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俗話叫耗子,是哺乳動物綱齧齒目中的一員,是種類和數量最多的一種動物。習慣常把齧齒類動物統稱為鼠。鼠有一對無根的門齒,能終生生長。我們發現,鼠把家中的衣櫃、木箱、書本啃得粉碎,但鼠並不吃木頭,也不吃紙,怎麽回事?原來鼠的那對終生生長的門齒,必須不斷在硬物上摩擦,否則牙太長了,把嘴巴撐起來,無法閉口。據說有人做過試驗:在瓷缸中養一鼠,飼以軟食,使之無法磨牙,不多久,過長的門牙像撬棍一樣,撐起鼠嘴,活活把鼠餓死。鼠為了要磨短那副每年要增長的門牙,每星期要咬齧1.8萬-9萬次之多。無論是穀物、木料、電線,還是堅硬的鉛管和混凝土,對於它們那副咬力極強的門牙來說,全都不在話下。
鼠牙的琺琅質和鋼鐵一樣硬,在摩氏硬度3.5-5.5之間。金剛石的摩氏硬度為10,而一般金屬的摩氏硬度大約在1.5-4。鼠一般不啃咬摩氏硬度在3以上的東西。鼠用門牙啃物的動作很快,其頻率平均是每秒1.5次。鼠的門牙極銳利,其啃咬麵大約隻有一根頭發絲那樣薄,即在50-100微米左右。鼠的啃咬力很大,當其盡力啃咬時達2.3-3.6公斤。
鼠類在磨牙時隻用門齒,此時頭骨上的咬肌、翼肌把下頜推到前方,使下門齒與上門齒咬合,但同時上下頰齒相互脫離、錯位,所以此時是隻齧不嚼。而嚼下的碎塊也從不進口。這種動作謂之齧。“齧”是齧齒類動物的一個本質性的特征。而鼠在咀嚼進食時,頰齒咬合,但下門齒又隨下頜退至後方,上下脫離。這種動作稱之為?(音合)。因此,凡齧齒類動物都必須具備這兩種不同位置的咬合關係。生物學家稱這種咬合方式為“齧兒異步”。何以為鼠?凡具備齧兒異步功能的動物都叫鼠。這一點人做不到,兔子也不成,是鼠所獨具的。
《說文》稱鼠為穴蟲之總名。《本草綱目》校正曰:“鼠,舊在蟲魚部,今據《爾雅》,移入獸部。”李時珍對鼠的外形和結構是這樣描述的:“鼠字篆文,象其頭、齒、腹、尾之形……鼠形似兔而小,青黑色。有四齒而無牙,長須露眼。前爪四,後爪五。尾文如織而無毛,長與身等。五髒俱全,肝有七葉,膽在肝之短葉間,大如黃豆,正白色,?(tián,肥大)而不垂。”
甲骨文中的“鼠”字生動地再現了鼠的尊容:尖尖的嘴,兩隻豎著的耳朵,肚子下麵是四條腿,身後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秦代竹簡小篆裏的鼠字就更形象了,猙獰地張著嘴,凶相畢露,細長的尾巴像條蛇,叫人厭惡。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裏也有這個字,同後來一直使用的鼠字極相似,文字改革幾次簡化也未能將那帶有劣跡的形象給抹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