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2.2 國外大遺址的保護與利用方式

保護文化遺產並不排斥對其合理利用。無論是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還是埃及等發展中國家,多姿多彩的文化遺產是吸引遊客的重要旅遊資源。尤其是歐洲的許多旅遊強國,雖然遠不及中國曆史悠久,文化遺產也遠不如中國多,但其旅遊產業發展強勁,這與其對遺產的保護與合理開發是密切相關的。國外許多國家在遺址保護與利用方麵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各國在保護和利用的方式上又各具特色。

2.2.1 歐美發達國家的保護與利用方式

歐洲是近代考古學的發源地,19世紀初就已開始從搜求古物藝術品轉為完整的發掘保護、展示大遺址與美化城市相結合,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並沒有以破壞遺產為代價。在大遺址保護與利用方麵,以德國、法國和意大利特色最突出。

1.德國

德國保護大遺址主要方式是建立遺址公園和博物館。遺址公園主要是針對遺址的整體保護,例如,明斯特的城牆已經全部被毀,該城在原城牆所在位置修建了環城帶狀花園,以樹木花卉進行植物造景同時配以遊樂休閑設施,既作為城牆的標識和紀念,又向遊人初步展示了古城牆的宏大規模,也為遊客提供了娛樂和休息的場所。法蘭克福把城牆遺址建成有高大樹木的公共綠地,其中布置了良好的步行道,遊人漫步經過古色古香的步行街,走出舊城,就可步入這片宜人的綠地。現代化的建築大都建在這條綠地以外,即舊城以外,新城與老城,界限分明,相得益彰。遺址博物館主要是保護遺址的局部,在德國,古建築遺址在曆史文化遺跡中所占的比例很大,對其開發利用最有效、最常用的辦法就是就地建立博物館、展覽館、縮微景觀,或者選擇其重要者予以恢複重建。例如,柏林的夏洛滕堡宮博物館就是在遺址原地進行了同比例全麵的修整恢複,並辟為博物館。

2.法國

法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是世界上十分出色的,法國不搞人工曆史景觀,認為那是假古董,這源於法國人“曆史遺產不可再造”的觀念。在文物遺址的修複上,強調修舊如舊,而且新補的部分與原物應界限分明,以突出文物的真實性。

法國是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國家,但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政府極為重視城鄉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就其城市建設而言,其整體保護模式主要有兩種:(1)圍繞老城建新城。如巴黎,把塞納河兩岸的中心部分定為曆史街區,保存了大量19世紀以前的曆史建築和曆史環境,既不拆除那些低矮老舊的建築,也不拓寬狹窄的街道,成功地保持了巴黎老城的曆史風貌,成為馳名世界的旅遊勝地。為適應城市發展的需要,巴黎環繞老城另建新區(如現代化的德方斯新區)。(2)在老城一側或邊緣建設新城。如裏昂、尼斯等城市的發展建設都是盡可能完好無缺地按原貌保存老城,而在老城的一端或邊緣建設新的商業和工業區。法國所有定為保護區的城鎮建設都是如此,故體現其國家曆史文化風貌的城鎮、鄉村比比皆是,成為法國國家和民族的驕傲。重視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不但延續和弘揚法國傳統文化,而且也為旅遊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法國每年的外國遊客竟達7千萬之多,超過其全國總人口。

法國將每年9月的第三個周末定為“曆史文化遺產日”,在遺產日,全國的文物遺址、曆史建築、博物館等同時對外免費開放,以供公眾了解法蘭西民族的文化遺產,增強全民曆史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弘揚民族文化傳統。

