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培養小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父母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要善於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獨立性
在家庭生活中,應當注意教育孩子自覺地、主動地、獨立地調節自己的行為,而不是事事依靠父母的督促、管理。應當教育孩子明確自己活動的目的和任務,逐步培養孩子學會自覺地計劃和檢查自己的學習和活動,父母切不可包辦代替。由於小學階段的小學生自我調節、控製行為的能力還很差,所以,單單用講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獨立性還不夠,必須把抽象的道理和具體的生動事實結合起來,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多讓孩子參加勞動特別是服務性勞動
應當放手讓孩子參加自我服務勞動,讓其學會照料自己的生活,諸如穿衣、係鞋帶、梳頭、洗臉、吃飯、整理書包、收拾房間等,父母盡量不要替孩子代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麵過分照管,不僅不利於孩子獨立性、自主性的發展,而且還容易使其養成一些諸如懶惰、依從等不良品質。父母還應當讓孩子經常參加一些家務勞動,如幫父母洗菜、購買物品、打掃衛生等,這是培養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除此之外,父母應當鼓勵孩子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和一些公益性勞動,父母決不可代替孩子完成這些活動。讓孩子參加自我服務勞動,培養其從小就自己動手來滿足一些個人需要,不僅能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還有助於使其養成尊敬父母的良好習慣,對培養孩子的集體感、責任心也大有幫助。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那樣:經常化的“自我服務勞動能使勞動變為人人都負擔的平等的普遍義務”,能使孩子感受到,通過自我服務的勞動,能使生活變得更美好、更快樂、更可愛。
三、培養孩子良好的時間觀念
在日常生活中,相當多的小學生有辦事磨磨蹭蹭的習慣,效率觀念和時間觀念很差。父母應教育孩子有效利用時間,讓其學會對時間的統籌安排,並學會利用好零碎時間和發揮時間的綜合效應,教育孩子理解時間在生活中的意義,使其從小在心中就打下“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財富”的深刻烙印,還應注意讓孩子養成今日事情今日完成、珍惜時間、節約時間、遵守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好習慣。
四、父母要做孩子的表率
由於小學生自我判斷的能力還很有限,他們喜歡模仿他人的行為,而不會考慮某種行為是否正確、適當。所以,父母要為小學生樹立良好的榜樣,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家中收拾整潔,辦事獨立自主、幹淨利索,這樣,就給孩子樹立了一個可供學習的範例,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就會逐漸養成生活自理的習慣。
當然,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不能過急,要循序漸進,要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步提出較高的、孩子力所能及的要求,不要讓孩子做不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