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王安石有一首《應教題畫虎》詩,開頭的四句是對虎的形容:“壯哉非熊亦非貔,兩目夾鏡當路隅,橫行妥尾不畏逐,顧盼欲去仍躊躇。”由此引起他的愛慕:“卒然一見心為動,熟視稍稍摩其須。”他由虎而聯想到朝政的腐敗:“想當磐礴欲畫時,睥睨眾史如庸奴。”
北宋張耒寫《掛虎圖於寢壁示秸?》詩,通過虎畫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的不滿:“煩君衛吾寢,振此蓬蓽陋,坐令盜肉鼠,不敢窺白晝。”
元人郝經的《趙邈齪伏虎圖行》詩,趙邈齪畫虎傳神,他寫道:“南山射虎曾得名,壁上忽見令我驚,何物敢爾來戶庭,屢叱不動仍猙獰。”他主張詩人賦虎,“伊昔詩家杜少陵,酷愛賦馬並賦鷹。為鄰神俊故屢稱,我今賦虎亦有徵。”
古代文人寫詩賦虎,皆為社會現實而發。從王安石的詩中,可以看到他對政治改革的強烈抱負。為了緩和他所處時代的階級矛盾,他在神宗的支持下,於熙寧二年(1069年)開始推行改革,以發展生產,改革軍事,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但此舉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們的利益。他們與皇親國戚結合起共同反對變法。五年後王安石便被撤職,後來雖又複職,仍不能繼續改革,加之改革派內部的分裂,他不得不辭去宰相的職務。
王安石這首詩可能寫於第一次罷官後,他在詩中隱喻頑固的保守勢力:“悲風颯颯吹黃蘆,上有寒雀驚相呼。槎?死樹鳴老鳥,向之俯齧如哺雛”,喻保守勢力正在齧掉變革的幼芽。最後一句“馮婦遙看當下車”,表達了他繼續改革的決心。
“馮婦”傳為晉國人,善撲虎。有一次,當他乘車來到一個地方,見虎負於一隅,人們都不敢前去與虎搏鬥,他立即“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後來便把“馮婦下車”來比喻重操舊業。
張耒的詩,基於普通貧苦百姓的願望,希望虎來保護他草秸搭的陋室,喝令“盜肉鼠”似的官吏們,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進行掠奪。
郝經所以主張寫詩賦虎,是因為他看到社會上“世間道路多棘荊,鬼倀磨牙不可行”的現實,呼喚像虎一樣的猛士快來:“安得猛士建太平,坐令四海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