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與蛇(龍)的信仰氏族是兩個近親氏族,這兩個氏族間男女通婚後,他們的後代便是龜蛇氏族的共同後代,這大概是最早的氏族部落間的聯盟,所以他們共同信仰的圖騰就是“龜蛇相交”圖。三皇中的伏羲與女媧二人的下體就是相纏成蛇狀的。伏羲被後人奉為生殖之神,女媧被後人尊為人類始祖。
在我國古代神靈信仰中,無論是自然神,還是社會神,他們最初的原始形象大都是鳥頭人身,人頭鳥身,或是人頭蛇身,蛇頭人身,這與玄武信仰的龜蛇相交體如出一轍。應該說,這些形象都是記錄了本氏族的原始狀態,即前麵已經說過的生命起源的奧秘。鳥頭是飛龍的後代,蛇頭是爬行恐龍的後代,龜是海洋恐龍的後代。總之,一切動物都是從恐龍的蛻化和異化中產生的。所以,在原始宗教中仍然保留著它們的基本形象。
玄武被道教吸收以後,他的主要神職是鎮守北方,成為北方總司令——蕩魔天尊玄武上帝。玄武被道教這麽一任命,他原來的生殖神麵目已蕩然無存了,為後人所不曉。
從宋代開始,玄武信仰被人格化了,並開始為他塑像。宋孝宗時,有一進士叫葉方,得到一張舊畫,上畫“真武仗劍坐石上,一神將甚凶猛,持斧立於旁”。這是早期的真武像。後來在這一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繪其像為:披發黑衣,仗劍龜蛇,從者執黑旗。這一形象後來成為真武的標準像,後世也均以此像為真武的標準像。真武大帝一般是在廟宇群的北廟中立像受祀。在宋以前,真武大帝被稱做“玄武大帝”,因為避諱才改稱為“真武大帝”的。元代的蒙古族也很崇尚真武,忽必烈就下詔在元大都建大昭應營,以祀玄武。元成宗又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成為北方最高神。
真武信仰達到高潮是在明代開始的。永樂皇帝朱棣由燕王起兵準備奪取皇位時,就宣稱有真武顯靈,是他的保護神。後來果然如願,他稱帝坐了天下。因此,他便加封真武為“北極鎮天真武玄天上帝”,並將傳說中的真武修煉地武當山賜名為“太嶽太和山”。永樂皇帝尊崇真武是為了神化自己,有說法,武當山真武之全像就是以朱棣的相貌塑成的。(這一說法又與洛陽龍門奉先寺中盧舍那佛是以武則天的相貌塑成的說法相雷同)至今,在武當山仍然流傳“真武像,永樂像”的傳說。真武大帝經朱棣這麽一封,就成為北極大帝了。
陝北民間特別信仰真武大帝,稱他為“祖師”。真武廟在陝北很多,最負盛名的是佳縣白雲山,不僅是以真武大帝為主形成的廟宇群,還有“五龍捧聖”廟與之相配。另如延安清涼山,不僅祀奉真武大帝,就連祀奉真武大帝的山頂也改稱“太和山”,以與武當之太和山相呼應。
龜蛇二將(水火二將軍)
龜蛇是真武大帝的形象。有些經書中竟然將龜蛇說成是金闕真尊的化身、太始的化身,甚至說他是玉皇大帝的化身。隨著真武大帝、玉皇大帝形象的確立與人們的普遍認可,再將“玄武(真武)謂龜蛇”的說法就不能繼續下去了,遂即,便衍化出了龜蛇為真武大帝二部將的說法。
據《玄天上帝啟聖錄》、《神仙通覽》等書中所雲:商紂王以六大魔王,即水魔、火魔、旱魔、蝗魔、瘟魔、妖魔擾亂天下,玉皇大帝命玄帝(真武大帝)幫周武王伐紂以除諸魔。真武大帝披發跣足,金甲黑袍,仗降魔劍,統領甲丁神將,與六大魔王大戰。其中有四魔因不敵而逃。水、火二魔自恃著坎離二氣(在八卦中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變化成蒼龜、巨蛇,乃與真武大帝爭戰。真武“施大威力,撮二魔於足下,不能變動”。龜、蛇歸順真武後,玉帝封蒼龜為太玄水精,黑靈尊神;巨蛇為太玄火精,赤靈尊神。其餘四魔聞得水、火二魔被封為尊神後亦前來真武大帝麾下拜服,真武均收為部從。
