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縱孤雲來此地,煙霞洞府習真修。
據說,丘處機在磻溪的六年間,有“大餓二十二回,小餓無數”的說法。並說他在此期間從不睡覺,晝夜不眠。這是全真教“驅散睡魔”的修行之法。丘處機在磻溪修煉六年後前往隴州龍門山進行隱居修道,也正是因為他在龍門的修煉經曆,創立了新的派別,被門徒們奉為祖師,因此被後人尊為“龍門派”的創始人。王重陽死後,他的七大弟子(即北七真)各自創立了道派,但以龍門派的影響最廣,勢力最大。
龍門派主張以清心寡欲為修道之本,認為“一念無生卻自由,心頭無物即仙佛。”龍門派已經改變了王重陽不入仕門,浪跡草澤的基本精神,而是配合“人主一時之好尚”,來為朝廷服務。因而,丘處機與當時的統治者有了一些瓜葛。
全真教的迅速發展使金朝統治者世宗皇帝感到很擔憂,曾下詔進行限製,但收效甚微,於是,他改變了手段,采取拉攏和利用的辦法與道門親近。大定二十七年(1187),王重陽七大弟子之一的王處一被召進京城,金世宗親問養生之道。第二年,丘處機又被召進京城,世宗向他請教“至道”。為了便於谘詢問道,世宗在自己居處的萬寧宮側建了一座道觀,並禦書門額“全真堂”,供丘處機居住。這一年,世宗命他主持萬春節(皇帝生辰)醮事,為自己祈壽,為國人祈福。
丘處機看到這一時期對全真教很有利,便回山東興建了宏偉的“太虛觀”。章宗時,寵妃李師兒為了在宮廷鬥爭中能得到全真道的支持,特將《玄都寶藏》兩部各六千餘卷以皇帝的名義分別贈給了丘處機住居的太虛觀和王處一住居的玉虛觀。
幾年後,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橫掃了山東,齊魯大亂,反金的農民軍紅襖軍乘亂而起,金朝無力抗禦,想借助宗教的力量來維護統治地位,於貞佑二年(1214),丘處機應山東駙馬都尉之請,出麵招安了楊安兒、耿京的起義軍。為此,金世宗賜丘處機“自然應化弘教大師”號,並派欽差大臣請他赴京議事,丘處機拒不奉詔。以後,南宋朝廷慕其名,請他南下臨安,也被他婉拒了。
丘處機雖然拒絕了金、宋兩朝的召請,但他於此之後不久,欣然答應了遠在西域的蒙古首領成吉思汗的召請,曆時三載,行程數千裏,拜謁了成吉思汗。這時,成吉思汗已是六十歲的老人了,因連年征戰,再加上身邊嬪妃成群,他已元氣大損,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了。他征服異族,建立大蒙古帝國的大業尚未完成,健康與長壽是他追求的目標,成吉思汗召見丘處機的目的不僅僅隻為了這一點,還在於這位宗教領袖的地位與名望。他給丘處機的手詔中說:
“……朕但避位側身,齋戒沐浴,選差近侍官劉仲祿備輕騎素車,不遠數千裏,謹邀先生暫屈仙步,不以沙漠遠遊為念,或以憂民當世之務,或以恤朕保身之術,朕親侍仙座,欽唯先生將咳唾之餘,但授一言,期可矣。”
成吉思汗明確表示了求賢輔助的意圖,要向丘處機請教治國安民和保身之術。
丘處機此時已七十二歲了,不遠萬裏來會見成吉思汗,成為一代壯舉,但他也有自己的目的,他力圖勸誡成吉思汗不要殺戮太過,“拳拳以止殺為勸”。從曆史文獻來看,丘處機的勸誡對成吉思汗的“屠城濫殺”多少起了一些作用。
