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3章 河神(2)

  土地的靈氣就在於它能化生萬物,為人們提供了衣食之源,因此,人們敬重它對人類的貢獻,人們便用一副對聯讚頌他,對聯既詳盡,又準確,其聯雲:

  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

  後世人們又將天地稱做“天公地母”,就是說,天地萬物乃天生地養,天為父,地為母,天屬陽,地屬陰。人們又用一副數字對聯概括了天地的這一屬性,常常貼在天地神位前。

  一三五七九;二四六八十。

  聯中的一三五七九是陽數,代表天;二四六八十是陰數,代表地。

  雷神

  雷神又被稱做“雷公”,是天上的一位懲惡之神。在民俗信仰中,他是剛正威嚴的象征。因為雷神有懲惡的功能,所以他的形象也就顯得十分威嚴。在雷州英榜山的雷神廟裏所供之雷神很有代表性。他頭戴冠冕,身著紅袍,左右列侍著天將。堂中還有十二尊小雷神,主管著十二個不同的方位。廟內還供電母、風師、雨伯。這位雷神儼然像人間帝王之相,所以,人們又稱他為雷王,也將廟稱做“雷王廟”。

  雷州的這位雷王據說有一定的來曆。他的出世與哪吒有些相似。傳說在南朝時期,陳宣帝太建初年,雷州有一獵戶叫陳□,以打獵為生,膝下沒有兒女。他養著一隻九耳犬,非常靈異。如果要出獵時,就卜之以狗耳。一耳動則可捕一隻獵物,動耳多則可捕三四隻,最不行也可捕兩隻。

  有一天,陳□準備出獵時,見狗之九耳全動,以為是吉兆,便興衝衝出了家門。來到一叢樹林時,九耳狗在此地狂叫不止,陳□感到奇怪,進入叢林一看,原來有一隻大肉球。陳□覺得有些疑惑,沒有心思出獵了,抱著肉球回了家。剛一進門,屋外雷聲大作,肉球裂開,從中蹦出一個小兒來,左手有“雷”字,右手有“州”字。自此以後,常有神仙入室哺乳小兒。陳□為小兒取名“陳文玉”。

  陳文玉長大以後做了雷州刺史,在任時,多行善政,為民造福,死後有靈,鄉人立廟祀之,以為雷神。廟立後,每有陰雨天氣,人們常見電光雷聲自廟中發出。由於雷神在當地很有靈驗,宋元時期的皇帝們對其屢次加封王爵。廟曰:“顯震”,神曰“德昭顯王”,鄉民們用麻布造雷車、雷鼓獻於廟中。

  所謂雷車雷鼓與民俗信仰有關。最初,人們聽到天上發出的雷聲認為是神仙在天上擊鼓或是推動一部天車時發出的聲響。於是,人們便幻想出天上發出雷聲的神仙模樣。最先是將雷神幻想成一位龍身人首,腹部如巨鼓的樣子。後來,將其衍化固定為一位形如健壯力士,裸胸袒腹,背上長著兩隻翅膀,額上有三隻眼睛,麵赤如猴,下巴尖銳,手腳如鷹爪,左手拿著楔板,右手持槌,作欲擊之狀的形象。他身邊放著許多麵大鼓。雷神最突出的形體特點是猴臉與尖嘴,俗稱“雷公臉”、“雷公嘴”。《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這副模樣。《封神演義》中的雷震子就是典型的雷公形象。說周文王在燕山遇雷雨時,撿得一個小兒,將其收為義子,取名雷震子,並交於終南山雲中子,在他身邊學藝。雷震子學藝成功後,吃了兩枚仙杏後,兩肋間長出一對肉翅來,並且“鼻子也高了,麵如青靛,發似朱砂,眼睛暴湛,牙齒橫生,生於唇外,身軀長有丈二”。飛騰時,兩翅招展,有風雷之聲。

  道教的神仙譜係中也有一位雷神,他是諸雷神的總管。道教在吸收了民間雷神信仰後,進行了改造,並且建造了完整的雷部神係。道經中稱:“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為雷部之主宰神,下統三十六員雷神天君(或說二十四員天君)。諸天君中,比較著名的是鄧、辛、龐、劉、畢幾位元帥。據說這幾位天尊在行雷時,隻需用槌敲擊一下本部雷鼓,其他三十六麵雷鼓就會在三十六位天君的大槌下一起被敲響,發出轟鳴之響。

