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榆林曆史名人錄

古代人物

扶蘇(?—公元前210),秦始皇嬴政的長子,因不滿其父暴政,被逐出京城鹹陽,貶至上郡(今榆林東南一帶),充任秦將蒙恬監軍,並協助蒙恬修長城,抗匈奴。公元前200年,始皇死,胡亥和李斯假傳詔書賜死,扶蘇自刎上郡。據說死後埋在綏德,並有嗚咽泉哭扶蘇的傳說。

蒙恬(?—公元前209),齊國人,秦朝名將。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其北上抗擊匈奴,先後駐上郡、膚施,並攻占伊盟等地。公元前214年,率兵再抗匈奴,在陝蒙邊地設置四十四縣,並沿黃河修築長城。公元前212年,又督修由榆北(九原)經上郡通甘泉至鹹陽的秦直道。公元前210年,扶蘇自刎後,蒙恬也被胡亥、趙高等人冤殺於陽周(子洲縣與子長縣交界一帶),蒙恬死後亦埋在綏德。

赫連勃勃(?—425),原名劉勃勃,字屈孑。北魏時朔方(今靖邊境內)人,十六國時大夏國的創立者,稱夏帝。公元413年起修築國都統萬城(今在靖邊縣北白城子)。

宇文愷(555-612),字安樂,朔方夏州人(今靖邊境內),是隋代著名建築學家。隋文帝時興建大興城,宇文愷任營建新都副監。隋煬帝興建東都洛陽,宇文愷也負責修造。宇文愷還在關中修建了廣通渠,引渭水至潼關東入黃河,還設計了關中數縣的漕運灌溉農田。宇文愷的建築科學成就,在中國建築史占有很高地位。中國以後各代都市及日本的奈良、京都市,朝鮮的平壤市,韓國的漢城市印度的新德裏市都基本上照此仿建。曾被列為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梁師都(?—628),隋朔方夏州人(今靖邊境內)。主要史事是聚眾反隋,占據夏州,自任丞相。後又與突厥等族占據延綏一帶,稱帝,國號梁,還與突厥占領河套地區和寧夏南部。公元628年,梁部被唐太宗遣將討伐而滅。梁師都被唐軍所殺。

李繼遷(963-1004),宋代銀州人(今橫山縣境內),西夏國的創立者。後李繼遷率部發起反宋戰爭,曾占據了寧夏靈武等地和西北大片土地。他是中國北方少數民族著名人物。

楊繼業(?—986),也叫楊業,北宋名將,麟州新秦人(今神木境內)。楊家妻兒女媳代代英勇忠烈,抗遼守邊戰功卓著,其事跡廣為後世稱頌。公元986年,楊繼業在一次征戰中負傷被俘、絕食而死。神木現留楊家城遺址。

折賽花(即佘太君,約生於北宋年間),女,府穀人,北宋名將楊繼業的夫人,生七子。她的事跡流傳很廣,婦孺皆知。

李元昊(1003-1048),為李繼廷之孫,祖籍橫山境內。李元昊原為宋朝將領,任節度使,西夏王。1032年擺脫宋屬,建大夏國(即西夏),與遼、金、宋等進行角逐,經略甘、寧大片土地,使西夏立霸業近200年。後被人在銀川興慶宮中刺殺。

韓世忠(1089-1151),宋時延安府綏德縣人。出身貧家,17歲應募從軍,參與了抗擊西夏、金國的戰爭。後宋徽、欽二帝被俘,北宋滅亡,韓世忠護康王趙構到臨安,建立南宋政權,因護駕有功,升為左軍統製,後又升任檢校少保、節度使等職。金將兀術率軍南犯,韓世忠領軍在長江以南的鎮江等處與敵展開激戰,並與夫人梁紅玉在該地黃天蕩處大敗金軍,成為與嶽飛齊名的南軍抗金英雄。後因反對議和被解職,含憤而死,死後追封蘄王。曾被列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餘子俊(1429-1486),四川青神縣人。明成化八年(1472),在延綏巡撫任上,建議朝廷毅然把延綏鎮由綏德遷往榆林。後又指揮修複由府穀清水至定邊花馬池一段長城,並規劃榆林城建,辦學校,設商鋪,興邊貿,開“三拓榆陽”之先河。

馬汝驥(1493-1545),綏德縣人,為明朝著名學者。25歲中進士,著書《西元集》,參編《四庫全書》。嘉靖時,升任兩京國子監司,兼皇家宮院的老師,一生著作頗豐。後任禮部侍郎、翰林侍讀學士等職。