因為龜蛇二將的前身為水、火二魔,所以又將龜蛇二將稱做“水火二將”。但在明人小說中龜蛇二將又有其來曆和名目。在《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第五十六回中說:龜是皎陵聖水大元帥,原是真武老爺身邊的花腳烏龜,長有十二丈,渾身有九宮八卦之紋,後受封為將;蛇是丹陵聖火大元帥,原是真武身邊的一條赤練花蛇,長有三十六丈,渾身鱗甲,後受封為將。
《北遊記》中說:真武大帝當年還是淨樂太子,在武當山中修煉之時,漸入仙道,但未去五髒六腑。妙樂天尊顯出神通,將兩個瞌睡蟲打在真武身上,真武便睡著了。天尊即令一神將剖開真武肚皮,將腸、肚取出,放在山岩之下,用石頭蓋住。然後將真武的衣衫放入肚中,縫合好以後,將還魂丹放入真武口中。真武醒過來後自覺身輕如燕,一切雜念煩惱盡去無遺,遂得道成仙。
那副腸、肚因是真武體內之物,真武成仙而去,它也有了靈氣,經天地年深日久的養育後,肚子成了龜怪,腸子成了蛇怪,二怪就在武當山做起鬼怪營生來了。真武聞知後便前往武當收服二怪,用劍指出丙丁火和壬癸水來,因龜屬水,最怕的是火,蛇屬火,最怕的是水,真武用火燒水淹的辦法對付二怪,二怪無奈,隻得歸順了真武大帝。真武押著二怪上到天庭向玉皇大帝奏明此事,玉帝大悅,當即封龜、蛇二怪為水、火二將軍,並常隨真武行法。“真武腸肚變龜蛇”的傳說至今仍在武當流行。武當山的龜蛇二將的形象,一為真武大帝的“坐騎”像,是龜的原型,形象為蛇繞龜腹,翹首相戲。另一種為執旗捧劍的武將形象,戴盔貫甲,衣帶飄垂,威武莊嚴。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
青龍、白虎是道觀的守護神,他的職責是守衛道觀的山門,就像佛教寺院的“哼哈”二將一樣。青龍、白虎二位神像被一左一右塑在道觀的山門之中,威武森嚴。左邊的是青龍神,叫孟章神君,右邊的是白虎神,叫監兵神君。
道教有以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為守護神的說法。《抱樸子·雜應》中在敘述《太上老君》形象時說:“左有十二青龍,右有二十六白虎,前有二十四朱雀,後有七十二玄武。”朱雀叫“陵光神君”,玄武叫“執明神君”。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名目來源於古人對星辰的崇拜,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有了“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說法。古人把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合稱為“四象”,又稱做四方四神。這四方四神在當時已被廣泛運用在軍隊的陣列中,為軍隊的保護神。軍隊在行軍的時候總是“前朱雀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見《禮記·曲禮上》),在旗幟上也畫有這四種圖像,用以表明前後左右的陣列,並以此來鼓舞士氣,以企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前人在論及這樣做法的作用時說:“如鳥之翔,如龜蛇之毒,龍騰虎奮,無能敵此四物。”(見《禮記·曲禮上》)
