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22章 河神(1)

  河神

  在我國各類古籍中均稱黃河為“河”,因此,“河神”也就指黃河之神。但在河神信仰伊始,河神是指人們所處的黃河某段的神靈,而不是整個黃河之神。整個黃河之神的形成是在居住在黃河流域的重要文化群體在思想、信仰統一以後才確立起來的。

  黃河流域是我國古代政治、文化的中心,國家文化、國家製度、民族信仰等,都在這裏產生和發展,因此,作為民族文化的代表——黃河文化,自然也就是國家文化了。河神信仰雖然是居住在黃河流域的國民群體的信仰,但它卻極大地影響著中央政權,曆代王朝也接受了這一信仰,並把河神奉為國家級的大神,歲時,派官員們去祭祀河神。有的王朝還給河神封王封爵。如《史記·封禪書》中雲:“及秦並天下,令祀官常奉王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水曰河,祠臨晉。”此說,在臨晉建河神廟,以祀河神。漢宣帝神爵元年時,朝廷規定,黃河在一年中須祭祀五次,而且都是皇帝派使者持節趕赴臨晉的河神廟主持祭祀。(見《漢書·郊祀誌下》)唐玄宗天寶六載,封河神為“靈源公”。(見《舊唐書·禮儀誌》四)宋仁宗康定元年封河神為“顯聖靈源王”。(見《宋史·禮誌》)元順帝至正十一年,又封河神為“靈源神佑宏濟王”。

  在河神信仰中,地方性黃河神信仰與整體性黃河神的信仰是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們之間相互融合,相互滲透,最終被混合,因而,究竟是地方性黃河神還是整體的黃河神被曆史發展所混淆,使人們難以區分出它們的屬性來。例如,馮夷,他是僅次於河伯的黃河神。他又被稱做冰夷、無夷、馮循、馮修、呂珍、馮遲、遲夷君等。他人麵,乘兩龍,是個半人半獸的精靈,被人們認做是“河伯”。

  黃河流域有信仰河伯為河神的,也有信仰馮夷為河神的兩個重要文化區域,其他地區所信仰的河神遠不能與這兩位河神相比,因此,河伯與馮夷就成了黃河流域的兩個最有名的河神。當這兩個河神的影響擴大到其他地區以後,很快就與當地的河神信仰融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新的河神信仰,所以,在河伯或河神的稱謂上就有了種種說法,但無論怎麽變化,總是在許多異名中加進馮夷二字,不管怎麽叫,都有一個“馮”字或“夷”字在裏麵,可見,馮夷在河神信仰中有多麽大的影響。

  信仰河伯的區域集團與信仰馮夷的區域集團曾經聯手向洛伯集團展開過鬥爭,但後來因為利益問題,兩個集團之間又發生了衝突,馮夷集團重創了河伯集團。此說出自《楚辭·天問》,其中說:“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洛濱。”夷羿,就是馮夷集團的首領“羿”。在這一故事的基礎上,又衍化出了“羿射河伯”的神話故事。王逸在注屈原《天問》裏講了這個故事,說,有一天,河伯化為白龍,在水邊遊玩,被羿看見了,就彎弓搭箭向白龍射去,將白龍的左眼射瞎了。河伯上天向天帝訴說了此事,並請天帝將羿殺死。天帝問他是怎麽被羿射傷的。河伯說:“我當時正化為白龍出遊。”天帝說:“如果你呆在深水處,羿怎麽會射到你呢?你化為動物出遊,人射動物是合情理的,羿有何罪?”

  信仰河伯的集團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麵得到迅速發展以後,將其文化逐漸向外擴展,最終涵蓋了黃河流域的重要地區。當地文化將其融合後又產生了新的文化,流傳開來,河伯也就成了黃河流域共同信仰的黃河之神。在《莊子·秋水》中說:“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辨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天下之美盡在己為。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遂與北海若論道。”