  雷公的形象有很多種,據《山海經·海內東經》中所雲:“雷澤中有雷神,龍身而人頭。鼓其腹,在吳西。”徐道的《曆代神仙通鑒》卷二中言雷公是“龍身而人頰,自鼓其腹而鳴”,就是由此來的。王充在《論衡·雷虛篇》中雲:“圖畫之工,圖雷之狀,累累如連鼓之形。又圖一人,若力士之容,謂之雷公。使之左手引連鼓,右手推椎,若擊之狀。其意以為雷聲隆隆者,連鼓相叩擊之意也。其魄然若敞裂者,椎所擊之聲也。其殺人也,引連鼓相椎並擊之矣。世又信之,莫謂不然。”

  幹寶在《搜神記》中雲:“扶風所現之雷神,‘色如丹,目如鏡,毛角長三尺餘,狀如六畜,頭如獼猴’。”

  房千裏在《投荒雜錄》中雲:“嚐有雷民,因大雷電空中有物,豖首鱗身,狀甚異。民揮刀以斬,其物踣地,血流道中,而震雷益厲。其夕淩空而去。自後揮刀民居室,頻為天火所災。雷民圖雷以祀者,皆豖首鱗身。”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前集卷八載貞元年間宣州所現之雷神為:“豬首,手足各兩指,執一赤蛇齧之。”此赤蛇應為閃電之象。

  張讀在《宣室誌》中輯佚唐代長慶時期蘭陵所見之雷鬼:“身盡青,傴而庳,有金斧木楔,以麻縷結其體焉。”

  五代時期的杜光庭在《錄異記》中載有潤州延陵縣茅山界元和間所見之雷神:“大風雨,墮一鬼,身長二丈餘,黑色而如豬首,角五六尺,肉翅丈餘,豹尾,服絳褌,豹皮纏腰,手足兩爪皆金色,執赤蛇,足踏之,瞪目欲食,其聲如雷。尋複雷雨,翼之而去。”

  洪邁在《夷堅丙誌》卷七中載揚州所見之雷鬼:“長僅三尺許,麵及肉色皆青。首上加幘,如世間襆頭,乃肉為之,與額相連。顧見人掩麵而笑。”《丁誌》卷八載南豐所見之“雷媼”(即雷公之妻):“發茁然,赤色,甚短,兩足但三指,大略皆如人形。”

  《元史·輿服誌》雲:“雷公旗,青質、赤火焰腳、畫神人、犬首、鬼形、白擁項、朱犢鼻、黃帶、右手持斧,左手持鑿,運連鼓於火中。”

  明人徐應秋在《玉芝堂談薈》卷二十引《獪園》雲:廣東某地所見雷神:“赤發猙獰,狀如獸,頭似獼猿,角肉翅青,手執綠玉斧。”又雲明太祖於某日雷雨時,恍惚見殿角有人,長三尺,青膚,肉翅,狀肖猴,兩目耿耿有光,向他稽首行禮,然後騰空而去。太祖乃下詔,減膳自省。又雲成化年間永州寧遠縣某產婦室中所現之雷神:“高尺有五,藍色,鷹嘴龍爪,而膊下有肉翅,如蝙蝠狀。”

  清人姚東升在《釋神》卷一中雲:“今人塑雷神,一手執連鼓,一手執槌。電神手執二鏡,俱屬愚世。”

  清人黃斐默《集說詮真》雲:“今俗所塑之雷神狀,若力士,裸胸袒腹,背插兩翅,額具三目,臉赤如猴,下額長而銳,足如鷹鸇,崦爪更厲。左手執楔,右手持槌,作欲擊狀。自頂至傍,環懸環鼓五個,左足盤躡一鼓,稱曰‘雷公江天君’。”

  《重修緯書集成·河圖帝紀通》說:“大電光繞北鬥權星,照耀郊野,感而生黃帝軒轅於青邱。”認為“黃帝以雷精起”,說黃帝誕於雷電。黃帝既為雷之驕子,他的職掌也與雷電有關,所以,《重修緯書集成·春秋合試圖》中又說:“軒轅,主雷雨之神也。”軒轅,即車也,故而後世有“雷車”之說。又以星象說法給黃帝加以附會,說:“軒轅十七星在七星北,如龍之體,主雷寸之神。”(見《大象列星圖》)後來,道教又把黃帝封為“九天應元雷聲普化真王(天尊)”,說他住在神霄玉府,行雷時,真王之前有雷鼓三十六麵,三十六神司之。凡行雷之時,真王親擊本部雷鼓一下,即時雷公雷師興發雷聲也……三十六雷,皆當時輔相有功之臣。

