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六、寒食·清明:紙錢致祭

《新唐書·王璵傳》:“漢以來,葬喪皆有瘞錢。後世裏俗稍以紙寓錢為鬼事。”《清嘉錄》卷三“紙錠”條則引作“後裏俗稍以翦紙為鬼事”。使用紙錢最為普遍的,是寒食、清明以紙錢致祭。

唐人張籍《北邙行》詩寫道:

洛陽北門北邙道,喪車轔轔入秋草。

車前齊唱薤露歌,高墳新起白峨峨。

朝朝暮暮人送葬,洛陽城中人更多。

千金立碑高百尺,終作誰家柱下石。

壟頭鬆柏半無主,地下白骨多於土。

寒食家家送紙錢,鳥鳶作窠銜上樹。

人居朝市未解愁,請君暫向北邙遊。

詩人本意是述說人生哲理的,“寒食家家送紙錢,鳥鳶作窠銜上樹”等句,卻可以作為珍貴的民俗史料來讀。關於“寒食”“送紙錢”的風習,又有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詩有所反映:

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

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

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離別處。

冥寞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

又如徐凝的《嘉興寒食》詩:

嘉興郭裏逢寒食,落日家家拜掃回。

唯有縣前蘇小小,無人送與紙錢來。

這些都是“寒食”時節“送紙錢”民俗的見證。然而,又有“清明”使用紙錢的資料。

例如,薛逢的《君不見》詩寫道:

君不見,馬侍中,氣吞河朔稱英雄。

君不見,韋太尉,二十年前鎮蜀地。

一朝冥漠歸下泉,功業勝名兩憔悴。

奉誠園裏篙棘生,長興街南沙路平。

當時帶礪在何處,今日子孫無地耕。

或聞羈旅甘常調,簿尉文參各天表。

清明縱便天使來,一把紙錢風樹杪。

碑文半缺碑堂摧,祁連塚象狐兔開。

野花似雪落何處,棠梨樹下香風來。

馬仕中,韋太尉,盛去衰來片時事。

人生倏忽一夢中,何必深深固權位。

詩人在說人生一夢,盛衰無常的規律,勸告人們不必汲汲於權位的爭奪。所謂“帶礪”,典出漢高祖劉邦故事。劉邦初定天下,論功定封,“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按照應劭的解釋,“封爵之誓,國家欲使功臣傳祚無窮。帶,衣帶也;厲,砥石也。河當何時如衣帶,山當何時如厲石,言如帶厲,國乃絕耳。”說黃河幹涸瘦如衣帶,泰山頹圯小如礪石,功臣的權益才可能受到損害。《史記·蕭相國世家》司馬貞《索隱述讚》於是也有“繼絕寵勤,式旌礪帶”的說法。然而薛逢詩卻指出,“當時帶礪在何處,今日子孫無地耕”,又說假使帝王偶然關懷,“清明縱便天使來,一把紙錢風樹杪”,皇恩輕如紙錢,隨風漫卷,飛掛樹梢,隻是虛偽的紀念。

王建有《寒食行》詩,形容“寒食”時的民俗傳統,也涉及“紙錢”:

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

丘壟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

牧兒驅牛下塚頭,畏有家人來灑掃。

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

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

但看壟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

詩句說“寒食”掃墓情形,“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句,說明“燒紙錢”的意義,在於使財富象征和生人致意能夠送達死者。

然而事實上,許多地方直至相當晚近的階段,寒食清明以紙錢致祭的儀式依然“無火”,而稱作“掛錢”、“掛山”。如宋人莊季裕《雞肋編》卷上說,“寒食上塚,亦不設香火,紙錢掛於塋樹。其去鄉裏者,皆登山望祭。裂帛於空中,謂之‘擘錢’。”宋人陳著《本堂集》卷一有《到白水有感》詩:“吾氣已衰颯,茲行增慘淒。近行雲易雨,積水路如溪。寒食紙錢樹,舊遊莎草畦。頹牆獨立久,百感付鵑啼。”其中“寒食紙錢樹”,正是說“紙錢掛於塋樹”的風俗。

明萬曆三十三年《嘉定縣誌》:“三月寒食,祀先,祭新葬者之墓,懸紙錢於樹。”又如雍正八年《沁源縣誌》:

三月清明節,拜掃墓。掛紙錢於塚上不焚,禁火故也。前後禁火三日,禁甚嚴。俗傳介之推焚身忌辰,不則有雹災。

雍正十年《玉環誌》:

三月清明節,子孫至墓陳奠拜掃,封土插足,懸紙錢。

乾隆二十一年《崞縣誌》也寫道:“三月清明,祭掃先塋,墓上添土,或掛紙錢於其上,遵禁火也。”又乾隆二十一年《獲嘉縣誌》說:“(三月清明)掛紙錢於墓樹。”又如乾隆五十九年《直隸遵化州誌》:三月清明日,“上墳致祭,丘壟掛紙錢,增土覆墓。”嘉慶十九年《漢南續修府誌》:“清明,祭祖於墓,芟除荊棘,掛紙錢。”光緒十六年《定興縣誌》:“(清明節)前一二日或本日,家家拜墓,增封土,掛紙錢。”光緒十五年《普安直隸廳誌》也記載:“三月清明,掃墓,以白紙作錢掛之,子孫多者白如積雪。”光緒二十五年《靖邊誌稿》:“三月清明,家家香楮祭墳,並掛紙錢。”宣統二年《臨安縣誌》:“清明……出掃墓,以紙錢掛墓樹,名‘標墓錢’。”

