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從
百塔寺,我以前曾數次遊訪過。這些年來,百塔寺比起其他寺院那日新月異的增建和修葺來說,變化可謂太小了。不大的院子坐東向西,3間不夠間口的僧房,小小的院子正中有3間與民房無異的大殿,大殿東側那排僧房之間有個夾道,夾道北邊有孔小門可入東北側小院,小院內兩間小瓦房是僧舍與灶房。在西邊那巨大的古銀樹的映襯下,樹下小房愈顯小巧,小巧的房舍襯托出那參天古銀杏的高大,寺院自然無意,但客觀上倒是確實反映出它的特色來。
百塔寺,位於王莊鄉天子峪口,古時此穀稱梗梓穀,入穀近10裏,穀內有至相寺(亦稱國清寺),隋時,百塔寺為至相道場。由此而論,百塔寺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刹。
百塔寺不隻曆史悠久,而且知名度頗高,隋唐時此地是三階教信行和尚的塔院,所以是三階教的祖庭之地。此寺創建於何年,今說法不一。一種觀點認為此寺創建於隋開皇十四年(594),一種認為應是唐大曆六年(771)創建,如前邊所說“隋至相道場”成立,則此寺創建隋開皇十四年(594)應該無疑。唐大曆六年(771),該寺改名百塔寺,至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為興教院。由此可知,百塔寺為終南山創建最早的佛寺之一。
信行和尚(540—594)為三階教創始人,他是魏郡人(今河南安陽),出家後廣涉佛經,四處周遊,禮塔拜佛,廣見多識,以後住法藏寺,受具足戒。他信奉頭陀苦行,並以身行之。隋開皇年初被召入京,住化度寺。隋開皇十四年(594)正月四日寂滅,後葬於終南山天子峪口,並樹塔立碑,此即信行塔院之始。後僧人仰慕信行和尚,圓寂後都葬於塔之左右,這樣年複一年,青塔林立,蔚為大觀,故以後寺院名為百塔寺。隋時為至相道場,宋太平興國三年(987)改為興教院。百塔寺不隻是三階教的祖庭,而且是華嚴宗大師弘法講經之地。唐朝初期,華嚴宗祖師杜順和尚曾住此寺,此間華嚴宗二祖智儼隨法順來到此寺,世稱智儼為至相大師,其著作在華嚴宗有重要地位的智正法師,在此住寺達28年,著有《華嚴疏》十卷。
為什麽寺以後又改名“百塔寺”,《陝西通誌》曰:“本唐信行塔院,大曆間僧慕信行者皆雯於塔之左右,故名百塔。”明趙嶇函在《遊城南》一書中,記述他遊百塔寺時曰:“又東南五裏為百塔寺,本信行禪師塔院,山畔,唐裴行儉妻庫狄氏葬塔尚存,係小塔。《記》所謂‘累累相比,謂之百塔’者,今止存三、五而已,殿前石幢經無可書,殊絕。”明趙嶇函文中所引《記》所謂“累累相比,謂之百塔”中的《記》,指宋張禮所著《遊城南記》,就是說宋代張禮遊百塔寺時,百塔寺還有累累百塔,趙嶇函遊時,百塔寺內已隻有三五座塔了。
原百塔寺保存有不少碑石,許多碑石都可以佐證百塔寺的曆史,比如化度寺僧海禪師方墳誌碑文就是如此。此碑為顯慶四年(659)二月正書,按《陝西通誌》曰:“僧海禪師,俗姓劉,綏州上縣人。永徽五年(654)卒,禪眾於信行禪師所起方墳,石原存城南百塔寺”,今佚。僧海禪師即“禪眾於信行禪師所起方墳”,說明在僧海禪師圓寂的永徽五年(654)之前,百塔寺已有不少靈骨塔,此說對百塔寺創建於大曆六年(771)是一個有力的批駁。在公元654年之前,百塔寺已眾塔累累了,怎麽又能說這時寺院還未創建呢?另據華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曰:“奉陪信行禪師□□靈塔”,此碑文是貞觀五年(631)十一月李伯樂製文、歐陽洵正文,此碑的存在又一次證明了百塔寺創建於隋當是無疑的。