  道教稱雷聲普化天尊總司五雷。五雷即天雷、水雷、神雷、社雷、地雷。或曰:天雷、地雷、水雷、神雷、妖雷。天雷,箕星掌之;地雷,房星掌之;水雷,奎星掌之;神雷,鬼星掌之;妖雷,婁星掌之。道教又有“五雷天心正法”的方術,說是得雷公雷篆,依此法行之,可致雷雨,祛疾苦,立功救人。

  雷城左右有玉樞,玉府五雷使院,有雷院鼓三十六麵,三十六神司之。《封神演義》中又將聞太師聞仲封為雷公部,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屬下有二十四員雷公“催雲助雨護法”天君,這二十四位天君中還包括電神和助風神,其中以鄧、辛、張、陶、龐、劉、苟、畢八位最為有名。這八位天君在沒有行雨公差時,還要幫助增長天王把守南天門。這八位天君在《搜神大全》和《封神演義》中被安上了姓名,但都是隨意點染之筆,無考其詳。

  雷部諸神在民間的影響不小,山西永樂宮的元代壁畫中,就有雷部諸神的形象。陝北民間一般在龍王廟的壁畫中繪有雷公、電母、風師、雨伯的行雨情節,其形象大多以清人姚東升在《釋神》中所描述之形象為多。

  對雷神的崇拜與求雨無關。在龍王行雨時,雷神是他屬下的小神,比起龍王來說,雷神太小了。但人們崇拜雷神是將他視為正義之神,民間至今在詛咒惡人和仇人時總說:“遭雷劈”、“天打五雷轟”。清代洪門天地會在他們的《諸神祝文》中,雷公雷母是必請之神,並在文中對洪門內的“奸心反骨,不仁不義,忘誓背盟者”,發出“死男絕女,五雷誅擊,五路分屍,永世不昌不吉”的嚴酷詛咒。天地會的《把守二門詩》和《把守乾坤詩》中也有“忠肝義膽洪門進,奸心反骨五雷焚”,“忠心義氣為兄弟,奸心必定五雷焚”的誓語,可見民間對雷神的五雷轟頂的推崇至極。

  雷神懲罰凶惡的人或動物是他的職能之一。人或動物作了孽或犯了罪,陽世上沒有給予相應的懲罰或是還沒有被發現時,雷神就會主持正義,或是自行懲罰,或是奉天帝之命奉旨懲罰。懲罰有輕有重,重者擊死焚屍,輕者或擊傷,或使其罪行暴露於世。在我國古籍和民間傳說中,這類故事很多。如,徐應秋在《玉芝堂談薈》卷二十中雲:“崇禎丙子,雷擊餘邑市民王姓家,雲雨晦冥,震聲甚厲。偶觸產室,雷電遂霽。階上有天書‘二子不肖,他日重治’八字,作體行書,徑二尺餘,似以積沙成之,而掃濯不能去。頃之自滅。則萬目所共睹也。”徐鉉在《稽神錄》中雲:“江西村中霆震,一老婦為雷火所燒,一臂盡傷,既而空中呼曰:‘誤矣!’即墜一瓶。瓶有藥如膏,曰以此付之,即瘥。如言付之,遂蘇。”此說是雷公懲罰人也有錯時,但他本著有惡必懲,錯罰必改的精神在行施權力。

  雷神懲惡也包括懲罰那些害人的妖邪病魅,陸燦在《庚巳編》卷三中雲:“玄妙觀道士郭淵靜,宦族子,道業頗精。飲馬橋居人李旭遭疫,延淵靜建醮。至昏時,淵靜握劍及水盂辟除於旭寢所。旭問其妻曰:‘適為何人?’曰:‘郭老師也。’旭訝曰:‘我適見一人披發而束額,左綰索,右挈槌,狀如神,此何也。’妻以為譫語,不省。旭疾頓瘳。詣淵靜具說所見。淵靜曰:‘吾心將協霆苟,畢元帥也。’旭乃悟,為叩頭謝。”

  民間崇拜雷神主要是崇拜他的正義。

  民間以農曆六月廿四日為雷公生日,亦稱“雷公誕”。這一天,人們一定要祭祀雷公。

  電神

  電神在民間又被稱做“金光聖母”,在雷公廟裏奉祀。

  電神是源於雷神信仰而興起的,因為雷電之間有一種密不可分的關係,即,有雷就有電,雷乃電始。雷神在最初的民間信仰中,他是獸形神,也沒有雌雄之分。後來,人們逐漸將雷神人神化,成為一位力士狀的男性神,稱為“雷公”。我國古人既把崇拜物加以神化,同時也將他世俗化。所以,在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仙中有不少神仙被配成了對,組成了神仙家庭,如,玉帝與王母,龍王和龍母,灶王爺與灶王奶奶,土地爺和土地奶奶,他們都是神仙“家庭”中的夫妻關係。“雷公”既然被定型為男性神,他當然也應當有妻子,於是人們就選擇了與雷有密切關係的電做他的妻子。