  馮夷信仰的地區被河伯信仰地區的文化涵蓋以後,當地的馮夷信仰習俗與河伯信仰習俗結合起來,出現了一種新的文化現象,即,將馮夷改稱為河伯,以適應河伯文化在當地重要影響的現實。盡管如此,當地民眾間仍然有人將河神稱為馮夷的,因此也就產生了河伯就是馮夷的說法。馮夷被稱為河伯以後,他也更像河伯一樣,成為整體意義上的黃河之神。《莊子·大宗師》中雲:“馮夷得之,以遊大川。”得之,即得道。是說馮夷就被當做河伯的意思。大川,即大河,也就是黃河。後人因對馮夷與河伯之間的相互影響作用不甚了解,也就出現了許多說法。如《莊子·大宗師》的釋文裏引用司馬彪的《清冷傳》雲:“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為河伯。一雲八月庚子浴於河而溺死,一雲渡河溺死。”幹寶在《搜神記》裏又說:“弘農馮夷,華陰潼鄉堤首人也,以八月上庚日渡河,溺死,天帝署為河伯。”又雲:“河伯以庚日死,不可治船運行,溺沒不返。”《複修緯書集成》卷六《龍魚·河圖》裏雲:“河伯姓公名子,夫人姓馮名夷君。”又雲:“河伯姓呂名公子,夫人姓馮名夷。”

  河伯和馮夷都是黃河流域共同信仰的河神。但他們都不是被國家政權所認可和祭祀的,能夠代表黃河的河神。被列入國家祀典的黃河神稱為“河瀆神”,它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化了的黃河神靈,不具體指哪一位神靈,帶有自然神的屬性。正是由於這一原因,這位被國家政權認可了的黃河之神在民間是沒有影響的,也沒有什麽作用。與此相反,民間在河伯與馮夷這兩位河神上卻匯集了許多傳說,他們在民間有著非常豐富的傳統文化的內涵,所以,在黃河流域普遍信仰的河神就是他們二位,而非國家祀典中的河神。

  相傳,河伯能化為魚、龍。戰國時,齊國有一個人對齊王說:“河伯是一位大神,我能使大王見到他。”於是,他在黃河水上搭了一壇,一會兒,隻見一條大魚在遊動,他說:“那條大魚就是河伯。”(見《韓非子·內儲說》上)又有說,河伯是半人半魚的精靈。在《重修緯書集成》卷二《尚書中候考河命》中雲:禹在黃河邊看見一個長人,“白麵魚身”,從水中出來後說他是河精,並給了大禹一張《河圖》,圖中說的是治水之事,然後退回水中。於是,禹向黃帝說:“臣見河伯,麵長人首魚身,曰‘吾河精’,授臣河圖。”

  河伯好財好色。《史記·西門豹傳》中有“河伯娶婦”的故事,這種野蠻、殘忍的做法不應是正神所為,被民間所唾棄。又《史記·六國表》秦靈公八年中載曰:“初以君主妻河。”司馬貞《史記索隱》中雲:“謂初以此年取他女為君主,猶公主也。妻河,謂嫁之河伯。故魏俗猶為河伯娶婦,蓋其遺風。”可見,嫁給河伯的女子,有時還得有公主的身份,以示人們對河伯的尊崇。《楚辭·九歌》中有《河伯》一篇,寫的就是以美女嫁河伯的標祀風俗。不過,這位美女已經用木刻的美人代替了。這篇辭也就是為了這種儀式所寫的。其辭曰:

  “與女遊於九河,衝風起兮水橫波。乘水車兮荷蓋,駕兩龍兮驂螭。登昆侖兮四望,心飛揚兮浩蕩。日將暮兮悵忘歸,惟極浦兮寤懷。魚鱗屋兮龍堂,紫貝闕兮珠宮,靈何為兮水中。乘白黿兮逐文魚,與女遊兮河之渚。”“流澌紛兮將來下,子交手兮東行。送美人兮南浦,波滔滔兮來迎,魚鱗鱗兮媵予。”

  後世又有河伯娶女乃娶女子之魂的故事,《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四十七《師友談記》中雲:“東坡雲:郭子儀鎮河中日,河甚為患,子儀禱河伯曰:‘水患止,當以女奉妻。’已而河複故道。其女一日無疾而卒。子儀以其骨塑於廟,至今祀之。”

  河伯很貪財,但很怕強硬的人。晉人張華在《博物誌》卷七中雲:一個叫澹台子羽的人渡黃河時帶有一塊“千金之璧”,河伯便打起了主意,掀起波浪,並派兩蛟挾住子羽的船。子羽一手持璧,一手操劍,將兩蛟殺死了。過了河,子羽方悟出是河伯想要他的璧,有點害怕,便把璧扔到水中給了河伯。不想,河伯見子羽如此神勇,不敢要了,躍出水麵將璧還給子羽。子羽又將璧投入水中,河伯又扔還予他,如此三次。子羽怕這塊璧給自己帶來災難,將它毀掉了。澹台子羽,名滅明,子羽是他的字。他是孔夫子的學生,是一位品行高潔的隱士。

