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除宮廷畫虎於門外,民間也在臘月除夕之日,在門口飾桃符,用桃木刻成小人,或用兩塊桃木板,一寸多寬,七八寸長,寫上神荼、鬱壘,或畫虎頭辟邪。表示鎮壓惡鬼的神人和虎在此守衛,一切妖邪和惡鬼休想進門。為什麽要用桃木?一來因為神荼、鬱壘在度朔山的大桃樹下檢查出入的惡鬼,還因嫦娥的丈夫、射九日的後羿,在他統治的國內政績不佳,幹了很多壞事,被一個叫逢蒙的人用桃木大棒打死。所以惡鬼都怕桃木,桃木板上再寫上神荼、鬱壘的名字,畫上虎,惡鬼必然更萬分懼怕。《典術》中說:“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門,製百鬼,故今作桃人梗著門以壓邪,此仙木也。”
古代,除夕之日縣官還督促人們“常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茭,畫虎於門,皆追效於前事,冀以禦凶也。”
神荼、鬱壘本來就是虎神,前麵已敘,而楚地巴人又稱虎神為盂塗。漢代統治階層多是楚人,便把虎神人格化。大概為了人神的尊嚴,惡鬼便留給自然形態的虎吃,其實是一回事。
唐代廣東、廣西的民間在“元日,俗好於門上畫虎頭,書‘?’字,謂陰間鬼名,可息疫癘也。”上述“?”字,過去的迷信說法,人死為鬼,鬼死為“?”,人怕鬼,鬼怕?。畫上虎頭再寫一個“?”字,就可以使一切鬼祟逃遁。
山西晉南除夕門上貼木板水印的“?頭”(當地稱魁頭),戴紗帽,紫麵虎須,樣子像鍾馗,又似陰曹的判官。商代甲骨文中有“□”字,郭沫若先生說:“象人戴麵具之形,當是?之初文……得此字,可知?頭之俗,實自殷代以來矣。”
古代有巫舞驅鬼逐疫癘,祈求平安的禮儀活動,稱為“儺禮”,又稱“驅儺”。《周禮?夏官》記載:“方相士掌蒙熊皮,黃金四目,玄衣朱裳,執戈揚盾,帥百隸而時難,以索室驅疫”。擔任驅逐疫鬼的主要角色是方相士,是宮中負責這項活動的專職官員,蒙著熊皮,戴著凶神樣的?頭麵具,每逢春秋冬三季,率領眾人拿著矛和盾牌,擊鼓大呼,在宮廷各個角落進行驅疫活動。
洛陽西漢墓室壁畫中有《大儺宴飲圖》,方相士戴的“?頭”麵具,便是虎頭樣。南陽漢墓畫像石雕刻中的方相士,頭戴的麵具也似虎頭。在舉行儺禮時,方相士“口作儺儺之聲”,儺字與羅字同音,實為“口作虎虎之聲”。
福建和台灣等地,除夕時在門楣貼木版印製的“獅頭”,獅口銜寶劍,上麵畫八卦圖。本來這是神虎的角色,口銜的劍應是菖蒲劍,傳說是用來專門斬惡鬼的。由於外來佛教的盛行,便將佛的護法神代替了中國傳統的神虎。
華北各省除夕在住室正廳內掛年畫《鎮宅神虎圖》,圖的上方有一大紅印,印文為“鎮宅神虎”四字,有的印文是“太山神虎”,或“當朝一品”。陝西鳳翔年畫神虎圖還有七言詩一首:“猛虎雄威借山林,哮吼如雷驚鬼神,始皇敕封山王獸,持守廣鎮聚寶盆”,落款為“臥雲居士”。這種年畫是祈願神虎鎮宅,並守住家中的財寶。這種虎圖,多為富戶人家所用。
平民百姓家貼的武強神虎圖,也有兩種五言詩:“神虎下高山,降魔到人間,善家買了去,四季保平安。”“虎是獸中王,除邪到下方,貴府請了去,萬事大吉昌。”
山東濰坊年畫也有神虎圖,出售時有賣唱,唱詞是:“大老虎,小老虎,你買了去貼家屋,大人看了不生氣,小孩子看了他不哭。”
