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婚是一種獨特而有趣的文化現象。鼠是一種繁殖力與破壞力都極強的動物,給農業和人類生活帶來無窮的災害。但人卻把鼠的交配生子這一生物現象擬人化、藝術化,以各種藝術形式創造了形形色色的鼠婚故事和藝術品。鼠婚故事內容豐富、興味盎然、充滿童趣,不僅為孩子所喜愛,平民百姓、文人畫家也愛不釋手,更是民間藝術取之不竭的源泉。以故事為載體的鼠婚俗信,深入到百姓的信仰領域,又使各種類型的鼠婚故事得以廣泛流傳,經久不衰。
鼠婚是一種民俗文化現象。中國的鼠婚故事是我國農業文化中嫁鼠禳災習俗和歲時文化中對子鼠母神信仰的產物,是民間流傳的鼠擇日嫁鼠送鼠的鼠婚俗信的藝術反映,也是人鼠關係(敬鼠、祭鼠、祀鼠、驅鼠、滅鼠)的藝術再現。
在我國,嫁鼠之說也有不短的曆史。明代吳承恩《西遊記》中唐僧取經被攝入陷空山無底洞的傳說,便包含有鼠婚的故事素,說的是修煉成精的金鼻白毛老鼠精幹方百計要和唐僧成親,被天王鎮服的故事。另一篇傳說發生在明萬曆年間的《鼠食仙草》故事,別看那老鼠嫁女的場麵何等排場,何等神氣,“儐禮前導,奩具俱備”,“花光鐙彩,照耀滿樓”,其結果仍然逃脫不了滿門遭斬的厄運。古代的鼠婚故事中,無論是山東高密那位“年十六七,窈窕秀弱,風致嫣然”、“寡言少怒”、“晝夜績織無停晷”的鼠女,可愛的阿纖姑娘;還是梁玉繩筆下那位“竊履作轎”的鼠新娘,最終不是被逐,就是葬身貓腹,沒有一個有好的下場。這類傳統鼠婚故事都屬於典型的民俗型,未見任何招婚的故事情節。
清代是中國鼠婚故事傳布的高峰期,從當時出現的三大類別的鼠婚作品(鼠婚俗信、鼠婚年畫和作家詩人根據鼠婚題材創作的小說詩文)來看,民俗型鼠婚故事的四種結構模式(簡式、複合式各二,見上文),已基本形成,這一類型的一些基本故事素,也得到了充分而生動的表現。
作為民俗型鼠婚類型特征的若幹基本故事素,如鼠擇日婚嫁、熱鬧的婚嫁場麵、貓鼠較量、鼠入貓腹等等,無一不是我國農業文化中嫁鼠禳災習俗和歲時文化中對子鼠母神信仰的藝術反映。
我們在第九章裏用111個例子來說明,中國的鼠婚俗信是我國民俗文化土壤的產物,以鼠婚俗信為母體產生的各種藝術類型的鼠婚作品,同樣有著悠久的傳承曆史。從中國鼠婚故事的兩種類型模式來考察,民俗型是中國鼠婚故事的原型模式,現代從印度傳入的招婚型故事,在中國的土壤上,經過變異,成為我國鼠婚故事的另一種派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