  又說河伯喜歡人尊重他。從前有一個人每天到河邊挑水時都要拜河水。如此十餘年後,河伯出來與他相見,並給了他白璧十雙,教給他行水不溺之法。

  又說河伯還有兒女。梁朝吳均在《續齊諧記》中雲:“武昌大吏吳龕,渡水得五色石。夜化為女子,稱是龕婦。至家見婦翁,被白羅袍,隱漆幾,銅唾壺,狀如天府,自稱河伯女。”

  人們為什麽要信仰河神?河神本是管理黃河的自然神靈,但後來他的職能被人們擴大了,社會化了。許多與黃河無關,完全是人與人之間的事他也管起來了,人們也請他來管。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因國內爭權之事,在舅舅子犯等人的幫助下,流亡國外避難。十九年後,國內形勢發生變化,重耳要回國即國君之位了。子犯這時擔心起來,恐怕外甥可以與自己共患難,不能同享樂。在流亡期間,自己也難免有對外甥不周的地方,他當了國君以後,要對自己在這十九年中的“不是之處”實施報複,是非常可怕的事。因此,在渡黃河返國時,子犯將一塊璧送給重耳,並對他說:“在這十九年中我得罪你的地方不少,請你原諒也請你允許我離開你。”重耳是個聰明人,很理解舅舅的意思,立即向河神發誓說:“如果我與舅舅不是一條心的話,就讓河神來懲罰我。”說完,把舅舅給的璧投入河中,以示取信於河神,請河神監察自己的行為。自此留下了人們對著河水賭咒的習俗。以黃河或河水為證來發誓,在先秦古籍中是經常可以見到的。(見《左傳·僖公二十四年》)

  河神還可以憑自己的好惡任意決定戰爭雙方的勝負,主將的生死,還可利用權力索賄。春秋時期,晉楚之間在一次大戰前,楚軍主將子玉夢見河神對他說:你把你的馬冠給我,我保你打勝仗。子玉把這個夢告訴了部下,部下說:隻要對國家有利,何惜區區一馬冠。但子玉不從,後來,兩軍交戰時楚軍大敗,子玉自殺身亡。(見《左傳·僖公二十八年》)

  在行大事之前,人們要祭河神,祈求他保佑成功。事成之後還要祭祀他,以表酬謝。《左傳·襄公十八年》中雲:“晉侯伐齊,將濟河。晉國重臣韓獻子以朱絲係二玨而禱曰:‘齊環(齊國主帥)怙恃其險,負其眾庶,棄好背盟,淩虐神主,晉臣虎(晉平公,名虎),將率諸侯以討焉,其官臣偃(獻子名偃)實先後之。苟捷有功,無作神羞,官臣偃無敢複濟。唯你有神裁之。’沉玉而濟。”沉玉是把玉獻給了河神。苟捷有功雲乃是許願,若獲勝後不忘祭祀。

  河神有如此重權,又神通廣大,人們對他的信仰自然就是盛行不衰了。

  從以上所言來看,馮夷是以人鬼為河神的,但曆史上未必真有其人。可是,曆史上也確實有將人鬼奉為河神的,這些人在生前又大都與治河有關。

  一、王尊。王尊字子贛,西漢時人。是涿郡高陽人,官至東郡太守。一年,黃河泛濫,百姓恐堤決而奔。王尊親率吏官以白馬投河以祭河伯,無效。王尊便準備用將自己淹死後向河伯進獻圭璧的辦法來控製水勢。於是,他在危堤上搭了一個棚子住下。吏民數千人向他叩頭,請他不要這樣做,王尊不聽勸說。河水漫過堤岸,吏民們急急逃走,王尊仍不肯撤下來。大概是王尊的無畏氣概感動了河伯,河水退了下去。幾年後,王尊卒於任上,吏民便立祠祀他。(事見《漢書·王尊傳》)另據《滑縣誌》所載:(河南)滑縣南一裏有河侯祠。此河侯即王尊。

  二、陳平。陳平是西漢開國功臣。他被奉為河神是元代的事。《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二雲:“河瀆,漢陳平也。唐始封‘靈源’二字,宋加‘顯聖靈源’四字公,聖朝(元)加封四字王,號‘靈源宏濟王’。”明代馮應京在《月令廣義·歲令一》中雲:“河神,即漢相國陳平。”這是國家祭祀的河神,此說流傳不廣,因他生前沒有治過黃河,也沒有與黃河有過直接關係。