  雷公也曾經娶過妻子。宋人徐鉉在其所撰的《稽神錄》卷一中說,一位村姑曾被雷神所娶。又稱雷神“親族甚眾,婚姻之禮,一同人間”。

  南宋時期的洪邁也曾有過“雷母”的記述。說雷母的形象是:發茁然,赤色甚短,兩足但三指,大略皆如人形。良久雲氣鬥暗,震電閃爍,遂去不見。

  在民間信仰中,雷神被稱做“公”,是一位男性神;電神被稱做“母”,是一位女性神。這大概是因為男人一般聲若洪鍾,有雷鳴之聲,女人掩聲不張,有含蓄之意,故而將雷附於“公”,電附於“母”。不過,在古代的神靈信仰中,電神卻是男性的,錢大昕在《十駕齋養新錄》卷十七中雲:“今人稱電神曰電母,古人則稱電父。”並引《三國誌·管輅傳》裴鬆之《注引管輅別傳》為證:“天昨檄召五星,宣布星符,刺下東井,告命南箕,使召雷公電父,風伯雨師。”在當時的民間信仰中,或許人們認為風雨雷電這些奔走馳驟的事業都應由男人來幹,所以,風雨雷電四神中是沒有女性的。隨著神靈信仰在民間的人格化和世俗化,電神和風神逐漸變成了女性,這大概是因為電和風都具有女性的“輕靈”特點,才配給了“雷”、“雨”這些剛勁的男性做配偶,這也符合我國古代“賢婦相夫”的傳統理念。

  民間信仰中對雷電的分工是,電光先行照一下被擊的對象在什麽地方,然後由雷來準確地震擊。《宋史·儀衛誌》一雲:“殿庭立丈,本充庭之製……雷公電母旗各一,分左右。”《元史·輿服誌》二雲:“電母旗,青質,赤炎焰腳,畫神人為女子形,□衣朱裳白袴,兩手運光。”宋、元國定的電母已是女性形象了,而且“兩手持鏡”,代表閃電。後來所塑的電神像也就是一位女性形象。她相貌端莊典雅,兩手各拿一麵銅鏡並為她取名為“電母秀天君”。電母的這一形象在明代神魔小說《西遊記》和《封神演義》中都曾出現過。在《封神演義》中又將她說成是“金光聖母”。明人餘象鬥所著的《北遊記》中又將她說成是朱佩娘。她的兩麵鏡子是雷神給的,雷神在打人時,由電母“先放電光,照得明白”後雷神再震擊。

  風神

  風神又叫風師、箕伯、風伯。

  我國古人憑借著想象把風神歸附於鳳鳥這種實體,作為風神的實體加以信仰。因為在殷契時期,人們把“鳳”字當“風”來使用,鳳風在那時還沒有被區分為兩個字。鳳在我國古代傳說中是百鳥之王,雄的稱為鳳,雌的叫做凰。據說,鳳長著“雞頭,蛇頸,燕領,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這大概是殷人對風神崇拜表現在象形文字的具體反映,所以他們把“鳳”字當“風”來使用。同時,他們大概也是借“鳳鳥乘風,歌舞升平”,“鳳凰朝會,風雨順兮”之意,以鳳求祥的。所以,神鳥鳳凰與風,與風調雨順有著密切關係。

  在《山海經》裏,將北方的風神稱為鵷,鵷也是鳥類。在古人信仰中,風源除了來自神鳥的翅膀外,有些民族還認為風是起於山穀和洞穴的。《山海經·南次三經》中說:令丘山之南有個大山穀叫“中穀”,條風是從那裏刮出來的。所謂“條風”就是東北風。還說旄山尾之南有個大山穀叫“育遺穀”,凱風就是從那裏刮出的,“凱風”就是南風,這樣來說,這兩個山穀就成了風的淵源之地,具有起風的神性。當時的人們出於對風的需求,就把這兩個山穀當做風神來崇拜。

  《書經》中有“星有好風”的說法。人們需要好風,陝北有諺雲:“夏田不熟是等雨著了,秋田不熟是等風著了。”說明麥田的成熟與否是由雨來決定的,秋田的成熟是由風來決定的,風在農業中起著重要作用。那麽,星有好風是指哪顆星呢,孔穎達對《尚書·洪範》的注釋中認為此星就是“箕星”,它是二十八宿中東方蒼龍七宿之一。古人將這顆星想象成為簸箕形,說它“主簸揚,能致風氣”。以星宿為風神代表著中原地區人們的信仰,以“飛廉”為風神則代表著南方人們的信仰,古人將飛廉想象成為鹿的身軀,鳥雀之頭,頭上有角,尾如蛇,並有斑紋狀。