後來,玄武(即真武)在同伴中脫穎而出,一步登天,躍居北極大帝,位高而顯赫,青龍和白虎則沒有出息,隻當了道觀的守門官,朱雀則隻是代表南方的一個星宿。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在民間也常被“祝由十三科”所用,如若有人患有無名腫頭,風刺以及邪魔諸疾,醫家就會在病人身上用墨筆寫上“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字樣,說來也怪,一些風刺或無名腫頭一經書寫後就會消失掉,所以被民間常用,流傳至今仍不廢棄。
金童、玉女(周公、桃花女)
根據道教的說法,凡是神仙們居住的洞天福地都有得道升天以後的童男童女來伺候他們,這些童男童女就叫做“金童玉女”。玉女原本指的是仙女,後來又將伺候仙女的侍女也叫做玉女。所以就有了古人所雲“金童擎紫藥,玉女獻青蓮”這樣的詩句。在《漢武帝內傳》中就有關於這類仙女的記載。說漢武帝在承華殿閑居時,忽然看見有一穿著青衣的女子來到麵前,武帝問她是誰,青衣女子說她是墉宮玉女王子登,受王母所使前來。這類玉女的主要職責是替主子通報傳達信息,端茶遞水,類似“聽差”。金童玉女這一說法的大量出現是在宋元以來的戲劇中,成為神仙戲的主要角色。例如,宋元時期就有南戲《金童玉女傳奇》,元代賈仲明的《鐵拐李度金童玉女》的雜劇中所講故事是:王母開蟠桃會時金童玉女有了思凡之念,被貶下人間,金童叫申純,玉女叫王嬌娘,二人偶然相遇便產生了愛慕之情。後來因幾次受到挫折,不能結成夫妻,都得了相思病。請來神婆為他們跳神,說他們前生命中注定是夫妻,能夠得以成親。但就在這時,仙女董雙來到人間,說他們二人是金童玉女下凡,現在業緣已滿,理當升天,還是沒有成親。最有影響的神話戲是元代李好古所作之《張生煮海》,說張生與龍女瓊蓮本應成婚,但他們是上界的金童玉女臨凡,被東華仙人將他們二人接引歸位了。
北方真武大帝身邊的金童玉女雖屬“聽差”,但比以上所說的金童玉女的地位要高。據《真武本傳妙經》中說,他們二人捧冊端寶,分掌威儀,書記三界中善惡功過。雖屬小神,但權力不小。這兩個在民間又稱之為周公、桃花女。
關於周公和桃花女的說法是源於元明時期的戲曲和小說。但桃花女的故事在此之前已在民間流傳著。戲劇就是根據民間流傳編寫的。如元代就有了《桃花女破法嫁周公》的雜劇,此戲又叫做《智賺桃花女》、《破陰陽八卦桃花女》。戲文說的是周公開業算命三十餘年,從未出過差錯。有一天,一位叫石婆婆的老婦前來算命,因兒子石留柱外出已久,尚未回來,想問究竟有何吉凶。周公開課占卜,從卦象上看出石婆婆的兒子在外必遭橫死。石婆婆心灰意冷,在回家途中遇到了桃花女,桃花女給石婆婆教了禳解之法,救了兒子石留柱。石婆子便找到周公,說他的卦不靈,要回了卦錢。周公又給他的仆人彭祖算命,斷定他三日內必死無疑。彭祖遇到桃花女後,桃花女教給他禳解之法,祭拜北鬥,得以延命長壽。彭祖活著見了周公後,周公逼彭祖說出不死之因,周公頓生妒意,認為天下有了桃花女自己的算卦生意就不好做了,因此,請彭祖做媒,娶桃花女為“兒媳”,企圖害死她。
桃花女進了周公家門後,周公雖然費了不少心機加害桃花女,但都被她破掉了,結果是周公差點將自己的女兒害死。為了除掉桃花女,周公便與桃花女鬥起法來。正在難解難分之際,真武大帝出現了,並向他們說明,他倆原是金童玉女轉世,而今業緣已滿,應歸複天位,將他們收在身邊,成為小神。
