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55個少數民族中,有十餘個屬於古羌人的後裔,其中有羌族、彝族、白族、藏族、怒族、哈尼族、傈僳族、納西族、拉祜族、普米族、阿昌族、土家族,另有屬古代氐族的白馬藏人。現在不同程度保留崇虎的信仰和習俗的有彝族、土家族、白族、納西族、拉祜族、珞巴族。除此之外,還有蒙古族的巴爾虎分支,青海同仁縣五屯年都乎村,也有崇虎的祭祀活動。
彝族原為烏蒙山,金沙江地區的土著,現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約有545萬人,成立了4個民族自治州,10個民族自治縣。
遠古的時候,彝族曾遷往西北的甘肅、青海,稱為“羌戎”,商代時為“羌方”,商王曾多次舉兵征伐,俘虜羌人為奴隸。因為他們從事畜牧,便寫成從羊的羌字,即牧羊人,羌字下加女,便是薑字,即牧羊女。古時羌、薑兩字通用。遠古炎帝神農氏因生於羌水(渭水)便姓薑。周部族的始祖棄的母親便是薑姓戎羌人,名薑?。協助周武王滅亡殷商的薑尚,便是薑姓戎羌人的首領。
彝族是羌戎部族的分支,彝族現今又有30多個分支。其中人口最多,分布最廣的當屬“羅羅”分支,約250萬人口。他們的族稱與虎稱相同,都是“羅羅”,他們自命為虎的後代,虎的民族。
《山海經?海外北經》有記載:“有青獸焉,狀如虎,名曰羅羅。”指的就是崇黑虎的彝族分支“羅羅”,即古代所稱的“羌戎”後裔。彝族稱虎的漢譯音有“臘、勒、老、羅,李、列、黎、盧、撈、膜”。如“西膜”,便是彝族的母虎圖騰,“涅羅摩”是虎祖先的畫像。彝族敬神先敬“楚茲拉美”,“拉美”意為虎,“楚茲”意為吃人的;就是吃人的虎。彝族所說的“撈末”和“勒摩”,漢譯都是母虎。
在哀牢山地區各縣,彝族的男人們自稱“羅羅頗”或“羅頗”,就是古代勇猛不可征服的虎。女人們自稱“羅摩”,意為母虎;稱小虎兒為“阿羅諾”;稱祖母為“羅麻得”,稱巫師為“畢摩”,稱女巫師為“西摩羅”。這些詞語的漢譯意都是虎。
雲南彝族自治州的首府楚雄,古稱“峨碌”,彝族祭司則稱“厄羅”,兩者音同,意為大虎。武定縣彝族稱烏蒙山脈“敖羅奔”,意為始祖老虎所在的山。
涼山和哀牢山彝族從過去到現代都崇尚火葬,祭司認為老死後不火葬,靈魂便不能還原為虎。明代陳繼儒在《虎薈》中記載:“羅羅――雲南蠻人,呼虎為羅羅,老則化為虎”。《荀子?大略》載:氐、羌之虜也,不憂其係壘也,而憂其不焚也。過去彝族進行火葬前,用虎皮裹屍,祭司也披虎皮為法衣,首領以披虎皮為禮服。虎皮稱為“皋比”。
彝曆以八九年或十一二年舉行一次祭祖大典,屆時由巫師用一個葫蘆瓢,在凸麵繪一黑虎頭懸於門楣,表示這戶人家祭祀虎祖。
彝族有自己的文字,即爾蘇文――四川涼山甘洛縣的巫師文字,比納西族的東巴文還原始,也是圖畫文字。現發現過去用爾蘇文編寫的識字課本,還編了一本名叫《老虎曆書》,解釋天文、宇宙,認為太陽圍繞著地球轉,並繪出地球上蹲著一隻虎,春夏秋冬依老虎的方位而定。
1958年雲南大學學生到姚安3000多公尺的曇華山彝族村寨收集整理彝族古老的史詩《梅葛》,在《創世》第一部中,敘述彝族的天神葛茲請虎來分天地,於是將虎的屍體分解:“虎頭莫要分,虎頭作天頭,虎鼻莫要分,虎鼻作天鼻。虎耳莫要分,虎耳作天耳。虎眼莫要分,左眼作太陽,右眼作月亮。虎須莫要分,虎須作陽光。”下麵敘述虎牙作星星,虎油作雲彩,虎氣成霧氣。
人死後,巫師畢摩披虎皮送喪,唱《梅葛》第四部《喪葬》。死人屍體火化時,要用虎皮或羊皮遮蓋,死者的子女還要請畢摩上山選一鬆木,認為是父母的靈魂,將樹砍回來刻成小人,放在堂屋或死者生前臥室供奉。
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地農村,習慣在屋脊上立陶製的“瓦貓”,實為虎。有的瓦貓雙爪握太極圖。當地認為住室對麵有高山,必須立瓦貓相鎮;若對麵的建築較高,也要立瓦貓鎮之。過去的舊說法,燒瓦貓時要焚香,立到屋脊時下麵要放皇曆,鎮邪作用才會靈驗。