  唐宋以後,風神逐漸被人格化,並給她命名了“封姨”、“方天君”之類的名字,其實,這些都是“風”字音的轉化。從這些名字來看,它帶有女性特點,所以,此時的風神仍然應為女性神。南方稱風神為“孟婆”,北齊李陶□問陸秀士說:“江南的孟婆是何神?”秀士答曰:“《山海經》中記載,帝之女遊於江中,出入必以風雨自隨。這帝女,就是孟婆。”宋徽宗詞雲:“孟婆好做些方便,吹個船兒倒轉。”蔣捷詞亦雲:“春雨如絲,繡出花枝紅嫋,怎禁他孟婆合皂。”楊慎《丹鉛總錄》雲:“江南七月間,有大風甚於舶棹,野人相傳為孟婆發怒。”

  台風被稱做“颶母”。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六中認為:“颶母”之稱,乃本於台風旋轉之性。“颶者,具也。颶一起,則東西南北之風皆具而合為一風,故曰颶也。曰母者,以颶能生四方之風而為四方之風之母。分其一方之風,可以為一大風,故曰母也。”又雲:“雷以複萬物之性,有父之道曰公。風以複萬物之命,有母之道,故曰母。大風為母,而微風則曰少男少女也。起於澤,為少女風;起於山,為少男風;而皆以颶為母。”又:“或曰,颶母即孟婆,春夏間有暈如半虹是也。此蓋以虹為颶母。”孟婆是風神之總者,而颶母則是專司台風之神。南方易遭風災,所以,大都有颶風祠,奉祀颶母於五月初五日,地方官主持祭祀儀式。

  唐人小說中的風神叫做“封姨”,或雲“封十八姨”,是一位女性神。鄭還古在《博異誌》中說:唐天寶年間,有一位隱士叫崔玄微,家住洛陽花苑之東。一日,他的庭院中來了幾位來自花苑的女子,說是要去看望封十八姨。還說她們常苦於惡風,想求十八姨相助。後來,其中一位得罪了十八姨,十八姨便不願護庇她了,所以求玄微於每年的正月初一做一朱幡,上繪日月五星之圖,立於苑東則風不害花了。若是過了正月初一時,二月初一也可以。到了二月初一,玄微依言立幡。東風刮地,折樹飛沙,而苑中繁花安然無恙。玄微這時才醒悟了,原來那些女子乃是花仙,所謂封十八姨,乃風神也。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卷三《支諾皋》下雲:蓋“封”是“風”的諧音,是一姓氏。“十八”乃是“封”、“風”二字筆畫數之總和也。

  民俗中又有“石尤風”之說。古代詩詞中這一說法也不少,南北朝時期的樂府民歌中就有這種說法。褚人獲在《堅瓠二集》卷二引《江湖紀聞》所載一則故事雲:“石氏女嫁為尤郎婦,情好甚篤。尤為商,遠行不歸,妻憶之病。臨亡,長歎曰:‘凡有商旅遠行者,吾當作大風,為天下婦人阻之。’自後,商旅發船,值打頭逆風,則曰‘此石尤風也’,遂止不行。婦人以夫姓為名,故曰石尤。遇石尤風,密書‘吾為石娘喚取尤郎歸,須放吾船行’十四字,投水中,風即止。”由此看來,石尤風是一種專與行旅之人作對的風神。也有說,石尤是江中蟲名,此蟲出,必有惡風雨,故將惡風稱做“石尤風”。

  最初人們信仰風神是因為大風將人們的房屋摧毀,莊稼吹壞,人們為了減少損失,就用祭祀的方法向他祈禱,當時的人們用殺狗的祭祀方法來祭祀風神,不殺狗是難以將大風止住,所以,這一儀式在當時十分流行。這時的人們也將風神視為惡神、凶神。但風神也有其善的一麵。古人認為,風神是天帝的屬神,他刮風是受命於天帝的,不是任意所為的。又因風飛跑的速度快,成為天帝的信使,因而,人們也信仰“風聲”,風聲,即信息。風又與雷神、雨神相配合,養育了天地萬物,這是風“善”的一麵。