3.意大利

意大利的文化遺產,無論是考古遺址還是曆史建築或城市曆史中心,無論是街頭路旁的遺物還是博物館裏的展品,都有很強的故事性和觀賞性。特別是一些大遺址,麵積廣大,氣勢恢宏,而且把考古遺跡的維護和文化、生態景觀的建設與保護結合為一體,從而具有動人心魄、震撼力強的魅力。對大遺址保護的原則是不改變遺址文物原貌,采用遺址公園、遺址博物館等形式保護起來。對於城市建築遺址特別重視城址環境的保護,嚴格保護城牆遺址、護城河及其周圍的地形地貌。費拉拉將9公裏長的古城牆、護城河遺址作為環城公園嚴格保護下來;維羅那古城牆外通過帶狀綠化將新城區與古城區相分隔;在羅馬和米蘭,對於城牆殘垣也保護得相當完好,對城內的古遺址,以遺址公園的形式保護下來。古羅馬市場,是古代羅馬城公共活動中心,位於羅馬市中心,意大利政府以遺址公園的形式將它保護下來,保護區內不搞任何現代建築,使其成為一個融參觀、休閑、教育為一體的公共場所,免費向遊人開放。就意大利的遺址局部保護而言,他們對大遺址的保護注重現狀保護,遺址發掘出來是什麽樣就是什麽樣,他們認為真實的曆史遺跡之上擺放任何現代人的複製品,都將破壞遺跡的曆史真實性。

龐貝遺址的保護可以說是大遺址保護的典範,是一部現代大遺址保護與開發利用的實物教科書。龐貝是一座通過考古發掘而重新獲得生命的古羅馬城市,是世界上最負盛名的考古遺址博物館和考古發掘工地,也是世界上最吸引人的旅遊勝地,每年大約接待200萬人次的參觀者,鑒於龐貝遺址的顯赫名聲和重要地位,意大利政府專設了一個直屬意大利遺產與文化活動部的龐貝文物中心局,負責龐貝遺址、郝庫蘭尼姆遺址和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保護管理。

意大利政府專門設有文化遺產部,並在保護和管理文物遺址方麵摸索出“意大利模式”:政府負責保護,私人或企業進行管理和經營,這種模式有利於調動私人和企業的積極性。

4.美國

在遺址整體保護方麵主要是遺址與綠色廊道相結合,即在區域內運用遺產廊道的保護模式對遺址進行整體保護。遺產廊道內部可以包括多種不同的遺產,它將文化遺產的保護提到首位,同時強調經濟價值和自然生態係統的平衡能力;遺產廊道不僅保護了線形遺址,而且通過適當的生態恢複措施和旅遊開發手段,使區域內的生態環境得到恢複和保護,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點狀遺址重新煥發活力,為居民提供休閑、遊憩、教育等生態服務。

遺址的局部保護主要有兩種方式:

(1)科學清理發掘,嚴格保存遺址。如新墨西哥州查科峽穀內的印第安人部落遺址。一方麵有計劃地進行考古清理,同時對地麵廢墟進行防護加固;另一方麵是控製展陳開放。更有意味的是把通往峽穀的道路故意修得凹凸不平,使遊客望而卻步,唯一的目的就是盡量減少幹擾,完整地保存其曆史原狀。

(2)以遺址為背景展示曆史。這類遺址一般曆史不長而且有較為詳細的文字記錄,或者保留較多的實物遺存,可以利用修複或重建的方法全麵地再現該地所代表的曆史。如馬裏蘭州的聖瑪麗古城遺址,依照它的價值采取多種展示方式:一是對遺址本身進行防護處理,上麵加建一個造型簡單的保護建築兼作小型陳列室;二是在遺址上象征性地修複一些殘牆,再用木料搭建一個仿建築輪廓的架子作為標誌;三是在原址上重建;四是推測性重建,既不在原址,又沒有考古依據,全憑文獻考證“再創作”。

2.2.2 亞洲發達國家的保護與利用方式

1.日本

日本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在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深感現代化建設不僅對人類產生許多負麵影響,同時也威脅到眾多的文物遺址及其周邊環境。在這一客觀條件下產生的遺址公園這一保護利用模式,雖然有來自公眾對旅遊業發展的要求,但更深的社會背景則是社會對古代環境的向往和對本民族曆史的關心。通過遺址公園來複原古代人類生存環境的典型範例,既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願望,又提醒人們關心和愛護人類未來的生存空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20世紀70年代起,日本對大遺址投入較大力量進行遺址公園建設,許多遺址在考古發掘工作完成以後,都進行了保護利用建設,現已建成一大批環境風貌協調、各具特色的遺址公園。