彝族有火把節,跳笙節,在雲南楚雄彝族自治州的雙柏縣,在火把節上,由二人扮公母虎祖師,又叫“師公”、“師母”,頭戴人麵型黑色木雕麵具,全身衣服脫去,四肢塗上牛屎和汙泥。扮母虎的人腰纏草裙,扮公虎的穿草編無袖的草衣,腰係一條大草繩,拖在後麵為虎尾。表演時,公母虎祖要走在舞蹈隊伍的前邊領隊跳舞,手握大棒開路。節日過後,草衣草裙與鬼神一起送往高山燒毀,下次節日再編。麵具則要留下來,供後代人使用。
雙柏縣小麥衝至今還保留“老虎節”的習俗,每年農曆正月初八,日落時候開始,到正月十五日出前結束。初八日落時,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主廟遺址,殺雞獻“咪司”,即土主神。由本村的畢摩祭土主諸虎神,並為每一個人卜卦,先卜得陰陽卦(上卦)的前八名,當場裝扮成虎。他們以黑氈紮於身上作虎皮,頭上將黑氈紮成兩個大虎耳,臉和四肢用黃紅黑三色畫成虎的斑條紋,額上繪一個“王”字,身後用黑氈卷紮一根粗大的虎尾,頸部掛一個大銅鈴。裝扮成虎後不再言語,意為人已變成了虎。領舞者穿黑色的衣褂,戴草帽,手持竹竿,竿上綴一個葫蘆,稱為“羅麻呐呐哦德”,意為黑老虎頭子。
畢摩念罷祭詞請動虎神後,牽上黑色公山羊一隻,祭司“朵西”醮冷水灑到羊頭上,念道:“這隻羊是四隻腳凶羊,請快來領受!”經卜卦是順卦,便將山羊宰殺,以毛醮血,貼於神座三岔形鬆枝上,將煮熟的山羊頭、蹄、尾敬神,而後,眾“虎”共食羊肉,進入舞虎場舞蹈三圈回家,等待盛大的虎節來臨。
虎節的當晚,月已東升,舞虎場上鼓師的羊皮鼓已敲響,先是彝族長老持著綴葫蘆的長竹竿上場,喊罷賣藥後,大吼一聲“羅嘛!”(即“老虎!”)鐵炮轟響,從四角跳出四隻“猛虎”進場,隨著鼓的節奏,跳起粗獷而強節奏的虎舞,全村不分男女老幼立即圍在“猛虎”的周圍,即興跳起原始的“合腳舞”,一直狂歡到深夜。從此日起,每隔一日加一隻虎,到正月十五日夜,便增至八隻虎。
到滿八虎時,開始跳老虎犁田、耙地、撒秧、薅草、收割、打穀等表現農業生產的舞蹈,接著跳老虎親嘴、老虎交尾、老虎護蛋生殖舞蹈。還要跳虎搭橋、虎開路、虎蓋房等生活建設方麵的舞蹈。
正月十五日為“斬掃禍祟,送虎東歸日”,也叫“八虎拜年日”。彝文經書稱這一日是“天父節”。從酉時開始,虎代表山神老人到各戶拜年,念吉祥語。各家備一塊豬肉,由兩名扮貓的人用嘴將肉叼入羊皮口袋內;口袋由扮虎的人扛。掃禍祟後,八虎背畢摩到送虎地,跳三圈舞,畢摩念送虎魂經後,八虎便卸裝。全村人齊聚送虎地聚餐,共食豬肉,稱為“吃虎肉”,虎節到此結束。
送虎地在小麥衝村南的一個小山頭,又名“送虎梁子”,第三台為送虎地,彝民視為神地,村民生病,小兒“掉魂”,便到這裏“叫魂”。這兒原有一座似虎的天然巨石,“文革”期間被毀,現已修複。這兒不許種莊稼,不許牛羊踐踏草地。
為什麽要過老虎節?他們有一句古諺:“正月不屬虎,穀子不會熟”。他們說,過“老虎節”人口才會發達,六畜才會興旺,種莊稼才會有好收成。不過老虎節,人畜就會遭劫難,莊稼也會遭旱災、水災和蟲災……羅羅人就會像山後的那些“羅婺人”(彝族另一支係)一樣絕種。
小麥衝的羅羅人中有的姓“苗”,他們說是祖上自創的姓。他們把貓視為自己的“老祖公”。但凡羅羅人,不論在哪裏的,隻要是姓苗的,都是一家人,但禁止通婚。在火葬後,死者的親屬最關心的問題,就是認真察看焚屍灰上有無貓的腳印,如發現有貓類動物的腳印,便認為死者已化為貓或虎了,如果一家三代人中,死後都沒有化為貓化為虎,就認為這家人的命運太苦了。
養貓的苗姓羅羅人,每年臘月末尾的兩天,和農曆正月初一為“貓節”,而後才是“虎節”。正月十五在供奉天地神位的桌子上擺豬肉,恭候扮貓的人任意叼去。沒有養貓的苗姓人家,要用麵捏塑一個貓,供於家堂的正中,作為祖先來祭祀。貓是苗姓羅羅人家中隱諱的圖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