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經中有《菩薩投身飼餓虎起塔因緣經》。
在佛本生故事中,有《薩?王子舍身飼虎》故事,講過去有一個王名叫大車,有三個兒子,太子名摩訶波羅,次子叫摩訶提婆,幼子叫摩訶薩?。三人一同遊山林,見一虎生下七個虎仔,才七日,因無食餓得哀叫,三人圍觀了一陣都感到悲愴而去。摩訶薩?大生悲心,決心舍棄自己的肉身救助七隻虎仔。他先讓兩個哥哥走,獨自一人進入林中,至餓虎處,脫下衣服,躺到地上,準備讓虎仔吃。但虎仔畏懼薩?的威力不敢來吃,薩?便采取從高處跌下來的辦法,但卻被小神用手捧住,沒有受傷。薩?乃用幹竹刺自己的頸部,流出血,並接近饑餓的虎仔。這時大地震動六次,天華亂墜。餓虎見薩?流血,便舐血食肉,將他的肉身吃盡。
古籍還記載很多佛家與虎的故事。
(一)虎迎“胡僧”
天竺(印度)沙門從遠方來,有靈異。啟程赴襄陽,欲乘舟過江,劃船的人見他是“胡僧”,拒絕他上船。當船劃到對岸時,卻見這位從遠方來的僧人已在岸邊路上行走,還見有兩隻虎弭耳掉尾很恭敬地來迎接他。胡僧禮貌的用手撫摩虎頭,便下道而去,見到他的人對他都十分恭敬。
(二)為虎受戒
東晉慧遠弟子名法安,講習禪業,律身持戒,為行尤精。義熙年間,新陽邑社有暴虎,住在神廟樹下,前後害人已數百。法安便到此村,居民因避虎家家都緊閉門戶。法安到神樹下禪坐,須臾間虎背著人來到,見到法安驚喜跳伏,法安便為虎說法受戒而去。
(三)兩虎衛禪師
南嶽,思大禪師道風很盛。有一道士對他產生了妒害之心,密告陳主,誣他接受了齊國的錢幣,準備釘石興妖。陳帝立即派使者捕拿禪師。他們來到寺外石橋時,忽見兩隻大虎咆哮,還有大蛇擋路,使者見此大驚,發誓道:“我見思禪師當如想,若起惡心,我便接受懲罰。”蛇和虎聽罷,立即退去。
思大禪師有二虎,引他登上山嶺,刨地咆哮,泉水湧出,稱為“虎跑泉”。
(四)刻木供虎
明朝萬曆十六年,閩中有人名雷振法,居在深山,以燒木炭為業,家有很好的鴨?木,偶想刻觀音大士像。有一日入山燒炭,路上遇猛虎勢要搏噬他。忽有一個美婦人在前麵怒聲叱吒虎,虎立即懾服叩首而去。雷振法再三向婦人拜謝,詢問她的姓名,婦人說我就是你家的鴨?木。他立即大悟,便按見到的美婦人雕刻,(可能是觀音伏虎),終身奉祀,不敢吃葷。
古籍中除高僧為虎講說佛法、息虎患之外,還有不少禪師以虎為侍者、役使猛虎的記載,以此說明馴虎為高僧的道行之一,反映高僧法力及脫俗入聖的境界。
(五)佛畫畫虎
虎是“佛畫”、“禪畫”的題材,如《仙釋馴虎》、《豐幹騎虎》、《羅漢伏虎》等著名的繪畫。最有名的是《二祖調心圖》,一畫曲肱,二畫伏虎而睡。這幅畫的作者為五代、北宋間西蜀禪僧石恪。畫麵有宋乾德元年(963年)款,並有元代虞集所作的跋文說,此畫的大意是說佛氏調心的感化力量。更有元代人畫的《四睡圖》(現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畫中三人憑虎而睡。所畫的三人分別是豐幹、寒山、拾得,都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高僧。直到清代,羅漢伏虎依然是陶瓷和木雕的創作的題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