李自成(1606-1645),明末著名農民起義領袖,米脂縣人。公元1629年率眾起義,1644年攻占西安,建立大順農民政權,稱帝。後攻入北京,明亡。吳三桂等人與清軍入關,義軍敗退,1644年李自成在湖北被殺。毛澤東曾稱李自成“實為陝人之光榮”。曾被列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張獻忠(1606-1646),明時延安府定邊縣人,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先追隨陝北王嘉胤、高迎祥等部起義,後獨成一支,在江蘇、湖北等地與明軍激戰。1643年張獻忠率部攻取四川,建立大西農民政權。1646年清軍入川,張在一次戰鬥中中箭身亡。

趙良棟(1621-1697),祖籍綏德,生於定邊。24歲從軍,從康熙年起,先後任雲貴總兵、大同總兵、寧夏提督、雲貴總督,以戰功忠勇之績,受朝廷器重,死後被授一等伯。趙有兩子,長子弘燦繼父任寧夏總兵,後任浙江提督、兩廣總督、兵部尚書等職,次子弘燮,亦任知縣、河南巡撫、直隸總督等職。

尤世威(?—1643),府穀縣人。明末任山海關總兵、居庸關總兵,與其弟世功、世祿並稱為陝北“尤氏三雄”,馳名遼東、冀晉一帶。

張玉麒(約1643-1723),榆林人。清康熙年間起,曾任溫州總兵、台灣總兵和福建六路提督。

劉厚基(?—1877),湖南耒陽人。年輕時從左宗棠部,在湘軍中表現英勇,後隨左進軍新疆,參與指揮了統一全疆的戰役。1868年由記名提督調任榆綏總兵,在榆十餘年間,他勵精圖治,設邊貿,辦學校,修路橋,興水利,重修“榆陽書院”和紅石峽、榆林城牆,大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並首次把種牛痘免疫技術引入榆林。劉逝世後,榆林民眾在城東山設立“劉公祠”,以誌紀念。

胡鼎彝(1854-1926),榆林人。清同治年舉人,光緒年進士、翰林,任過湖北學政、河南知府,民國初年,曾任豫省總辦、提學使和法政學校校長等。

現代人物

高祖憲(1870-1943),米脂縣人。年少時曾在三原宏道高等學堂、涇陽味經書院求學。1906年留學日本,是陝北留日青年先驅,並在日參加同盟會,創辦《秦隴報》,還是陝西辛亥革命起義的組織者之一。

郭瑞西(1870-1947),名京,陝西榆林縣城人。父郭繡川,清同治榆林名醫。瑞西自幼苦讀,稍後從劉增泰先生在“榆陽書院”學經史,業餘隨父學中醫。民國九年,兼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混成旅軍醫。不久辭歸故裏。經20年,鄉人稱其為“榆林醫學界巨擘”、“郭一服”。

袁碩甫(1874-1941),字卿臣,榆林城人。出身醫學世家,其父袁文瀾,祖父袁服周,均是一代名醫。清末,榆林瘟疫流行,袁碩甫奔走城鄉,活人甚多,榆林知縣拜贈匾額,譽為“功同良相”。長於診治斑疹傷寒等急性傳染病,藝精德備,有口皆碑,為民國年間榆林“四大名醫”之一。

馬次峰(1875-1953),米脂縣人。曾參加同盟會,參與陝西辛亥革命起義,後長期在陝甘等地從事教育。其長子馬雲程、次子馬翥秋、三子馬健翎,均為陝北著名人物。

李鼎銘(1881-1941),米脂縣人。曾在榆中任教師,在米脂當過教師、醫生。後任米脂縣參議會議長,陝甘寧邊區議員、邊區政府副主席,是抗戰期間全國著名的愛國開明人士。

高雙成(1882-1945),字立卿,祖籍渭南人,後移居蒲城。為國民黨駐榆二十二軍軍長,軍銜為中將。曾對榆林抗戰和榆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

崔煥九(1886-1957),綏德縣人。1919年應杜斌丞邀請任榆中學監,1925年從政後任榆林道尹科長,1927年任吳堡縣縣長,1930年任保安縣縣長,1933年任甘肅西和縣縣長。抗戰以後大力倡導國共合作,為榆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

張季鸞(1888-1941),榆林城人。1905年留學日本,成為同盟會會員,回國後任孫中山秘書。從1926年起任《大公報》總編輯,是一位在國內外有很大影響的中國近代報刊政論家和傑出的新聞記者,也是一位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他與於右任、李儀祉被稱為“陝西三傑”。

杜斌丞(1888-1947),米脂縣城人。1917年從北京師大畢業後,回榆林中學任校長,並支持創辦了綏德四師、延安四中、米脂三民二中等學校,是陝北著名的教育家和革命活動家,也是全西北地區著名的民主人士。

馬師儒(1888-1963),米脂縣人。1907年考入上海同濟醫工學校,1913年畢業於北京師範,1920年留學德國柏林大學,獲教育學博士,後轉入瑞士蘇黎世大學讀哲學,再獲博士學位。1927年回國後先後任上海大學、北京大學、山東大學、北京師範大學、西北大學、四川大學等校教授。解放後任西安師範學院、陝西師範大學教授。