丘處機取得成吉思汗的歡心後,全真道取得了很多特權。他回到中原後“使其徒持牒召求於戰伐之餘,由是為人奴者得複為良,與濱死而得更生者,毋慮二三萬人,中州人至今稱道之”。丘處機此時還借元太祖的勢力來發展全真教的勢力。他在複雜的政治鬥爭中極善審時度勢,他婉拒了金、宋兩國君主的邀請,而唯應元太祖之召,他好像預見到了成吉思汗將完成統一大業這一曆史現實。他也深知,曆史上無論什麽宗教的興起與發展,沒有最高統治者的讚許和扶植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要憑借成吉思汗的力量來發展全真教。丘處機以自己廣博的學識,能言善辯的口才和道家清靜無為、敬天愛民、戒殺保生的思想,贏得了成吉思汗的信任和禮敬,尊稱他為“丘神仙”,令他“掌管天下出家人”並赦免了全真教道士的差役賦稅。丘處機返回中原以後,利用這些特權指揮弟子們在各地遍建宮觀,廣招門徒,使全真教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丘處機東歸後,住在燕京(今北京)長春宮,從此,這裏成為全真教的中心,成為全真派“天下第一叢林”和全真道龍門派祖庭。長春宮建於唐代,原名天長觀,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曆史了。明代改為“白雲觀”。
丘處機在他八十歲時去世,遺蛻(遺體)埋在觀內丘祖殿堂下麵。據說,明永樂皇帝曾親臨長春宮,意欲瞻仰丘祖靈柩,忽見白雲一團由墓門湧出,飄向天空而散,永樂有所感悟。當時有人以詩詠道:“風吹稻穀香千裏,雲護仙容億萬年。”由此改“長春宮”為“白雲觀”。
白雲觀內有一“癭缽”是宋代古物。“癭”是中醫所說的長在脖子上的一種囊狀瘤子。白雲觀的這件癭缽是用樹身上的樹瘤做成的,上寬,下窄,近似於瓢形,缽體呈棕色,缽口上還鑲著一道金邊,是乾隆皇帝下旨用黃金裝飾的。這一巨缽放在一座漢白玉的雲水座上,能容五鬥米,可見癭缽之巨大。乾隆何以對此缽如此器重,原來,這件古缽是其父雍正皇帝賜予長春真人的,並有上諭稱“廟中他日有絕糧乏食之時,道眾可舁此缽從正陽門入皇宮,宮中必有賜給”,乾隆皇帝曾為丘祖殿題了一副著名的對聯:
萬古長生,不用餐霞求秘訣;
一言止殺,始知濟世有奇功。
白雲觀作為道教聖地和道教的活動中心,曆來是一些重要的道教法事和民事活動的舉辦場所,最有名的就是正月初八拜歲星和正月十九燕九節。
農曆正月初八日,人們在白雲觀的元辰殿(六十甲子殿)中祭拜歲星,向自己的本命星焚香禮拜,祈求本命星保佑自己一年平安。這一習俗又被稱做“順星”。此俗由來已久,金朝明昌元年(1190),金章宗的母親瑞聖皇太後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後於正月初八日祈禱於丁卯元辰神,不知怎的病好了,於是,金章宗下令在觀中修建了瑞聖殿,供奉丁卯元辰神,有六十元辰神陪祀。從此,就有了向元辰神祭拜可受星辰保佑並可免災得平安的說法,叫做“順星”。“順星”之“順”就是平安順利之意。到了清初,瑞聖殿改名為元辰殿,民間則俗稱為“順星殿”。正月初八這天,大殿香案上排列一百零八盞燈,兩旁列二十八宿和七星星燈。方丈率全觀道士穿戴法服,鳴鼓擊鍾,跪叩禮拜,誦玉樞經,北鬥經,順星誥,祈禱災消福降,國泰民安。
白雲觀的另一重要節日就是燕九節,是丘處機的紀念日。正月十九日是丘真人的生日。俗傳,正月十八日晚,丘處機和八仙等神仙將會下降人間,變幻成各類人物,善男信女們若有緣相遇,即獲福無量。這也就是所謂的“神仙會”,故而,十八、十九兩日,遊人雲集,以期會仙。《燕京歲時記》中雲:(白雲觀)每至正月,自初一起,開廟十九日,遊人絡繹,車馬奔騰。至十九日為尤盛,謂之會神仙。相傳十八日夜內必有仙真下降,或幻遊人,或化乞丐,有緣遇之者,得以卻病延年。
