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6.1 區域功能定位

大遺址區域發展戰略是指對大遺址區域整體發展的分析、判斷而做出的重大具有決定全局意義的謀劃。它的核心是要解決大遺址區域在一定時期的基本發展目標和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

大遺址區域發展戰略是以大遺址區域的遺址資源保護為目標,協調大遺址區各部門、各行業、各利益主體之間的相互關係,謀求大遺址保護與區域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和諧發展。大遺址區總體發展戰略通常把發展指導思想、遠景目標和分階段的目標、遺址保護、開發強度控製、聚落發展與人口控製、遺址文化產業等作為謀劃的重點。大遺址區域發展戰略主要是明確各部門的發展方向、遠景目標、重點保護項目和實施政策。空間保護利用戰略是對總體發展和部門、行業的發展戰略內容進行區域空間配置,以建立合理的空間結構,其重點內容是:確定保護與建設控製區域、明確重點開發區域,確定區域土地利用結構,提出地域開發的策略和強度措施,製定大遺址區域近期重點建設項目的地區安排。

大遺址區發展戰略的主要內容包括:區域功能定位、戰略目標、戰略重點、戰略方針、戰略措施等。

6.1.1 區域功能定位的基本原則

功能區是指基於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現有開發密度和發展潛力等,將特定區域確定為特定主體功能定位類型的一種空間單元。大遺址區域功能是依據大遺址區區域遺址資源保護現狀、遺址價值、遺址與區域關係等分析為依據,結合遺址在區域經濟、社會、環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合理確定大遺址在區域發展中所承擔功能。

在確定大遺址區域功能定位時,必須堅持以下基本原則:

第一,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謀發展的理念。促進大遺址與區協調發展、縮小大遺址區與區域之間的差距,不是簡單地縮小遺址區內的人民群眾的經濟收入與遺址以外居民收入的差距,最終目的是逐步使居住在遺址區域內的人民能夠享受到遺址區域以外的人民所享受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參與就業和發展的機會、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務,享有大體相當的生活水平。這一點在城市及其近郊大遺址發展中尤為重要。按照區域發展格局,打破長期以來把提高遺址區居民收入作為唯一目標來縮小區域差距的傳統觀念,把協調發展的實質定位於“人”,而不是地區生產總值,是“以人為本”的思想體現。因此,在確定大遺址區域功能定位中,既要提高遺址區域內居民的收入,也要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既要做好遺址保護,又要促進區域發展;既要樹立人口流動的理念,又要堅持人口控製的理念,逐步促使遺址區域的人口逐步轉移。通過發展經濟、人口轉移、財政轉移支付等多種途徑,逐步縮小遺址區域內外之間人均收入、公共服務和生活水平的差距。

第二,充分體現了突破遺址保護區謀發展的理念。以保護區為單元、以行政區為單元推動遺址區域的經濟發展、製定政策及評價標準的方式,雖然有利於調動遺址區與行政區的積極性,便於不同區域政策的操作,但很容易導致發展條件不同的保護控製區域之間盲目攀比,對遺址區域發展的評價也有失客觀。不同保護控製區的遺址資源的價值、環境承載能力不同,集聚的文化產業和人口的能力不同,發展的內涵和要求也應該不同。比如,對保護範圍內的遺址保護與利用,就不能把經濟增長速度作為首要的評價指標,而應主要評價其遺址保護的績效。

第三,充分體現尊重遺址本體和曆史環境風貌保護謀發展的理念。大遺址區的遺址已經受到自然和人為的長期破壞,已經在難以承受任何自然與人為的衝擊,因此,改變區域生態環境、減少人為破壞成為遺址保護的重要任務。保護並不排除利用,遺址保護區往往是曆史文化內涵最豐富的區域,可以深入挖掘不同遺址區域的文化內涵,開展遺址文化旅遊來促進遺址保護區發展。

6.1.2 漢杜陵區域功能定位

1.文物遺址保護功能

杜陵是我國考古工作者進行係統考古發掘的西漢帝陵之一,有比較完整考古資料。1982年秋季至1985年夏季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開展了對漢宣帝陵和孝宣王皇後陵的陵墓、陵園、寢園及杜陵的陵廟、陵邑、陪葬坑和陪葬墓的考古勘查;並對帝陵陵園東門、北門遺址(二、三號遺址)和寢園的寢殿、便殿遺址(一、五號遺址),孝宣王皇後陵陵園東門遺址(四號遺址)和寢園的寢殿遺址(六號遺址),杜陵一、四號從葬坑(K1、K4)進行了考古發掘。

杜陵於1956年由陝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由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西安市市長辦公會議決定成立西安市杜陵保管所,開始對杜陵實施有效保護和管理,管理所成立後對杜陵遺址實施了有效的管理工作,有力的保護了杜陵文物遺址。

由於杜陵遺址範圍大,又處在城市建設的邊沿地帶和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區域之一,其保護利用程度與文物保護和城市發展的需求差距較大,保護工作中仍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促進區域文物保護、生態建設、經濟發展,妥善協調遺址保護區內的各項建設的基本關係,充分發揮文物遺址在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作用,其在區域發展中的首要功能就是作好文物遺址保護。隻有作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才能使本區域在今後發展中更具有獨特性;隻有作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才能使本區域在今後發展中更具有文化性;隻有作好文物遺址保護工作,才能使本區域在今後發展中更具有魅力。作好杜陵文物遺址保護並使之可持續和諧發展更是實現西安“四化”理念中的人文化的具體體現。

2.園林綠地功能

綠地與古文化遺址結合是保護文物遺址的主要模式之一,也是西安城市綠地係統的顯著特色之一。綠地係統與曆史文化遺產的有機結合,不僅為公眾提供了眾多的綠色休閑空間,重要的是更好保護了文物遺址的本體和曆史環境風貌。杜陵以其獨特的生態優勢、區位優勢在未來西安城市綠地係統中將承擔更為重要的角色,也勢必成為建設“生態化”西安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杜陵生態環境建設項目的實施,不僅能有效的保護曆史文化遺址,而且能較好的改善西安生態環境質量。杜陵區域的保護開發建設應突出生態效益,保證遺產資源的永續利用,形成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有機融合。

3.戶外休閑功能

隨著西安城市人口的增多、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對戶外休閑活動的空間環境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由於城市已有的園林綠地空間有限,不能滿足人們的戶外休閑需求。杜陵在遺址文化、城市景觀、生態建設等方麵有其獨特的優勢,其規劃建設完成後必將為西安城市居民提供一個高品位的戶外休閑旅遊主要目的地。由於杜陵生態建設中企業的參與是杜陵區域生態建設、旅遊項目和文物保護等工作具有一定的市場屬性,隻要政府引導正確、管治得當,杜陵肯定能成為“市場主導、政府引導、企業參與”的文物保護與生態綠地建設的典範,也是西安“四化”理念市場化的客觀要求。

4.人文旅遊功能

建設“國際化”、“人文化”西安的主觀要求與杜陵曆史文化遺產的客觀地位,有條件把杜陵區域建設成西安世界曆史文化名城和國際旅遊目的地的主要組成部分。讓國內外遊客通過杜陵的遊覽,從特定的方麵了解中國社會演進、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形成和古代中國對人類文明的貢獻。這不僅會帶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增加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與融合,而且能促進經濟技術、文化教育等多方麵的國際合作,帶動城市建設、相關經濟領域和服務業的發展。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