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創傷指人麵臨一場緊急的、可怕的創傷性事件而引發的心理失衡狀態。心理創傷首先是由創傷性事件引起的,常見的創傷性事件有:戰爭、被虐待、性侵犯、被當做人質、車禍、飛機失事、輪船遇難、龍卷風、海嘯、強台風、地震、傳染病、重大疾病或身體受傷、失去親人、被打罵或侮辱等。人遭遇創傷事件做出的急性反應主要為內心緊張、無助、恐懼、悲傷、憤怒、失望等情緒反應和生理上的許多症狀。多數人經過一定時間(少則幾天多則數天)可以平複,如不能得到解決,則可能數月數年持續出現不良身心反應,或暫時消失,而此後相當長時間後再次發作。
創傷心理障礙發生的狀況及持續時間長短各人不同、因人而異。不同年齡階段的孩子反應也很不同。
一、中學生創傷心理的常見症狀
(1)食欲和睡眠失調。如不吃不睡或少食、拒絕進食、臥床不起、做噩夢、失眠等。
(2)恐懼、心情煩躁、情緒低落、反應冷淡,幹什麽事都提不起精神來,或憤怒、生氣、傷心流淚、發脾氣。
(3)在家裏什麽事都不想幹,或在家裏胡鬧,或不與家人交流。
(4)在學校不願與同伴交往,對異性同伴興趣降低。
(5)注意力不集中,記憶一些事有困難,思維反應緩慢。
(6)出現行為問題。如打架、尋求他人注意,或退縮、不吭不哈,或與平日行為相反,或出現不負責任行為、違法行為。
(7)對父母反抗增加或忽然變得順從聽話。
(8)懷疑自己有病,擔心自己病痛,但無醫學依據。
(9)出現身體症狀。如頭痛、頭暈、皮疹、排泄問題、胸悶、氣喘、心跳加快、喉部梗塞感、月經失調、痛經、胃部不適等。
此類心理反應,如不能及時消除則可能進一步持續,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給孩子以後的健康順利成長造成威脅。
二、撫平孩子心理創傷的方法
1.了解情況客觀麵對
先弄清楚在孩子的生活中發生了什麽重大的危機性事件,在孩子身上出現了哪些心理應激反應,給孩子造成了什麽影響,即先明確問題。在這裏要做的是引導孩子把受創傷的經過詳細講出來,把自己的傷痛也詳細地講出來,承認孩子的傷心、悲痛、恐懼、憤怒是合理的。這樣做,一個好處是給孩子一個情感宣泄的機會,再就是成人的耐心聆聽,表示真誠的關懷,可以讓孩子感到父母對他的接受和支持、對他的理解,父母是和他站在一起的。但一定注意不要讓孩子反複講,反複回憶。講述傷痛會導致一而再再而三的傷痛。必要時父母還要去調查孩子受傷害的事實。
2.幫助孩子分析受傷害的事情、人和環境
一定讓孩子明白自己在創傷事件中的角色。即明白創傷事件是外來因素,是天災人禍,自己屬於災禍的受害者,如地震中的幸存者、被侮辱者。自己沒有必要為創傷負責或內疚、愧悔,自己是無辜的、純潔的,自己不可以為此懲罰自己、責備自己。
3.和孩子一起接受受創傷這個事實,而不是回避
比如孩子受性虐待、性侵犯或性騷擾,或遭到其他打擊,尤其是受到性的傷害時,父母千萬不可遮遮掩掩,成人之間尤其不要相互埋怨、相互起紛爭、相互指責,事情已經發生,最主要的是麵對,最主要的是一家人攜起手來共渡難關,成人一致努力愛護和支持孩子。
4.和孩子交談,幫助孩子樹立信心
告訴孩子天災人禍、創傷、疾病都是人生不可避免的,是人生的一部分,是生命的一部分,隻不過各人的情況不同,發生的時間地點不同而已;告訴孩子他自己是有力量戰勝創傷的,隻不過需要一個過程;再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會關心支持他、幫助他戰勝創傷;另外,家長也要有極大的耐心準備,一切不可操之過急,否則適得其反,要準備長期跟蹤關懷。
5.給孩子一些身體上的接觸
家長可以拉著孩子的手、摟摟他的肩、拍拍他的臂、撫摸他的頭、擁抱他,使孩子產生安全感,不斷消除身心的痛苦和孤獨。
6.尋求專業心理輔導
請心理輔導人員采用專業的方法幫助孩子正確認識和消除傷痛。他們會引導孩子宣泄緊張的情緒,了解消除痛苦的價值與意義,參與團體、小組治療活動,將傷痛轉化為有意義的行為。
7.父母應避免不當言行
麵對孩子的心理創傷,父母千萬別重複以下言行:(1)責罵孩子為什麽不會保護自己;(2)相互爭吵、指責;(3)不斷表示後悔自己沒有保護好孩子,在孩子麵前痛哭;(4)要求孩子堅強,不許孩子哭;(5)承諾一切很快都會過去;(6)嚇唬孩子,說孩子的身心創傷永遠無法彌合等。
8.麵對孩子心理創傷,父母一定要調整好自身心態
家長在必要時請心理醫生給自己做心理輔導或進行婚姻家庭輔導,從而給孩子創造一個消除創傷繼續成長的環境。
9.父母要杜絕自己傷害孩子
此外,如果因為父母的管教方式不當而傷害了孩子,如打罵、冷淡、忽視、體罰等,父母應做深刻的自我反省,應意識到這是違法行為,意識到越親近的人對孩子的傷害越深。除堅決杜絕此類暴力以外,一定要向孩子道歉,幫助孩子消除心理陰影。
§§第四部分 品德發展與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