明人吳寬在《燕九日》詩中寫道:
京師且曰稱燕九,少年盡向城西走。
白雲觀前作大會,射箭擊毬人馬蹂。
古祠北與學宮依,簫鼓不來牲醴稀。
如何義士文履善,不及道人丘處機。
四大元帥
四大元帥指的是馬、趙、溫、關四位。馬是靈官馬元帥、馬天君,又叫華光天王,華光大帝;趙是趙公明,又叫趙玄壇;關是關羽、關公、關帝;溫是溫瓊。
四大元帥發展到清代,又有了新的說法,是指馬、趙、溫、周四大元帥。前麵三位沒有變化,這位周元帥出自《北遊記》,其中說的風輪周元帥廣澤大王就是他。說他長著赤發獠牙,使風輪,故曰“風輪”。從他的習性來看,不是一位好人,因為他一見人有好物美色,就用風輪吸入洞內供自己享用。他的絕招就是念動真言後風輪內便會狂風大作,可把敵手吹到千裏之外。後來真武大帝將其降服,玉帝便封他為風輪元帥,隨真武大帝行道。周元帥的名號是“雷門主令風輪周元帥”。就是這樣一位神,他怎麽能取代了關帝呢?這就不得而知了,也許是他的法力比關公大的緣故。
後來又有嶽、趙、溫、康四大元帥的說法。嶽即嶽飛、嶽武穆王。嶽飛精忠報國,他被害死後,人們為了表示對他的敬仰之情,將他奉為神,成為四大元帥之一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一則,中國道教塑造的神大都來源於曆史上的先賢聖哲,另則,嶽飛生前已是“元帥”之職,再加上人們對他的敬重,奉他為神中元帥是不為過的。康元帥就是“仁聖康元帥”康席,也是出自《北遊記》,據書中說:他本來是西安府黑鬆林裏的一個妖魔,在仁聖興妖作怪,殺人越貨,後被妙樂天尊降服,玉帝也就封他為“仁聖康元帥”。他手執金斧,助真武大帝降魔。但在《三教搜神大全》中又說他生而慈善,不傷螻蟻,“四方謂之能仁,聲聞天下”,故而有了“仁聖”之稱號,屬東嶽十太保之列。如果是這樣,這位康元帥就與他的“仁聖”相符合了。
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說溫元帥是泰山神東嶽大帝的部將,姓溫名瓊,浙江溫州人。他的父親是溫望,曾經中過科第,因年老無嗣便與妻子張道輝每日夜間祈禱於上帝。一天晚上,張氏忽然夢有一巨大神手擎著火珠自天而降,並雲:“我乃火之精,玉帝之將,欲投胎為神。”張氏覺醒後見有赤光被體,因而有妊,於後漢順帝漢安元年(142)將兒產出,(一說產於唐武則天長安二年,即702年)溫瓊生時,左肋有篆書符文二十四字,右肋有十六字,並對家人說,夢見神人送給玉環一隻。因而名之曰“瓊”,字“小玉”。溫瓊自幼神明,七歲學步天罡,十歲通儒,經史子傳,無所不通。十九歲時科第不中,二十六歲時又明經射策亦不中,溫瓊便拊幾歎曰:“吾生不能致君澤民,死當為泰山神,以除天下惡厲耳。”鬱抑間,忽見蒼龍墮珠於前,拾而含之,流於腹。於是,溫瓊瞬間變化,“麵青,發赤,蘭身猱猛,握筒遊衍坐立,英毅勇猛”。並顯金盟玉字曰:“有能行吾法,誦吾偈者,慈惠民物,以伐妖精,治病驅邪,吾當顯應,斯言不忘。”東嶽大帝聞其勇猛,召為佐嶽之神,玉帝又封他為“亢金大神”,並賜玉環一隻,瓊花一朵,金牌一麵,上有“無拘霄漢”四字。這是出入天門的憑證,在五嶽眾神中僅溫瓊有此物。到了宋代,又封溫瓊為“玄陰昭武將軍正佑侯,正福顯應威烈忠靖王”。