  三、金龍四大王謝緒。謝緒,會稽人,是謝太後之侄,居錢塘。當時,國事危機,謝緒感到失望,便隱於金龍山。宋朝滅亡後,謝緒歎曰:“生不能圖服朝廷,死當奮勇以滅賊。”做詩自悼後投江而死。元末,朱元璋起義,謝緒托夢鄉人說,新主已出,你們要歸順新主,並表示他要保佑新主,第二年在呂梁洪之戰中當全力以助明軍。果然,第二年明軍將領傅有德與元朝將領李二戰於呂梁洪時,明軍士卒見空中一神披甲前來助戰,元兵大潰。此後,謝緒在黃河顯靈。明成祖時,謝緒顯靈,開通了黃河壅塞處,拯救遇險船隻。以後也屢顯異靈。嘉靖年,朝廷下令在魚台縣立廟祭祀。隆慶年,又遣兵部侍郎萬恭致祭,封“金龍四大王”。(見明代朱國楨《湧幢小品》卷十九,《杭州府誌》)

  清順治二年十二月,朝廷封黃河神為“顯佑通濟金龍四大王”之神,封運河神為“延休顯應分水龍王”之神。(見清人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此後,金龍四大王不再兼運河神了。

  為什麽稱謝緒為“金龍四大王”呢?金龍是指金龍山,是謝緒生前隱居之處。“四”是他的排行,兄弟四人,他是老四。大王是尊稱。

  謝緒是宋末死於浙江的,為什麽在明代成為黃河神?這是朱元璋為了激發人們反元的情緒,就將臨死前曾經表示“死當奮勇以滅賊”的謝緒請出來,封為神。因為謝緒是宋室外戚,重臣之後,要比一般人的反元影響更大。又以徐州呂梁洪之戰中有謝緒“出助”為證,讓人們相信謝緒顯靈所說的話是天意,讓人們歸順明主。徐州在黃河之濱,黃河又常有“靈異”出現,謝緒的那次顯靈就是黃河的一種“靈異”。謝緒自那以後在黃河流域的名氣越來越大,所以人們就將他奉為黃河之神。

  四、黃大王守才。黃大王,名守才字英傑,號對泉,河南偃師南鄉夾河王家莊人。明萬曆三十一年十二月生。傳說他是河神托生。小時候曾入井而不沉。長大後,天有大旱,他為百姓找到一泉以灌溉農田。這一泉就是當地十老院的“不老泉”。黃大王生時曾設法通黃河之壅,平黃河之水,塞黃河之缺口,所以懷慶人就為他立生祠,神主於城北回龍廟中供奉。天又有大旱,守才為杞縣求得大雨,杞人為他立生廟。清康熙二年十二月,守才卒,葬縣南萬安山下。雍正十二年,陳留曲興集資建大王廟祀之,後賜名溥仁觀。乾隆年間,敕封“靈佑襄濟王”,於開封建大王廟。後屢有加封,光緒五年加封為“靈佑襄濟顯惠讚順護國普利昭應孚澤綏靖普化宣仁保民誠感黃大王”。他的影響從河南擴大到外地後,別的地方也為他建廟立祠。

  金龍四大王和黃大王是受國家祭祀和曆代王朝加封的國家級黃河神,總司黃河。但他們都不是以前曆代王朝和清王朝所祭祀的河瀆之神,即代表黃河的河神,而是一位河神。

  五、朱之錫。字夢九,號梅麓,浙江義烏人。順治時進士。官至河道總督,治河盡心盡力,在實踐與理論方麵都有建樹。後因治河積勞成疾而死。死後,人們傳說他成了河神。傳說,人們時常見他穿著官服,紅燈侍從,往來於河上。河南黃河兩岸有供奉他的廟觀,稱“朱大王”。乾隆巡視河工時,封他為“助順永寧侯”,春秋致祭。後來又加封曰“佑安”。(事見《清史列傳·朱之錫傳》和清人褚人獲《堅瓠續集》卷三)

  六、和珅。和珅是清人,滿洲正紅旗人,乾隆皇帝的寵臣,官至文華殿大學士。此人專橫跋扈,招權納賄,貪得無厭。乾隆皇帝死後,嘉慶帝將和珅逮捕入獄,賜以自盡。其家產全部抄沒。時有“和珅跌倒,嘉慶吃飽”之諺。

