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4章 河神(3)

  《唐逸史》中雲:有一個姓李的主簿,偕新婚妻子遊華山,謁華嶽神金天王廟時,李主簿妻剛剛拜神時,忽然昏死過去,唯心頭還有一點微熱。李乃將妻子送往華陰縣裏急救。縣宰讓他去請葉法善仙師,作法醫治。仙師被請來後連焚三符,李妻方才醒來,並說她昏死以後的經曆。她說,在廟內拜第一拜時,聽得金天王說“好夫人”,第二拜時,便聽他說“留取”,遂被王之左右扶入內院。三日後,王之親友大集,慶賀王得夫人。忽聞敲門,門衛來報王,王雲:“何不趕走?”其實,這是仙師的第一符到了。一會兒,門外喧鬧起來,門者數人,來向王耳語。王雲:“暫且打發他們走。”這是仙師的第二符,比第一符厲害。不一會兒,忽有赤龍飛入,正扼王喉,王僅能出聲說得:“放去。”左右遂送李妻回。仙師的第三符是朱符,正是所召之赤龍。

  《廣異集》中雲:唐景雲年間,有河南縣李某之妻王氏,以美著稱。一日,她的魂魄被華山神派來的神差捉走了,身死階側。李某悲哀萬分,適有一異人至,自言能救,乃連飛神符兩道,王氏遂蘇。李某千恩萬謝,以錢財為贈,異人不受而去。王氏醒後說:她初至華山見華山神時,華山神大悅,乃與其徒歡宴,慶得美人。宴畢,方欲與王氏入帳,忽一神乘黑雲至,雲太一令喚王夫人。華山神不慌不忙,說等會兒再送。過了一會兒,又一神乘赤雲至,大怒道:“太一問華山,何以隨便取生人婦?如不速送還,當有重罰!”華山神大恐,即命部下將王氏送還。

  《紀聞》中載:韓光祚攜家赴任途經華嶽廟時,下車謁廟,其愛妾暴死。光祚乃請巫救之。巫作法,愛妾果然活過來了。巫雲:“華山神喜歡這一女子,你到了桃林任上後,他還會把她取走的。”光祚至縣後請金匠為此妾鑄得一尊金身觀音像,而妾不知。五日後,妾又暴卒,半日始蘇。醒後說:華山神又率車騎來迎她,剛出門時,被一金僧攔住,華山神隻好將她留下,但言三日後還要來取。光祚知其故,又用千錢請人畫菩薩像。妾至期又死,死而又活,雲華山神又來迎取,未及將她搶入車中,二僧出現阻攔,華山神隻得將她放了,但又言三日後更取之。光祚又以千錢予金工,令再造一像,金工以此千錢去買金,遇見一人將要殺一豬,金工動了惻隱之心,遂以此千錢買了此豬放生,金佛像未能造成。到了第三日,此妾又死,死而又活,說華山神又來迎取,車騎極盛。但有二僧守門,華山神不得入門。忽然有一豪豬,體大如馬,直向華山神的車騎衝去,所向披靡,華山神隻得回去,並說,再也不敢來了。光祚不知何為豪豬,能幫此大忙。金工乃言用買金鑄佛像之錢買了豬放生的事。光祚乃言信佛。

  西嶽神還有好賭和受賄惡習,降風雨之災等邪惡行跡。

  德化縣令張某,家產富豪。任滿回京師長安,經過華山之北時遇一黃衣人,自稱是華山神的信使,從泰山領了一份名單準備回華山,交華山神處置。這份名單所列都是這一區域內將要死亡的人。張某欲求一觀。黃衣人將名單交給張某,張某一看,名單中第三人正是自己:“貪財好殺前德化縣令張某。”張某觀後大恐,向黃衣人求救。黃衣人雲:“昨天,金天王與南嶽賭錢,欠了南嶽一大筆賭債,南嶽正逼著他還,他還不起,很是窘迫。你去金天王廟中祭拜,許以厚利,金天王一定能幫你的忙。”張某如言照辦,華嶽神也果然幫了忙,請仙官劉綱寫了一道奏章,上奏天帝,請給張某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免於一死。天帝批了這道奏章。張某大喜。黃衣人前來賀祝,並請張某在向金天王還願時代他向金天王作個請求,換一個差事,幹信差太累,若能換成個看門的就好了。張某也允諾了。張某既得延命後,卻又舍不得錢了,遂決意食言。次日,黃衣人又來了,斥責張某食言,並說他已死到臨頭,而且再也無法挽回了,張某聽後,自知難免一死,乃作遺書,未滿半紙而死。(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十四引《搜神記》)又《廣異記》中雲:“博陵崔敏愨,性耿直,不懼鬼神,為華州刺史。華嶽祠旁有人,初夜聞廟中喧呼,及視,庭燎甚盛,兵數百人排列受勒,雲當與三郎迎婦。又曰:‘崔使君在州,勿妄飄風雲。皆雲不敢’。既出遂無所見。”要不是崔使君在此任上,就免不了“妄飄風雨”了。