李子洲(1892-1929),綏德縣人。1917年考入北大哲學係,參加了五四運動。1922年創辦“共進社”,1923年,由李大釗、劉天章等人介紹入黨。1924年春到榆中任教,同年秋,任綏德四師校長。在此期間,他參與創辦了陝北最早的共產黨、共青團組織,並培養出一大批陝北優秀青年,被譽為“陝西的李大釗”。曾任中共陝西省委常委兼組織部長、軍委書記、代理省委書記等職。1929年6月犧牲。李子洲是陝西早期著名共產黨人。被列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吳滿有(1894-1959),橫山石灣鎮麻地溝人。1932年大旱,他攜妻女逃荒到延安的吳家棗園,租種土地度日。1935年冬,紅軍到了延安,吳滿有分得了土地,交公糧14.3石,草千斤,還買公債150元、公鹽代金665元,被授予勞動英雄稱號。邊區政府號召“向吳滿有看齊”,各縣也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學習吳滿有運動。他接受毛主席的委托,讓毛澤東兒子毛岸英在他身邊鍛煉。

鄧寶珊(1894-1968),原名鄧瑜,甘肅省天水市人。早年加入同盟會。為國民黨二十一軍軍長,後任晉陝綏邊區總司令,軍銜為中將。曾對榆林抗戰和榆林、北平、綏遠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建國後任甘肅省省長。

李天恩(1896-1945),榆林城人。民國時期的著名邊商。早年在“大有當鋪”任店員,為人誠實、機敏,重信譽,公平交易,深得廣大農牧民的信賴。他采取賒買方式,在烏審旗、鄂托克旗等地建立起畜群,逐年興旺。後又在鄂托克旗增設兩個較大的牧場,發放大量“蘇魯克”(蒙古語“代人放牧”之意),牧民獲益匪淺。他經營的商號為“天成永”,後發展到八家分號,均冠以“天成”,分布於從榆林、烏拉爾林到寧夏陶樂的遼闊地域內,被邊商同仁推舉為“三十六家邊商”代表。他仗義輕財,扶危濟貧,造福桑梓,不遺餘力。

白明善(1897-1932),字樂亭,清澗縣高傑村人。1923年在綏德四師學習,1924入團,1925年入黨,1926年去黃埔軍校政治部任職(政治教官),1926年底,白明善回陝參加革命工作。曾任中共陝北特委委員、常委,中共綏德縣委書記,米脂縣委書記。1932年在榆林國民黨獄中英勇犧牲。

謝子長(1897-1935),陝西安定(今子長)縣人。1920年在榆林中學求學,1922年考入閻錫山辦的太原學兵團學軍事。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領導農民協會打擊封建官僚,懲辦土豪劣紳,被群眾譽為“謝青天”。1927年10月與唐澍等組織領導清澗起義,任西北革命軍遊擊支隊營長、副指揮。1931年10月,和劉誌丹等將南梁遊擊隊和陝北遊擊支隊合編為西北反帝同盟軍,後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任總指揮,率部轉戰陝甘邊,創建革命根據地。1934年後,任陝北紅軍遊擊隊總指揮部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四十二師政治委員、中共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指揮部隊粉碎了國民黨軍對陝北蘇區的“圍剿”。謝子長是陝北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中國工農紅軍的傑出指揮員。毛澤東曾兩次為謝子長墓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並親筆寫了碑文。

魏野疇(1898-1928),陝西興平縣人。1917年考入北京高師,1919參加五四運動,1920年入社青團,1922年在北京創建了著名的“共進社”,1923年由李大釗介紹加入共產黨。同年春應杜斌丞邀請到榆林中學任教。在榆期間,為榆中新文化新思想新風尚的傳播、為中國共產黨主張在榆林的宣傳作出重大貢獻。他還培養出了劉誌丹、喬國禎、潘自力、高克林、劉文蔚、王子誼、曹力如、霍世傑和杜聿明等優秀青年。還創建了西安市黨團組織,曾任中共西安市委書記、中共陝西省委軍委書記等職,曾入黃埔軍校五期學習,還參加了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的學習。1928年,魏野疇在“皖北暴動”中英勇犧牲。魏是陝西早期著名共產黨人。

王懋廷(1898-1930),雲南祥雲縣人。曾為中共第一屆雲南省委書記。1923年王受黨的指派,到陝北第四師範(綏德師範)任教,在綏期間,王懋廷為馬克思主義在陝北的傳播,為陝北早期共產黨組織的創建作出了重大貢獻,開馬克思主義傳播陝北之先河。

姬伯勳(1898-1986),米脂縣人,為陝甘寧邊區著名人士和教育家。1946年入黨,曾任米脂縣縣長,邊區政府交際處長。榆林解放後,出任陝北工業學校校長(後改為農校),為人師表,道德楷模鮮有出其右者,被譽為“陝北人民教育家”。