  和珅死後,在他的衣服裏發現了他臨死之前寫的一首詩,詩雲:“五十年前幻夢真,今朝撒手撇紅塵,他時睢口安瀾日,記取香煙是後身”。“睢口”是河南睢縣的黃河口。“和珅”與“河神”音近,故,他以睢口河神的化身自居。這首詩在當時很流傳,所以有人以為和珅就是河神的化身。他死了以後又去當河神去了。

  七、栗毓美。字友梅,山西渾源人。嘉慶年間,以拔貢官河南知縣。道光年間,官至河東總督。治河有方,在任五年,黃河不為患。死後,人們奉他為河神。陳康祺在《郎潛紀聞》卷十一中雲:“國家懷柔百神,河神載在祀典,每遇防河濟運顯靈。經曆任河漕兩督奏於常例外,頒賜藏香,複請錫封錫匾有差……至朱大王即河督朱之錫,栗大王即河督栗毓美。河神助順,必先有水族現形。河漕各督,即迎之致祭。其朱色者,眾以為之錫,栗色者,眾以為毓美也。”

  八、段時光。是臨清地方黃河一個渡口的水神,也是一個妒神。因此,這個渡口也叫“妒婦津”。

  相傳,婦人要在此渡口處渡黃河時,必須穿上破舊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奇醜無比後才敢渡河。否則這位“妒婦津”的河神就要忌妒婦女的漂亮了。他妒婦的方法是興風作浪。若是醜女渡河,即便打扮得再漂亮,也是風平浪靜的。這是因為妒婦認為醜女之醜不屑一妒。因此,婦人們在此渡口渡河時,為了求得無風無浪,便把自己打扮成醜女。一些醜女明知自己貌醜,不足以引起妒婦的忌妒,但生怕引起人們的嗤笑,便將自己打扮得更醜。這樣一來,即便在渡河時起了風浪,也可以說是由於打扮的緣故而不是長得醜的緣故。

  這位妒婦河神是怎麽來的呢?據說在晉朝太始年間,劉伯玉的妻子段氏,字時光,性奇妒。有一日,伯玉在段氏麵前誦《洛神賦》,有感於洛神之美,便與妻子戲說:“有這樣美麗的妻子,我就沒有遺憾了。”段氏聽後大怒說:“你怎麽能以水神之美而看不起我呢?我死以後,何愁不能成為水神。”當夜,段氏便投河而死了。死後七日,她托夢於伯玉說:“你本願有水神之妻,我今已成了水神。”伯玉被驚醒了。從那以後,伯玉再也不敢渡黃河了,怕被死後成了水神的妻子拉去相會。

  社神與稷神

  社是土地,稷是五穀,這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人們珍愛生命,就必須對土地和五穀倍感珍惜,所以,人們將土地和五穀神化,實行祭祀,旨在祈求豐年,並對社神和稷神報告收成和表示敬意。這是人們熱愛生命的表現。

  在上古時期,人們便對社稷神產生了信仰。最初,社稷神的神靈是依附在社上的,所以,被稱做“社壇”。社壇就是一個方形土壇。這與我國古代對天地的認識有一定的聯係,也就是“天圓地方”觀念。據《周禮·大司樂》雲:“夏日至,禮地祇於澤中之方丘。”無論天子社,諸侯社,大夫社,府、州、縣之社,都是這樣的形狀,但是規格有所不同。

  天子社到了明清時期已經不全是用土築成的了,但仍要有土,因為土在社壇中是很重要的物質。民間社仍然是一個土壇。我國曆史上的“封土為社”就是源出於此。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社壇,有社壇就有人類活動,並且,人們在一定的時間裏還要會聚到社壇來,對社稷神進行祭祀。這種文化現象的出現,就有了“社會”這個詞。隨之而來的與社稷相關的其他文化現象也相繼出現了,諸如,在祭祀社稷時要舉行一定的祭祀儀式,其中,火在祭祀活動中是必不可少的東西,於是,就有了“社火”這個詞和這種文化現象。