但在《北遊記》第十九回中有一個威靈溫元帥,他的相貌和所執法器以及使用的兵器都與溫瓊相同,可是名字與出身卻與溫瓊不同。這一溫元帥姓雷名瓊,成神之前是個賣豆腐的,家在班竹村,這個村子人人作惡,玉帝聞知後大怒,派了瘟神使者去劫滅這個村子。瘟神來到此村後將瘟藥交給土地神,讓土地神把藥放入井中將村人瘟死。土地將這一情況告訴了雷瓊,雷瓊不願自己獨生而全村滅絕,便從土地神手中將瘟藥搶過一口吞下,當即就被瘟死了。雷瓊的這一行為感動了玉皇大帝,並賜給他瓊花一朵,金牌一麵,上有“無拘霄漢”四字,後來又被派在真武大帝身邊做了部將,在降妖除怪中又得了玉環和鐵筒兩件寶貝。
祀奉溫瓊元帥的廟宇有的叫“廣靈廟”,有的叫“溫將軍廟”。到了宋代,又將溫瓊封為“忠靖王”,所以也有叫“靖王廟”的,又被俗稱為“元帥廟”。
每年農曆五月五日是溫瓊的“誕辰日”。道教在做道場或是祈禱時,常有請神儀規。請神時,道士們常念曰:“一擊天門開,二擊地戶裂,三擊馬趙溫關赴法壇。”所以,在道教儀規中所說的四大元帥一般是指這四位。溫元帥是四大元帥之一,但也有將他說成是主管瘟疫的神靈,其實,他與真正的瘟神是有區別的。主管瘟疫的瘟神將在該條中加以說明。
靈官馬元帥。我國道教中塑造了幾位三眼神將,靈官馬元帥就是其中的一位。另有二郎神楊戩、玉樞火府天將王靈官,他們都是法力無邊的三眼神將。民間所說的“馬王爺三隻眼”指的就是這位靈官馬元帥。但他並不是陝北民間所說的主管大牲靈的馬王爺,而主管大牲靈的馬王爺應是《西遊記》故事中禦馬場的馬天君。馬元帥因為長著三隻眼,所以又被稱做“三眼靈光”、“三眼靈耀”,還有將他稱做“華光天王”、“花酒馬靈官”、“馬天君”的。
在《三教搜神大全》中說:馬元帥有過三次顯聖。說他曾經是如來身邊的一位名叫至妙吉祥的菩薩還是羅漢,因為不小心燒毀了“焦火鬼墳”,而犯了佛家教律被罰下界來,以五團火花投胎在馬姓人家,生而三眼,所以,他的馬姓母親就為他取名“三眼靈光”。馬靈光生來就愛打架,但都是為民除害的行為。他為了除水孽而殺了東海龍王,為報仇偷走了紫微大帝的金槍而被貶下凡界,這是他的第一次顯聖。靈光又寄靈“於火魔王公主為兒,出生後,左手有‘靈’字,右手有‘耀’字,故又名‘靈耀’,”在凡世又開始了他的第二次顯聖。在這次顯聖時他拜妙樂天尊為師,學得了“風雷龍蛇首或安鬼民之術”,並得三角金磚一塊。他確實神通廣大,收了五百火鴉,降了烏龍大王,斬了揚子江龍。玉帝讓他掌管南天事情,並賜瓊花宴以待之。在宴上,金龍太子惹惱了靈耀,他火攻南天門,大敗天兵天將,又下海大鬧了龍宮。玉帝調來天兵天將把他追得走投無路後,他隻好投胎於鬼子母,第二次的顯聖就這樣結束了。這位鬼子母有五百個兒子,我國民間把她稱做“送子觀音”、“送子娘娘”。馬元帥的第三次顯聖是在他第三次出世以後,他為了救自己的母親,隻身入地獄,步靈台,過酆都,入鬼洞,戰哪吒,竊仙桃。不料,他與齊天大聖孫悟空打到了一起,正在難分難解時,有如來佛當了和事佬,給他倆調解後和解了。這時,玉皇大帝看他也確實是個將才,就讓他當了真武大帝的部將,協助大帝鎮守北方。民間對這位馬元帥也很虔誠,凡有“妻、財、子、祿”的欲望,隻要向他祈求禱告,他也總是有求必應,為人辦些好事。
馬元帥在民間的影響很大,但在《佛經》和《道藏》中是沒有他的記載的,更沒有他三次顯聖的說法。馬元帥也隻是在《三教搜神大全》中有記載。據近人葉行輝在對我國古代典籍所作考證後認為,《三教搜神大全》一書實際是元代的《搜神廣記》的異名,這樣看來,對馬元帥的信仰已經在元代就有了,說明馬元帥顯聖故事在元代已開始在民間流傳,《搜神廣記》才可將其收錄書中。