劉天鳴(1899-1968),府穀縣人。年輕時外出在太原、北京、天津等地求學。1924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陝北最早入黨者之一。後到武漢入黃埔軍校六期學習,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第一路參謀長,抗日同盟軍第六十八師參謀長等職,還在甘肅、內蒙古等地擔任軍政職務,並參加了著名的“西安事變”。解放前曾為家鄉陝北培養出了一大批青年人才。

杜嗣堯(1900-1969),佳縣人。1924年初在綏德四師入黨,是中共佳縣第一任縣委書記,後輾轉京津地區做黨的地下工作,是陝北資深共產黨人,最早入黨者之一。

王國華(1900-1973),榆陽區人。年少時在北京參加了五四運動,參與了火燒趙家樓。清華大學畢業後,被保送去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芝加哥大學留學,先後獲經濟學、商業學博士學位,學成後回國到上海滬江大學任教授,1948年去台任台灣大學教授,是台灣著名的經濟學家。

尤仙航(1900-1995),榆陽區人。早年就讀榆林中學。1930年考入國立北平大學醫學院,1933年留學日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醫科,並獲醫學博士學位。抗戰後回國,任西北大學、省立醫院教授等職,解放後在榆繼續從事疾病治療和預防工作。

高崇(1901-1951),又名高宗山,榆林城人,貧民出身。1925年北師大畢業返回,在榆中任教,任總務主任、代校長。1928年成立“陝北公立職業學校”,出任校長至解放,20多年來,培養了大批工業技術人才,開榆林毛紡、製革等近代工業之先河,是榆林職業教育和現代工業的奠基人。1951年“鎮反”時被鎮壓。

王瀛(1902-1927),神木縣城人。1923年入團,1924年入黨,曾任山西省學聯主席,中共山西省委宣傳部長、書記,共青團山西省委書記等職,是晉陝早期著名共產黨人。

霍世傑(1902-1934),綏德縣義合鎮人。1921年考入榆林中學,1924年入團,1925年入黨,1925年秋受黨派遣去廣州毛澤東等人主辦的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陝後大力發展創辦農民運動,曾任農運主席、中共陝西省委委員、特委委員、陝西工委書記等職,1934年秋在綏遠臨河地區犧牲。

曹力如(1902-1949),陝西省誌丹縣人。1920年7月考入榆林中學,1926年入黨,曆任中共皖北特委秘書長,陝甘省委秘書長,陝甘工委秘書長,陝甘寧邊區政府秘書長,延屬專員,陝北行署主任,解放軍西北軍區全權代表,榆林軍管會主任,為榆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解放後被任命為新疆省政府副主席,1949年赴任途中不幸遇難。

高吉人(1902-1979),靖邊縣人。早年就讀榆林中學,黃埔軍校四期畢業。抗日戰爭時,經曆了長城古北口抗戰,廣西昆侖關之戰和遠征緬甸、滇西反攻等戰,戰功卓著。先後任國民黨軍隊少將師長、中將軍長等職。

汪銘(1903-1931),神木縣城人。1925年入團、入黨,任中共太原市地方委員會書記,山西省省委書記,曾在蘇聯出席黨的“六大”。1931年在太原市英勇就義,是晉陝早期共產黨人。

劉誌丹(1903-1936),名景桂,字誌丹,陝西保安縣(誌丹縣)人。1925年秋被黨選送黃埔軍校四期學習,並在軍校加入共產黨。畢業不久,劉誌丹回陝西參加革命鬥爭,曾任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代理特委書記、西北反帝同盟軍副總指揮,紅軍陝甘遊擊隊總指揮,紅二十六軍參謀長,紅二十四師師長,陝甘邊蘇維埃政府軍委主席、西北工委軍委主要負責人,紅十五軍團參謀長,紅二十八軍軍長等職。是陝北紅軍和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1936年4月14日,在紅軍東征途中英勇犧牲。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都題詞譽稱“上下五千年,英雄萬萬千,人民英雄就數劉誌丹”。被選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李有源(1903-1955),佳縣佳蘆鎮人。自幼好學文化,1942年在自編的移民歌中,唱出“東方紅,太陽升……”詞曲後經過加工,成為《東方紅》,被譽為“人民歌手”。

馬師恭(1903-1973),米脂縣人。曾就讀於榆林中學,黃埔軍校一期畢業。參加了東征、北伐和抗日戰爭。先後任國民黨軍隊上校團長、少將師長、中將軍長和內戰第七綏靖區副司令長官,衢州綏靖公署、蕪湖綏靖公署指揮所指揮官等軍職。後去台灣,仍擔任過重要職務。

胡星元(1903-1993),榆陽區人。長期在外經商,後居住香港。1981年回榆探親後,曾為榆林文化教育事業捐資千餘萬元。是陝北著名愛國商人,被譽為“榆林的陳嘉庚”。

