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付出了這樣重大的代價,損兵折將,勞民傷財,究竟得到了什麽?達到了他規定的征緬目標沒有?五年的曆史實踐作出了明確的、也應使他感到震驚和慚愧的結論:征緬之役,既不威武,也無功可言,並非大勝,而是大敗。他的奢望沒有得到滿足,他的幻想破滅了。
乾隆帝在委派楊應琚、明瑞、傅恒出征時,對進軍的目的和要求講得非常明確,規定得很死,不許作任何的變動。這個目的就是“犁穴誅渠,盡殲醜類”,“分置土司”,“定則納賦”,即是說要直取緬都阿瓦,斬殺緬王懵駁,盡誅緬甸軍政要員,臣服全緬,將其納入清朝版圖,使一個獨立的緬甸國從此消失,分成若幹小部,向朝廷稱臣納賦。一句話,滅掉緬甸國。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絕不允許將軍們接受緬甸乞和的要求,遷就了事。五年過去了,這個目的和要求既未能達到,也看不到何時能夠達到的幻影。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傅恒與緬軍統帥諾爾塔提出停兵議和的三個條件:緬甸進表納貢,送回被留之人,不擾內地土司。乾隆帝同意了傅恒的這些議和條件。將這三條與乾隆帝頒發的出兵征緬滅緬之旨加以比較,便可清楚地看出,兩者有著根本區別,乾隆帝被迫撤回了滅緬的要求,承認了緬甸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僅與清朝保持一般的藩屬的朝貢關係。
不僅如此,乾隆帝之失敗,還表現在連這樣的三個條件,都未能被緬甸接受,這樣的目標都未能實現。緬甸在答應傅恒這三條時,還提出了自己的條件,即要求通商和歸還隨清軍進入內地之木邦、蠻暮、猛拱土司,因清僅允猛拱土司渾覺返緬,不談貿易之事,緬王遂扣留所俘清朝官兵,不肯奉表入貢。
由於未能滅掉緬甸擒獲緬王獻俘於天安門,由於清軍四次出征失敗,且緬軍大有可能圍殲清兵於老官屯的嚴重威脅,乾隆帝被迫自食其言,否定原詔,接受傅恒與緬軍統帥簽訂的議和條款,使這位威震天下的大皇帝丟盡了麵子,他已經是憤怒異常,可是征緬失敗的鐵的事實和上萬官兵陣亡、病故的血的教訓,又使他認識到不可能征服緬甸,不應該對其用兵,所以他雖然被迫決策收兵,但又氣憤難平。正在這樣的時刻,滇省送來了緬甸不奉表納貢的消息,這等於是當他欲借口緬甸求降而下台階之時,這個台階被緬方撤走了,使他下不了台。乾隆帝又羞又怒,一氣之下,取消了與緬議和的協議,整軍備戰。
三十五年正月十一日,他看到署雲貴總督彰寶的奏折,言及緬老官屯首領布拉莽倘兩次差人呈送棕葉緬文,“欲通貿易”。乾隆帝不從,下諭說:看來緬方“前此籲請解圍,……必窺見我兵有不得不退之勢”,遂不奉表,但急於通商。“總之,緬匪降表一日不至,一日不可許其與內地通商。此一節,乃中國製馭外夷扼要之道。”《清高宗實錄》卷850,頁19、20.
過了五十多天,三月初六日,乾隆帝以時過三月,緬尚未奉表入貢,又未送回羈留之內地人,諭署雲貴總督彰寶,禮部尚書、副將軍阿桂遣人賚檄赴老官屯催問,並命軍機大臣代作阿桂給緬之檄諭。其檄諭說:以往所許邊境民人與爾國交易,“俾裕爾生計,阜爾民人”,乃征戰不息,自去年十一月允爾“納款投誠”以來,至今未奉表送人。“爾貢表一日不至,內地貿易一日不通。”如不送還內地被留之人,萬一大皇帝複命本將軍率兵進剿,則爾將後悔無及。《清高宗實錄》卷854,頁14、15、16.
