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後,麵對孩子所可能出現的身心症狀,如何安撫其情緒及進行輔導,便成為心理治療師一項重要的課題。我們強調心理幹預應在急性應激反應期盡快進行,引導兒童在災後對自己的心理、行為和情緒等方麵進行重建。心理輔導一般可分成四個階段:
一、引導階段
治療師讓孩子自報名字(有些災區孩子彼此還不熟識),講一講他們在災難中遇到了什麽事情,並恰當地表達這些事實,以便讓他們對災難經曆有一個較完整的認識。組織者可以向受災的兒童詢問:在事件過程中經曆了什麽?看見什麽?聽到什麽?聞到什麽?做了什麽?以幫助完成階段任務。
二、思考階段
將幫助兒童共享他們的想法。當孩子意識到這不是一個尋常事件時,他們的第一個想法是什麽?在陳述中相互之間可提供一些補充信息,表達更多的想法和意見,組織者應給以積極的總結。
三、反應與症狀階段
分享現場、現在與事後的感受,如有生理的、情緒的、認知的或行為的反應或症狀,可請這些兒童敘述這些反應或症狀。如詢問兒童:“這次災難中最糟糕的是什麽?”“假如在這次災難中有一件事情可以忘掉,那將是哪一件事?”“當時你最強烈的感覺是什麽?”“災後至今,一直持續困擾你的感受或行為有哪些?”等等。
四、教學與再保證階段
在孩子的反應和症狀被表達出來後,治療師應以肯定和支持的口吻說明,兒童所出現的這些表現都是正常反應,並再補充一些孩子或許尚未表達出來的額外反應與症狀,同時也應提供一些積極的應激管理的信息,特別是一些已經被孩子提出來的。治療師應充分地支持兒童已經提出或希望發展出的行動計劃和預防措施,並持續給孩子提供信息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