張友清(1904-1942),神木縣城人。1925年考入北平大學,同年加入共產黨。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六期。曆任中共安徽省太和、亳縣縣委書記,中共北平市委書記,天津市委書記,中共山西省委書記、中共中央北方局秘書長等職務。1942年抗日戰爭時期在反“掃蕩”中被捕,同年7月在太原犧牲。

馬師亮(1904-1980),米脂縣人。1926年就讀於天津南開中學,193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32年留學美國康乃爾大學,獲學士學位,再讀密歇根大學獲科學博士學位。學成歸國,先後任武漢大學、浙江大學教授。解放後曾任上海同濟大學、天津南開大學和天津大學教授等職。

杜聿明(1904-1981),米脂縣人。1920年至1924年在榆中上學。畢業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曆任國民黨軍隊營長、團長、旅長、副師長、師長、軍長、中將司令。在抗戰中多次參與指揮了打擊日寇的重大戰役,是馳名全國的抗日愛國將領。後在內戰中被俘,1959年被特赦。先後任全國政協文史專員、政協常委、全國人大代表。

葉瑞禾(1904-1991),榆林上鹽灣人。1933年畢業於山東齊魯大學醫學係,長於婦外科。1950年入黨。先後任西安市衛生局局長、西安第二醫院院長、西安醫學院副院長、省衛生廳副廳長、省衛生廳顧問等職。還曾擔任過西安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婦產科教授、主任醫師、名譽主任,中華醫學會陝西分會副理事長等學術職務,是全國著名的婦科專家。

閻揆要(1904-1994),佳縣劉家山鄉人。1924年榆中畢業後考入黃埔軍校一期,1926年入黨,曆任西北軍團長,八路軍總部參謀處長,冀魯豫軍區參謀長,西北野戰軍參謀長,軍委情報部部長,濟南軍區副司令員,軍科院院長等。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拓克寬(1905-1931),子洲縣人。1924年冬在綏德第四師範入黨,曾積極從事黨領導的兵運工作、農民運動,革命經曆資深,還是晉陝紅軍早期創始人之一。

馬明芳(1905-1974),米脂縣人。1925年春考入綏德第四師範,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四師黨支部書記,中共橫山、綏德、鎮川區委書記、陝北特委代理書記,陝北省蘇維埃政府主席,陝北省委書記、西北局第二書記,晉綏工委書記、東北局第三書記等職,是陝北早期著名共產黨人。

劉文蔚(1905-1976),神木縣高家堡人。1925年在榆中入團,1926年在上海大學讀書時入黨。曆任中共太原市委秘書長,天津市區黨委書記,中共神府、綏德特委統戰部長,榆橫特委書記,大荔地委書記。解放後曆任陝西省委統戰部長,西北局統戰部長,陝西省總工會主席,省政協副主席、黨組副書記等職,1976年含冤逝世。

趙博(1906-1941),府穀縣清水鄉人。1926年入黨,同年考入黃埔軍校六期。曆任天津特委書記、冀魯豫邊區黨校校長、魯西區黨委組織部長、魯南區黨委書記、魯南軍區政委,1941年10月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於山東省蒼山縣甘霖鄉銀廠村。後把蒼山縣改為趙博縣,以資紀念。

萬德雄(1906-1983),榆林城人。為榆林“萬畫”第六代傳人,其泥塑作品曾代表國家到美國舊金山等地展出。在國內多次展出受獎,做工精湛,栩栩如生。是陝北著名的民間藝人。

李子雲(1910-1984)),榆林城人,是榆林最著名的金銀匠藝人。他的金銀製品馳名陝、蒙、寧等地。曾為國家“黃委”製作細菌化驗器,金銀首飾出口天津口岸、廣交會,受外商、專家好評,李先念總理曾親自接見。他的傳略已載入《榆林市誌》。

謝唯俊(1907-1935),湖南耒陽縣人。1923年入團,1925年入黨。先後任紅軍特委書記、師長、分區司令員等職。1931年在中央蘇區召開的第一次黨代會上,他與毛澤東、鄧小平、古柏四人被王明等人誣蔑為在蘇區堅持右傾機會主義錯誤路線代表。1935年10月,謝唯俊隨中央紅軍長征到陝北後,首任三邊特委書記。同年11月28日,因叛徒出賣,謝唯俊在靖邊沙窪溝村壯烈犧牲。

喬國禎(1907-1945),佳縣店鎮人。1924年春,轉入榆林中學,秋考入綏德四師,同年在四師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春,受黨委派去廣州第六屆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回陝後,在關中數地開展農民運動,曾任三原、涇陽、富平等縣農運主席,中共長安、華縣縣委委員,河北省委交通員,天津紗廠區委書記,天津市總工會書記。1930年與彭真等人入獄,任過獄中黨的支部書記。曾兩次被黨批準去蘇聯治病。1940年回國到新疆後,又與陳潭秋、毛澤民、林基路等人再次入獄。1945年7月在新疆獄中病逝。喬國禎是陝西早期共產黨活動家之一。