桃花女鬥法的故事不僅被戲劇采用,小說也有用者。《西遊記》第三十五回中寫道:孫悟空把銀角大王裝入寶葫蘆裏後,口中不斷地向“桃花女”祝告。明末時期的誌怪小說《七曜平妖傳》中也有桃花女的情節。清代道光年間出現的由無名氏編寫的《桃花陰陽鬥傳》更是講桃花女的專門小說,在這一小說的影響下,後來又出現了《桃花女鬥法奇書》、《桃花女陰陽鬥異傳奇》等書。小說博采了世代相傳的說法,並加以神奇渲染,使桃花女的形象深入民間,深入人心。桃花女之所以在民間有如此大的影響,是人們對桃花女那種與“人之死生大數”相抗爭的精神的向往,她能將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而長命百歲,如,沒有桃花女的禳解之法,石留柱和彭祖早已死了,彭祖也不可能活到八百多歲。
那麽,桃花女與周公這兩個金童玉女的前世是什麽呢,據《桃花女陰陽鬥傳》說,真武玄天上帝在雪山修道時,用戒刀剖腹洗腸,不想昏了過去,醒來後,竟將戒刀遺棄在雪山。經過千百年的天精地母的養育,戒刀修成了一個陽體,刀鞘修成了一個陰體。數百年後,王母召刀鞘上天,管理桃園,就成了桃花仙子。戒刀做了太上老君的童子,後來他思凡下界,投胎到商朝諸侯周乾家中,周乾死後,他子襲父職,人稱周公。周公下界後的數十年裏,天界知曉了此事,王母承玉帝之命,命桃花仙子下界收周公歸天。桃花仙子來到人間後投胎到任太公家中,叫桃花女。
桃花女知道自己是來收周公的,故意破周公之法,收其歸天,所以才有了二人鬥法的故事。
周公為了害死桃花女,自己明明沒有兒子,偏說為兒子娶親,騙桃花女來家後加害,所以在娶親過程中安插了許多凶神惡煞來對付桃花女,這些都被桃花女識破,並一一破解了。這一娶親過程很有民俗價值。如花轎上要繡八洞神仙,花轎帷要用雜色綢布結成。要有空寶瓶一對掛在轎上,轎內要放五穀熨鬥一個。花轎一到婆家門口,婆家人要手提熨鬥繞轎三周後方才進門。在大門和二門處要放馬鞍一個,方鬥一個,新人下轎跨過馬鞍後才行拜天地之儀。從大門處到內堂的路上要鋪上彩氈,這樣使新人下轎後腳不沾地,以防鬼煞使絆。花轎來到男家大門口時,女方家人要用柳木弓一張,桃木箭一支,搭在弓上,並高聲念道:“柳木弓,桃木箭,射了左扇射右扇。喪門吊客影無蹤,一切凶神不見麵。”念完後,照定門上正中一箭射去。另外,新人在離家時,要由父親抱著上轎,並念道:“夫妻百年和好,子孫萬世昌盛,福壽綿長,百無禁忌。”這些都已成為後世婚俗中不可缺少的儀俗。
陝北民間對周公和桃花女的信仰很深,有俗語雲:“周公的好算法,不如桃花女的好禳法。”所以,凡有禳鎮之事,人們都向桃花女祈禱,以求得她的禳解之法,破災消難。對周公的信仰是說他的算卜很靈,尤其是《周公解夢》一書,更為民間所看重,一旦做了不吉之夢,就從書中查找夢兆,以求從中得到兆示和解厄之法。
東王公
東王公又被稱做“木公”、“東華帝君”,是道教尊神之一。人們對東王公的信仰是起源於原始宗教中對太陽的崇拜,因此,東王公又被奉為“太陽神”。但也有人認為東王公是由太昊或伏羲衍化而來的。
《列仙傳·拾遺》中說:木公,也叫東王父,也叫東方公。蓋青陽之元氣,百物之先也。皇甫謐的《帝王世紀》中又說:“太昊帝包犧氏……繼天而生,首德於木,為百王先。帝出於震,未有所因,故位在東方。”假托東方朔所作的《神異經·東荒經》中對東王公是這樣描述的:東荒山中有大室,東王公居焉。長一丈,頭發皓白,人形鳥麵而虎尾。在我國神話傳說中言道:東王公整日與一位美貌仙女玩投壺遊戲,每輪一千二百下,若不中,天發噓聲;若偏天發笑聲,並化為閃電。就是根據這些傳說,道教在其經典著作《真靈位業圖》和《枕中書》中都將東王公定為“扶桑大帝”。葛洪在他的《枕中書》中是這樣說的:“元始群經一劫乃一施太元母,生天皇十三頭三萬六千歲,書為‘扶桑大帝東王公’,號曰‘元陽父扶桑大帝’,住在碧海之中。”由此可以看出,東王公是元始天尊的太子了。
