,是本文最主要的寫作特色。

  本文表麵上是寫剪紙,實際上借剪紙來寫人傳情——

  姥姥心靈手巧,她的剪紙“無所不能”,而且“有求必應”,豈止技藝精湛,更是她樂於助人、心地善良的體現。

  姥姥能蒙著眼睛剪出活靈活現的“喜鵲登枝”,固然是她手藝高超的證明,更重要的是“喜鵲登枝”裏寄托著她圖個吉利的心願,更是她長期剪練、不辭辛勞的藝術結晶,豈不映現了她渴求吉利、孜孜以求的為人嗎?

  姥姥給“我”剪了一幅又一幅老牛兔子圖樣,這些圖樣裏其實融進了姥姥對“我”的關懷喜愛之情,融進了姥姥的一家人團聚親和的心願,融進了姥姥希望小孫孫有如兔子般活潑而自己甘作老牛的情操。

  尤其是末了,姥姥寄剪紙以傳意,更是表現了她對小孫孫思念不已的情意……

  托物寫人、借物寄情,這是古今中外許多作家喜歡運用的寫作手法,從本文可見一斑了。(葛麗莉)

  教學設計

  “設計說明”

  在進行本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時,我們根據課文特點、作業的相關提示及《語文課程標準》的有關精神,注意考慮到這樣幾個方麵的問題:

  1. 欣賞剪紙。

  課文題目是“姥姥的剪紙”,說明作者對姥姥的剪紙情有獨鍾,印象深刻,洋溢著讚賞和自豪之情。姥姥的剪紙怎樣呢?在學生初讀課文、感知課文主要內容的基礎上,不妨引導他們從多個角度進行欣賞。①題材廣泛。從“要什麽就有什麽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可知。②栩栩如生。課文中有一句話是這樣點明的:“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隻母雞能下蛋,剪隻公雞能打鳴。”③富含深意。姥姥的剪紙,每一張都能表現一個“主題”。有人開口索要,姥姥關心的是:“派啥用場?往哪兒貼?”“莊稼人都圖個吉利,姥姥對‘喜鵲登枝’最熟悉不過了”;小兔子騎老牛的圖樣,表現了“我”的頑皮,姥姥的溫順,祖孫的和諧,等等。學生欣賞了姥姥的剪紙,就可以為順利地認識姥姥打下良好的基礎。

  2. 認識姥姥。

  姥姥剪紙題材廣泛,栩栩如生,富含深意。在欣賞了姥姥的剪紙之後,學生會迫切地希望知道:姥姥是一位怎樣的人?為什麽能夠剪出“心靈手巧的勞作”?答案在哪裏?還是引導學生去朗讀,去感知,去體會,到課文中去尋找答案。事實上,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的,隻要學生能夠說得有理有據,讀得出作者對姥姥的由衷敬佩和深切懷念。如,姥姥是一位“心靈手巧”的人,理由可以是:“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無所不能。”“一天,我用雙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雙眼……大小疏密無可挑剔。”“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兩根延長的手指。”等等。姥姥還是一位“廣結善緣”的人,因為“大平原托著的小屯裏,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慈祥的姥姥廣結善緣,有求必應,任誰開口都行。”姥姥是“溫順的老牛”、“拉車的老牛”、“耕地的老牛”、“敦厚的老牛”。學生讀懂了這些,就容易也像作者一樣,敬佩、懷念姥姥了。

  3. 理解詞句。

  本篇課文後的練習題中,第三題要求結合上下文理解“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這四個詞語;第四題要求結合自己生活中的體驗說說對“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這句話的理解。《語文課程標準》第二部分“課程目標”第三學段(5—6年級)中明確指出,“要聯係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所以,教學本篇課文,必須舍得花時間在引導學生理解重點詞句上下功夫。值得注意的是,理解重點詞句,固然要明白其字麵的意思,但更要體會其內涵。如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的“調皮蛋”、“刁難”、“挑剔”、“耍賴”等,其實是表現了姥姥的“溫順”、“敦厚”,襯托了她的心靈手巧、技藝精湛。也隻有真正理解了這些重點詞句,學生才能夠準確把握人物形象。

  “思路提要”

  教學本篇課文,可按這樣的思路進行:1.初讀感知;2.欣賞剪紙;3.認識姥姥;4.質疑問難;5.練習深化。

  “過程揭示”

  一、 初讀感知

  1. 揭示課題,指名讀一遍。

  2. 姥姥指的是——外祖母(母親的母親,外婆)。

  3. 說說對題目的理解,並推測課文可能會寫哪些內容。

  (1) 姥姥的剪紙有什麽特點?