  自從男性風伯廣泛流行以來,女性風神便消失在民俗信仰中。男性風伯的形象一般是,白胡子老頭,左手持輪,右手拿著扇子,稱為“方天君”。

  陝北民間將風師稱做“風師婆”,一則因風師原為女性神,另則,《西遊記》中也稱做風師婆。所以,風師婆之稱謂在陝北民間廣為流傳。但從陝北一些古廟,如延川縣永坪鎮有一自然村,現名“豐柏賞”,有一廟宇供祀著風師與雨伯二神,人們很可能在當時以廟為村名,稱為“風伯神”,即供奉之神為“風師、雨伯”的意思。後來,將其轉音為“豐柏賞”。由此可以說明,風師由女性神轉為男性神以前,在陝北已有廟祀之,俗稱為“風師婆”是受唐宋之前的影響和《西遊記》的影響,但在信仰中已是風師了,即風伯。

  陝北因風害不大,民間在風師信仰上不若南方為盛,但仍然信仰風伯能給人們帶來好收成。所以立廟祀之祈盼秋田豐收。民間一般在祈雨時,在向龍王的祭祀中一並對風雨雷電進行祭祀。另外,在鬧秧歌的轉九曲中,有祭風之儀,祈求風師將風安定,保證燈場不受風的侵害,以兆示平安。

  民間還有在推磨時於磨道裏扣一隻碗,祈求風師將風收去的習俗。還有在打場時也要祭風,此意有兩種祈求目的,一是祈禱風師把風管定,不要將五穀吹跑,一是在起場之後,向風師借來微風幫人揚場。若是祈風,則以吹口哨的方式祈。

  風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很重要,如人們在冬天時有諺雲:“天寒日短,不刮風就暖。”說明人們在冬天是不需要風的。夏天天氣炎熱,人們又希望刮風來緩解炎熱,人們用“風塵塵不動”來說明炎熱難熬。

  雨神

  我國早在西周時期就將雨神列入了國家祀典之中。到了秦代,出現了專門祭祀雨神的廟宇。

  古代對雨神的信仰一開始是將其附會給星體,繼而將其轉化,附會給一名叫做“赤鬆子”的神仙。這一轉化有一個傳說,炎帝神農時期還沒有專門的雨神,出現了連續兩年的幹旱天象,滴水未降,江河幹涸了,山巒也幹得裂開了口子,大片大片的良田變成了沙磧之地,使神農炎帝心裏非常著急,隻好向上帝作了匯報。元始天尊及天上眾聖們也對人間的這一旱情感到焦慮,一塊商議後,決定讓赤鬆子擔任雨神,下界來人間降雨。

  赤鬆子長著一副古怪的模樣,他身披草領,下身圍著皮裙,蓬頭垢麵光著腳,指甲如同利爪,渾身長滿了黃毛,手裏拿著一枝柳樹條,走起路來又蹦又跳,嘴裏還不停地說著唱著。與人說起話來瘋瘋癲癲的,好像是一個野人。他來到凡間後就去見神農,向神農自我介紹說:“我,號稱赤鬆子,以前在留王屋修煉了許多年,後又跟隨赤真人遊衡嶽。赤真人在出行時常化作赤色神首飛龍,我也化作一條赤色虯龍緊緊跟在他的後麵。我與赤真人去朝覲元始天尊和天上眾聖時,眾聖們見我能夠隨著風雨自由自在地上上下下,便叫我當雨神,主管降雨的事情。如今人間大旱,天尊派我降雨,你看如何降法。”說後即與神農商量起降雨的事來。

  赤鬆子與神農商量後,把天空的晴雨陰晦調理得有條有理,安排了降雨日期,將五日一雨叫行雨,十日一雨叫穀雨,十五日一雨叫時雨。布雨時布得不疏不密,不濫不泛,恰到好處。因此,莊稼長勢甚好,民眾受益匪淺。

  赤鬆子人也很隨和,他與神農相處得很好,還給神農教會了如何服食水玉的方法,以達到“入火自燒”的登臨真仙的境界。

  炎帝的小女兒對赤鬆子產生了愛慕之情,因此,常讓赤鬆子帶她去玩。有一天,赤鬆子在前麵跑,她就在後麵追,一直追到天上,她成了天上神仙。

  神仙中還有一位赤鬆子,就是漢代的皇初平(也有叫黃初平的),他得道以後以“赤鬆子”為號,浙江金華的赤鬆觀,據說就是他成仙的地方。

  赤鬆子作為雨神,給人間帶來雨露,因此受到很多人的仰慕。如,漢代的張良就表示:“願棄人間事,欲從赤鬆子遊。”(見《史記·留侯世家》)張良仰慕赤鬆子的心理成為後世常用的典故,人們常以此典故來表達功成身退的思想感情,或是借來喻義遁跡仙道的行為。如漢代劉向在《列仙傳》中稱:眇眇赤鬆,飄飄少女,接手翻飛,泠然雙舉,縱身長風,俄翼玄圃,妙達巽坎,作範司雨。