清人顧祿《清嘉錄》卷三“紙錠”條說,“土俗,家祭墓祭,皆焚化紙錠,紙以白阡切而為陌,俗呼‘白紙錠’。有‘滿金’、‘直□’之分,以金銀紙箔糊成,其有掛於墓者,則彩箋剪長縷,俗呼‘掛錢’,亦曰‘掛墓’。”“錢唐姚春猗詩注:‘□,音環,去聲,杭州土音也。’吳人亦謂背負物曰‘□’。”又引顧日新《紙錢》詩:“紙錢紙錢誰所作,人不能用鬼行樂。一絲穿絡掛荒墳,梨花風起悲寒雲。寒雲滿天風括地,片片紙錢吹忽至。紙錢雖多人不拾,寒難易衣饑換食,勸君莫把紙錢嗔,不比鑄銅為錢能殺人。朝為達官暮入獄,隻為銅山一片綠。”

又有將“掛錢”和“掃墓”合稱,將這一禮俗稱為“掛掃”的。如康熙三十一年《永州府誌》說,“(清明節)以楮錢掛樹,謂之‘掛掃’。”又同治九年《江華縣誌》:“(清明節)前後數日,易次祭奠墳墓,刻楮錢掛樹上,謂之‘掛掃’。”又有稱此為“掛山”的。同治十三年《益陽縣誌》:“掛紙錢於墓上,謂之‘掛山’。”

同治八年《江夏縣誌》所說“掛錢”形式比較具體:“三月清明,墓祭,以竹木枝束五色錢掛楮錢、彩球,植於墳巔,子孫羅拜。”

“掛錢”,又稱作“挑錢”。如民國二十四年《首都誌》:“掃墓。《白下瑣言》:清明掃墓,必以紫紙長條掛樹枝,插於塚上,謂之‘挑錢’,亦古人‘掛錢’之遺意。”

光緒十一年《丹陽縣誌》說:“清明日,家家上墳,紙錢滿野。”當有有意拋撒紙錢的情形。民國三十三年《宜川縣誌》寫道:“三月清明節,是日忌雨。男女踏青掃墓,撒彩紙錢,名曰‘百紙’。”是為“撒”錢。

乾隆十二年《滎陽縣誌》記載,三月清明節,“祭畢,以紙錢表墓。”這裏所謂“表”,又寫作“標”。同樣的禮俗形式,嘉慶十五年《灤州誌》則稱之為“標楮錢”。光緒元年《涿州誌》又寫道:三月清明,“添墳土,標紙錢於鬆柏上。”也有直接稱這種禮俗為“標墓”的。如乾隆十七年《金山縣誌》:“清明日,祭墓,掛紙錢,名‘標墓’。”嘉慶二十一年《鬆江府誌》:“三月清明節,拜掃先塋,縣紙錢,謂之‘標墓’。”又如光緒五年《川沙縣誌》:“三月清明節掃墓”,“或插竹懸紙錢於墓,曰‘插標’,又曰‘掛墓’。”

也有寫作“壓紙錢”的。如嘉慶十四年《慶雲縣誌》:“清明上墳,前此以土添墳,壓紙錢。”

據清人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家族地位不同,以紙錢致祭的形式也有所不同。“世族之祭掃者,於祭品之外,以五色紙錢製成幡蓋,陳於墓左,祭畢,子孫親執於墓門之外而焚之,謂之‘佛多’,民間無用者。”

在有的情況下,以“紙錢”致祭的行為,自始至終都有禮儀表演和禮教宣傳的意義。如乾隆四年《祥符縣誌》說,清明節掃墓,“車後掛紙錢,粲粲然滿道也。”乾隆四十一年《新鄭縣誌》也說,“三月清明節,男婦掃墓,提壺挈榼,車後掛紙錢,新娶婦尤盛妝行拜墳禮。”

道光八年《清澗縣誌》:“清明祭於墓,焚黃阡或用錯穿眼如錢狀。”說明了最簡易的“紙錢”的製作方式。

顧祿《清嘉錄》卷三“上墳”條說到“燒楮錢”是“向來之舊俗”。又引周宗泰《姑蘇竹枝詞》:“衣冠稽首祖塋前,盤供山神化楮錢。欲覓斷魂何處去,棠梨花落雨餘天。”又蔡雲《吳歈》:“柁尾飄飄掛紙錢,出城都是上墳船。荒原落葉何曾掃,勝地名花別有緣。”其中所謂“柁尾飄飄掛紙錢”,一似我們前麵說到的“車後掛紙錢,粲粲然滿道也”。

清明“紙錢”,有時似乎也用於生人居處。雍正十三年《陝西通誌》引《同州誌》:“清明拜掃,回則折柳枝插門,以紙錢縛樹,且以圍其釜,曰能避蟲蟻。”鹹豐元年《澄城縣誌》也有大略相同的內容,隻是“折柳枝”作“折柏葉柳枝”,“以紙錢縛樹”作“以錢紙縛樹”。民國二十四年《臨朐續誌》寫道:“舊《誌》載,寒食增墓土,明日祭,攜壟側土少許歸置閾內,雲‘增富’。今則添土依舊,而攜土‘增富’之俗久廢矣。”這種古老的“增富”民俗,“攜壟側土少許歸置閾內”的做法,看來與“回則折柳枝插門”等方式或許有一定關聯。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