  (2) 姥姥是怎樣的一個人?

  (3) 作者為什麽要寫“姥姥的剪紙”?

  4. 教師範讀課文,學生用心聽,注意生字的讀音及長句子的停頓。

  5. 學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正確。

  6. 檢查學生朗讀情況。

  7. 朗讀思考:哪些自然段講的是一個方麵的意思,可以合並起來?

  8. 學生默讀思考後,同桌間進行交流。

  9. 指名說說全文共寫了幾個方麵的內容,教師適當點撥。

  (1) 第一至三自然段:姥姥擅長剪紙,廣結善緣,有求必應。

  (2) 第四至六自然段:姥姥完成“喜鵲登枝”。

  (3) 第七至十二自然段:姥姥剪製“老牛與兔子”。

  (4) 第十三自然段:姥姥思念“我”,“我”想念姥姥。

  10. 請學生概括出全文的主要內容。

  本文先概括寫姥姥心靈手巧,接著通過敘寫姥姥剪製“喜鵲登枝”和“老牛與兔子”的情況,表現出姥姥的心靈手巧,最後寫“我”時常思念姥姥。

  11. 學生朗讀課文,從整體上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

  二、 欣賞剪紙

  1. 課文裏哪些語句具體描寫了姥姥的剪紙?請分別找出來,朗讀體會剪紙的特點。

  2. 學生朗讀課文,找出相關語句,體會相應的特點。

  3. 學生四人小組裏討論交流。

  4. 了解學生朗讀感悟情況,並隨機點撥,引導欣賞姥姥的剪紙。

  (1) “要什麽就有什麽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這個句子寫出了姥姥的剪紙內容廣泛,題材多樣,也說明了姥姥的確是剪紙行家,“無所不能”。

  (2) “你姥姥神了,剪貓像貓,剪虎像虎,剪隻母雞能下蛋,剪隻公雞能打鳴。”這句話生動地說明姥姥的剪紙形態逼真,栩栩如生,突出地顯示了姥姥“神”——剪紙技藝達到了出神入化、爐火純青的境界。

  (3) “嗬!梅枝與喜鵲形象生動,大小疏密無可挑剔。”

  這句話是“我”發自內心的讚賞。由此可知,姥姥的剪紙形神兼備,是完美無缺的工藝品。

  (4) “我搶過來看了,是一隻頑皮的小兔子騎在一頭溫順的老牛背上。”

  這句話告訴我們,姥姥的剪紙的確是有“形”有“神”——人能一眼看出“小兔子”和“老牛”,而且看得出“小兔子”是“頑皮的”,“老牛”是“溫順的”。姥姥的剪紙還具有象征意義——“我”是一隻“頑皮的小兔子”,姥姥是一頭“溫順的老牛”。“溫順的老牛”樂意讓“頑皮的小兔子”騎在背上,昭示著姥姥“俯首甘為孺子牛”。

  (5) “姥姥又剪出一幅:一頭老牛和一隻兔子在草地上啃食青草。”

  這幅剪紙作品中,一大一小、一老一少的形象形成鮮明的對比,似乎顯得突兀,但“在草地上啃食青草”,將它們自然地聯係起來,又顯得是那樣的和諧。其實,這件作品也表達了姥姥樸素的情感:希望自己和小孫孫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地生活著,共同享受自然的美麗、生活的美好。

  (6) “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覺的兔子;拉車的老牛,耕地的老牛……”

  同樣是兔子,一樣是老牛,但姿態不一,而且很多。這些形象能夠讓“我”一看就懂,可見它們的確是形態逼真,惟妙惟肖。

  (7) “一頭老牛定定地站著,出神地望著一隻歡蹦著遠去的小兔子,聯結它們的是一片開闊的草地。”

  這是一幅具有詩情畫意的美好圖卷。其一,它寄托了姥姥對“我”的想念之情;其二,它顯現出姥姥對“我”寄寓厚望,希望“我”能走向更廣闊的天地,多長見識,將來生活得更幸福。

  5. 學生朗讀相關詞語,邊讀邊展開想象,體會姥姥的剪紙是何等的精美,何等的有意義。

  6.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能夠表現出姥姥的剪紙相關特點的句子,讀出讚賞之意。

  三、 認識姥姥

  1. 欣賞完姥姥如此眾多的剪紙作品,你們想知道些什麽?

