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帝得知楊應琚患痰症,於十一月初八日下諭,調兩廣總督楊廷璋往滇代治軍務,賜楊應琚以“素有神驗”之內府所製十香返魂丹、活絡丹及荷包六個,讓楊“加意調攝,以冀速痊”,“慰朕眷念至意”,並以其“老年病體”,需人侍奉,遣其次子寶慶府知府楊重穀速往永昌看視。不久又派大學士傅恒之子多羅額駙、乾清門侍衛福靈安帶禦醫李彭年往治楊病,並命楊應琚之長子江蘇按察使楊重英馳驛迅往永昌,“省視伊父”,為監軍,“襄助一切事務”。盡管乾隆帝此時對楊應琚還算信任,但他已開始有所懷疑,欲圖直接了解全麵軍情,故特諭福靈安“馳往軍前,詳悉體察”,如能短期成功,即“同往統兵征剿”,若很難籌辦,即“據實詳悉入奏”,以便“得知徼外確情,以定進止”。《清高宗實錄》卷772,頁13、15、18、19、21,卷773,頁10,卷778,頁1、2;《聖武記》卷6,《乾隆征緬甸記上》;《清史稿》卷327,《楊應琚傳》。
楊應琚不久病愈,調集士卒一萬四千餘名,令諸軍出擊。十一月,提督李時升令永北鎮總兵朱侖出鐵壁關,攻楞木,欲進擊蠻暮,收複新街;命永順鎮總兵烏爾登額帶兵至宛頂,以攻木邦。朱侖於楞木失利。緬軍分路進入,從三十一年十一月至第二年三月,先後攻下銅壁關,入萬仞關,焚掠盞達、戶撤、隴川等地,攻占猛卯等處,於萬仞關、銅壁關、猛卯幾次擊敗清兵,擊殺清遊擊馬成龍、班第、毛大經和都司徐斌、守備高乾等將弁。官兵傷亡,內附土司被掠,蠻暮等新附土司被占。如此重大失敗,楊應琚卻視而不見,反而幾次奏報大捷,聲稱擊殺緬兵上萬。
盡管楊應琚偽報戰功,但他心裏也很清楚,緬軍勢強,難以征服,不早想良策,恐其長據內附土司地區,事態擴大,無法掩人耳目,將被皇上察覺,招致重懲。因此,他想以“允降”來結局,於三十一年十二月底,會同雲南巡撫湯聘、提督李時升上奏說:緬甸“自楞木潰敗,大兵複乘勢追剿,二次共殺賊六千餘人。當有伊領兵頭目莽聶眇遮來營,懇請罷兵歸順,並呈獻金鐲、紅呢、花布等物。”不久,緬兵二三萬來掠,我軍於十二月初六至十六日,先後殺敵三千餘人,“計前後剿殺,已幾及萬人”。查緬甸係邊南大國,密箐崇山,阻江為險,水土惡劣,瘴癘時行,“若欲直搗巢穴”,恐曠日持久,得不償失。“如猛毒(即懵駁)果傾心凜懼,願效臣服,似可宥其前愆,酌與自新之路”。《清高宗實錄》卷776,頁10、11.
過了幾天,三十二年正月初,楊應琚三人又奏:“緬酋猛毒之弟卜坑,及領兵頭目莽聶眇遮,屢赴軍營乞降。據稱,前因蠻暮及各土司,近年貢獻逾期,率眾索取,原非抗拒大兵,今屢被懲創,情願息兵歸順。至蠻暮、新街等處,實係夷人資生之路,並懇賞給貿易。”《清高宗實錄》卷777,頁14.
這兩道奏請罷兵允降的奏疏,分別於三十二年正月初十、二十四日送至大內。照說,乾隆帝應該認真考慮一個十分嚴肅、至關重大的問題:為什麽過去再三懇請出兵征服緬甸的大學士、雲貴總督楊應琚,突然變成了另一個人,來了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彎,竟然帶領巡撫、提督,聯名奏請收兵允降?須知,在未全殲敵兵、緬甸國王沒有表示悔過的具體行動和親身入貢求降的條件下,就要求撤兵,顯然是極其錯誤的,甚至可以說是在捉弄皇上。既然沒有達到征服緬甸的目的就往後撤,那麽,當初何必廣調兵馬,勞師動眾,遠道征剿?如此出爾反爾,誘哄聖上,牽著皇帝原地打轉,簡直是犯了欺君大罪。楊應琚遨遊宦海數十年,深蒙皇恩,應該熟知願為英君的乾隆帝之性格,要讓這位一向自詡乾綱獨斷、天縱英武之明主,如此稀裏糊塗地撤回大軍,撲滅因被楊慫恿而產生的臣服緬甸的願望,恐會惹得龍顏大怒,使自己禍生不測。為什麽楊應琚要冒將被定上欺君大罪、抄家處死的危險,奏請收兵允降?難道這不是最明顯不過地說明了戰事不利、征緬失誤嗎!