在《真靈位業圖》中,將東王公列到“上清左位”。稱為“太微東霞扶桑丹林大帝上道君”,道教後來又將東王公與西王母聯係起來,讓他們二位共同擔負起化育萬物。治理陰陽二氣,劃分天地的功能,凡天上人間,三界十方,男子得道登仙後,由東王公管理,女子得道升仙後,由王母管理。《三教搜神大全》中說:東華帝君是由湛然無為的道氣凝聚而成的,為了化生萬物,先是東華至真之氣,在海中化生為木公,治理東方陽和之氣,自號王公。
傳說東王公住在東海的方諸山上,他手下有三十五位神仙幫他察錄人間禍福。方諸山上有一東華台,東王公每遇丁卯日於此察看天下四方學道修煉之人的情況,以他們的實際功業來為他們評定成仙後的等級。神仙品級共有九個,即九天真皇、三天真皇、太上真人、飛天真人、靈仙、真人、靈人、飛仙、仙人。每個得道成仙的人飛升上天後都要先去東王公處報到拜謁,然後再去拜謁金母(王母),走完這一程序後,才能飛升九天,入三清界謁見元始天尊。這一成仙過程在漢朝已出現了用兒歌概括此說,相傳,漢初有幾個小孩在路中遊戲,其中有一個孩子唱說:“著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說的就是此意。但在當時是無人知曉此意的,隻有張良從這一兒歌中知道這些小孩就是東王公屬下的童子,他們在教化世人。
東王公在紫府對神仙的功力、操行、品德,進行考察。紫府是仙府三島十洲中的一洲。東王公考察神仙是從他的仙績來考慮的,如果仙績顯著,可以把地仙升入神仙,神仙升入天仙,再給予相應的待遇。這一過程又類似人間官員的述職與評審過程。難怪道教徒們要對他頂禮膜拜,是為了求他提升自己入仙列。
東王公被道教經過加工後,由原始日神變成了由元始天尊與太元聖母所生的總管男仙和仙級評定的先天尊仙,所以,凡想成仙的人都要對他禮拜。
西王母
關於王母的來曆已在玉帝神係“王母”中述過。在《穆天子傳》中,西王母完成了由神到仙的轉變。其中雲:甲子年的一個吉日良辰,西王母邀請周穆王到昆侖山去,周穆王很高興,帶了珠寶美玉和華美的衣物來見西王母。到了傍晚時分,穆天子在瑤池邊宴請西王母。西王母情緒很好,竟然給周天子唱起了歌謠,其謠雲:“白雲在天,山恭自出,道裏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複能來。”穆天子聽後興起,隨即也和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平均,吾顧見汝,此及三年,將複而野。”天子隨後飛升上了弇山,把見到王母的經過記在石頭上,種上槐樹,並刻上“此為西王母之山”。這一轉變是因西王母擁有不死藥而由怪物轉變為神,又因他能歌善舞,做詩賦詞,充滿著生活情趣,又遇到了穆天子,所以又將她說成是仙。仙,富有人情味,故而說她又由神轉為了仙。
到了漢代,由於漢武帝喜好道術,於是,後人在《漢武內傳》等書中說他與西王母有私交,所以,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吃過蟠桃,《漢武內傳》中說,一天的二更以後,有白雲飄然而起,向皇宮飛來。這時,空中仙樂四起,人馬嘈雜。一會兒工夫,王母在殿前降下,後麵跟著九千仙人。他們有騎龍的,有跨虎的,也有乘著白鶴的,坐著白麒麟的。這些仙人們全都是滿身發光,把整個宮殿照得如同白晝。王母落地後,仙人們突然不見了。隻有王母乘著紫雲輦,駕著九色斑龍,有五十多位天仙跟隨。他們個個有一丈多高,手中拿著□旄之節,佩帶金剛靈璽,戴著天真之冠,在殿下侍候。王母帶著兩個十六七歲的丫環,穿著青色綢緞製成的衣服,容眸流盼,神姿清發。武帝見後不禁歎曰:真美人也。王母上殿後麵東而坐,穿著黃金褡鬣,光彩鮮明,光儀淑穆。她肩挎靈飛大綬,腰佩分景之劍,頭上梳著太華高髻,戴頂太真晨嬰冠,穿著描鳳的鄉鞋,天姿掩藹,容顏絕世,飛鳥看了撞牆,花兒見了枯萎,真靈人也。漢武帝看呆了,王母用七枚蟠桃招待武帝。武帝吃後回味無窮。並偷著藏了三枚桃核。王母看見後笑著說:“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武帝隻好作罷。
