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上諸章中,比較全麵地介紹了牛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係,分析了牛的社會功能及其演變,以及在文字、藝術中的反映。現在作一簡要的總結。
牛,有重大的經濟價值。但人類認識這種價值走過了一條漫長之路。起初,牛隻是提供肉食的獵物,用以解決衣食之源,這種攫取經濟對生態是一大破壞。當人類發現牛可以馴育、繁殖、奴役之後,改捕殺為飼養,將牛廣泛應用於生產、運輸、戰爭、飲食、宗教、衣飾等領域中。因此牛具備了多種社會功能,主要有:
(一)牛提供了傳統農業的畜力資源,除騎、馱運輸而外,還可拉車,挽犁、拉耙。在我國南方民族地區還利用牛踩田,牛拉拖架。這些都是利用畜力的表現。而其中最核心的是犁田、耙田,這是維持傳統農業生產的保證。
(二)耕牛除提供各種力役外,還提供一種副產品,即積肥。據研究,一頭牛每年可積25立方農家肥。為此,農民們都非常重視牛欄的建築,沒有牛欄,就把牛放在人住的房屋內過冬。南方地區的幹欄建築,上層住人,下層飼牛,乍看起來,很不衛生,但是每年所積的肥料很多,是維護地力,保證豐產的有力措施。這是在沒有化肥以前最基本的肥料來源。
(三)牛能提供肉、乳,補充人們的飲食營養,在從事遊牧的民族地區,肉乳是最基本的食物。《內蒙古紀要》:“主用牛、馬、羊、雞、豚,與他之鹿、兔、野羊、山雉及野鳥等類。”牛肉是重要的肉食來源之一。牛乳更是當代各民族都喜食的最好飲料。
(四)牛是重要的祭祀犧牲物。在原始信仰中認為,死了的人也和活著的人一樣要吃肉飲乳,所以各民族在遇有喪事、祭祖時,必須宰殺大量的耕牛,既是供祖先亡靈享用,也是祭祀的人們用來調劑物質生活的一種方式。牛的最初功用,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殺牛吃肉,也不是犁地耙田,而是作為宗教儀式的犧牲物,這是最大的消費。
(五)牛也被應用於征戰。世界上有不少國家,把戰爭與牛聯係起來,如印度把牛與戰爭視為同義詞,可能戰爭的目的是掠奪財產,而牛是古代的重要財富。過去,在我國瓊山彝族打冤家時,就以搶奪奴隸、牛馬等為目的。但是,牛也是戰爭中的運輸工具。古代王亥是商湯七代孫,在滅夏的過程中,就使用了牛車運送軍需用品。戰國時代,燕國名將樂毅,統率秦、楚、燕、魏、趙五國軍隊,連下齊國七十餘城。齊國隻剩下莒和即墨城未被攻下。即墨守將田單,深謀遠慮,用計離間燕王,迫走樂毅,派人向燕軍詐降,又用千餘頭牛,角上縛葦灌油,夜間以火點燃,使猛衝燕軍,並以五千勇士隨後衝殺,結果大敗燕軍,殺死燕將騎劫,田單乃乘勝陸續收複失去的七十餘城,這一仗成為古代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這就是著名的“火牛陣”戰役。公元4世紀時,羯族首領石勒,為了攻取西晉的重鎮幽州,用計策打開了城門後,怕有伏兵,先驅牛羊數千頭,名曰送上禮,實欲塞諸街巷,結果輕而易舉地活捉了守將王浚。
從以上分析看出,牛具有多種功能,而最核心的是牛是一種畜力,是生產力的重要因素,是傳統農業生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與我國是一個農業古國這樣一個大背景分不開的。
首先,我國是一個農業國家,自商代有犁耕以來,一直到近現代廣大農村,農業生產力變化不大,基本是由牛牽引的犁耕方式,從而使牛成為農業的根本。宋人陳?在《陳?農書》中專有“牛說”一章,闡明牛耕的重要。《農桑衣食撮要》:“一牛可代七人之力。”《元亨療馬集》:“田獵戰陣,馬績為良,任載力田,牛勞莫巨。”民諺講牛的更多,如:
牛者,農之本也。
牛是農家寶,耕田少不了。
榜頭耕牛興旺,地裏五穀豐登。
由此看出,在傳統農業中,犁是最先進的農具,而這種農具又是由牛挽拉的,別無動力。這樣牛就是傳統農業的重要動力資源,是小農追求的目標,有“老婆孩子熱炕頭,兩畝地,一頭牛”的說法。在這種情況下,農民為了生存,一要有土地,二要有耕牛。
其次,牛是繁殖性家畜,不僅便於飼養,應用廣泛,經濟實惠,同時在肉食、積肥、祭祀等方麵都有重要作用,這種社會需要使耕牛具有重要的經濟地位。牛的全身都是寶,正迎合了上述需要。牛不僅是力畜,又能提供肉乳,對生產、生活有重要影響。
由於牛在農業上的重要地位,曆代統治者都是比較重視耕牛的。《戰國策》有“秦以牛田”的記載,這是後來秦國強盛,並統一六國的經濟基礎,當時秦國還製定了保護耕牛、鼓勵養牛的法律,叫《廄苑律》。秦國法律規定,每年四月、七月、十月和正月要評比耕牛。滿一年,在正月舉行飼養耕牛的大考核,成績優秀的,要賞賜給當地農事官吏酒一壺,十條幹肉,免除飼牛人員一次更役,賞賜牛長資勞30天,對養牛成績低劣的,要嚴厲批評農事官吏,罰飼牛人員資勞兩個月。如果牛的腰圍減瘦了,還要笞打主事者。《廄苑律》是已發現的我國最早的畜牧法規,反映了當時對耕牛的重視。漢代官府用“盜牛者死”等嚴刑峻法保護耕牛。劉安《淮南子?說山訓》:“殺牛,必亡之數。”保護耕牛的法律為什麽這樣嚴酷呢?漢人應劭在《風俗通義》中說得很明白:“牛乃耕農之本,百姓所仰,為用最大,國家之為強弱也。”《新唐書?張廷?傳》所謂“君所恃在民,民所恃在食,食所資在耕,耕所資在牛,牛廢則耕廢,耕廢則食去,食去則民亡,民亡則何恃為君?”這種保護耕牛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說明我國保護耕牛、熱愛耕牛的優良傳統由來已久,實際上,這也是保護農業生產力的反映,關係到農民疾苦、國家強弱的有力措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