  陝北民間信仰的雨神應為赤鬆子。人們在祈雨時,用柳枝編成帽圈戴在頭上,手持柳條蘸水笞打祈雨人,水桶中插滿柳條等,這些都說明了赤鬆子手執柳條之形象在民俗信仰中的表現。

  五嶽神

  所謂五嶽,即東嶽泰山,南嶽衡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中嶽嵩山。五嶽的神權地位在四瀆(即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之上。五嶽的地位是怎麽來的?據《周禮·春官·大宗伯》雲:“以血祭祀社稷、五祀、五嶽;以埋沉祭山林川澤。”由此可見,五嶽之祭祀儀規高於山林川澤。《禮記·王製》中又雲:“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名山大川之在其地者。”此謂五嶽為三公,四瀆謂諸侯,五嶽明顯高於四瀆。

  祭五嶽的原因和目的是什麽?可以從《隸釋》中找到,另有東漢光和二年的《樊毅修華嶽碑》中記述說:“祭祀三公者,以能興雲雨,產萬物,通精氣,有益於人。其德體明,則有禎祥;荒淫臊穢,篤災必降。因瀆祭地,嶽以配天。”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祭祀五嶽的重要性。

  五嶽在我國曆史上發生過幾次變化。在《爾雅·釋山》中雲:“河南華(華陰山),河西嶽(吳嶽),河東岱(岱宗,即泰山),河北恒(北嶽恒山),江南衡(南嶽衡山)。”這裏的“河南”、“河北”是指黃河之南和黃河之北,不是現在所雲河南省、河北省。其中“河北”是指黃河以北,“河西”是指黃河以西。又有霍山為南嶽的說法,霍山即現在安徽天柱山。在《史記·封禪書》中雲:“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間,故嵩高為中嶽,而四嶽各如其方。”因為河洛是我國夏、商、周三代的政治文化中心的所在地,將嵩山封為中嶽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而四嶽各如其方,即它所處的方位,也是順乎情理的。漢宣帝(前74—前49)確定以泰山(在山東)為東嶽,霍山即天柱山(在安徽)為南嶽,華山(在陝西)為西嶽,恒山(在河北)為北嶽,嵩山(在河南)為中嶽。其後又改今湖南的衡山為南嶽。明代始以今山西渾源的恒山為北嶽,清代移祀北嶽於此。

  後世帝王對五嶽的每每加封,使五嶽的地位日漸升高,具有皇家至高無上的特征。唐武則天四年,加封中嶽為“中天王”。唐明皇先天年,封西嶽為“金天王”,開元十三年封東嶽為“天齊王”,天寶五載,封南嶽為“司天王”,北嶽為“安天王”。自此五嶽在名山中享有獨尊的地位。

  到了宋代,對五嶽進行了新的加封,即在原封號之前加了一個“聖”字,並由王位升至帝位。宋真宗祥符元年十月,皇家下詔為泰山加號曰:“仁聖天齊王”,四年二月,加號西嶽為“順聖金天王”,中嶽為“崇聖中天王”。五月又將中嶽改號為“中天崇聖帝”,東嶽為“天齊仁聖帝”,南嶽為“司天昭聖帝”,西嶽為“金天順聖帝”,北嶽為“安天元聖帝”。

  元代至元二十八年,加封東嶽為天齊大生仁聖帝,南嶽為司天大化昭聖帝,西嶽為金天大利順聖帝,北嶽為安天大貞玄聖帝,中嶽為中天大聖崇聖帝。

  到了明代洪武三年,洪武帝認為,嶽鎮海瀆之封,起自唐宋。夫英靈之氣,萃而為神,必受命於上帝,豈國家封號所可加?乃盡去前代封號,直呼某嶽某山之神,猶如東嶽泰山之神,等等。自此,五嶽封號被取消,但由於前代封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已深入人心,後世人仍有稱封號者。如五嶽曾被封為“帝”,民間仍將五嶽之神帶入帝號,如呼東嶽泰山為“東嶽大帝”。

  五嶽之神雖然早被人們賦予了多種社會職能,但推其本源則屬自然崇拜。道家為了擴大其影響,壯大神靈陣營,利用五嶽在民間的崇高地位,便把五嶽拉入了道教神係,雲五嶽之神乃神側之“上清真人”,並非“山林之神”。《文獻通考·郊社》卷十六雲:“(唐)開元時,天台道士司馬承禎言:‘今五嶽神祠,是山林之神也’。非真正之神。五嶽皆有洞府,有上清真人降任其職。山川風雨陰陽氣序,是所理焉。冠冕服章,佐從神仙,皆有數名。請別立齋祠所。上奇其說,因敕五嶽各置真君祠一所。”唐明皇好道,故采納其說。