阿桂、彰寶遵奉帝旨,遣明白妥幹之奇兵營都司蘇爾相及明曉通事段彩霞,率路熟健兵二十名,於三十五年三月二十九日賚檄往赴老官屯。蘇爾相尚未抵緬之前,老官屯首領諾爾塔致書清副將軍阿桂,索取木邦、蠻暮,猛拱三土司,且有“不馴”之詞,並當蘇爾相到達時,將其拘留關押。阿桂、彰寶將此情上報,乾隆帝於五月二十二日看到這一奏折,極其憤怒,連下數諭,指責阿桂等辦理謬誤,諭令調派兵馬,準備突擊緬甸。
乾隆帝從兩方麵著手處理緬事。他命軍機大臣代擬副將軍阿桂給諾爾塔的檄諭一道,令其送回蘇爾相及其他扣留之人,“以全爾王子之禮信”,否則“自貽後悔”。同時,他又決定采取輕騎突擊之策。五月二十四日,當署雲貴總督彰寶奏請“即時進兵”時,他拒絕其議,下諭說:去年厚集兵力,所用皆八旗勁旅,奮勇直前,雖有新街一捷,而水土惡劣,“尚且不能成大功”。今瘴癘方盛,所留不過雲貴兵一萬餘名,“勢不及上年百分之一”,輕率前進,徒令士兵損傷,於事毫無裨益。他指示對策說:此時自宜處以鎮靜,嚴飭邊防,以防緬兵之潛謀侵軼,待冬天瘴退時,選派精銳兵丁二三千人,以勇將統領,“乘其不備,襲擊而進,掩殺賊眾,以申我威,雖於事無甚大益,亦庶幾稍紓憤懣。”②《清高宗實錄》卷859,頁24,30、31.
第二日,五月二十五日,他又連下兩道諭旨,宣布實行上述計策說:緬方之索取木邦、蠻暮等土司,扣押蘇爾相,出言不遜,其目的在於“自恃險遠,且深知我軍行拮據”,欲借此激我用兵,而彼得以逸待勞,坐乘便利,自不可墜其術中,應當示以鎮靜,嚴飭邊防,於冬季遣兵前往,乘其不備,“襲擊掩殺”,“剿戮其人,蹂躪其地”以稍“振我軍威”。②隨即遣派精幹侍衛官員三十員及猛將海蘭察,前往雲南,令阿桂、彰寶挑選精兵一千名,交海蘭察和總兵哈國興統領,又派總兵常保柱、提督長清各帶兵一千名策應,諭令他們務宜竭力剿殺,亦不可一味深入致不能退出,“務期驚擾賊匪”。
對於乾隆帝的這種做法,禮部尚書、副將軍、都統阿桂持有不同意見。阿桂自乾隆十三年以軍機處章京身份參與一征金川起,征準噶爾,討回部大、小和卓木,打壓烏什維吾爾民起義,出征緬甸,二十二年內轉戰大西北,出擊西南邊外,屢建功勳,確可算是智勇雙全的大帥。正是他,當清軍坐困於老官屯堅寨之下,麵臨“官軍損失大半”、“力不能支”將陷於全軍覆沒的絕境之時,他不顧皇上務必滅緬不許允降之嚴旨,不顧經略傅恒之反對,約集眾將定議談和收兵,使清軍得以安全出險回歸邊境。盡管為此遭到乾隆帝的多次無理指責,並被革去領侍衛內大臣、禮部尚書、都統之職,以內大臣革職留任辦副將軍之事,其子三等侍衛阿迪斯、藍翎侍衛阿彌達亦被株連革職,但他仍從大局出發,據理力爭,竭力阻止繼續用兵緬甸。
當緬方留下都司蘇爾相並致書阿桂索討木邦、蠻暮土司時,阿桂將蒲葉緬書原件存滇,僅呈漢譯文,“稱其詞語恭順”,後又奏述緬方情形說,就現在情事而論,緬軍不會侵擾邊境。此折遭到皇上嚴斥。他奉到帝之諭旨,挑選兵丁,乘冬襲緬,已做好於三十五年十一月初出兵的安排,此時,緬方諾爾塔遣人致書阿桂,請求“停止今歲進兵”,他立即飛奏。待諾爾塔第二次致書時,他便以“書中尚無不馴之詞”及進剿無益等理由,奏請“暫停攻擊”。乾隆帝雖很不滿,但亦隻好批示:“此是阿桂本意,汝既不願前往,自可暫行停止。”《清高宗實錄》卷871,頁30.從而避免了一次流血事件。
十二月,阿桂正式上奏,婉言不宜征緬應與其議和停戰。其奏說:
“(緬甸)畏懼天朝,故將楊重英等至今尚留養阿瓦城,且拘留蘇爾相,不送阿瓦,仍置之老官屯,此次複遣人來呈遞書信。看來(緬甸)料及事無底止,頗有悔心,且自禁止貿易以來,伊處必用之黃絲等物,價增十倍,現在上下莫不需止,而去歲亦頗有苦於兵革之狀。”③《清高宗實錄》卷875,頁9,9.