關於馬元帥的另一稱謂“花酒馬靈官”是出自《北遊記》一書,此書的全稱是:《北方真武祖師玄天上帝出身全傳》。
馬元帥除了在真武大帝的神殿裏配祀真武大帝外,一些城隍廟裏也單獨祀奉“華光大帝”,舊時民間亦有供奉華光牌位的,不過,是與其他神合祀。
為何又要將馬元帥稱為“華光”呢?在《華光天王傳》和《北遊記》中說:“華光”就是“火星”,是“火之精”、“火之靈”、“火之陽”。在信仰火的時代,對“華光”的信仰是至不可言的。又因為馬元帥曾經鬧過天宮、地獄和人間三界,玉皇大帝才將他封為“火部兵馬元帥”。他的法寶除了寶磚外,還有“風龍”、“降火龍”數條,以及“火丹”等。他的法力很大,隻有真武大帝使用的北方壬癸之水才能將其製服。又因為他的法器中有“火龍”,所以民間也把他視為“火神”。
道教把馬靈官的神誕定在農曆九月二十八日,可是,他在八月初一就從天上下來了,所以民間又有了“八月初一下了雨,一年火災就會少”的說法。因此,舊時民間常在八九月間作“華光醮”,目的就是為了免除火災的發生。作“華光醮”時要準備蠟燭、冥錢、火碳、雞毛以及柴米油鹽等,把它們捆成一捆放在門口,在打醮的最後一天的五更時分會有一班人打著明鑼從門口經過,把這些東西放在他們抬的大筐裏抬走。當收集好這些東西以後,放在一隻紙糊的大船裏,並點起火來,讓紙船順流而下,直至將船和收集來的物品全部燒掉。這一儀規在民間叫“送火災”。
關元帥,即關羽、關公。關羽被神化後又被人們奉為“關帝”。他的香火很旺,廟宇無處不有。在他的家鄉山西運城地區的解州西關建有最早、規模最宏大的關帝廟,並懸有一副頌揚關帝神威的楹聯,其聯雲:
三教盡皈依,正直聰明,心似日懸天上;
九州隆享祀,英勇昭格,神如水在地中。
關羽,字雲長,山西解州人。據說他本不姓關,隻因他好打抱不平,仗劍殺了縣令及其內弟後逃至陝西潼關時,關前正掛著懸賞捉拿他的畫影圖像,守關士兵對他盤問,問他叫什麽,他情急中抬頭一看,城門上方寫有“潼關”二字,便指“關”為姓,言稱自己姓“關”,躲過了盤查,從此便姓起“關”來。他的生平事跡在《三國誌》、《後漢書》和《三國演義》中都有記載。這裏隻對他是如何被人們奉為神的經過作以說明。
關羽被高度神化是在宋元以後,在此之前他作為一名“忠義將軍”出現,在民間的影響並不是很大。因為宋代皇帝崇尚道教,他們又想為道教尋找一位護法神,關羽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被很幸運地選中了。宋哲宗封他為“顯烈王”,宋徽宗又封他為“義勇武安王”。《三國演義》問世以後,他的影響更大了,加之帝王對他的封號,關羽一時成為我國家喻戶曉的人物。明清時期朝野上下極力推崇關羽,朝廷立他為“護國神”。如明神宗皇帝加封關羽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帝聖君”,甚至讓南宋大臣陸秀夫,張世傑為其左右丞相,嶽飛為元帥,尉遲恭為伽藍(護法),在這些封號下,關羽更成為老百姓心目中的大神了。關羽在這時也不僅僅是“忠義”之王了,成了三界的總護法,一下子由王升為了“帝”,顯赫無比。在此以後,佛教也將關羽拉入本門,成為一名佛門神祇。明代對關羽的崇拜達到了很高程度,也很普遍。當時遠在關外的滿族也接受了對關羽的信仰,順治皇帝對關羽的封號竟長達二十六字,即:“忠仁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讚宣德關聖大帝”。