葛洪在《枕中書》中說:西王母是元始天王與太元聖母所生的九光之女,並賦號太真西王母,統領女仙。
西王母由原來一個民間神經道教推崇後進入了道教先天真聖的神仙譜係,並成為女仙的首領和陰陽二極中陰極的代表,與東王公一起締造了世界。因此,人們對東王公和王母一樣重視,對他們禮拜。後來,王母又被奉為玉帝之妻,人們在朝拜玉帝的時候也對王母朝拜,就這樣,王母在人們心目中越來越重要了,而東王公卻不被人們所重視了。
三官大帝
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稱。三官又被稱做三元,即上元、中元、下元。因此,三官大帝也稱做“三元大帝”。供奉三官的廟宇在叫法上有很多名稱,如:三官廟、三官殿、三官堂、三元殿、三元庵等。
三官廟在我國很普及,稍大的廟宇裏都有三官殿。老百姓信仰三官,三官在老百姓心目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是,老百姓為什麽要信仰三官,三官來曆以及哪三位“官”被稱做“三官”,知者甚少。
關於三官信仰的起源有四種說法:
一種說法是起源於五行說,三官指的是五行中的“金”、“水”、“土”三氣。持這一說法的認為:“金為生,候天氣”,“地氣主成,土為成,候地氣”,“水氣主化,水為化,候水氣”。金、土、水因候天、地、水三氣,“用司於三界,而為三官者”。
第二種說法是三官指周幽王的三位諫臣,即唐寵、葛雍、周武。這三位諫臣被尊為“三官”後,又稱為“天門將軍”。
第三種說法是元始天尊取始陽之氣,清虛七氣,晨浩五氣,總吸入口中,曆“九九之期,覺得其中融會貫通,結成靈胎聖體”於正月十五日從口中吐出一兒,於七月十五日又從口中吐出一兒,再於十月十五日吐出一兒。這三子便是堯、舜、禹,他們都是天地莫大之功的聖人,為萬世師君之法,後來被封為三官大帝。
第四種說是流行於民間的說法。說三官是弟兄三人,他們的父親叫陳子壽,也被尊為陳郎。在傳說中,陳郎是個美男子,龍王爺有三個女兒,都嫁給了陳郎,各生了一子,並且都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的人。老大出生在正月十五日,被元始天尊封為上元一品九氣天官,賜福紫微大帝;老二是七月十五日出生的,元始天尊封他為中元二品七氣地官,赦罪清虛大帝;老三是十月十五日出生的,元始天尊封他為下元三品五氣水官,解厄調陰大帝。
三官大帝是道教塑造出來的大神,道教把三官大帝的誕日規定為“三元日”,即農曆正月十五日為上元日,七月十五日為中元日,十月十五日為下元日。因此,“三官大帝”又被稱做“三元大帝”。
道教在塑造三官大帝的同時給了他們很大的權力。他們所執掌的又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權力,因此,老百姓都很敬重他們。比如:想求功名富貴和延年益壽的,就要去參拜賜福紫微大帝,也就是天官,求他賜予功名富貴,保佑長壽;如果身犯有罪,想得到朝廷的赦免,就要去參拜赦罪清虛大帝,即地官,以求免除牢獄之災;如果想消災免禍,就必須去參拜解厄調陰大帝,即水官,以求逢凶化吉,免遭禍殃。三官大帝有如此大的權力,這也是三官廟香火很旺的一個重要原因。
曆代帝王也很推崇三官,並且規定了一些禁忌行為。例如,唐朝規定,在三官大帝神誕的“三元”日裏,要斷屠三日,“令百姓是日停宰殺漁獵”。到了宋代,還規定了在“三元日”期間停止對死刑犯人的審訊和死刑的執行。
