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庭就有在教育及家庭事務中的男女分工,“男耕女織”就是傳統中國農業社會的性別分工。在教育子女方麵,父母應該扮演什麽樣的角色,承擔起什麽樣的責任,這是許多家長常提出的問題。
一、父母共同承擔監護、教育子女的義務和責任,不能放棄、推諉
從法律上講,父母作為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都有教育子女的責任,這種責任不能放棄,也不能推諉。從孩子自身成長的需求來講,父母的教育同等重要。有研究表明,父母共同教育孩子,有利於孩子健康個性的培養,有利於他們創造性的培養,因為父母和孩子的經常性的接觸和交流,有利於他們雙性化氣質的形成。通俗地講,就是說父親的陽剛之氣,母親的陰柔之美,都會感染孩子、影響孩子。缺乏父教和母教的孩子在發展中易出現一些缺憾,健全性格的形成會受到影響。
二、必須改變父親在家教中出場少的現狀
客觀地講,父母的職業不同,工作的繁忙程度不同,加上夫妻一方可能平時很難有機會接觸到孩子等客觀原因,在教育子女中投入的時間、精力必然存在差異。從我國的具體情況看,母親在教育子女方麵承擔的責任較多,父親相應有“淡出”孩子教育的情況,呼喚父教的回歸,已成為社會的呼聲和孩子的期盼,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要積極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三、夫妻適度分工
當然,家庭教育中還是存在著分工。我們認為,孩子的品德、心理教育,父母都負有責任,他們都應該是孩子養成教育的指導師。在這方麵,父母不應該相互推諉責任。在孩子的文化知識輔導方麵,家長可以有一定的分工。一般來說,應該能者多勞,夫妻之間誰的文化程度高,誰的閑暇時間多,就應該積極主動地多承擔一些責任。
需要強調的是,家長教育子女並不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有些父母不願意多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把責任推諉給學校,或者夫妻之間互相推諉,視教育子女為包袱。其實,承擔教育責任是家長的職業要求,也是一種樂趣。有經驗的父母都知道,和子女在一起其樂融融,能從教育子女的過程中體驗到孩子成長的樂趣,體會到人生哲理和生活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