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與人類在自然中並存,人們對虎並不神秘,它與龍不同,龍是世間所沒有的,而是靠人的祈願、想象綜合而成的物象,誰也未曾見過真正的龍。
虎在亞洲、美洲均有分布。我國有東北虎和華南虎。華南虎的亞種有孟加拉虎、印支虎、爪哇虎、蘇門答臘虎、巴厘虎。美洲則有美洲虎等。印度的白虎很珍貴,毛色潔白,體態矯健,但近於絕種。
最著名的是我國的東北虎(也分布於俄國的西伯利亞地區)。體型最大,體重達300多公斤,毛色橙黃,有黑斑條紋,額頭上有明顯的“王”字紋。東北虎一頓能吃30公斤肉,再喝一噸水,回到洞中可以鼾睡三天。虎獵食的動物種類很多,從野豬到馬鹿、梅花鹿,甚至還捕食黑熊和棕熊。東北虎的壽命一般在20年左右。到了冬天,東北虎的毛既長而又厚密,尾巴的毛尤其豐富,顯得又粗又壯。雄性虎花紋顏色略深,雌性虎花紋色澤光滑。
東北虎的雄虎和雌虎平時互不往來,各自有自己的活動領域,隻有到發情季節才到一起,交配後立即分開。每隻虎都有自己的領地,對保衛領地非常認真,若發現有其他地區來的虎進入,必然要拚死地搏鬥,直到把對方驅逐出境為止。雄虎沒有固定的巢穴,為了覓食不能在一處呆得太久,所以要在領域內經常地活動。
古人對虎的觀察縝密,說得也較準確。《禮記?月令》記載:“仲冬之月虎始交。”《酉陽雜俎》記載:“虎交而月暈。”《本草綱目》李時珍按格物論雲:“虎,山獸之君也,狀如貓,而大如牛,黃質黑章,鋸牙鉤爪,須健而尖,舌大如掌,生倒刺,項短、鼻?,夜視一目放光,一目看物,聲吼如雷,風從而生,百獸震恐。”《易卦通驗》雲:“立秋虎始嘯,仲冬虎始交,或雲月暈時乃虎交。”又雲:“虎再不交孕,七月而生。”“虎知衝破,能劃地觀奇偶以卜,今人效之謂虎卜。”《爾雅翼》載:“虎子才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氣,其不能搏攫者,輒殺之,為墜武也。”
東北虎發情的確與別的動物不同,一般在12月到次年的3月間。入冬便是虎交配的時節。適時,虎嘯叢林,山鳴穀應,百獸藏匿。經過三個月懷胎,小虎出世正逢既不冷,又不太熱的季節。雌虎臨產前,選擇附近有野豬、野兔等動物出沒的地方建立巢穴。虎仔生下後,雌虎尋找一些枯草遮蓋虎仔,並用爪推動石頭堵住洞口,以保護幼仔的安全。虎仔半年後乳牙脫落,斷奶,四歲時成年,完全脫離母虎,遷居到遠方謀生。
1994年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把東北虎列為世界十大瀕危動物之首,如不及時拯救,過不了多少年,作為世界上有300萬年曆史的古老物種東北虎,就要像恐龍一樣遭到滅絕的命運。
作為自然形態的猛虎,的確令人生畏。古時行路的人無不談虎色變,若山路上發現虎活動的蹤跡,交通頓時阻斷。所謂“龍從雲,虎從風”,當它在蒼山莽林間一聲長吼,百獸無不紛紛逃逸,赫赫然“獸中之王”。
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有虎食人組成的字,以表示虎的災禍。如:
乙7310義
齒佳?