解放後,寺周圍挖土蓋房不斷發現僧人墓葬及寺塔遺跡。據一些群眾說,瓦窯推土時,曾發現銅製法器等物,這些發現都是昔日寺院曆史的有力佐證。
據新修《長安縣誌》載,今寺尚存一些石碑,有《華度寺邕禪師舍利塔銘》(重刻)、唐貞觀五年(1631)《百塔寺信行禪師塔銘》、唐總章三年(670)《道安禪師塔銘》《光明寺慧之法師塔銘》、唐開元二十一年(733)《比丘尼堅行禪師塔銘》,唐大和六年(832)《百塔寺尊勝陀羅尼經幢》等遺物。
世事滄桑,昔日之百塔寺,已夷為平地,塔群寺院,蕩然無存。堪稱奇跡的倒是當年寺院的一棵銀杏,曆經兵荒馬亂,狂風暴雨,雷電冰雹,旱澇災害,年代愈久遠,倒是愈顯茂盛、健旺。數十裏高處亦可望見,樹形酷似綠色華蓋,走近仰視,隻覺樹長人縮,樹冠其大不下100多步,根深葉茂,竟無一股枯死枝椏,樹身如通天巨柱,聳人雲端。據實測,此樹高約20多米,10餘人勾起手方能繞樹一周。據村人談,由於此樹根深莫測,天旱雨澇都無礙於它,民國18年(1929)天大旱,周圍井泉盡幹,樹皮被剝食盡枯,惟有此樹,卻樹葉翠綠如碧玉,微風吹過,玉露如雨滴灑淋而下,堪稱奇跡。
1998年百年未有之大旱,渠幹涸,秋季絕收。然此銀杏卻白果累累,其果實之多令人吃驚。一次,該寺一比丘尼去縣委大院談到關於寺院管理之事時說,該銀杏樹因果實壓墜,有一如檁粗之股竟被壓折……被一群眾拉回家去……可見其生命力之健旺。
人們傳說唐僧取經曾在此樹上拴馬,寺院南的山坡上至今留有當年唐僧取經經過人稱“神仙路”的小徑。唐玄奘西天取經從長安什麽地方出發,途經什麽路徑西去,至今尚是一個謎。前些時候,長安作者肖新聲曾於報紙發表《唐僧取經啟始站尋跡》一文,進行探討,提出了一條線索,認為出發於距長安興隆鄉政府約半公裏的大興國寺(俗稱甘河寺)。其理由是《西遊記》上說“唐僧取經從瓦碴塔出發”,大興國寺西邊確確實實有一個瓦碴塔,沒用一磚一木,高數丈,1949年,那一堆瓦碴還在。人所共知《西遊記》乃神話故事,史料不能以此為據。但雖係神話,畢竟是寫唐僧玄奘取經的,也不能無一點現實依據。據筆者這次對終南山佛寺調查,沿終南山一線以百塔寺為界,覓東而去至藍田尚未發現沿終南山下佛寺有關於唐僧取經之傳說,然從百塔寺向西長安、戶縣、周至沿山卻不乏關於唐僧取經的傳說,這不能不為我們提供一點啟示:唐玄奘取經是否就是覓著這條線西去的。在周至黑鳳嶺黑山寺,亦有玄奘取經經過此地之傳說。今黑鳳嶺下,尚有黑風洞,傳說是唐僧丟掉伽裟的地方,而這一帶又恰巧與唐僧取經路線相合,是不是從甘河瓦碴塔出發,經百塔寺西去沿戶縣、周至終南山根至寶雞再西去的呢?
以寺附事,拋磚引玉,以供專家研討。
詠寺詩選
百塔寺
明·趙嶇函
遙望百塔寺,寺邊塔累累。
下有敷榮草,上有紛披枝。
借問此下人,長臥亦何其?
心結如金石,骨化隨塵灰。
慧譯廣無外,圓光照地垂。
色身寧有極,生願為芻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