  華嶽神為何有這麽多的“劣跡”傳說?宋人周密在《癸辛雜識》續集卷下雲:“五嶽惟西嶽極峻,直上四十五裏,遇無路處,皆挽鐵垣以上。有西嶽廟在山頂,望黃河,一衣帶水耳。”加之地鄰長安,遊人極盛。人們經登攀之勞,受風寒之氣,曆奇險之境,驚神魂而動心魄,往往致病。華嶽“收人魂”之說,或由此而來。婦人弱質,尤不堪折騰,加之對華山神的恐懼,當然更易得病,華山神“好女色”之說,即起於此。由於這些原因,對婦女產生了另一種心理壓力,因此,凡攀登華山的婦女們得病的也就多一些,“華山神好色”的故事也就產生並流傳開來。

  傳說歸傳說,華山神畢竟是國家祭祀的正牌神靈,而且還是大神,因此,他仍然負有保護地方的職責。《河東記》中載有:韋浦赴京師長安求官時,途中遇見一人也要西去,二人遂即同行。來到潼關旅店後,店主人之小兒忽然昏死。主人呼女巫二娘救治。二娘作法雲:“三郎至矣。傳語主人,此鬼客所祟,吾且錄之矣……”並言鬼客狀貌,韋浦方知鬼客便是與自己同行的那位。次日,韋浦見鬼客,鬼客雲:“某鬼客也,昨日之事,不敢複言,已見責於華嶽神君。巫者所雲三郎,即金天王也。”

  西嶽神除了“三郎”這一小名外,還有別的姓名。據《重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雲:“西方華山君神,姓浩,名鬱狩。西嶽華陰將軍,姓鄒,名尚。一雲華山君浩元倉。”所謂“西嶽華陰將軍”,乃華山之北的一屬山。又《五嶽真形圖》謂華山神名“善”,《恒嶽誌》又雲姓薑名。《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又雲姓善,名。《封神演義》九十九回中雲薑子牙“特敕封爾蔣雄為西嶽華山金天願聖大帝”。

  《曆代神仙通鑒》卷四雲,皋陶乃西嶽所化。皋陶是上古時期的主刑神。因西方為金,金主肅殺,故而謂皋陶乃西嶽之化身。

  陝北民間對西嶽的信仰主要是對“三聖母”和沉香的信仰,對西嶽本身倒是很少信仰。大概是因為西嶽的傳說給人們造成了錯誤認識,如,陝北民間有“背兒媳婦朝華山,出力不討好”的俗語,或許與傳說有關。但劉彥昌與三聖母的愛情故事和沉香的劈山救母卻深得陝北人民的喜愛,至今仍在民間傳說著。

  華嶽三聖母

  三聖母的傳說由來已久,早在唐代就有傳說。唐代戴君孚在《廣異記》中記載了這位仙女與一位書生的愛情故事。

  一位書生去京城應試,住進了關西的一家旅店。一位美人自稱是公主,帶著一群仆人們也住進了這家旅店。書生與美人一見鍾情,遂同居在一起。於是,公主帶著書生一起來到京城,並住進了廣廈大宅,貴盛無比。他們一起生活了七年,並生得兩男一女。有一天,公主忽然要為書生另娶新婦,並說:“我原本不是一般的女人,不能做你的長久妻子。”書生隻好另娶新婦,但與公主的舊情卻是難以割舍的,經常與公主偷偷幽會。

  書生的行蹤引起了妻子的懷疑,妻子將此情告訴了娘家人,娘家便派人跟蹤書生,在一所荒廢的宅院裏發現了這一秘密,於是,他們請來術士、作法書符以驅妖。

  公主責備書生泄露了秘密,決心與他訣別。書生感到十分委屈,也很難過,公主要與自己訣別了,還不知她叫什麽,住在哪裏,於是,懇求公主告訴她的秘密。公主念夫妻一場,便說:“我乃華嶽第三女也。”言畢即去,從此,二人再也沒有相見。

  這個故事很簡單,連那位書生的姓名都沒有交代,華嶽三娘的來曆也沒有說。經過曆代的增飾演義以後,形成了一個比較完美的神話故事,其情節為:

  玉皇大帝有一個外甥女,長得很美麗,人又善良,也很賢慧。王母娘娘讓這個外甥女住在西嶽華山的聖母宮裏。因她在姊妹裏排行老三,所以也叫她“華嶽三娘”,又稱做“華山三聖母”、“三聖公主”。她的二哥就是名震仙凡的二郎神楊戩。

  三聖母在華山過著連人間帝王都很羨慕的神仙日子,但她還不滿足現狀,向往著人間百姓的生活。她久居在神仙宮裏,看見那些上山來進香朝聖的男男女女,尤其是那一對對青年夫妻親昵地向她進香時的樣子,使她很是羨慕,勾起她久藏心中的思凡心願。但因神仙清規戒律的約束,她隻好將感情深深埋在心中。有一次,她與二哥聊天,說到人間生活的美好時,三娘不由得感歎了幾句,不料卻遭到了二哥的數落。三娘表麵上沒有表示什麽,不再言語了,但從此讓她堅定了思凡的心念。

  有一天,華嶽三娘獨自在廟中起舞吟唱,打發著孤獨寂寞的時光。忽然,一位年輕書生跨進了廟門。她急忙飛上蓮花寶座,化作一尊塑像。不料,在她慌亂之中將衣裙上的兩條飄帶掛在香案上了。

  進廟來的書生名叫劉彥昌,因進京趕考落第後於返鄉途中特意登臨華山遊覽。他進得大殿後抬頭瞻仰三娘神像,看見三娘神像是如此美麗動人,頓時生了愛慕之心。又見三娘的衣裙飄帶垂落在香案上,便取出筆墨,在上麵題寫起詩句來。劉彥昌題寫著,三娘看著。她一邊看著詩句,一邊看著劉彥昌,覺得劉彥昌是個才華橫溢,瀟灑俊俏的才子,不由得讓她怦然心動起來,這不正是自己的如意郎君嗎?蓮花台上的三娘已不由自主了。

  劉彥昌題完詩後,向三娘敬獻了香燭,又對著三娘神像凝視了良久後,悻悻下得山來趕路回家。路過蟒蕩山時,突然刮起了狂風,從草叢中躥出了一條幾丈長的大蟒,張著血盆大口向劉彥昌撲來。劉彥昌一個文弱書生,哪裏見過這等陣勢,大叫一聲“救命”,竟被嚇死過去。

  三娘在廟中已料知會有此事。劉彥昌的一聲大叫,三娘便有了感應,急忙取出鎮山法寶——寶蓮神燈,帶上親信侍女朝霞一同前往蟒蕩山營救劉彥昌。寶蓮神燈是神仙界裏有名的法寶,它的法力不亞於托塔李天王的玲瓏寶塔。蟒精正欲吃劉彥昌時,看見三娘手中提著寶蓮神燈趕來,便嚇得望風而逃。三娘用寶蓮神燈在劉彥昌的臉上一照,劉彥昌便醒了。二人對視著,默默無語。朝霞此時看出了三娘的心思,在她的撮合下,三娘與彥昌結成了夫妻。

  三娘與彥昌二人在華嶽廟中悄悄地住著,恩恩愛愛,如魚似水,過著人不知,鬼不覺的人神夫妻生活。半年以後,三月初三日王母娘娘的生日到了。天宮裏要舉行盛大的蟠桃會給王母娘娘祝壽。天上的各路神仙都要前往祝壽。華嶽三娘是王母的外甥女,那是非去不可的。不料,三娘已有孕數月,身子已顯露出來了,這怎麽能逃過王母的眼睛呢?為了隱瞞真情,她隻好稱病不能赴會。誰知有個多嘴的神仙卻把這事告訴給了二郎神。二郎神不聽則已,一聽後氣得哇哇亂叫。要找這個私嫁凡人,違犯天條的妹子和壞了妹子名聲的書呆子算賬。

  二郎神知道妹子不好惹,她有寶蓮燈在身邊,還有哪個神仙敢近她跟前。為了教訓妹子,二郎神便放出他的哮天神犬,將寶蓮燈偷了回來。然後,帶著天兵天將來到聖母宮,興師問罪。

  朝霞正在華嶽巡查,看見二郎神帶領天兵天將怒衝衝直奔而來,便急忙趕回宮中,向三娘報信。三娘四處尋找神燈不見,忽然想起哮天神犬來過宮中,已知是哥哥驅使此犬偷了神燈。三娘又知哥哥的狠毒心腸,如今沒了神燈,是無法保護丈夫了,便忍痛讓丈夫趕緊逃離躲藏。劉彥昌此時也沒了主意,從身上拿出一塊祖傳的沉香交給三娘,並說:日後生子可以“沉香”為名,揮灑著悲傷之淚與三娘告別了。