乙5589貞令月其
從字形結構看,是一隻猛虎張著利齒大口,伸出雙爪向人的背後撲去。
曆代古籍中,載有很多關於“虎禍”、“虎害”的文字。南朝宋人謝惠連詩寫道:“猛虎潛深山,長嘯自生風,人謂客行樂,客行苦傷心。”
早在3000餘年前的西周時期,便有虎撲人玉雕,造型與甲骨文中虎食人組成的字很相似,隻是更形象化。玉雕刻畫猛虎將一個壯年的男子撲倒,四肢也爬在人的身上,但沒有張開血盆大口噬人,反而扭轉頭來,瞻顧背上馱的小虎。小虎也很警惕地注視著後方,不知有何含義。
甲骨文中的“虐”字結構是所謂“蓋從虎口”,《說文》釋為“虎足反爪人也”。研究人員便定名“歸玉虐文佩”;所謂“文佩”,是古人佩帶在身上的裝飾物。然而佩玉多是吉祥的造型,會不會把虎撲人不吉利的凶物帶到身上,尚值得研究。此件實物現藏於美國西雅圖美術館。
由於虎的形象凶猛,直到現在,大人常常用老虎嚇唬孩子:
“別哭!別哭!大老虎來啦!”
東北地區有首搖籃曲:
黑瞎子(熊)背著鼓來啦,老虎媽子跳牆啦,正在窗外望你哪。咬羊啦!咬豬啦!
寶貝你可別哭啦……
這首歌謠一唱,娃娃必定嚇得鑽進被窩裏,連大氣也不敢出一聲。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保護自身和家畜的安全,便把虎作為重要的捕獵對象。商代甲骨文中便有“□”字,並有“卯卜,貞,獲虎”(京1455)、“獲大虎”(拾10?6)、“任寅卜,貞,王田往來七災……獲虎一豕上交”(存1?2374)等等卜辭。
古時還有很多“射虎”、“縛虎”、“打虎”、“刺虎”的記載。文人們也常常為打虎的勇士們吟詩作賦,歌頌他們的大智大勇。官府也犒賞打虎勇士,並冠以“為民除害”的美名。
秦昭襄王在位的時候,有一隻白虎在秦、蜀、巴、漢地區傷人,襄王以重賞招募能殺白虎的人:封食邑一萬家,賞賜金、帛與此相稱。後為夷人用白竹弩將白虎射殺。秦昭襄王打算履行諾言,隻是嫌他們是夷人,便改為在石碑上刻下與夷人的盟約:免除夷人每人一頃田的租稅,娶妻十人仍不征收人口稅,傷了人不予追究,殺了人不判死罪……
晉人葛洪的《西京雜記》中記述一件打虎人的事跡:“東海黃公,少時為術,能製蛇禦虎,佩赤金刀,以絳繒束發,立頭雲霧,坐成山河。”後來黃公年老力衰,飲酒過度,不能施展刺虎的本領,遂被虎所害。京城附近地區便以黃公的事跡,編演出角抵之戲。
雲南昆明地區漢代滇國遺址出土一把銅劍,劍上雕刻著刺虎的紋樣,紋樣表現一隻猛虎撲向一個婦女的胸部,這位婦人依然頑強地揮動短刀,刺向猛虎的頸部,與虎同歸於盡。這位刺虎的女英雄是誰,沒有留下記載,可能是滇國令人尊敬的女英雄。
在日常語言中,也以虎來比喻惡人惡事,如對瘋狂的外族侵略者,比做“虎狼之師”;對不仁不義的人,比做懷有“虎狼之心”;對橫行鄉裏的惡霸,比做“虎狼當道”;對狠毒的婦人稱為“母大蟲”、“母老虎”。古典文學作品中,稱虎也是“吊眼金睛白額大蟲”。
當年孔子師徒從泰山旁經過,聽到一個婦人在墳前哭訴:“過去我的公公死於虎口,我的丈夫又死了,今日,我的兒子又死了……”經問詢,她的丈夫和兒子不是死於虎口,而是被苛政害死的。孔子聽後歎道:“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由此可見,人們對自然形態的虎,或懼怕它,躲避它;或詛咒它,獵獲它,征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