在三官信仰中,最受老百姓歡迎的是天官,因為“天官賜福”麽,他既然可以給人賜福,老百姓也就把他看做是“福神”。民俗中有一年四季供奉天官,以求賜福的習俗。因為天官被封為一品九氣天官,所以在民俗畫中將他繪成一位身穿大紅官服龍袍,腰係玉帶,手執如意,五綹長須,麵容慈祥的官員形象。在有的民俗畫中還增添了五個童子跟隨著天官,他們手中捧著仙桃、石榴、佛手、春梅和吉慶鯉魚燈,以寓意長壽,多子多福,喜上眉梢,鯉魚跳龍門,五子登科,五福臨門等吉祥祝願之意。
在世俗觀念中,“福”不僅僅是長壽,多子多孫,還有“財”也被包含在“福”裏,所以天官在老百姓心目中有時候又成了“財神”。但天官與財神之間有很大區別,比如,財神僅能給人帶來財,而“祿”這一唯官可享的福氣財神是帶不來的,官有祿,有祿可享福,隻有天官可以做到。但在“福”、“財”相存觀念下,清代開始流行“賜福財神”,這一財神實際就是對天官的換名,其畫麵是:天官手執如意,坐在元寶上,上方繪有金山、銀山、花卉、雲龍和一個大的“福”字。下方是聚寶盆,還有一個童子手執“日日生財”旗,兩旁為和合二仙及招財仙官和利市仙官。這一形象是將天官像周圍增加了有“財”意的圖案,但神像並非真正的財神,趙公明才是真正的財神,他是終南山人。民俗畫將他描繪成頭戴鐵冠,手執鐵鞭,麵如黑炭,胡須四張,跨一黑虎。他的神仙品位是正一玄壇元帥,他還能驅雷役電,呼風喚雨,除瘟剪瘧,祛病禳災,如果有了訟冤伸抑,趙元帥還能幫個大忙。因為趙公明的裝束很威武,又有一些手段,在文財神出現以後,人們便將趙公明稱為“武財神”。
從以上這兩位神仙的形象上就可以看出天官與財神有很大差別。首先是他們兩位的容貌不同,天官麵容慈祥,財神威猛嚴肅。其次,他們的神器不同,天官手執如意,財神手執鐵鞭,最後是他們的“神幅”不同,天官所執是“天官賜福”,而財神所執則是“財神到”。但在民間則認為,能給人帶來財運的神麵容應該是慈祥的,所以就把天官與財神混為一人了。到了近代,民俗中又將天官,員外郎(表官祿)和南極仙翁三神合在一起,稱做福、祿、壽三星,把三神繪製成畫,叫做“三星圖”,掛在中堂,以表示“三星在戶”,用來象征主人家的多福長壽,喜慶滿門。我們通常所說的“三星照”就是這個意思。
在民俗信仰中認為,天官給人們帶來的是直接的好運,因此,人們在一年四季中都供奉天官。天官誕日的上元節又與元宵節在同一天。以上元節而論,這日是祭祀天官的日子,以元宵節而論,這日是春節期間的一個喜慶日子,人們一般將這兩個節日放在一起過,但是,祭天官還是這日的主要目的。南北朝以後,元宵節的歡慶場麵和氣氛已經遠遠超過了上元節祭祀天官的場麵與氣氛,而且,元宵節的氣氛愈演愈烈,以致後來,直至現在,人們在正月十五這天很難看出祭祀天官的跡象了。給人們在腦海裏留下的印象則是純粹的元宵節了。但在宗教信仰中,正月十五這天仍然是祭祀天官的日子,與此同時祭祀的還有門神、蠶神等神明。另外,還有迎紫姑的活動。由此看來,正月十五既是民眾歡慶的元宵節,也是宗教舉行祭祀活動的上元節。
中元節在道教中是地官的誕節。有人將地官與地藏王扯在一起,所以又說中元是地藏王的誕節。其實,地藏王是中國佛教中四大菩薩之一,與地官不相及。既然中國民俗將他倆扯在一起了,那麽地藏王與地官的神職功能就是一樣的了。說地官,或說地藏王掌管著地獄、水府的事情。但中國佛教在七月十五日舉行的“盂蘭盆會”上所作法事與鬼有關,所以民間又將這日稱做“鬼節”。世間有“七月半,鬼亂竄”的俗語,此說是指民間傳說七月初至七月中旬這段時日裏,陰氣太盛,是鬼活動最厲害的日子。因為鬼屬陰,在陰氣很盛的日子裏鬼出來活動是很可怕的。