明清以來,由於帝王的極力推崇,關羽的地位達到了極高的程度,他在此時已不單是民間祀奉的神靈了,而且是進入國家祭奠的神祇之一,充當著國家保護神的角色。對他的信仰也不僅僅限於某一教派,而是“三教共皈依”的偶像,儼然成為人神之首。在我國曆史上,對人的信仰中,關羽以“武王”、“武聖人”之尊與中華文化宗師“文王”、“文聖人”的孔子並肩而立。在神職作用中,關羽被賦予了很多職能,具有司命祿,佑科舉,治病除災,驅邪避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乃至招財進寶,庇護商賈等全能的法力。他被武師、軍人、命相、典當、銀錢等二十二個行業奉為祖師,其影響超過了任何一位神仙。因此,在民間他的形象和影響力已遠遠超過了孔聖人,比孔聖人更為神聖。由於他的神聖功能和人們對他的崇拜之情,以致使戲劇界有了一些特殊的規矩,即扮演關公的人要在一周前淨身,不能有房事行為。演出後還要叩拜關公神像,焚香禮拜。
在關羽廟裏有他的專用占卜簽,叫做“關帝簽”。據說這種簽很靈驗,而且什麽都可以求,這大概是關羽廟很普及的原因之一。
元帥趙公明在民間俗信中又將他奉為“武財神”,還有單獨的廟宇祀奉,將在“財神”中對他詳述。
四大元帥在民間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關羽和趙公明,人們對他們總是頂禮膜拜,祈求他們能給人帶來好運。
王靈官
王靈官是道教用他來驅邪鎮妖的一位神明,他的神像被安置在道觀的山門之中,把守著山門,任何鬼邪都不敢近前一步。他的形象是:紅臉虯須,鋸齒獠牙,身披鎧甲,怒目圓睜,額上還有一眼,手中高舉鋼鞭。他真是猙獰凶狠,讓鬼邪望而生畏。
據傳說,王靈官姓王名善,出身低微,他是由江陰的城隍升任上來的。明朝的永樂皇帝崇尚道教,在他的倡導下,王靈官成了三十六員天將的首領,後又被道教奉為玉皇大帝的侍衛神將,從此,王靈官出現在道教場所,地位也由此而提高了許多。
由於王靈官是驅邪鎮妖的神將,所以在民間信仰中充分發揮了他的這一神職功能。比如:舊時在唱戲開場前首先表演的是“跳加官”一出,是由扮演“天官”和“王靈官”的兩位演員上場後舞蹈唱念一陣子,其目的是求天官賜福,王靈官驅邪,以保證演出的成功。
二郎神
二郎神信仰大概與《封神演義》和《西遊記》有關。二郎神信仰起源於四川,也興盛於四川,各地對二郎神的信仰也是由此開始的。二郎神信仰雖然起源於四川,但在四川也有多種說法。
一種說是,二郎神是秦朝蜀郡郡守李冰的二公子。李冰擅長治水,有功德於民眾,所以,民以祀之。宋代開寶年間,朝廷封他為“廣濟王”以後,李冰父子治水的故事在全國廣泛流傳開來,並逐漸將他們神化,享受人間香火,千年綿延不衰。相傳,在李冰治水期間,他的二兒子擔負起鑿山穿江的重任,立了大功,李二公子也因此成為李冰治水故事中的一個重要角色。袁枚在他的《隨園隨筆》一書中引《成都誌》中雲:“冰為郡守,化牛形入水戮蛟,鬥不勝,見夢於其子。子乃入水,助父殺蛟。”於是,人們在灌口處除了立李冰廟外,還立了李冰次子二郎的廟。其廟名稱為“灌口二郎廟”。這一立廟行為原本是人們對二郎功德的懷念與敬仰,但在長期的祭祀中逐漸將他神化為“灌口二郎神”。可見,人們對那些有功德於社會的先賢聖哲的崇敬心態是多麽質樸而又純真。