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
施某,男,12歲,六年級學生。不做作業,逃學3年。3年前開始迷上打遊戲機,每天約3~4小時,周末有時可玩到通宵,至今仍然如此。經常不按時交作業,成績逐年下降,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經常搞不清老師布置的是什麽作業。為此老師經常批評,和家長溝通,家長多次打罵仍無效,為逃避家長責罵,出現逃學。老師和家長改為說理教育為主,但患兒口頭表示改正,而行為上又控製不住自己,一犯再犯。曾服利他林、氟西汀治療,效果不佳。一周前,開始逃學夜不歸宿已5天,父親感覺再發展下去,後果不堪設想。
患兒為第一胎,足月順產,發育正常。3歲入幼兒園,7歲入小學,1~3年級在奶奶教書所在學校讀書,在奶奶的嚴格管教下,成績優秀,表現尚好。上四年級時奶奶退休,轉到家庭所在地小學讀書,成績漸下降並出現行為問題。
父親在電視台工作,較忙,對家照顧少,性格偏內向,對孩子要求嚴格。母親為某單位職員,外向,好交際,對丈夫過分忙於工作不滿,常爭吵。對孩子打罵多,學習上要求嚴格,生活上又過分照顧。
體格檢查:一般狀況良好,生長發育正常,心、肺、腹部及神經係統無異常。
精神檢查:意識清楚,接觸良好,檢查合作。言行較幼稚,回答問題喜歡觀察父母的反應,緊靠母親就座,說自己就是想玩,控製不住自己,無明顯思維和情感障礙。
心理測驗:兒童學習適應性調查表學習方麵得分為26分,學習能力很差;修訂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R)得分為36分,強迫思維分為16分,有中度強迫障礙;網絡成癮自評量表得分為90分,有嚴重的網絡成癮行為;網絡成癮的診斷量表測量結果符合網絡成癮的診斷。
二、臨床診斷
社會化的品行障礙——逃學;病理性網絡應用(網絡成癮)。
診斷依據:典型的臨床症狀及心理測驗結果;符合社會化的品行障礙——逃學(ICD-10,F91.2)及病理性網絡應用(網絡成癮)的診斷標準。
三、案例分析
1.品行障礙(ICD-10,F91)的診斷依據必須至少具有如下症狀之一:過分好鬥或霸道;殘忍地對待動物或他人;嚴重破壞財物;放火;偷竊;反複出現說謊話;逃學或離家出走;過分頻繁地大發雷霆;反抗性挑釁行為;長期嚴重的不服從。明確存在上述任何一項表現,均可作出診斷。品行障礙可分五類,本例屬於品行障礙中的社會化品行障礙——逃學亞型(ICD-10,F91.2)。
2.影響本病的因素可歸納如下:
(1)環境變化適應不良。患兒四年級轉學,在不同學校裏,校紀、校風等都有所不同;原與奶奶同住,功課被抓得很緊,回父母身邊後,主要靠自己自覺等等,這一切都需要他盡力去調整自己以適應新的生活,但患兒沒有做到,而被遊戲機吸引,影響了學習。
(2)家庭環境不良。父親忙於工作,母親喜歡交際,父母管教意見不統一,家中缺乏溫暖,缺乏吸引力,孩子向家庭外尋找樂趣,迷上遊戲機而逃學。
(3)教育方式不當。不少老師和父母都有“分數至上”的意識,他們關注孩子學習成績較多,其他需要較少,評價孩子的唯一標準是學習成績好不好。老師對成績不佳、不守紀律的學生,一是批評、訓斥、懲罰,二是找家長。小學生最怕找家長,家長也最怕被老師喊去“訓話”,因此孩子往往為逃避父母責打之苦而逃學。
(4)興趣發展偏離。高年級小學生,興趣發展趨向社會生活,他們不但對學校的學習和文體活動感興趣,更對外麵的世界感興趣,他們常幻想一些不現實的東西,想去找興趣和刺激。此時,如學校、家長忽視了對孩子的正確引導,忽視了對他們應有的關心,尤其當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碰到困難和麻煩時,一旦受到不良夥伴的影響,他們就很容易逃離學校和離家出走。
(5)逃學是一個複雜的問題。除了以上因素外,還有許多相互影響的因素。逃學的孩子往往存在學習困難,注意力集中困難,同學關係不良,自製能力較差,心理成熟度較低等伴隨問題。這些問題也常常與逃學互為因果,惡性循環,這也是逃學總是比較難改變的原因所在。
四、治療與幹預
1.培養學習興趣。要培養興趣,先要讓兒童明確學習目的,逐漸建立起正確的學習動機,使他們明白:好好學習,是為了美好的未來,為了時代和社會的需要,必須認真學好科學文化知識,而小學時的學習是基礎。隻要兒童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念,才會有學習興趣而自覺學習。
2.對貪玩的兒童,不能強迫壓製他去學習,更不能用懲罰或威脅的手段去促使他學習,否則兒童會以巧妙的措施去應付大人,不可能把注意力和主要精力放在學習上。因此,家長和教師要以和藹可親的態度去開導他,積極耐心地引導他,使他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3.父母應和教師聯合起來,在一切活動中(尤其是在學校生活中)慢慢地培養兒童對學習的興趣。對年齡小的孩子,要幫他們學會合理安排時間,不能光學不玩,或光玩不學。對兒童學習中的疑難問題,要盡快幫助他們解決,當他們成績不太理想,沒有完成學習任務時,千萬不能責罵、嘲諷或懲罰他們,而要幫他們分析原因,共商對策,鼓勵他們不斷努力。
4.培養兒童對不良環境影響的抵禦能力和自我控製能力。可用生活中的實例,幫他們分清是非。可用評紅五星等方法,從易到難,慢慢培養他們堅持文明的行為,改變不良行為。
5.改變家庭氣氛和教育方法。在溫暖的家庭裏,孩子願與父母交朋友,談心裏話,接受父母的幫助。父母應采取積極、一致的教育態度,使孩子明白什麽該做,什麽不該做。一開始發生逃學行為,不管原因是什麽,父母絕不可遷就,要以合適的方式表示出“逃學不是好行為,更不是解決困難或問題的好方式”,改變以前不利於兒童的教養方式。父母共同負責,積極采取措施,幫助孩子解決問題,改變不良行為。
6.藥物治療。對網絡成癮嚴重者可服用氟西汀等藥物,增強積極思維,消除消極的強迫思維,配合教育心理治療;有注意力集中困難經心理測驗證實後可用呱甲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