  《詩經》中把社壇稱之為“塚土”,這大概是因為社壇跟墳塚差不多的緣故。周代天子立有三社,為全體老百姓所立之祀,叫“大社”,為自己所立的叫“王社”,為已亡之國立的叫“亳社”。諸侯也立三社,分別叫做“國社”、“侯社”、“亳社”。大夫以下則與所居之地的老百姓們共同立社,也叫“置社”。天子所立大社(或稱太社)必須是暴露的,為的是“受霜露風雨,以達天地之氣”。(見《通典》四十五卷)亡國之社則是用屋覆蓋著的。社壇與稷壇原為兩壇,社壇在東,稷壇在西,隋唐以後合為一壇,名“社稷壇”。壇的四麵築牆,四方開門。周代天子社壇用五色土,諸侯社則隻用所在方的顏色土。立木或石作為神主,有的地方信仰則是把社神依附在高大而年久的樹木上,稱之為“社樹”。這大概是因為樹木也是植物的緣故,因為稷在狹義上是指五穀,但在廣義上應指植物。有高大的樹木作為社神的依附之所,這個社會也必定是繁榮昌盛的,因此,陝北民間也將這種“社樹”稱做“風水樹”。

  後世民間最為普遍的是立廟祭祀社稷神。這種廟被稱為“土地廟”或“土地祠”,規範的稱謂應是“社廟”。廟的規模大小也不一,最小的僅有二三尺高,多以磚石砌成。大的如同一般的神廟,廟裏所供神像或以木石雕刻而成,或以泥塑而成。社神是一位官員形象,除主神社神外,還有他的配偶或其他家庭成員,或附祀著其他神像。

  相形之下,稷神的地位遠遠不如社神,因為在古時,無論天子、諸侯、大夫,還是各州縣,都是立社壇,稷神附之。但也有於社壇之外另立一稷壇者。也有隻奉社神,不奉稷神的。這都是因為五穀是生長於土的,養育五穀是土的自然屬性,稷神之職已經包括在社神之中了。若社神依附之所是社壇,稷神也就依附在社壇;若社神依附之所是社廟,稷神也就依附於社廟。這樣的“祀廟”又被稱為“土穀祠”,土即土神、社神,穀即五穀神,亦即稷神。

  古時候把祭祀社神的日子叫做“社日”,人們一般在二月初二祭祀社神。率同社人眾祭祀社神的人叫“社正”。《唐會要》卷十上《後土諸裏祭社稷儀》中雲:“前一日,社正及諸社人應祭者,各清齋一日,於家正寢。”但後世中不一定是主持社祭的人也叫社正。如《明會要》卷五十六《社倉》中雲:“令各府按設社倉,令民二三十家為一社,擇家殷實而有行義者一人為社首,處事公平者一人為社正。”又元代製度凡十家立一社,擇一人作社長,位低於裏正。(見《元史·刑法民》四《捕亡》)由此可見,元明時期的社正、社長之稱謂是起源於社神祭祀的。

  凡住宅、官衙以及寺廟,有供奉土地神者,這些地方的土地神就是“宅神土地”或雲“住宅土地”,他的職責是主這一房宅,是土地神社會化以後派生出來的“土地神”,對這裏的土地神也要祭祀。宅神土地在陝北民間的祭祀大都在春節期間,在春節貼對聯時要在住宅牆壁上所留神龕中貼上“天地之神位”、“土神之位”的神主依附標祭帖,與祭祀其他神靈的同時一起祭祀。有的住宅沒有這種神龕時,就用泥巴泥一個“香插插”代之。有的地方除了社日祭祀土神外,還有初一,月半燒香之俗。平日裏,人們若有求於土地神,或是做了驚動土地的事情時,則要進行臨時祭祀,不拘日期。祭祀土地的祭品則視事情的大小和家庭的貧富來決定。社日,據《孝經緯》曰:“社者,土地之神。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也。”祭祀“社神”之日期,稱為“社日”,一般分為“春社”和“秋社”。秦漢以後,總司天下土地之社神逐漸演變為與天帝相對應的“後土皇地祇”,由國家專祀,而各個地方、鄉村之社神則逐漸演變為土地神。

  後世民間對社稷神的俗稱是“土地神”和“五穀神”,是自然神,代表著土地和農作物,體現了土地和農作物的自然屬性,不具有任何社會職能。當他們被社會化以後,他的職能也越來越多了,行使著全麵管理和保護當地的一切事務的權力。無論大小事情,陰間陽間,還是陰陽相涉的事情,都由土地來管,也是他的“分內”之事。另外,還有一些兵匪盜賊,時疫疾癘,旱澇災害,以及老百姓與鬼魂之間的善惡事情,土地神也要插手。人們給土地神賦予了這麽多的職能,所以也就有了當人死後,魂靈要到土地那裏去報到的說法。在民間也就產生了“報廟”的習俗,即到土地廟裏去為亡人的魂靈報到。