  二郎神闖入聖母宮後,與三娘打鬥起來。三娘敵他不過,被他擒住。二郎神因為沒有將劉彥昌抓住碎屍萬段,便怒衝衝地搬起華山將三娘壓在了華山底下的黑雲洞中。三娘在此洞中生下一子,取名“沉香”,讓朝霞將其送到丈夫劉彥昌那裏撫養。

  劉彥昌自從逃離華山以後在一個小山村裏以教書度日。見朝霞仙子給自己送來了兒子,真是悲喜交加,傷感萬分。朝霞向劉彥昌轉告三娘的囑托“望兒早日長成,速來華山救母”。交代完畢後,朝霞也入仙山訪道修煉去了。

  一轉眼,沉香已十來歲了,當他得知了母親的不幸遭遇後,便不辭而別,隻身一人上了華山。沉香在華山上四處尋找母親,可是,偌大的華山他到哪裏去找呢?他又何能知曉母親被壓在了華山之下的黑洞中呢?急得沉香在山上大哭起來。這哭聲驚動了從華山路過的霹靂大仙。大仙降下雲頭,來到沉香麵前問明了情由後說:“你母親三娘的事,我早就知道了,但你目前這樣是救不了你母親的,你非得學來驚天的本事,才能救你母出山。我看你是一個懂事而且大孝的好男兒,我就收你為徒。”沉香一聽,喜出望外,立即磕頭拜認了師父。

  沉香跟隨師父上了靈台山。經師父真傳,他學會了三韜六略,百般武藝,最得心應手的要數七十三變化。大仙又讓沉香采來金剛砂,投入煉丹爐中燒煉,經七七四十九天的熔煉,金剛砂被煉成了一柄金光閃閃的神斧。大仙將神斧往空中一拋,神斧馬上變成一條金龍在天空盤旋。大仙再用手一招,金龍呼嘯而下,又變成了神斧。沉香直看得目瞪口呆。大仙對他說:“你必須學會使用神斧,才能救出你母。”

  三年過去了,大仙將沉香叫到麵前說:“你的功力已成,下山救母去吧。”沉香灑淚拜別了師父,直奔華山而去。

  沉香來到華山,第一眼看見的就是二郎神廟,不禁火冒三丈,隻一斧,便將二郎神像打了個粉碎。這下可驚動了二郎神靈,從寢宮中走出,大聲喝道:“你這個不要命的小子是什麽人,膽敢搗毀我的神像。”沉香哈哈笑道:“你不認識我嗎?我是三聖公主的兒子,名叫沉香,也是你的外甥,今天特來找你這個凶狠惡毒的舅舅算賬來了。”說完,掄起大斧與二郎神殺將起來。

  這時,在深山修行的朝霞仙姑也趕來助戰。哮天犬正要向沉香撲去,被朝霞仙姑一腳踢下山去了。

  當年二郎神與孫悟空大戰時毫無畏懼之色,還略占一些上風才使孫悟空以七十二變化來逃避他,可今天與沉香交戰有些心慌手軟,漸漸有些招架不住了。於是,他祭起寶蓮神燈來,想將沉香鎮住,沉香一看二郎神祭起了神燈,便將神斧往空中一拋,神斧化作一條金龍,張著口將寶蓮燈叼去了。然後將龍尾一掃,把二郎神打翻在地,二郎神受此一驚,爬起身來,落荒而逃。

  沉香收了寶蓮燈交給朝霞,然後收了金龍,化為神斧,運起神力,掄起大斧,向華山劈去。隻聽轟隆轟隆幾聲天崩地裂的巨響後,蓮花峰被劈成了幾瓣,華嶽三娘從山底飛出蓮花瓣來。

  華嶽三娘看見英武孝義的兒子後,百感交集,喜淚滿麵。沉香下山將父親接上山來,一家人住在華嶽廟裏,夫妻母子大團圓。

  作為道教洞天福地的華山,至今仍然保留著華嶽三娘的遺跡。華山西峰俗稱蓮花峰,峰頂有一塊十餘丈長,卻被斷為三載的巨石。巨石旁插著一把重約三百餘斤的月牙鐵斧,斧柄上鑄有“仙家寶斧,七尺有五,賜予沉香,劈山救母”十六個字。傳說此斧就是沉香劈山救母時所用的神斧,又叫“開山斧”。這裏還有煉丹爐,沉香大哭的“孝子峰”以及後世相傳劉彥昌曾經住過的“劉璽台”等與傳說相關的遺跡。