  2. 指名說一說。

  (1) 姥姥是怎樣剪紙的?

  (2) 姥姥為什麽能夠剪出如此精美的藝術作品?

  (3) 姥姥是一位怎樣的人?

  3. 同學們,這些問題的答案都在課文中。請在自己朗讀思考的基礎上,同桌間相互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啟發。

  4. 學生自主讀悟,同桌互動。

  5. 了解學生朗讀感悟情況。

  (1) “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一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在姥姥的手裏翻來折去,便要什麽就有什麽了,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

  ① 兩個“普普通通”,寫出了姥姥剪紙所用的工具和材料並沒有什麽特別,可以說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然而,在姥姥的手裏,“便要什麽就有什麽了”,讓人驚奇萬分,令人讚歎不已,這無疑是表現了姥姥的技藝精湛。

  ② “翻來折去”,這幾乎是人人都會的動作,但姥姥“翻來折去”就出現了奇跡:“人物、動物、植物、器物,無所不能。”這寫出了姥姥見多識廣,剪紙前胸有成竹,剪紙時自然得心應手,遊刃有餘了。換言之,“翻來折去”寫出了姥姥的手巧。

  ③ “普普通通”、“翻來折去”、“無所不能”,無不表現了姥姥的技藝嫻熟,令人歎為觀止,心悅誠服。

  (2) “慈祥的姥姥廣結善緣,有求必應,任誰開口都行。”

  ① 這句話概括地表現了姥姥的特點:“慈祥”、“廣結善緣”、“有求必應”。

  ② 建議引導學生聯係上下文,將姥姥的特點落到實處。如,姥姥的“廣結善緣”,可從這樣一些地方讀出來:“大平原托著的小屯裏,左鄰右舍的窗子上,都貼著姥姥心靈手巧的勞作。”“任誰開口都行。”等等。

  (3) “姥姥撩起藍布圍裙擦擦手:‘說吧,派啥用場?往哪兒貼?’”

  ① “撩起圍裙擦擦手”,含義有三:一是姥姥的活兒較多,家務很雜,時間緊張,從不閑著;二是姥姥動作快捷,做事風風火火;三是有求必應,任誰開口都行,毫不猶豫。

  ② “說吧,派啥用場?往哪兒貼?”一是寫出了姥姥性格直率,快人快語;二是寫出了姥姥態度認真,了解來人的需要,毫不馬虎,決不含糊;三是寫出了姥姥技藝非凡,似乎來人所需的剪紙就在“倉庫”裏放著,伸手就可以獲取一樣;四是寫出了姥姥想他人所想,好像生怕耽擱了別人的時間,耽誤了人家的事兒似的。

  (4) “看人樂顛顛地走了,她接著幹活兒:洗衣服、納鞋底、擇菜、淘米、喂豬、薅草……”

  ① “樂顛顛”,一方麵寫出了“有求”者的滿意快樂,另一方麵寫出了姥姥的確做到了“想他人所想”。

  ② “她接著幹活……”一是寫出了姥姥從沒有因為無私地幫助了別人居功自傲、自我陶醉;二是表現了姥姥的勤勞能幹,任勞任怨,是一頭名副其實的“老牛”。

  (5) “‘你差點兒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姥姥用指頭點了一下我的鼻子,‘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

  ① 表現了“我”的“調皮”,因為“我”“差點兒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

  ② 表現了姥姥的慈愛。“我”差點兒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可見“我”用的力是多大,但姥姥毫無責怪之言,隻是非常小心地“用指頭點了一下我的鼻子”,可見姥姥對“我”的疼愛程度之深。