  土地神在民間信仰中占據著很重要的地位,那麽,土地的偶像應當由誰來充當?說法很多。民間習慣將土地神稱做“社公”、“土地爺”、“土地公公”等。從字麵上,土地神應是一位上了年紀的男子。那麽,這位男子又是誰呢?據典籍記載,通行的說法是,句龍是社神,柱、棄是稷神。據儒教文獻典籍記載,社神和稷神原來是古代官吏。《左傳·昭公十九年》中雲:“共工氏有子曰句龍,為後土……後土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棄亦為稷,自商以來祀之。”《禮記·祭法》中說:“共工氏霸有九州,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土,故祀以為社。”《左傳》中又說,句龍“佐顓頊,能平九土,為後土,故封為上公,祀以為社,非地祇。”後土在古代官職裏是土正,是專門負責管理土地和開發利用土地的官員。《禮記·祭法》中說:“厲山氏(即列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能繼之,故祀以為稷。”《國語·魯語》又雲:“列山氏之有天下,其子曰柱,能殖百穀,故祀以為稷。”

  田正是負責種植農作物的官員,因而被稱做“稷”。柱(農),棄任田正官職,他們是卓有成就的農事專家,死了以後被祀為稷神是理所當然的。在我國古代,田正是屬土正管轄的。田正的設立又晚於土正,因此,田正的設立和對稷神的信仰是在農業普遍興起以後的事情。根據這一管轄製度和設立的時間順序來看,可以認定,稷神是附屬於社神的。

  在句龍被奉為社神,柱、棄被奉為稷神以後,曆代又有一些名人也被奉為社稷神。漢代則以周代始祖後稷為稷神。儒者鄭玄同意以後稷為稷神,王肅則認為應以周棄為稷神。但後世多尊崇鄭玄說。從唐代開始,又有人主張隻要承認社稷是土穀之神就行了,不需要追究他究竟是哪一位曆史人物。認為:“稷者,土有生長之助,立其神,因以稷名之。”本無正神,人感其功,欲美報之。(見《通典》卷四十五)自此以後,則隻以社稷為土穀之神,祭祀社稷的目的也是“為萬人求福報功”,“有所祈求禱祠則祭之”。(見《通典》卷四十五)這時的祭祀儀式一般由皇帝主持。

  據說,最早被奉為土地爺的名人是漢代的蔣子文。他是揚州人,平生嗜好酒色,荒唐風流。常以自己相貌不凡,死後定會成神為言。東漢末年,他在秣陵(今南京)任尉官時,將一名強盜追至鍾山後展開格鬥,不幸被強盜擊傷了前額,他忍痛將強盜活捉,但因傷勢過重,後來死亡。東吳時,蔣子文的部下看見他騎著白馬,執著白羽扇,還帶著幾個隨從。部下嚇得掉頭就跑。子文追上說:“我應當是這裏的土地神,保佑這裏的百姓,你告訴百姓們,為我立祠。否則,將有災難發生。”此事傳開後,人們也沒當一回事,但這年的夏天瘟疫流行開來,人們這才相信是蔣子文求祠而不得才降災於人,於是,便有人私下裏祭祀起蔣子文來。蔣子文又附在巫婆神漢身上說:“我能保佑孫氏,應當為我立祠,否則,我叫小蟲入人耳為災。”此後,果然有小蟲入人耳者。孫權的大臣們認為:“鬼有所歸,乃不為厲。”還是以安撫為上策,孫權便派使者封子文為中都侯,他的弟弟子緒為長水校尉,皆加官綬,並為立廟。又號鍾山為“蔣山”。《資治通鑒》卷九十四胡三省注引《輿地誌》雲:“漢末,秣陵尉蔣子文討賊戰死於此(鍾山),吳大帝為立廟。”

  宋代淳熙年間,敕封西施為土穀神,曰“苧蘿村土地西施娘娘”,西施是浙江蕭山苧蘿村人。她成為我國第一位被奉為神的女性名人。

  韓愈被清朝翰林院和吏部奉為他們的土地神。因為韓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學家,又以孔孟“道統”自居,所以是封建時代正統士大夫們最敬仰的人物之一。蘇軾又稱他為“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翰林院是國家最高的文化機構,翰林們祭祀韓愈既表達了敬仰之情,又有祈求保佑的意思。韓愈也曾任過吏部侍郎。他雖不以吏部侍郎而出名,但曆代吏部侍郎中唯他最出名。所以,吏部將他奉為土地,也有“行業神”的意思在裏麵,其用意大概與衙門吏胥奉他們的祖師蕭何、曹參為土地神相類似。

