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整四個小時的激戰,中國軍隊終於取得鞍山戰役的完全勝利,除了俄軍一個連隊突出重圍向南潰退外,其餘全部人馬都被中國軍隊包圍殲滅。
三萬兩千人的俄國重兵集團,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一個師團,一個獨立混成旅團,五個炮兵大隊,兩個騎兵團,一個工兵營,還有若幹運輸部隊,情報組織,全部在鞍山城內外完成了自己的軍事使命。
栗雲龍派出了騎兵部隊繼續追趕殘餘潰退的俄軍部隊,出鞍山城南三十裏,將敵人的殘兵敗將二百一十人全部包圍殲滅,最終將鞍山戰役劃上了圓滿的句號。
毫無疑問,鞍山戰役是短暫而激烈的。中國軍隊運用超前的戰術,決死的精神,無敵的勇氣,終於取得了最理想的戰術目標。
用一個小時的時間,中國新軍各部隊完成了對戰場的簡單清掃任務。
此次戰鬥,在敵我兵力相當,武器裝備落後,完全沒有坦克等先進武器突擊協助的情況下,中國軍隊能夠取得這樣的戰果,確實不易。
最終的統計結果,論證了這次戰役的艱巨性。
俄軍的部隊:
一, 兵員:步兵兩萬六千八百人,騎兵,四千餘人,炮兵,一千五百餘人,工兵等一千餘。統共兵員三萬兩千六百零五人。
二, 槍支彈藥:步槍兩萬五千四百七十七枝,機槍類,輕機槍五百三十九挺,重機槍二百八十九挺,手槍九百三十枝,騎兵戰刀四千四百把,口徑在一百毫米以上的野戰巨炮六十一門,中型加農炮二百門,小型山炮等二百三十門。
三, 優越條件:部隊都經過了至少兩年以上的訓練,戰術技能優秀,射擊水平高超,單兵作戰素質優良,又因為是防禦戰鬥,擁有相關的戰壕,哨所,堡壘,一些永久性的工事,炮兵的射擊諸元經過了充分認證,不需要特別調整。白天作戰,目標觀察清楚,是為天時,防禦陣地完善,是為地利,內部官兵作戰意誌也很堅決,都知道戰役事關重大,很努力,是為人和。總之,俄軍確實擁有將鞍山戰役演繹成一個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那樣經典的戰役的條件。
四, 指揮:俄軍指揮官是優秀的的陸軍指揮員康得拉欽科中將,此人富有作戰經驗,理論基礎豐厚,是當時俄國最優秀的陸軍指揮官,聰明能幹,英勇果斷。能及時調整戰術思想,聯係部隊。能凝聚人心,集中兵力。
五, 其他條件:俄軍身材高大,孔武有力,單位作戰能力明顯強於中國軍隊,尤其是在白刃格鬥中,占據可觀的優勢。
中國軍隊:
一, 兵員:一萬四千名經過了三個月作戰及短期培訓的軍隊,(在前兩次外圍作戰消耗若幹)號稱精銳,其實和俄軍比較而言,簡直是新兵蛋子。兩萬新部隊,即預備一師團和預備二師團,都是民兵剛剛升格為野戰軍的,連武器也是剛配發完畢,士兵的射擊訓練隻能達到會開槍,知道壓子彈,學會瞄準的最基本操作,知道一些衝鋒滲透等攻擊的要領。德國人組成的海外雇傭軍人數不多,而且和整個部隊的指揮聯絡上存在一定困難,滿清政府留在這裏的四千多名官軍更是殘兵敗將,膽戰心驚,畏縮不前,要不是擊斃了他們的指揮官,以機槍和督戰隊來生死攸關威脅,他們說不定就會轉身而逃。較真的說,中國軍隊的主力有,第一師團一萬四千人,德國人組成的獨立旅團三千人,總共一萬八千人。全部的人馬合起來,四萬一千人。
二, 槍支:步槍三萬七千五百枝,機槍類,輕型機槍三百九十三挺,重型機槍一百六十七挺,手槍四百多把,騎兵戰刀三千一百。大炮類,口徑在一百毫米以上的巨炮有二十一門,中型加農炮一百一十門,小型山炮一百六十門。不僅在數量上中國軍隊的武器裝備不如俄軍,就是在彈藥樹木上,更是相差懸殊。中國軍隊的野戰炮彈全部來自於繳獲,所以,彈藥數量不多,僅僅是俄軍彈藥儲備量的五分之一。
中俄兩軍在鞍山城內外的實力對比,基本上屬於旗鼓相當的層麵,中國軍隊在人數上略占優勢,比俄軍多了八千人,可是,訓練和裝備遠不如俄軍。如果以俄軍的情況作為參照,倘若俄軍在百分製下的實力指數為五十分的話,中國軍隊的實力是這樣的,人數,六十分,訓練,二十分,步兵重裝備三十分,大炮數目三十三分,炮彈預備十分,單兵作戰素質二十五分,地理條件三十分。部隊的合成與統一,三十五分。部隊的機動性能相當。
總之,如果簡單來看,雙方實力相當,如果以稍微複雜一些的統計資料和標準來核實,我們可以發現,中國軍隊實際上比俄軍要差許多。實力相當於俄軍的六成半。
但是,結果很明顯,中國軍隊完勝!
戰鬥的最後結果是:俄軍三萬兩千六百零五人被全部殲滅,其中,被擊斃者九千人,受傷被俘者六千七百多人,失蹤七百多人,主動投降者一萬六千三百餘人。
在其他方麵,俄軍的物資儲備全部被中國軍隊繳獲,兩個騎兵團的四千餘匹戰馬,一切軍事裝備,彈藥等等,都成為中方的戰利品。很多大炮的炮彈還有三個基數!
可以說,俄軍的一半兵力是在中國軍隊的沉重打擊下精神崩潰主動投降的,或者說是被追趕得無路可逃被迫投降的。在鞍山城內的俄軍大部分,看到大勢已去,喪失了鬥誌,而城南的俄軍則是被洶湧澎湃蜂擁而來的中國軍隊嚇破了膽。指揮體係陷於混亂。根本不知道自己還擁有雄厚勢力的情況下(戰鬥減員隻有五分之一)亂七八糟地分成小股投降了。
中國軍隊的損失也相當不小,具體的統計在幾天以後才出來。
兵員損失:受傷三千二百人,陣亡九千八百人,合計一萬四千人。相當於部隊總數的三分之一。其中,第一師團損失六千九百人,預備一師團損失兩千人,預備二師團損失一千八百人,德國人組成的獨立旅團損失兩千七百人。滿清正規部隊的奉天獨立旅損失五百餘人。
當然,在這些損失中,負傷者有四分之三是輕傷,後來很快就恢複了健康再次參加了戰鬥。在那時的醫療條件下,多數重傷者是難以逃過死亡的劫難的。
中國軍隊能在劣勢條件下取得這樣的戰果,最關鍵的是指揮問題,尤其是對炮兵的集中使用,迅速地撕開了俄軍的中央正麵主陣地,將俄軍陣勢一分為二,切割開來攻擊,還以精銳部隊直衝鞍山城內,威脅著俄軍的核心陣地,總指揮部的安全,從而一舉打亂了俄軍的防禦計劃體係。造成了他們極大的混亂。
俄國的陸戰之王,著名的康得拉欽科中將在劇烈的傷痛折磨下,於第三天中午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