設若乾隆帝從這個角度考慮楊應琚三人的奏疏,冷靜分析敵情(軍力、士氣、人心、地形等)和戰局,認真檢討發兵征服緬甸之舉是否得當,如有謬誤,及早收手,那麽,他就會作出正確的結論,撤兵議和。但是,此時的乾隆帝,已陶醉於執政三十一年的“文治武功”之中。在不到五年的時間,他兩次用兵準部,收服回部,每次實際上隻用了幾千、萬餘名士卒,就實現了七十年內皇祖、皇父的夙願,洗雪了雍正帝時清軍大敗於和通泊的奇恥大辱,拓疆二萬餘裏,威震海外。三十年內,他蠲賦萬萬,又普免天下錢糧、漕糧各一次,國內百業興旺,人丁激增,國庫充盈。此時,他正因為未能正確對待“全盛之時”,而不像早年那樣小心翼翼,深思熟慮,傾聽臣言,顧全大局,講求實效,以致在處理重大軍政問題時,常常缺乏理智,感情衝動,無根據地好大喜功,因此,既在前一階段輕信楊應琚狂言,派遣軍隊,欲圖臣服邊外大國緬甸,又在此時楊應琚認輸允降欲補其過時,堅持錯誤,發動更大規模的進攻。
乾隆帝從三十二年正月初十日閱讀楊應琚三人聯名上的奏折起,到三月二十九日的兩個半月裏,連續下達二十五道諭旨,有時一日連降三諭。這些諭旨,集中講了三個問題。第一,緬役之興,在於楊應琚的胡言亂語,貪功開釁,使帝誤信其言。上諭說:
“從前辦理緬匪之初,原因莽匪召散竄入彼處,向其索取,若緬酋將召散獻出,原無事多求”。“楊應琚到滇後,莽匪業已剿平,不過經理疆界,搜捕逸賊諸務。嗣因莽匪召散,逃入緬甸,楊應琚行文向彼索取,並奏稱如彼不將逆酋擒獻,即興問罪之師。朕以緬甸僻在荒陬,從未敢侵犯內地,其事亦不值窮兵勒遠。旋據奏木邦、蠻暮相率投誠,朕以楊應琚久任封疆,曆練有素,必非輕率喜事者比,諭令酌審情形,以定進止。……乃該督即親往永昌受降,且雲機有可乘,不難籌辦。朕謂該督必已操成算於胸中,自然相機妥辦,方嘉其實心體國,勇往任事,隨即加以獎諭,並望其迅奏朕功,以膺懋賞。”《清高宗實錄》卷777,頁19,卷780,頁3.
第二,痛斥庸督飾敗為勝,膽怯畏敵,對其嚴厲懲處。乾隆帝開始是從楊應琚等人捷報中的漏洞、矛盾發現問題的。三十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的諭旨,對楊應琚等人奏報的軍情,提出了一係列的疑點和質問:楊應琚已調集士兵一萬四千餘人,“兵力不為不盛”,乃伊等自新街一戰,即退回楞木,而兩次所報交兵之地,又止稱銅壁關、鐵壁關以外,按圖而計,楞木已在新街之內,兩關則並在我界內,“該督所奏屢次殺賊萬餘,究在何地?”則其所謂得勝,“仍不過綠營虛誇粉飾惡習”。進攻蠻暮、新街的緬軍不過二萬,如已擊殺萬餘,“則已去其大半”,緬軍“寧不膽落奔逃,尚敢擁眾相拒”,“則前後奏報之不足信,益顯然矣。”提督李時升駐守何處,“何未聞其親曆行陣督率進兵”?總兵華封、劉德成又在何處?何以隻令總兵朱侖、烏勒登額分兵守剿?《清高宗實錄》卷777,頁20―22.