  ③ “熟能生巧”,揭示了姥姥“成功”的秘訣,其實也是在啟示“我”走向成功之門的必由之路。

  (6) “數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燈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① 無論在怎樣的環境下,在什麽時候,什麽地方,姥姥總是在“剪”,可見姥姥對剪紙藝術的熱愛、癡迷程度。這似乎也在啟示“我”,熱愛是最好的老師。

  ② “剪紙”是姥姥的生活、生命裏不可或缺的內容,好像吃差點、穿缺點、用少點都無關緊要,唯有剪紙不可無。

  ③ 這句話照應了前文中姥姥說過的一句話:“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其中的“熟”,亦即“總剪”。

  (7)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子就像她兩根延長的手指。”

  ① 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姥姥的手“巧”。

  ② 充分地表現了“我”對姥姥爐火純青的剪紙技藝的讚歎之情。

  (8) “她從舊作業本上撕下一頁紙,刷刷幾下,就剪出一幅圖樣。”

  這句話中的“刷刷幾下”,其一,寫出了姥姥動作之迅捷,技藝之嫻熟;其二,用事實證明了姥姥“熟能生巧”;其三,有力地表現了姥姥對“我”的關愛之深切,“怕我溜到河裏遊泳出危險”,用剪紙吸引“我”。

  6. 學生抓住相關詞句,朗讀體會姥姥的特點,把握人物形象,感悟人物內在的品格。

  7.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相關語句。

  四、 質疑問難

  1. 學生朗讀課文,尋找疑惑之處。

  2. 學生四人小組裏交流對疑難之處的理解。

  3. 引導學生共同解決典型的疑難問題。

  “我是個出名的調皮蛋……刁難……挑剔……耍賴……”

  問題:這是課文第四自然段中的一段話,其中的“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等,明顯含有貶義的成分。如何準確地理解這些詞語呢?

  試解:課後練習第三題這樣提示我們,“查查詞典,並結合上下文理解”。

  刁難:故意為難別人。聯係上下文可知,姥姥剪紙技藝精湛,“無所不能”,人人“嘖嘖讚歎”,而“我”卻“經常變著花樣”,總想難住“姥姥”。課文中寫道:“一天,我用雙手死死捂住姥姥的雙眼,讓她摸著剪窗花。”這就是一次“刁難”。

  挑剔:在細節上過分地找毛病。由“梅枝與喜鵲形象生動,大小疏密無可挑剔”可知,“我”很想在姥姥的剪紙上挑出這樣或那樣的毛病來:梅枝是不是栩栩如生?喜鵲做到了惟妙惟肖嗎?大與小、疏與密、主與次、虛與實……這些關係的處理上完全恰到好處嗎?顯然,“我”是在“過分地找毛病”。

  耍賴:使用無賴的手段,抵賴。“我用雙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雙眼,讓她摸著剪窗花”,這分明就是無理要求、無賴手段。“我”差點兒把姥姥的眼珠子按冒了,還說姥姥“從我手縫裏偷著往外看”。所有這些,都讓“我”的“耍賴”形象躍然紙上了。

  調皮蛋:指頑皮而機靈的青少年和兒童。“我”的“刁難”、“挑剔”、“耍賴”等,無不充分說明,“我”的的確確是個地地道道、貨真價實的“調皮蛋”。

  對於以上四個詞語的理解,僅僅到此是浮於淺表的,還應當引導學生“體會表達的效果”。課文的題目是“姥姥的剪紙”,作者著力描寫的主要對象自然是姥姥。可作者為什麽要花上較多的筆墨,用上“刁難”、“挑剔”、“耍賴”、“調皮蛋”等詞語,來表現“我”的頑皮、淘氣甚至於近乎無賴呢?其實,作者運用的是反襯的手法,目的還是表現出姥姥的剪紙技藝,可以說是達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應該說,“我”的“刁難”、“挑剔”、“耍賴”,有力地證明了“我是一個調皮蛋”。而“我”越是調皮搗蛋,越是能夠顯示出姥姥的心靈手巧。其高超的剪紙技藝,非同尋常,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令人由衷讚歎。另外,“我”的“調皮蛋”形象地突出地表現了“姥姥”的“溫順”、“敦厚”和“慈祥”。