  蓮花峰頂上的翠雲宮,相傳就是當年華嶽三娘居住的神廟聖母宮,內供華山三聖母及其子沉香。

  三聖母的傳說故事在戲劇、小說中均可見到,如宋代戲文《劉錫沉香太子》,雜劇《沉香太子劈華山》(已佚),元人《異聞總錄》,小說《寶蓮燈沉香出世》,寶卷《沉香太子全傳》,鼓詞《雌雄劍》,木魚歌《沉香太子》。到了近代,有幾十種劇目都曾排演了《寶蓮燈》、《劈山救母》、《沉香救母》等戲,在情節內容上雖有差異,但大體卻是如前所述。

  陝北民間對三聖母的信仰就是來源於戲劇秦腔《劈山救母》,在民間影響很大,流傳很廣。人們信仰三聖母是對她忠貞於愛情的矢誌不渝。

  馬神

  馬神,又稱馬王、馬祖、馬明王、水草馬明王、馬王爺等,陝北民間稱做“馬王爺”。

  馬神信仰與原始宗教有關。原始先民們把動物尊崇為神並加以崇拜是一種普遍現象。在我國古代眾神中,有許多動物神和由動物衍化而來的半人半動物的神靈。如《山海經》中所記載的許多神靈都與動物有關,而這些動物中又多以牛、馬、羊、豬等家畜為主。這些野生動物經人類馴化後成為家畜,與人類生活、生產發生了密切關係,成為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保證,人們感謝它們給人類帶來的好處,因此,將其神化,祈求它們給人類帶來永不枯竭的生活和生產資源。

  馬在最初是以它的血食來供人們充餓的,後來,逐漸顯示了它更多、更大的用處,如耕作、騎乘、運輸、征戰,馬竟然成了人們的“左膀右臂”,所以,在周代時期,周天子就規定了四時祭祀馬神的製度。《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三十四中雲:周製“以四時祭馬祖、先牧、馬社、馬步諸神”。春天祭馬祖,所謂馬祖,古人是指天駟星,即房星也。《孝經緯》說:“房為龍馬。”龍馬是古代傳說中的瑞馬、駿馬。古人認為房星是馬祖,“馬出明精,祖自天駟”,(見晉郭璞《馬讚》)春天是萬物發生的季節,所以,應當祭祀馬祖;夏天是萬物生長茂盛的季節,也是放牧最好的季節,所以要祭祀先牧。所謂先牧,就是“始教人以放牧者也”,秋天祭祀馬社神。所謂馬社,也就是“廄中之土示”。阜廄所在,必有神焉,“馬必須賴乎土神以安其處所。”所以,秋天正是馬匹入廄的時節,理當對馬社神祭祀,祈求馬廄土神保佑馬匹平安。但也有說法是,馬社神是“始乘馬者”,也就是說第一個騎馬的人。(見《周禮·夏官》)冬天要祭祀馬步神。所謂馬步神是“為災害馬者”,也就是能給馬帶來災害的神靈。人還有個頭疼腦熱的時候,馬會沒有得病的時候?所以,冬天“馬方在廄必存其神,使不為災”。就是祈求馬步神在廄中保佑馬匹。在古代,馬的用處遠遠大於豬羊,所以人們要祈禱諸神為助,保障馬的繁衍旺盛。

  隋、唐、宋、遼,曆代朝廷都有祭馬的製度。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在祭祀馬祖諸神時由太仆寺主持其儀。由於朝廷的提倡,祭馬神之俗很快在民間流行開來,所以,馬神廟在明朝時遍及全國各地。

  關於馬王爺還有另一個傳說,漢武帝時期的大臣金日□為馬王。金日□原來是匈奴的王太子,後來歸順了漢朝,成為專門為皇家養馬的官員。漢武帝見他養馬有方,便拜為馬監。後來又升遷至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漢昭帝即位後,金日□與霍光、桑弘羊一同受遺詔輔政,封為秺侯。由於金日□原來就是匈奴的王太子從小與馬打交道,是一位“馬專家”,來到漢朝後又專職養馬,經他馴育出的良馬更是不同凡響,所以後人將他奉為馬神、馬王。

  馬神的另一種說法是殷郊。他是殷紂王的兒子。說他生有三頭六臂,青麵獠牙,發似朱砂,臉有三目。手下兩員大將,一名馬善,一名溫良,這二位將軍也都是三隻眼睛,二將合稱為“馬善溫良”,殷郊被附會為馬神或許與此有關,因為各地馬王廟裏的馬神像與此相似,多為紅麵多須,武將打扮,凶猛威武,長有四臂,手執刀槍劍錘,身披鎧甲,長有三目,一目豎立額際,這正是民間“馬王爺三隻眼”的說法。從星體衍化來看,那位馬王爺沒有三隻眼的說法,從金日□被奉為神以後,也沒有三隻眼的說法,唯有殷郊有此說法,隻是少了兩條臂。後來,雖然殷郊被薑子牙封為值年太歲,另有所用,但民間仍將其視為馬王爺,他的形象也被一直流傳下來,成為馬王爺的標準像。