  嶽飛被南宋時期位於京城臨安的太學奉為土地神。太學也是嶽飛的故居,奉其為土地神有雙重意義。(事見《宋史·徐應鑣傳》)

  被奉為土地神的,有為官員者,如梁朝時期的大官沈約,被奉為湖州烏鎮普靜寺的土地神。有進士出身的文化人,如唐朝中葉的薛稷、鮮於侁,被奉為安徽黟縣衙門的土地神。也有小民為神的,如宋代福建候官縣市井小民楊文昌,以製扇賣扇為業,為人直樸,買賣公道,又是孝子。一日在街上跌倒,昏死過去。醒來後說,有一黃衣人送信給他,信上說:“楊文昌可做畫眉山土地,替鄭大良。”次日,楊文昌就死了。年底,有一遠方商人來楊家買扇,閑談中,楊文昌的兒子說起父親臨死前的奇事,商人聽後說:“畫眉山在四川西嘉州地方,當地人都說,今年二月許多人都見新土地神上任。現在的土地神比以前的靈驗得多。當地祭奉甚謹。”楊文昌死於慶元元年春天,正合此說。

  亦有做買賣的,德高望重者,在他們死後做了土地神的。傳說很多,說法也很多。土地爺究竟應該是什麽樣子的。一般是,凡廟中的土地神常是一位穿袍戴帽的白發老翁。有些還在土地爺旁邊塑一個老婦形象稱為“土地奶奶”。道經中又將這類土地神稱做“土翁神”和“土母神”。宋朝人又將土地奶奶稱做“社婆”。有的土地廟中還有他們的兒女,這是一種世俗化,也是一種社會化。在我國小說中,舞台上、故事裏以及民間傳說中,土地神是一位白須白發,烏帽皂靴,繭袍革帶,皺紋滿麵,老態龍鍾,儼然一位資深的官員模樣。在這裏,民間社神被徹底社會化了。

  土地神

  土地神和城隍神真正走大運是從明朝開始的。據說,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出生在盱眙縣靈跡鄉的土地廟裏,因此,土地廟也就備受推崇,自明代以來,土地廟遍及全國,到處都供奉著土地爺。土地最早的神名是社神,他管的地方也很小,是諸神中品級最小的一位神明。這是為什麽?據《土地寶卷》中說,白發蒼蒼的土地公公是一位敢與玉皇大帝抗爭的英雄。這位土地爺曾經大鬧過天宮,與諸仙、眾神鬥過法,並且屢敗天兵天將。土地爺戰勝諸仙,使玉帝膽戰心驚。

  故事說,土地爺去天宮訪佛,來到南天門時,被把門天將攔住,不準進入天門,而且還被眾將推推搡搡,斥罵嘲弄。致“土地”惱怒,使動龍拐,望眾將打去。眾將一躲,打在南天門上,將天門打開。這事被玉皇大帝知道後,派了五方五帝,五鬥星君,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率八萬四千天兵天將,將土地團團圍定。土地一看,覺得寡不敵眾,便想戲弄一下天兵天將,就往地裏一鑽,天兵天將這時齊聲高叫說:“土地跑了。”九曜星君說:“他是土地,這地就是他的原形。”眾天兵聽後,便刨地三尺,想把土地挖出來,沒想到卻挖出許多金子來。天兵天將們大喜,都不挖土地了,隻顧搶起金子來了。正在爭搶之際,金子忽然化成了水,在南天門外漲湧漂泛,把天兵天將們一個個泡在水裏。天兵天將們各顯神通,在水上遊行著。此時,土地又猛將水一抽,天兵天將們正使法行水間忽然水落,將他們一個個跌在水中,使他們又是惱,又是怒,覺得這個老頭神通不小,很難對付。一會兒,水幹了,天兵又陷在泥裏。土地這才現身出來說:“你們可認得我嗎?”土地爺在南天門前真是顯盡了威風,戲耍了天兵天將。玉皇大帝在無奈之下,請來了佛祖如來。如來法力無邊,將土地擒住後投入爐中,將土地燒死了。土地的肉體雖然不存在了,但他的靈魂卻是無處不有的。佛祖也沒辦法將土地的靈魂消除,便遣使遍行天下,乃至窮鄉僻壤,讓人們建起土地廟祠以祭祀土地,這也是佛心為慈,對土地的一種安撫。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