馬健翎(1907-1965),米脂縣人。曾就讀於榆林中學,1927年入黨,1930年考入北京大學。在抗戰期間,以創作的劇本為武器,進行抗日宣傳,極大地鼓舞了人民的鬥誌,並且發掘和改編秦腔、眉胡的戲劇,為人民喜聞樂見,1944年被陝甘寧邊區政府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解放後繼續為繁榮社會主義戲劇事業、為反映人民大眾的聰明才智,辛勤耕耘在文藝戰線。被稱為戲曲“泰鬥”、“大師”。被選入陝西一百名人之中。

王兆卿(1908-1933),神木縣人。1925年初入黨。曾在甘肅、寧夏、山西和陝北各地參加革命活動。1933年6月被選為中共陝北特委軍委書記,同年7月,在米脂無定河畔英雄就義。陝北早期共產黨人之一,著名烈士。

張德生(1909-1965),榆陽區人。1927年入團,1930年入黨。在陝北陝南進行革命活動期間,於1934年在上海向中央匯報陝西革命活動情況,得知中央紅軍已進行長征後,當年冬天趕回漢中,擇道入川,參加了中央紅軍一、四方麵軍的長征,並與賈拓夫同誌同在紅軍先遣部隊工作。長征回陝北後,曆任三邊特委書記、西安市委書記、陝西省委書記和關中地委書記等職,解放前夕任西北局秘書長,統戰部長。1949年任甘肅省委第一書記、省軍區政委,1954年後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西北局第二書記等職。

閻紅彥(1909-1967),陝西子長縣人。1924年入團,1925年入黨。曾任紅軍晉西遊擊大隊大隊長、陝甘遊擊大隊總指揮、紅三十軍軍長、第二野戰軍三兵團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川東區行署主任、四川省委書記、雲南省委第一書記等職。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

安子文(1909-1980),子洲縣雙湖峪鎮人。1927年入黨,後在上海湖北等地進行革命活動。1933年他與薄一波、劉瀾濤等人在天津被捕入獄,出獄後曾任北平市委組織部長、中央黨校二部主任等職。從1946年開始,長期在中央組織部工作,後擔任中央組織部長,“文化大革命”後任中央黨校副校長。1980年在北京病逝。

慕生忠(1909-1993),吳堡縣人。1933年入黨,是吳佳地區革命根據地的創始人之一。曾任紅軍團長、師長、八路軍分區司令、西藏工委黨委委員,解放軍援藏運輸總隊政委、蘭州軍區後勤部政委。慕在援藏期間,親自指揮修築了中外聞名的“青藏公路”,創建了青海的格爾木市。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離休前為解放軍副兵團級領導幹部。

王兆相(1909—?),神木縣人。1928年入黨,為陝北神府革命根據地創始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長期在部隊工作,離休前任裝甲兵部隊顧問,為正兵團級部隊領導。

劉瀾濤(1910-1997),米脂縣城郊鄉人。1925年考入綏德四師,1926年入團,1928年入黨。曆任中共定邊工委書記、陝北特委宣傳部長、天津市委副書記等職。建國後任華北局第三書記、華北行政委員會主席,中共西北局第一書記,蘭州軍區第一政委,第四、五、六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中顧委常委。是陝北的著名的共產黨人之一。

朱俠夫(1911-1977),榆陽區鎮川鎮人。1926年入團,1927年轉為共產黨員。紅軍時期曆任黨的區委組織部長、宣傳部長等職。抗戰時期任中共西北工委幹部科長、中共米脂縣委書記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榆橫特委統戰部長,鎮川工委書記,榆林工委書記,曾為榆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全國解放以後,曾任青海省委常務書記,青海省政協副主席等職。

張達誌(1911-1992),佳縣店鎮人。1929年入黨,民主革命時期曆任中共陝北特委委員,紅二十七軍師政委,紅十五軍團政治部民運部長,綏蒙軍區政委、中共綏蒙區委書記,一野第四軍軍長。解放後任西北公安部隊司令員兼政委、蘭州軍區司令員、軍委炮兵司令員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郭洪濤(1911-2004),米脂縣人。1925年考入榆林中學,年底加入共產黨。曾任中共榆林特支部書記、榆林地委組織部長、陝北特委組織部長、西北工委秘書長、陝北省委書記、陝甘寧邊區黨委書記、中央組織部副部長、東北鐵路總局副局長。解放後任天津鐵路局長、中央鐵道部副部長、國家經委副主任、國務院能源基地辦主任、中顧委委員等職。