  馬王神廟的對聯是:

  躥山跳澗,如履平地;

  追風趕月,日行萬裏。

  另有一副曰:

  上山敵猛虎,下海鬥蛟龍。

  到了清代,馬王風俗興盛不衰,並且規定,農曆六月二十三日是馬王的祭祀日。《北平風俗類證·歲時》中雲:“凡營伍及武職有馬差者,蓄養車馬者,均於二十三日,以羊祭之。”這一天,馬車夫們可以向乘坐者漫天要價,美其名曰:“乞福錢。”

  窯神

  窯神是伴隨著陶器的發明產生的一種民間信仰。早在原始社會時期,我們的先民們已學會了陶器的製作,這是人類的一大進步。最初的燒陶業是在露天中進行的,以後才有了專門燒製陶器的陶窯。在燒陶的基礎上,又逐漸發展到燒製磚瓦瓷器等,並有專門的建築,稱為磚窯、瓷窯等。窯工們為了紀念和感謝陶瓷業的行業神,並希望得到他們的福佑和禳災,故而建起了許多窯神廟供奉窯神。

  窯神廟中供奉的窯神多至七八位。據清朝鹹豐二年(1852)陝西耀州窯《重修陳爐鎮西社窯神廟四聖祠並歌舞樓碑記》中雲:“以舜為主,配享者老子、雷公”,可見,這三位是窯神廟的主神。

  舜是傳說中五帝之一,炎黃聯盟部落的首領,人們將他視為陶神,據說是因他“昔者舜耕於曆山,陶於河瀕”。(見《墨子·尚賢》)與《世本》中所雲“神農(即炎帝)耕於陶”很相似。

  老子被道教奉為祖師爺,號“太上老君”。道教以煉丹為修行宗旨,所以要用火,於是,窯工們把擁有“八卦爐”的李老君也視為窯神了。另外,燒窯需要大量的土,土又被太歲所管,弄不好會惹惱太歲,俗話說:“太歲頭上動土”,是膽大妄為的事情。窯工們把李老君請來作保護神,因為李老君是神仙的頭,道德天尊麽,他能管住太歲,窯工們在取土時有太上老君在,太歲也就無可奈何了,窯工們也就百無禁忌,沒有任何顧忌了。民間故事《李老君鬥太歲》說的就是李老君保護窯工的神威。

  雷公是與風雨有關的神。古時燒窯因條件所限,一切全憑氣候來決定陶瓷的質量,因此,窯工們祭祀雷神是祈求他的恩賜,有個好天氣,能多產出好瓷。

  窯神廟中除了舜王、老君和雷公三位主神外,還有四位小神,即山神、土地、牛王和馬王。土和山是燒製磚瓦陶瓷的原料來源,沒有了土石,窯工們便斷了生計。所以要祈求山神和土地。牛馬是運輸原料的畜力,將牛馬奉為神,是對勞動工具的依賴而產生的崇拜。窯神廟正位上供著三位主神,兩側則是四聖,即土地、山神、牛王、馬王。窯神廟的對麵常建有戲樓。每年農曆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舉行祭祀窯神儀式。這一祭祀活動又被稱做“鬧窯神”,要大鬧三天,唱戲歌舞,還要大吃大唱。

  除了磚瓦陶瓷行業有窯神廟外,煤窯行業也有窯神廟。但有所不同。如北京門頭溝煤炭區,舊時的民間藝人在祭祀窯神時唱道:“櫃房好比金鑾殿,拔道(煤窯口)如同佛爺龕,龕裏頭供著神三位,山神、土地、窯神在中間。諸位要認識祖師相,頂燈、拄鎬、倒掛著一串錢。”

  煤礦窯神有多種,有的是文官像,神態溫文爾雅。有的如同武將,麵目凶猛,頭戴冠巾,身披鎧甲,內著黑袍,十分威武。兩側的侍童分別手持燈盞、酒瓶等物。礦工們還常買來木刻的窯神紙碼,供在家中,祈求平安。

  煤礦祭祀窯神在臘月十七日,有的在臘月十八日。屆時,在窯口擺兩張大的八仙桌,上麵放上供品,祭品一般是整雞、整豬,豬脊梁上要留一小撮鬃毛,並梳成小辮,上插紅色紙花。窯主先燒香叩首,舉行祭祀禮儀。禮畢,擺豐盛酒席以招待窯工。並且什麽人都可以入席吃喝,如過路人、叫花子等。席畢,給窯神唱大戲,叫做:“恭慶窯神,同行演戲。”