楊應琚還厚顏奏辯,聲稱“節次所報殺賊幾及萬人,均經臣差人查核,又經李時升就近查明,實係確情”。乾隆帝在此段上批示:“此即欺罔之一端”。③《清高宗實錄》卷779,頁3,1、2.他又在三十二年二月十六日的諭旨中指出:“楊應琚等節次奏報,捏飾謬妄,種種未協,已屢降旨嚴飭矣”。今按圖校閱,其中“舛謬不符之處,不一而足”。上年九月,趙宏榜駐新街,遇敵即退回鐵壁關內,丟棄蠻暮、新街,十一月楞古之戰後,兵退駐銅壁、鐵壁二關以內,此後未曾出關交鋒,“何以能殺賊多至萬餘”,“則其荒唐不足信,更不待言矣”。③。
不久,侍衛福靈安遵奉帝旨查明軍情後奏稱:“楊應琚前此所奏緬匪乞降,及隴川打仗,殺賊萬餘之處,悉屬虛妄”,趙宏榜從新街失事後,即逃回鐵壁關,朱侖楞木一戰,即退回一站,並為緬人所欺,“信其乞降”,將兵丁撤退,以致緬兵從各隘口“竄入我境”。《清高宗實錄》卷781,頁19、20.
雲南布政使錢度在奉帝嚴令“據實陳奏”否則加罪的諭旨後,亦揭露前奏捷訊的虛偽,並簡述用兵失敗的經過說:楊應琚辦理緬事,係先因騰越副將趙宏榜稟稱蠻暮土司投誠,我兵已駐新街,遂以為“機有可乘”,調兵三千六百名,即令趙先往受降。迨楊行至漾濞,接到趙的告急文書,始知新街已失,才加調各營官兵。十一月緬兵由萬仞關小路進入永順,焚燒盞達、戶臘撒,“將銅壁官兵衝散”,斬殺遊擊馬成龍,焚燒隴川。十二月底,官兵陸續到齊,“又誤聽該匪投誠之詐,未經還擊”,致緬軍“伺懈”,於正月初進入猛卯,占據木邦。滇省綠旗兵,除昭通、東川、開化、曲潯四鎮“尚敢與賊對仗,餘皆退縮不前”,李時升、朱侖“俱未親臨行陣,混報斬獲”,楊應琚“馭下姑息”,不察虛實,“實屬欺罔”。《清高宗實錄》卷781,頁8、9、10.
乾隆帝大怒,先後下諭,革楊應琚大學士、雲貴總督職,逮捕入都,轉押熱河避暑山莊,廷訊後,勒令自盡,“暴其罪於天下”,革其次子寶慶知府楊重穀職,並以其笞人至死罪處斬;提督李時升,總兵朱侖、劉德成、烏爾登額等將,亦相繼逮治論死。《清高宗實錄》卷780,頁8、16,卷781,頁3,卷782,頁1、2、3、11、12,卷791,頁12;《嘯亭雜錄》卷5,《緬甸歸誠本末》;《清史稿》卷327,《楊應琚傳》。
第三,一錯再錯,繼續征緬。乾隆帝對楊應琚的奏請收兵允降,特別不滿,多次下諭斥責,以此作為楊欺君誤國的大罪,宣布必須堅持用兵,征服緬甸,不得中止。他諭告如此做的理由有二:一是保護歸附的土司和占據已附的地區。他說:蠻暮、新街等處,“既已納降,並遵定製發,即成內地版圖”,“皆為中國版宇”,“兩處降附之人,即同內地人民”,“自當加意保護”,木邦、整欠、整賣等處,“前此懇求內附,並請我兵保護”,焉能還與緬甸,聽其欺淩!二是王命難違,帝威無比。乾隆帝嚴厲訓斥楊之允降,是“視受降如兒戲,何以靖遠夷而尊國體!”歸還已附之地,並未製勝克捷,“遽思歇手”,“將就了局”,“尚複成何事體”!他非常驕傲又十分自信地宣稱:“朕辦理庶務,從不肯稍任顢頇完事,況用兵邊徼乎。試思我大清國全盛之勢,何事不可為?”“至緬匪侵擾內地,則必當殲渠掃穴,以申國威,豈可遽爾中止?且我國家正當全盛之時,準夷、回部,悉皆底定,何有此區區緬甸而不加翦滅乎?而楊應琚竟思就事完事,實為大謬。”《清高宗實錄》卷777,頁16、20、24,卷780,頁7,卷781,頁3.
就這樣,英明的乾隆皇帝由於驕傲輕敵,盲目的好大喜功,一錯再錯,受到了更大的挫折,敗得更慘。
第二節輕敵冒進將軍明瑞敗死小猛育。
一、萬歲妄圖滅緬栽下兵敗禍根。
乾隆三十二年三月初一日,乾隆帝下諭,授明瑞為雲貴總督,經理征緬軍務,又連續調遣官兵,撥發帑銀,準備大舉征緬。
對於此次進軍的目的和要求,乾隆帝在兩道諭旨中講得十分明確。七月初九日,他諭告軍機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