張秀山(1911—?),神木縣喬岔灘鄉人。1929年在榆林中學學習時入黨,參加紅軍後曾任紅二十六軍連長、團政委、師政委,中共陝甘寧邊區特委書記,神府特委書記,鬆江省委書記,遼寧省委書記等,建國後任東北局第二書記、國家農委副主任和中顧委委員等職。

杜煥卿(1912-1934),女,米脂縣人。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陝北早期女共產黨人之一。曾在陝北特委負責交通聯絡工作,1933年在北京進行革命活動時被捕,次年在南京獄中犧牲。她的英名被載入雨花台烈士陵園的名冊。

杭逢源(1912-1970),神木縣高家堡人。是全省公認的老中醫,在中醫治療領域有廣泛影響。

崔田民(1912-1991),綏德縣崔家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曆任紅軍師政委,冀魯豫軍區政委、司令員、誌願軍鐵道兵團政委,軍委鐵道兵政委,第二炮兵顧問等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馬文瑞(1912-2004),子洲縣高坪鄉人。1927年入團轉黨,1928年起曆任綏德縣委委員、團委書記,子長縣委書記,中共陝北省委秘書長、陝甘寧分區黨委書記,西北局組織部部長。建國後任國家勞動部副部長、國家計委副主任、陝西省委第一書記、全國政協副主席等職。

賈拓夫(1913-1967),神木縣城關人。1924年入團,1927年考入綏德四師,不久入黨,任過中共陝北特委委員,中共陝西省委秘書長等。1933年赴江西向中共中央匯報陝甘工作,出席中共六屆五中全會。1934年隨中央紅軍長征北上,到陝北後,按照毛澤東、周恩來的指示,協助王首道等同誌妥善處理了陝北肅反擴大化問題。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曾任中共陝西省委書記、陝甘寧邊區統戰部長,西北局常委、秘書長,西北財經辦主任等職。建國後,任西北局常委,西安市委書記、市長,中央經委主任,國家計委副主任等職,1959年以後受到錯誤批判,1967年在北京冤逝。

羅明(1913-1977),陝西蒲城縣人。1927年入黨後長期從事革命活動。1942年任中共宜川縣委書記。1947年任中共榆林工委委員後,積極從事黨的統戰工作,曾為榆林和平解放作出重要貢獻。榆林解放後,任軍管委員會委員,中共榆林市委書記、市政府市長等職,全國解放後任過西北局統戰部處長、辦公室主任、二機部西北辦事處黨組書記、省文化局副局長、省戲校校長等職。

習仲勳(1913—?),陝西富平縣人。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從事農民運動。1936年1月任中共關中特委常委、蘇維埃政府副主席。抗日戰爭爆發後,任中共關中地委書記、專員公署專員、軍分區和關中警備區第一政委。1947年起任陝甘寧野戰集團軍政委,西北野戰兵團副政委、西北人民解放軍野戰軍副政委。協助彭德懷指揮青化砭、羊馬河、蟠龍戰役,三戰三捷。1950年9月任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1953年9月任國務院秘書長。1956年9月當選為中共第八屆中央委員。1959年4月至1962年10月任國務院副總理兼秘書長。1978年3月被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同年12月被增選為中共第十一屆中央委員。1979年任廣東省省委書記、省長。1980年兼任廣州軍區第一政委。1982年9月當選為中共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1988年4月被選為第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劉素菲(1914-1967),女,府穀縣人。1929年初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與劉瀾清結婚。曾被選為黨的七大代表,任過中共北嶽區婦委書記、華北局組織部處長、西北局辦公廳主任和北京市委組織部副部長,1967年12月“文化大革命”中含冤去世。

惠中權(1915-1968),清澗縣下廿裏鋪鄉人。1934年入黨,後任吳堡團委書記,中共甘泉縣委書記、靖邊縣委書記,毛澤東秘書等職。解放後,曾任西北局農村工作部部長、華南墾殖局黨委副書記、林業部常務副部長等職,1968年在北京因受迫害而死,後為其平反昭雪。

楊清(1915-1983),府穀縣人。解放前,曾就讀於輔仁大學、燕京大學和西南聯合大學,獲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後任四川女子師範學院、南昌中正大學、重慶大學和西北大學副教授、教授等職。解放後,長期擔任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職務。

趙錦峰(1916-1976),清澗縣人。1934年參加革命並入黨。建國前曆任中共佳縣、清澗、米脂、橫山縣委書記,綏德地委秘書長,西北青救會秘書長,西府副專員等職。建國後,任青海省委委員、財委副主任、農業廳廳長。1954年調陝西任農辦主任、農業廳廳長。中央5月工作會議後,因“反省委”等錯誤受撤職等處分。“文化大革命”後期恢複黨籍。1969年下放綏德五裏灣勞動,帶領群眾征山治水,被譽為“真八路”。1976年10月4日因指揮搶修險壩,不幸遇難,群眾懷念他,在村口立碑紀念。