吉野裏、板付、丸山和太宰府4處著名遺址,都進行了露天覆土保護,既有效妥善地保護了遺址,又能看到遺址全貌,並且與周圍環境緊密聯結在一起,是大遺址保護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各遺址點在保護利用的建設時並不照搬照抄,而是各具特色。

(1)以吉野裏、板付遺址為代表,采用厚土覆蓋遺跡後,原址原大模型複原展示,具有直觀形象和現場感強的特點。佐賀縣神琦郡的吉野裏遺址,在發掘進行的同時,便著手進行遺址保護利用的規劃建設。2001年5月初落成開放的吉野裏曆史公園複原展示了彌生時代中期(公元前2世紀~公元1世紀)丘陵北部的甕棺列墓葬、一座埋葬曆代首領的大型墳丘墓,以及彌生時代後期(公元1~3世紀)大規模環壕、城柵局部和其內的幾個不同職能空間建築設施,形象地展現了日本國家誕生初期國都的宏偉壯麗。另外,曆史公園還建有文物陳列室和發掘現場展示區等,是一處功能設施齊全的曆史公園。

位於福岡市區的板付遺址,聚落規模、等級遠不如吉野裏遺址,是一處普通的彌生時代早期(公元前3世紀)的平民村落,但遺址因上世紀50年代初發現了日本最早的水稻田遺跡而聞名遐邇。目前遺址雖被高大的現代建築包圍,但仍興建了文物陳列室,恢複了彌生時代的部分水稻田、水渠、水口等遺跡和北部丘陵上環壕圍護的住宅區。

(2)以佐賀縣太宰府遺址為代表,遺址薄薄覆土保護以後,地表模擬恢複出遺跡。太宰府是奈良時代(公元8世紀)日本平城京之外的最大都市,目前隻能看到一大片石砂鋪就的平地上,有規律地排放著許多碩大石柱礎和一些建築台基,遺址一角是陳列室。

(3)以丸山遺址為代表,采用異地複原展示的方法。佐賀縣久保泉町丸山遺址是一處著名的古墓群。1977年修公路時發現,由於公路占用了遺址,發掘結束以後就將墓葬按上、下層相對位置移到北部山麓岡地上分別複原展示。墓葬上部用當地盛產的瓷土燒成瓷畫鑲嵌在台形和弧形照壁牆上,分別介紹了墓地發掘情況,以及彌生時代和古墳時期的背景材料,形成了千座獨特的露天博物館。

日本對於古代都城遺址的保護也獨具特色,沒有被現代城市疊壓的平城宮遺址采取了遺址公園的保護利用模式,被現代城市完全疊壓的京都平安京遺址則采用了保護與城市建設協調共進、逐步複原保護的模式。

(1)平城宮遺址上迄今保持著空地狀態,基本上沒有近現代建築,城市開發避開了這一區域,發掘清理後的遺跡得以就地保護。發掘清理後的遺址,通過在地表上使用純淨土基壇複原建築基址、通過植樹表示建築物原有的柱網分布、部分恢複原貌等整治方法,建成了能夠讓全體國民緬懷古代都城雄姿的巨大遺址公園。為增加標誌性建築,在長期發掘、研究的基礎上複原了平城宮正門朱雀門。日本的遺址公園講求的是可觀賞性,並以同樣的立場強調了對遺存環境的重視。因此在日本的大遺址展示方麵,喜好使用複原設計和重建手段來再現曆史場景。

(2)京都平安京遺址的發掘保護與奈良平城遺址又完全不同,是城市文化遺產保護中的又一模式。平安京完全疊壓在今天京都市的下麵,因此,城址的發掘保護工作非常困難。一個城市要發展,城市建設是難以避免的,城建與文化遺產保護之間自然就會產生矛盾。京都市經過長達50餘年的不懈努力,以“都市景觀的複原”、“利用考古發掘成果的複原”、“地形與土地利用的複原”、“建築布局與形態的複原”等課題為中心,複原了這座“千年古都”。保護的主要手段有:嚴格保護平安京的條、坊、町的古代都城布局;新建築物不得超過六層;隻要動土100m2以上必須經過考古發掘;重要遺跡現象現場保護或地下保護,在地麵上複製;室內複原重要建築遺跡,直觀地向市民開放;通過長年的一點一滴的調查發掘,在資料上最終再現各時代京都的都城風貌。今天,漫步在京都的大街小巷,不時地可以看見光潔的大理石路麵上用不同顏色的大理石表示的千年前平安京街道兩旁的側溝,京都文化博物館正門前的“左京三條四坊四町”東側小路的西側溝遺跡,讓參觀過該博物館的人難以忘懷。