阿桂之上述敘述,雖不無巧妙地減低緬甸拘楊重英、蘇爾相之過,以緩解帝之憤怒,於事實有所出入,但其言緬甸不願繼續與清交戰這一基本論點,卻是十分正確的,是符合緬國實情的。如果這一建議能為朝廷采納,中緬之間就可立即恢複正常的、和平的友好關係,雙方就不至於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屯兵邊境,隨時都可引起大的爭執和戰爭。可惜,乾隆帝聽不進此議,反而嚴斥其欲圖“草率完事”,“所奏甚謬”,諭其“妥協辦理,明年大進”。③數月之後,乾隆帝又指責阿桂“喪盡天良”,“始終惟逞其小智”,“妄思罷役歸家”,而奪其官,貶為兵丁,“效力贖罪”。其子阿迪斯、阿彌達分別充軍廣西右江鎮與廣東雷瓊鎮。《清高宗實錄》卷884,頁11、12、13、14.
乾隆帝命理藩院尚書溫福前往雲南,署理副將軍事務。他對緬甸的方針是輕師前襲,這在他於三十六年五月初五日革阿桂職任用溫福的諭旨中,講得非常清楚。他說:
“(緬甸)凶頑詭詐,恃其有險可憑,兼之水土惡劣,我將士深入非宜,意在激我用兵,彼得坐乘其利,故斷不可墜其術中。即以征調饋運而計,方今帑藏充盈,八旗又多勁旅,用非不贍,力非不給,無難大圖集事。第因辦理軍務以後,馬騾不及生,並不欲以轉輸執役之勞,屢煩我內地民力,前降諭旨甚明,實深悉其事,為天時地利所限,非可拂逆而行,所謂止乎其所不得不止。……(但緬不歸擄掠之人,拘留蘇爾相)其罪惡實甚,若竟置之不問,則與唾麵自幹何異。國家當全盛之時,顧聽幺麽之鴟張自恣,不為控製,威令安在?因議用偏師襲擊,積以歲年,使(緬甸)不得休息,以疲其力,此亦事之所不可少,而理之斷不能已者。”《清高宗實錄》卷884,頁12.
此諭及前引諭旨表明,乾隆帝此時已正確地認識到無法征服緬甸,不能大舉進攻緬甸,“天時地利所限”,不可拂逆而行。但是,四次攻緬失敗,羞慚難堪,憤懣難平,而緬又扣俘民,拘來使,欺人太甚,故明知不能滅緬,亦要派遣少數軍隊歲歲進襲,以疲其力,略以抒悶。當然,這樣做,對雙方都是有害無利的,適值金川之戰又起,大學士、四川總督阿爾泰調度無方,節節失利,乾隆帝於三十六年九月十一日下諭,“暫停襲擊”緬甸,調溫福和參讚大臣伍岱,領軍營之全部滿兵和綠旗精兵一千餘名,前往四川,征剿大、小金川。偏師襲擊之事由此停止。
二、“審時度勢”議和許貢通商。
乾隆四十二年正月十七日,乾隆帝下了一道十分重要的諭旨,專談對緬甸之事的方針、政策和措施,摘錄如下:
“緬甸自撤兵以來,已經八載,每歲沿邊派人駐守,究屬不成事體。而其地水土惡劣,朕意又不欲用兵,惟嚴令各關隘絕其貿易,稍足使之畏懼耳。但向來雖有禁遏之名,仍恐具文塞責,徒爾因循歲月,總未能完此事之局。原擬令阿桂為雲貴總督,前往經理邊務,其事庶可早竣。茲據圖思德奏:聞得緬酋懵駁已死,其子贅角牙襲職。前據該處頭目得魯蘊具稟鎮將等稱,情願送還內地之人,輸誠納貢,懇請開關。隨遣諭來人先回,俟其到關再定。今據張鳳街辦事之騰越州知州薑楷稟稱,派送孟矣等出口之擺夷南多木比等回關,據稱孟矣等至老官屯,向該頭目綻拉機稱揚大皇帝威德嚴重,及地方廣大富庶光景,該頭目甚為感畏。孟矣等即日登舟赴阿瓦。聞得魯蘊現在阿瓦料理貢物,並將蘇爾相、多朝相接往阿瓦,要同楊重英俱從天馬關送還內地,並欲親自到關,叩懇納貢等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