  山神

  山神信仰是緣於虎狼為患。陝北民間將狼視做山神爺的“狗”。

  山神信仰並不一定在每座山頭上都要立一座山神廟。山神所管轄的區域如同世間的行政區劃一樣,所以,一般是在類似行政區劃的鄉、村或一方山地上立一山神廟,以供人們祈禱,求山神保佑一方的平安。立山神廟的宗旨是用以鎮虎狼及猛獸的。如遼寧《海城縣誌》中所雲:“本境東部有山,供奉山神,以鎮虎狼及諸猛獸。然,專祀山神者甚少,多在七聖,九聖祠中。或曰:山中居民稱虎為山神爺,而立廟祀之。按:山神即山靈也,不專指虎而言。”這一習俗是將虎視做山神,或是山神的化身。陝北民間傳說中山神是一位白發銀須、和藹的老頭,在狼禍為患時,山神經常顯化成人身來教化人們多做好事,不做壞事,便可免遭狼的侵害。陝北民間認為,狼一般不吃人,它之所以要吃人是奉了上蒼之命來“收牲”的,所收之“牲”也是那些壞事做得太多,觸犯了上蒼,所以上帝命山神爺放出他的“狗”來完成這一任務。又說,凡被狼吃掉的人,山神必先將其化為豬、牛、羊、驢等形體,狼才會將他吃掉,否則是不吃的。這是一種因果報應。

  陝北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心地善良的小夥子去親戚家趕事情,路上遇到一位白發老頭,二人結伴而行。一路上二人拉話拉得很投機,什麽都說。小夥子有感於當時狼禍為患,吃了不少人。老頭卻說,狼不吃人,它隻是在人世上收牲。小夥子卻不能認同此說。快到親戚家時,二人來到村莊對麵的一座山頭,老人指著村中一戶人家對小夥子說:“你是到那裏去趕事情的。”小夥子說:“正是。”老頭說:“事情上沒有幾個人。”小夥子明明看見院內人很多,老頭卻說沒幾個人,便對老頭有些不滿。老頭拿出一副眼鏡讓小夥子戴上再看。小夥子戴上眼鏡看時,隻見桌上爬著很多豬羊雞狗,一張桌上僅有兩三個人,總管原來是一條老叫驢,在院子中央號叫著。小夥子將眼鏡摘下後,院子裏又全都是人,再戴上,又同前一樣。老頭說:“這回你明白了嗎?今天狼要在這裏收牲了,你還是回去吧。”說完,將眼鏡收去,倏然不見。小夥子明白了,老頭就是山神,帶著他的狗收牲來了。大概就是這一信仰下,人們產生了敬奉山神的信仰,因為虎狼及猛獸都是山中的野生動物,河有河神,土地有土地神,山也應該有一位山神,將山中的野獸管好,不要傷人,這就是人們信仰山神的初衷。

  蟲王和驅蟲神

  蟲王是蟲中大王。我國古代沒有滅蟲的方法,所以就以祭祀的方法來祈求蟲王管好蟲,不要對農田進行危害。

  對蟲王祭祀帶有“祭厲”(即祭惡神)的性質。早在周代就有了此俗,每年臘月的“臘祭”中的第八祭就是對蟲王的祭祀。人們在祭祀時都是對它的“功勞”表示感激,不敢說它沒有功勞,否則,蟲害會越來越嚴重。尤其在蟲害嚴重的年頭越要對它進行祭祀,而且要隆重、虔誠。祭祀蟲王的另一個目的就是祈求它在來年對農田加以“保護”,不要發生蟲災。這一習俗一直保留到今天,不過,已經不是在臘月了,而是在六月裏。很多地方把六月六定為“蟲王節”,或者將它說成是蟲王的生日。《望奎縣誌》中雲:“六月六為蟲王會……農家鹹集於村中小廟前,居人富庶者,則宰牲以祭,居人少者,則僅供饅頭三碟,菜三碗,酒三杯,香三炷。祭畢,人們取祭品分食之。”在《樺甸縣誌》中雲:“六月六日為蟲王誕日,做各色小旗,分插田間,以禳蟲害。”

  周人原本於十二月(古曆臘月)祭蟲神,後來為什麽移至六月?因為六月天氣炎熱,是蟲害最嚴重的季節,人們認為,在這個時候對蟲神進行祭祀更能取得蟲神的歡喜,蟲神一高興,就會管好害蟲,不使其去危害莊稼,這是人們所企盼的。