為什麽把七月十五定為鬼節,其說法很多,但主要是兩種,一則因佛教影響了我國民俗,另則是道教規定了中元是地官赦罪清虛大帝的誕日,又掌管著赦免大權,將佛道兩教的說法合二而一是民間非常願意接受的。因此,七月十五日就是在宗教影響下,形成了民間所說的“鬼節”習俗。但鬼節也有純民間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的說法是,玉帝任命閻王管理地府,但他很不負責任,玩忽職守,製造了很多冤案,因此,地獄冤鬼不服閻王,經常在閻王判官麵前吵吵鬧鬧。由於冤鬼太多並為自己蒙冤而放聲大哭,以致地府之中的怨聲衝天而上,驚動了玉皇大帝,不知地獄發生了什麽事情,便下令命閻王於七月十五日上天庭向他匯報地獄的情況。閻王一走,地獄裏便沒有了管理者,閻王隻好給眾鬼放假一天,讓鬼魂回到陽間看望他們的後代。閻王上到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了地獄所發生的一切,玉帝聽後很是惱火,命閻王將冤鬼卷宗拿來,自己要親自審理一番,將許多冤案糾正了。自那以後,玉帝命閻王於每年的七月十五日帶著卷宗上天述職匯報一次,並親自審理一番地獄積案。到了這一天,閻王照例給鬼放假一天。從此,地獄沒有了怨聲,鬼節習俗也形成了。
還有另一種說法是:七月十五這天,“地官校勾搜選人間,分別善惡,諸天聖眾普詣宮中,簡定劫數,人鬼傳錄。餓鬼、囚徒,一時皆集,以其日作玄都大獻於玉京山,采諸花果,珍奇異物,幢幡寶蓋,請膳飲食,獻諸聖眾。道士於其日夜誦是經,十萬大聖齊詠靈篇,囚徒、餓鬼俱飽滿,免於眾苦,得還人中。”(見《道經》)
也有說法,鬼節與祭祖有關,到了七月初一至七月十五日的這些日子裏,閻王便打開“鬼門關”,讓亡靈們離開陰曹地府,回到人間與親友們會麵。人們為了迎接祖先“回家”,準備大量的紙錢和美食供祖先享用,被民間俗稱為“接老客”,此俗一般是在頭一天的晚上,打著寫有亡者姓名的燈籠,於村外朝著祖先安葬的方向焚香,燒紙將祖先的陰靈迎回家中後便一日三餐地供奉祭祀起來。到了最後一個晚上,又要將祖先的陰靈送出村外,讓他們回地府去。這時,要燒大量的紙錢,民間俗稱為“燒包”。此俗的目的是讓亡靈多帶一些錢回到地府後使用。同時還要另外燒一些紙錢,是散給那些孤魂野鬼的,目的是祈求他們不要騷擾亡靈和家人。
中元節祭祀使用的祭品大都為蔬菜瓜果一類的時令食品,也有一些時新食品。
在中元節期間既然給鬼放了假,有後代的鬼魂當然是回家看望自己的後代。那些沒有子孫的孤魂野鬼,它們是無家可歸的,就在山野溝壑裏到處亂竄。那些魂魄輕的人在這段時日裏是最容易撞上山鬼的,所以,人們在鬼節燒香上供,一則是祈求自己的祖先保佑他的後代平安吉利,另則也是求那些孤魂野鬼不要對自己有所傷害。在這一俗信下,有的人家或村莊還作法事活動,以驅除害人的惡鬼,保佑家宅和村莊的平安。
陝北民間於七月有“安土”和“獻土”的習俗,以祈求後土娘娘保得家宅平安,人口興旺。
下元節在農曆十月十五日,是一種宗教性節日,即道教的下元節,民間宗教的禳鎮節。道教認為,下元是水官解厄的日子,因此,有家宅不安,村莊不寧的事情發生,人們就會於這日設齋建醮,作法事活動求得水官禳災驅邪。此俗在陝北民間被稱做“打清醮”或“打老醮”。所謂“清醮”,就是家宅或村莊不潔,有汙穢成妖作怪,為害家人或村人,便設壇作法,請三清之護法神下界以逐之,清理妖邪,以安家宅或村莊。“打老醮”是因妖邪太厲害,非太上老君下界而不能逐之,所以設壇請神請的是太上老君,故名。
打醮是一種精彩的宗教儀規,既有俗信觀念,又有相當的觀賞性。不過,打醮費用很高,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