日本的曆史公園建設,有以下幾點值得重視:

(1)明確的保護利用主題。日本曆史公園建設都把遺址保護利用作為重點,以盡情地展示遺址所蓄含的曆史、科學、藝術價值和人類與自然環境的融洽關係。出土文物雖不乏精品,但陳列室規模小、位置較偏,在曆史公園中處於次要的輔助地位。這與國內重器物、輕遺址的現象明顯不同。

(2)真假分明,便利管理。在有效保護遺址的前提下,為了增強觀賞性,曆史公園建設時對許多遺跡進行了科學的複原,但這些複原的建築設施都沒有特意做舊、以假亂真,而是以嶄新的麵貌示人。如吉野裏遺址除了南內廓及其以西的幾棟糧倉是前幾年複原的,稍顯歲月留下的陳舊烙印外,其餘都是嶄新的。而且在複原建設中十分注重新工藝和新材料應用,以方便管理,如遺址的環壕和一些甕棺葬墓坑壁,都使用了與土色相近的磚紅色塑膠覆麵加固,北內廓一座幹欄式建築供遊客登臨的樓梯與護手使用了鋼板和有機玻璃。

(3)多種形式共用。日本曆史公園的建設方法主要有露天保護、地上複原、陳列和發掘現場展示、覆罩保護等。如吉野裏遺址,對房屋、宮殿、倉庫、環壕等以地上複原為主,還建有陳列室和發掘現場。即使是對同一類遺跡也采用了不同的展示方法,如吉野裏甕棺葬既有地麵原狀展示,也有對其結構的不同展示;丸山遺址對古墳展示也同樣采用了原狀與結構展示相結合方法。

(4)因地製宜。各類遺址由於情況不同,因此對它們保護利用建設時,各自的設計意圖、環境襯托、細部處理上都刻意創新,沒有雷同之感,形成了各自的特色。

由於日本對遺址采取保護與利用協調共進方式,既保護了大遺址,又發掘了新的旅遊資源,為旅遊業的飛速發展提供了持久的動力。

2.韓國

韓國注重文化遺址的原貌保存,嚴格保護文化遺址及其周圍環境,不允許盲目開發,例如,一些古墓群、古窯址保存完好。遺址局部保護則更為細致,對於遺址區發掘出土的一片瓦當、一塊方磚或高麗時代的一小段墨等都精心的保護並進行展示。

2.2.3 發展中國家的保護利用方式

埃及、印度等國由中央政府及專業機構直接組織嚴格的保護並大規模展示古老的文明遺址,成為旅遊業發展的先導和支柱。坦桑尼亞經濟落後,但政府在利用遺產時表現得很有節製,並沒有單純地把遺產當成“搖錢樹”而進行過度開發,盡可能做到既改進基礎設施,又不破壞遺址區的原有風貌。如石頭城遺址,許多旅館都是過去的老房子,連門窗也保持著過去的樣子,盡管屋裏現代設施齊全,但是建築本身卻始終保持過去的風格。
更多

編輯推薦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研究
3俄羅斯曆史與文化
4正說明朝十八臣
5中國式的發明家湯仲明
6西安事變實錄
7漢武大帝
8詠歎中國曆代帝王
9大唐空華記
10紅牆檔案(二)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紅牆檔案(三)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四)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紅牆檔案(一)

    作者:韓泰倫主編  

    紀實傳記 【已完結】

    本書以中南海為記敘軸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為記敘時段,以建國以來的重大曆史事件為背景,記述了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三代核心領導人以及他們的戰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與刀:日本文化諸模式

    作者:美 魯斯·本尼迪克特  

    紀實傳記 【已完結】

    作者運用文化人類學研究方法對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礎、社會製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進行分析,並剖析以上因素對日本政治、軍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麵曆史發展和現實表現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義的兩種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