  蟲王有多種說法。

  一是鶩,是一種形如野鴨,但又比野鴨高大的水鳥。它被奉為蟲王是起源於宋代。據說,南宋紹興二十六年,當時在金政權轄區內的淮宋之地發生了蝗蟲災害,正在人們一籌莫展之際,千百為群的鶩飛來了,它們專吃蝗蟲,十幾天的工夫就把蝗蟲吃得幹幹淨淨。這一年,不僅沒有因蟲害使糧食減產,反而獲得了豐收。當地民眾便將此事上報到朝廷,朝廷因此下詔封鶩為“護國大將軍”。就因為有了這一封號,鶩便成為民俗信仰中的“驅蟲神”,被流傳到各地祭祀起來。

  二是猛將神。在所有驅蟲神中,猛將神的影響最大,猛將神常被稱做“劉猛將”或“劉猛將軍”。從這一稱謂來看,此神應當是一位姓劉的將軍。如果“猛將”是他成神以後封號,他生前一定是一位猛將,並且姓劉也是無疑的了。因為這位猛將神被認做是姓劉的緣故,後世便有了很多對社會有貢獻的劉姓官員被稱做“劉猛將軍”的蟲神。

  1.劉琦。是南北宋時期的一員名將,屢敗西夏和金兵。在姚福均所著的《鑄鼎餘聞》卷三中引《怡庵雜錄》雲:“(南宋理宗)景定四年,上敕封劉琦為揚威侯天曹猛將之神,蝗遂歹今滅。”又《如皋縣誌》雲:“劉猛將軍,即宋將劉琦,以北直、山東諸省常有蝗蝻之患,禱於將軍,則不為災。”從這一說法來看,驅蟲神劉猛將軍是始於北方諸省的信仰。民間又有傳說,劉琦之弟劉銳死後也被奉為蟲神。

  2.劉銳。這一劉銳並非劉琦之弟,而是南宋文州知州。在宋理宗嘉熙元年,元兵攻來,劉銳率軍民堅守二月有餘,因援兵不至,劉銳自度難免有城破之虞,乃召家人服毒自殺後將屍體焚燒,遂自殺身亡。帝乃下詔立廟賜諡。(事見《宋史·劉銳傳》)《鑄鼎餘聞》中認為猛將軍指的就是這位劉銳。

  3.劉韋合。是福建建安府崇安縣人。北宋靖康元年,金人入侵,劉韋合奉命出使金營,金人勸劉韋合在金做官,劉韋合不允,自縊身亡。帝諡其“忠顯”。《宋史》為其立有傳述。後人便以為他就是劉猛將軍。(見《清嘉錄》)

  4.劉宰。字平國,金壇人,南宋紹興年間進士,官至江寧尉,乃一學者,著有《漫塘文集》、《詩集》。趙蔡稱他“學術本伊洛,文藝過漢唐”。他生平很恨鬼神之事,在江寧尉上,曾息巫風,禁妖術,不遺餘力。卸任後鄉居,動議當地署衙毀神廟四十八座。這樣一位生前力排迷信之說的人,死後卻被人奉為神,這在我國民俗史中是少有的。他的事跡可見於王應奎之《柳南隨筆》。

  5.劉秉忠。據《畿輔通誌》中說,劉秉忠是廣東吳川人,正月十三日生。元末時官至指揮一職,有猛將之稱號。在江淮蝗旱時,督兵捕蝗盡死。後因元亡,自沉於河,士人祀之。又《歙縣誌》雲:劉秉忠直隸(今河北)河澗府吳橋人,吳橋亦稱吳川。“元末,授指揮使,弱冠臨戎,兵不血刃。運(河)淮千裏,飛蝗遍野,揮劍追逐,蝗飛境外。後鼎革,自沉於江,有司奏請,遂猛將之號。”他生前驅蝗有功,死後被奉為驅蝗之神。

  從以上幾位蟲神來看,他們都是宋元時期的朝廷重臣,可見,將人奉為蟲神就是從這一時期興起的。除劉秉忠有除蝗之功外,其餘幾位都沒有滅過蝗蟲,他們被奉為蟲神完全是因他們的忠烈壯舉,而非滅蟲。

  猛將軍的神職功能除了驅蝗外,還有司雨之能。民間傳說,猛將軍是皇帝所封,因此就有了“揚威侯”、“吉祥王”的封號。對猛將軍的祭祀是皇帝的禦批,據說,清雍正十二年,皇帝下詔於每年冬至後的第三個戊日和正月十三日對猛將軍行祭祀之儀,這一規定,正是劉秉忠之生日,所以,劉秉忠為蟲王。既符合他的驅蟲事跡,也符合他的生日。劉猛將軍是劉秉忠應是無疑的了。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