柳青(1916-1978),本名劉蘊華,字東園,吳堡縣寺溝村人。創作了《銅牆鐵壁》、《種穀記》、《創業史》等長篇小說。是現代著名作家。

張鵬舉(1916-1988),榆林縣城人。1936年考入榆林職業中學,後因病輟學,遂萌學醫之念。初期受業於伯父張鴻儒。50年代初參加工作。後到陝西省中醫師資班深造,隨山東中醫學院院長、全國著名中醫劉惠明臨證學習,得其真傳。其名載入《當代中國中醫名誌》中。本人多次當選為全國衛生係統先進個人,出席省第一屆科技大會,獲科技成果獎。生前擔任過榆林地區中醫院副院長、中華醫學會理事陝西省中醫學會副會長、省政協委員。

楊增占(1918-1964),橫山縣粉房台鄉人。自幼攬工,1936年加入共青團,1939年入黨。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先後在橫山縣擔任過鄉長、指導員、公安助理員、區長。1949年調至榆林,曆任小紀汗、牛家梁區委書記,縣建設科長、農林水牧局長,牛家梁農場場長,被群眾譽為征沙治水的“土專家”、“硬漢”。

張世雄(1920-1994),陝西神木縣人。中醫主任醫師。1936年參加革命,曆任中醫科主任,神木縣、榆林縣中醫院院長,縣政協副主席,榆林地區中醫學會副會長等職。在醫療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治療體係,取得了肯定的療效,編寫《癌症治療體會》等30篇論文,在全國醫學雜誌上發表。他的事跡在《陝西日報》、《人民日報》報道,譽為“人民的好醫生”。陝西省衛生廳授予他“全省衛生先進工作者”稱號。

黃瀛(1920-1998),字仙洲,榆林市人。大學學曆,高級教師,一生從事教育事業。1939年讀高中二年級時,因家中房子被日本飛機炸毀,生活困難而停止學業,創建義信號毛織廠生產軍用毛毯,專供延安八路軍使用,資金由地下黨員老惠提供,可其住宅院落為共產黨聯絡點,保護了一批地下共產黨員。1946年到榆林師範任職,同時擔任榆林和平促進會會計。榆林解放後,在榆林中學、榆林師範工作。1954年3月到神木任教師。1958年7月創建神木縣函授學校任教導員,主持工作,因成績顯著,於1960年出席全國文教群英會。之後,全國推廣神木縣函授教育經驗,省教育廳多次在神木縣召開全省函授教育現場會。1964年借調到陝西省教育廳任教材審編員,參加中小學教材編寫工作。1981年調到榆林地區函授部工作,創建適應新形勢的函授教育新模式。曾十多次被縣、地、區評為“模範教師”、“先進工作者”、“模範工作者”、“學習模範”,1986年離休,享受縣處級老幹部待遇。

郭謙亨(1920-2004),生於榆林城中醫世家,並師從名醫袁碩甫,奠定了紮實的醫學基礎。1938年開始行醫,1949年以後,曾任榆林縣中醫聯診所主任。1955年起,先後任陝西省中醫學院溫病教研室主任、中醫基礎理論教研室副主任、醫療係副主任等職。他是省中醫研究所特約研究員。他創製的“出血熱預防片”獲1985年西安市經濟開發成果獎。《溫病評述》一書獲1976年省科研成果獎。

汪洋(1920-2003),橫山縣人。1937年入黨,曾任解放軍師長、軍長,誌願軍第三十九軍第一一六師師長,北京軍區副司令員,七機部部長等職。1964年晉升少將。汪在朝鮮戰場指揮的“雲山之戰”戰術戰法出奇製勝,曾受到毛澤東、彭德懷、劉伯承等人的多次表彰。《雲山戰例》還被編入美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正式軍事教科書,作為戰役範例宣講。離任前,汪洋為解放軍正兵團職級領導幹部。

高景德(1922—?),佳縣神泉人。1945年畢業於西北工學院,1951年考入蘇聯加裏寧理工學院並獲博士學位,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在蘇聯的博士獲得者,擔任過北大教授、清華大學校長等職,係中科院院士。

苗秀山(1930-1981),子洲縣人。1948年2月參加革命,195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71年出任米脂縣委書記。1978年後提任中共榆林地委副書記。

李守林(1928-1992),定邊縣人。1950年入黨。全國著名造林模範,曾任中共第九、十、十一大中央候補委員和黨的十二大代表。

黃佩(1934-1989),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人。197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陝北防沙造林局、榆林專署林業局、地委生產辦公室、地革委農辦和中共榆林地委工作。曆任科長,地革委農辦核心小組成員、農辦副主任,地委副秘書長兼政策研究室主任,榆林地委秘書長,中共榆林地委委員。以工作不分晝夜、勤奮踏實而著稱。

路遙(1949-1992),清澗縣人,本名王衛國。創作了《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中篇和長篇小說,是當代著名作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