福建漳州年畫中有《五福圖》,以“虎”、“福”兩字的諧音,畫上印有五隻猛虎,守衛在聚寶盆的周圍。天津楊柳青年畫中,有《招財進寶圖》,畫中印一隻猛虎,守護在聚寶盆旁。年畫神虎圖雖多是威震山林的雄姿,但也有母虎與小虎親昵的圖畫。福建年畫中,還有《福虎銜錢圖》。
民間還有《虎鵲圖》,就是在虎圖的旁邊再加一個喜鵲。古籍記載:虎餓了想吃刺蝟,刺蝟抱成了一團,渾身都是刺,虎無處下口,所以虎怕刺蝟。而刺蝟則怕喜鵲,見了喜鵲便“自仰腹受啄”,讓喜鵲啄食自己的肉。因此,虎願在喜鵲棲息的樹旁睡覺,便出現了“虎將至則鵲噪”的奇異現象。
民間喻虎為“福神”,喻喜鵲為報喜鳥,虎與喜鵲結合到一起,象征有福的喜訊來到了。虎鵲圖這種藝術形式,早在宋代就有了,並製成瓷枕,上方畫喜鵲,下方畫臥虎。
華北和西北地區,每到臘月二十三以後,農村家家戶戶掃房,售製年貨,蒸製過年的食品,美化新年的環境。老奶奶、大娘和姑娘們,用大紅紙剪成各式各樣的窗花,其中都有神虎題材。或剪“下山虎”,或剪“爬虎”、“娃娃騎虎”。有的剪懷孕的母虎,有的剪“虎家族”。有的地方根據豎直的窗格,剪成三段拚聯的虎。
民間剪的虎都盡心美化,在虎身上剪出各種花紋和吉祥圖案,或在旁邊配上各種花草。民間剪的虎,可以說是“照貓剪虎”,形象質樸可愛。當紅紅的窗花出現在家家的窗子上時,頓時使農村變得紅火、喜慶和幸福。
山西、陝西等地,除夕前家家捏製麵花禮饃,或用來祭祀天地祖先,或用於串親相互饋贈。造型以虎、兔、魚、鳥為大宗。祭家神、土地的“棗山饃”旁要配小虎饃,或在“棗山饃”上裝飾“上山虎、下山羊”小麵花。羊,寓意吉祥。
山西新絳農村過年時,有的捏製“大門獅子二門狗,三門擺個毛老虎”禮饃,毛老虎饃放在住室的門墩上,虎身要插一根香。陝西洛川新年時講究捏製人口老虎,家中有幾個人便捏幾個虎饃。如家中有人外出,要給他留下來享用。農村新年剪的虎,和用麥麵捏的虎饃,即便有的張牙露齒,但並不猙獰可怖,幾乎都很溫馴、善良、憨笨可愛,並不把虎作神靈供奉,而是把它當做家庭中和睦可愛的一員。
山東萊州、招遠等縣,新年祭祖的供桌上擺放二尺多高的麵塑“大聖蟲”,人們說聖蟲是條龍,其實,聖蟲的造型上部是大虎頭,臉為貓科動物的圓臉龐,有眉眼,豎鼻,闊嘴,有虎須和環形耳,下體是盤著蛇的軀體。在聖蟲身上還要插上龍、鳳、仙女、海怪、神話人物和戲曲故事人物麵花。招遠縣的聖蟲內部結構與萊州相同,特殊之處就是插的麵花密密麻麻,像個大刺蝟,他們起了個名字叫“海怪鬧春圖”。麵花塑有飛天的仙女、飛鳥、人首魚、人首蚌、人首蝦海怪,還有陸上的獸類、蟲類和戲曲故事《白蛇傳》、《拾玉鐲》等等,圍繞著虎頭蛇身的聖蟲,構成了祥和繁榮、氣象萬千的世界。所謂“聖蟲”,不是一般的蟲類,而是《大戴禮記?曾子天圓》所泛指的動物,如“倮蟲之精者曰聖人”。
《清嘉錄》記載除夕製“老虎柏子花”,到了年夜,用柏葉點以銅綠,剪彩色絨布為虎形,紮成小朵,名叫“老虎花”,或者再剪些壽星、穀子、招財進寶、麒麟送子之類,稱為“柏子花”。閨中婦女多買些“老虎柏子花”互相饋送,並作為新年小兒女的裝飾。這種年俗現已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