宋代,在四川民間信仰中,“灌口二郎神”的地位極為顯赫,洪邁在《夷堅支誌》丁卷《永康太守》中雲:“永康軍崇德廟,乃灌口神祠,爵封至八字王,置監廟官視五嶽……”《宋會要》中所載《禮十二·郎君神祠》中又雲:“仁宗嘉祐八年八月,詔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特封惠靈侯,差官祭告,神郎李冰次子,川人號護國靈應王。開寶七年命去王號,至是軍民上言;神嚐讚助其父除水患,故不是命。政和八年八月,改封昭惠靈顯真人。”朱熹在他的《朱子語類》和其他典籍中也以李冰次子為灌口二郎神稱之。到了元代至順元年,又封李冰為聖德廣裕英惠王,其子二郎神為英烈昭惠靈顯仁井王。
在四川的另一種說法是,灌口二郎神是趙昱。從宋人假托柳宗元之名所著的《龍城錄》中可以看出灌口二郎神“趙昱,字仲明,與兄冕,俱隱青城山,從道士李玨學道,隋煬帝時為四川嘉州太守,其地有蛟為害,覆舟溺人”。趙昱乃親自入水殺蛟,終於左手執蛟首,右手執刀,奮波而出,州人視為神明。隋末隱去,不知所終。後嘉陵江漲溢,水勢洶然,蜀人思趙昱。頃之,見趙昱青霧中騎白馬,從數尊者,見於波麵,揚波而過,州人爭呼之,遂沒。蜀郡太守上報朝廷,唐太宗乃封趙昱為“神勇大將軍”,唐食灌口,當地人民歲時祭祀,有疾者禱之無不應。唐明皇至蜀,加封為“赤城王”。該書將李二公子斬蛟的故事借用給趙昱,並將其神化,又塑造出一個灌口二郎神來。但趙昱確有其人,在蜀為官時年僅二十六歲,有功德於蜀民,他的排行也是老二,故而,稱其為“二郎”也是對的。將其奉為“二郎神”是民眾對他的功德的一種肯定和表達敬仰之情的一種方式。此書是為假托之作,但也是對先賢聖哲的仰慕和對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追求,也不失其“假”的“真實”願望。
灌口二郎神是清源妙道真君趙昱的這一說法在民間的影響很大。這是由於李冰父子的傳說很少,李冰的二公子佐父治水的事跡又不見於史籍等原因造成的。但李冰在曆史上確有其人,《史記》、《漢書》都有他的記載。相形之下,趙昱的故事在民間的傳說則顯得多一些,豐富些。所以,二郎神是趙昱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是一種趨勢,一種認可。另則,趙昱是灌口二郎神的說法與中國戲劇也有一定的關係。因為戲劇作品大都迎合民間文化的需要,民間需要什麽,戲劇就反映什麽,戲劇反映什麽,民間也就流傳什麽,隻有這樣,戲劇才有市場,民間也有了豐富的文化。當時在戲劇中所出現的二郎神都是以趙昱為灌口二郎神為演出本的,這樣就便於流傳和人民的接受。另外,在傳說中的趙昱曾經在青城山隱居過,並學道修煉,這樣一來,就與道教的修行成道後可以升仙成神的說法相吻合,這也是趙昱能夠成為二郎神的一個重要因素。
還有一個二郎神,就是“楊二郎”,這一說法出自《西遊記》。民間大都知曉的二郎神也就是他,而最早的二郎神即李冰的二公子或是趙昱在除四川之外的人群中知者甚少,這大概是《西遊記》一書的魅力所在。
在民間傳說中,玉皇大帝的妹妹因思凡下界,來到人間後嫁給了一位楊君,並生有一子,就是楊二郎。她的這一行為觸犯了天條,玉皇大帝下令將妹子壓在桃山下受罰。二郎長大成人後進山學道,學得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用開山斧將桃山劈開,救出了母親。從這一傳說中可以看出,二郎神是玉皇大帝的外甥。二郎神心高氣傲,在救出母親後決心不認這個舅舅,便來到灌江住下,也就是《西遊記》中所說的灌江口。
