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發展造就了越來越多的富裕家庭,富裕也是我們追求的目標,富裕家庭能為孩子的教育提供更好的條件。關鍵是生活富裕了,我們如何富教,因為富裕家庭並不意味著孩子的教育都一定是成功的。
一、家長應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
現在的孩子,每天視野之內盡是以金錢為媒介的商品交換行為,他們從小就很自然地了解了金錢的“魔力”,加上一些傳媒的不當宣傳、家長的不當引導,成人社會對金錢不恰當地運用所造成的“示範效應”,可能使一些孩子從小形成“拜金主義”的價值觀,給他們未來的人生道路留下巨大隱患,使富裕家庭的孩子認為錢可以買來一切東西,辦到所有想辦的事,從而在思想上不追求進步,生活上坐享其成,學習中不肯吃苦,最終學無所成。家長要讓孩子明白錢是生活中的必需品,但不是人生的唯一目的;錢要靠自己勞動去獲取,而不是坐享父母的財富。
二、淡化孩子的“優越”感
一些孩子上學放學家長車接車送,上中學不住集體宿舍,在外麵住賓館,甚至還雇保姆來照顧生活。這種情況下,孩子易形成特殊的“優越”心理。如果一個孩子自小生活在較為優越的環境中,家長不管其要求合理與否都予以滿足的話,很容易導致孩子對事物的辨別等方麵出現偏差,在與同學的交往中,潛意識裏的優越感容易讓其以自我為中心,不善與人交往,經常與同學產生矛盾,最後被同學孤立和疏遠,而且經不起挫折,易導致情緒鬱悶和自我封閉,學習成績也會受影響。
三、控製孩子的物質欲望
俗話說,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一些富裕家庭的父母認為“不能讓孩子像我們當年一樣可憐”,物質激勵是他們慣用的教子方法,而在精神上卻疏於鼓勵,孩子想要什麽一般都能得到滿足。家長要認識到自己的成功不等於子女的成功,孩子不能坐在父母的肩膀上坐享其成。那樣,“富不過三代”的古語不僅會得到印證,也使孩子的物質欲望一步步膨脹,終有一天會坐吃山空,或由於家庭再也無法滿足他們時而走上歧途。
四、對孩子進行吃苦、節儉和勞動教育
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帶孩子去一些貧困地方,進行一些吃苦教育。孩子隻有親身體會了,才能了解父母勞動的艱辛,使其更加珍惜勞動成果。家長應當指導孩子合理消費,克服盲目攀比,讓孩子們逐步養成正確的消費習慣。要讓孩子知道節儉不僅是傳統美德,更是現代社會公民應具備的起碼公德。
五、豐富孩子的精神生活,讓孩子融入集體生活中
家庭的富裕,會給孩子帶來物質上的滿足,但不能給孩子的童年增添美麗的色彩。父母應多抽出時間和孩子一起參與各種活動,豐富孩子的課餘生活,淡化孩子的物質追求。鼓勵孩子多和同齡人交往,使其在同伴教育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