  五、 練習深化

  1. 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爭取會背誦。

  2. 引讀導背:

  (1) 從那時候起,我總是纏著姥姥——剪兔子和老牛;怎樣的兔子——蹦跳的兔子,奔跑的兔子,睡覺的兔子;怎樣的老牛——拉車的老牛,耕地的老牛……

  (2) 一頭老牛 , 一隻 ,聯結它們的是一片 。我知道,這是 。事實上,我不管 、 ,夢中總不時映現 和村路兩側的 。無論 ,無論 ,隻要憶及那 ,我的 與 就立刻變得 。

  3. “熟能生巧,總剪,手都有準頭了!”結合你生活中的體驗,說說對這句話的理解。

  4. 讀完本篇課文,你想對“我”的姥姥說些什麽?

  “課時建議”

  三課時。

  精彩片段

  師:讀完課文第四自然段,你們有什麽問題想提出來嗎?

  生:我覺得“刁難”一詞用得不恰當。

  師:為什麽?請說說你的理解。

  生:“刁難”多用來指敵人或壞人故意使壞,不讓好人順利地完成任務。

  生:“刁難”就是想壞點子,用歪辦法讓人難堪。

  師:同學們剛才根據自己的知識積累,談了自己對“刁難”的理解,應該說基本準確。也可以借助詞典來幫助理解。

  生:(翻查詞典)

  生:“刁難”的意思是故意為難別人。

  師:“我”是怎樣故意為難“姥姥”的呢?請到課文中尋找答案。

  生:“我用雙手死死地捂住姥姥的雙眼,讓她摸著剪窗花。”這分明是在“刁難”姥姥。

  生:雙眼被捂住,而且是“用雙手死死地捂住”的,肯定是看不到任何東西了。“我”卻故意“讓她摸著剪窗花”,當然,是為了給姥姥難堪。

  生:明明知道“姥姥”做不到,卻逼著“姥姥”去做,這是對姥姥最大的刁難。

  師:同學們結合課文內容,準確、具體地理解了“刁難”的意思。從這個“刁難”,你們讀懂了什麽?

  生:文中的“我”真的有些不像話。

  生:“我”小時候真不懂事。

  生:說明“我”的確是個“調皮鬼”。

  生:說明我非常淘氣、頑皮。

  生:姥姥寬宏大量,一點兒也不計較“我”的無理取鬧。

  生:姥姥非常慈祥。

  生:姥姥對“我”是百依百順。

  師:“我”“刁難”姥姥的結果是——

  生:“豈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鵲登枝’便完成了。”

  師:不但完成了,而且——

  生:“梅枝與喜鵲形象生動,大小疏密無可挑剔。”

  師:這下“我”——

  生:“我”服了。

  生:“我”口服心服!

  生:“我”心悅誠服!

  生:“我”佩服不已!

  師:這樣看來,“刁難”這個詞語,一方麵寫出了“我”的——

  生:頑皮!

  生:淘氣!

  生:不知道尊重姥姥!

  生:很不懂事!

  師:另一方麵也寫出了姥姥的——

  生:寬宏大量!

  生:慈祥溫順!

  師:更寫出了姥姥的——

  生:剪技高強!

  生:技藝精湛!

  生:心靈手巧,無所不能!

  師:這樣看來,作者寫“我”的“刁難”,其實是為了——

  生:寫姥姥有本事。

  生:突出姥姥的能力強。

  生:襯托出姥姥的心靈手巧,無所不能,令人佩服!

  “評點” “刁難”一詞,似乎並不難懂,不少人往往一講而過。本教學片段提示我們,對於重要詞語,僅僅讓學生理解字麵意義、一般意義,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由表及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引導學生不僅“能借助詞典閱讀,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辨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而且要“體會其表達效果”。

  教者首先讓學生根據已有知識說出對“刁難”的理解,然後提示學生借助詞典把握其字麵意義,接著引導學生理解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的恰當意義,緊接著啟發學生“體會其表達效果”。尤其難得的是,教者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小結“刁難”的表達效果,既有助於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又滲透了學法指導。顯然,教者的處理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吳鑒世 張 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