從民間傳說的二郎神的經曆來看,他的母親隻生了他一人,並無兄弟姊妹,之所以稱做二郎,完全是一種自號,並非排行。因為二郎赤誠昭惠,英靈聖賢,顯化無邊,他自以為天乃老大,自己就是老二,所以自號二郎。民間大概就是由於這一傳說中將二郎說成是玉皇大帝的外甥的緣故,從社會關係上就比李二郎和趙二郎更有根基,才將二郎神的位子讓給了他,《西遊記》大概就是在這一傳說下,為了迎合民眾需要,塑造出了這位楊二郎。楊二郎被尊為二郎神以後,他的封號是“顯聖二郎真君”,天帝又封他為“昭惠靈顯王”。
《西遊記》的廣泛流傳使楊二郎也被家喻戶曉,書中把他說成是一位捉拿梅山六怪和孫悟空的大英雄,一時名聲大振。這樣,就理所當然地讓他坐上了二郎神的神座,這是民間信仰的反映。《西遊記》中說他長三隻眼,駕鷹牽犬,神威無比。
民間的另一傳說是二郎神還有一個妹子是三聖母,因對劉彥昌有思慕之情,便下凡嫁給他,並生有一子叫沉香。二郎神為此而震怒,將妹子壓在華山下。沉香長大後入山學道,道行很深,用劈山斧將華山劈開,救出母親。如此看來,二郎神的經曆與他的外甥沉香的經曆一樣,都有劈山救母的故事,二郎神又與他的舅舅玉皇大帝一樣,都將自己的妹子壓在山下,而又都是因為妹子偷情。這就應了民間有關玉皇大帝來曆的傳說,即玉帝大帝本是薑子牙的神位,薑子牙的外甥為了得到這一神位便與舅舅打賭,“玉帝輪流坐,明日到我家”,“我若食言,就讓我的女人偷情”。後來玉皇大帝果然食言,他的妹子就下凡偷情,後又有二郎神的妹子偷情,果真應了當年誓言所雲。後來,人們將楊二郎與其妹子的傳說編成了《寶蓮燈》一出戲,在民間演出,讓人們又知道了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
不過,楊二郎的封號主要來源於李冰次子的封號,但“真君”則是來自趙昱的封號。
在明代,灌口二郎神是趙昱的說法已經深入民間,但二郎神叫楊戩的說法隻是《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的說法。這兩本書都是成書於明代,它們吸收了民間傳說,並為二郎神命名為楊戩,既是小說創作的需要,又是民間傳說的反映。由此可以說,楊戩是二郎神的說法隻是在明代形成的,在此之前是根本沒有這一說法的。那麽,曆史上有無楊戩這樣一個人?有,他是宋徽宗時期的一位宦官,名聲很臭,為人所唾棄。他能成為《封神演義》和《西遊記》中的二郎神自然有其曆史秘密,但現在已無法考證,要不然好好的一個李二公子或趙二公子是二郎神,為何又改為“楊二郎”,姓楊的人很多,其中不乏大量的先賢聖哲,為何不用這些人名而單單要用一個臭名遠揚的人名呢,這就使楊戩成為二郎神的秘密被永遠塵封了。
早在宋代,灌口二郎神的廟祠已經從四川走向了全國,到處都有祀奉二郎神的廟宇,而非李二郎,更不是楊戩。人們不僅祭祀他,而且還將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日定為二郎神的神誕日,適此之際,祭祀隆重,此俗一直流傳下來。
陝北民間對二郎神的信仰主要受了《封神演義》和《西遊記》的影響,他駕鷹牽犬,出現在玉帝廟的壁畫中。也有單獨祀奉他的廟宇的,如吳旗白豹境內就有一座二郎廟。
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