  在民間信仰中,五嶽之神,各有分工,所掌不同。明人馮應京在《月令廣義·圖說·五嶽真形圖》中引《藏經》雲:“五嶽之神,分掌世間萬物,各有攸屬。如泰山乃天帝之孫,群靈之府,為五嶽祖,主掌人間生死貴賤修短。衡嶽主掌星象分野,水族魚龍。嵩嶽主掌天地山川,牛羊食啖。華嶽主掌金銀銅鐵,飛走蠢動。恒嶽主掌江河淮濟,四足負荷等事。”

  西嶽神

  《雲笈七簽》雲:“西嶽華山君,領仙官玉女四千一百人。華山君服白素袍,載太初九旒之冠,佩開天通真之印,乘白龍。”《恒嶽誌》中雲:“華山以終南,太白二山為副,主世間金銀銅鐵,兼羽翼飛禽。”因西與白色,五行中的金相對應,故而,西嶽神乘白龍,服白袍,又主金屬之事。

  華山受到推崇是由李隆基推向高潮的。李隆基屬雞,雞在十二地支中是酉,在地支與顏色、方位的對應關係中,酉與西方、白色、金相對應,因此,李隆基將他的本命年酉年與西嶽華山相對應,以華山為他的“本命山”。華山也從此交上好運。《舊唐書·禮儀誌》中雲:“玄宗乙酉歲生。以華嶽當本命山。先天二年七月正位,八月癸醜,封華嶽神為金天王,開元十年,因幸東都,又於華嶽祠前立碑,高五十餘尺。又於嶽上置道士觀,修功德。”也就是說,唐明皇在剛剛即帝位後,就將華山加封為王了。

  五嶽被封為王的基本情況是:

  唐武則天年間,封中嶽神為中天王,

  唐明皇先天二年封西嶽神為金天王,

  唐明皇開元十三年封東嶽神為天齊王。

  唐天寶五載封南嶽神為司天王,北嶽神為安天王。

  唐人鄭綮在《開天傳信記》中雲:唐明皇登封泰山,“車駕次於華陰,上見嶽神數裏迎謁。上問左右,莫之見。遂召諸巫,問神安在。獨老巫阿馬婆奏雲:‘三郎在路左,朱發紫衣,迎候陛下。’上顧笑之,仍敕阿馬婆,敕神先歸。上至廟,見神槖鞬,俯伏庭東南大柏樹下,又召阿馬婆問之,對如上見。上加敬禮,命阿馬婆致意,而旋隆詔先詣嶽,封為金天王,仍上自書製碑文以寵異之。其碑高五十餘尺,闊丈餘,厚四五尺,天下碑莫比之。其陰刻扈從太子公以下百官名氏。製作壯麗,巧無倫比焉。”此說是唐明皇為西嶽封王立碑是同時進行的,但《舊唐書·禮儀誌三》中說,華山被封為金天王是在唐玄宗剛剛即位之時,而立巨碑則在開元十年。若以《開天傳信記》所言,華山封王應在東嶽、南嶽、北嶽之前。

  華嶽神雖然如此顯榮,但在一些古籍中和民間信仰中,他卻是邪惡之神。

  《隋書·庶人(楊)秀傳》中雲:“庶人秀,高祖(楊堅)第四子也。及太子勇以讒毀廢,晉王(楊)廣(即後之隋煬帝)為皇太子,秀意甚不平。皇太子恐秀終為後變,陰令楊素求其罪而潛之。太子陰作偶人(人偶或士偶),書上(楊堅)及漢王(楊秀之弟楊諒)姓字,縛手釘心,令人埋之華山下,令楊素發之。上因下詔數其(秀)罪曰:‘漢王於汝,親則弟也,乃畫其形象,書其姓名,縛手釘心,枷鎖柩械,仍雲請西嶽華山慈父聖母神兵九億騎,收楊諒魂神,閉在華山下,勿令散蕩。我之於汝,親則父也,複雲請西嶽華山慈父聖母,賜為開化楊堅夫妻回心歡喜。又畫我形象,縛手撮頭,乃雲請西嶽神兵收楊堅魂神’。”楊秀遂被革去蜀王頭銜,廢為庶人,還被關了起來。

  在民間信仰中,華嶽神又以桃色事件為多。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