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10章 神祇(1)

  神、祇、鬼

  神是宗教觀念,通常稱“神仙”、“神靈”。神是我國漢族及一些少數民族的一種宗教信仰。是精神體外的最高者。一般認為,神是存在於現實世界之外,不具有物質形體,不為自然規律所限製,具有智能和意誌,能影響和主宰物質世界。古漢語中已有“神”字,指“天神”。《周禮·春官·大司樂》:“以祀天神。”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神,天神,引出萬物者也。”常以天神、地祇、人鬼並稱,泛指天上、地上和人間的各種鬼神。神的觀念始於原始社會後期,是人們所不能理解和駕馭的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們頭腦中人格化的虛幻反映。人們對神的崇拜和信仰,是一切宗教的核心。中國的神名很多,有造物神、物主神、動物精靈神、自然現象神等,有關神的傳說很多,並常進行祭祀以求庇護。

  祇,也是宗教觀念之一。也稱做“地祇”,指地神。常與神合稱“神祇”。唐代陸德明《經典釋文》:“天曰神,地曰祇。”

  鬼,宗教觀念之一。指萬物的精靈。認為萬物有靈,精靈不滅,故有山鬼女妖,木魅花妖之稱。其中又特指人死後的靈魂。在我國,常以天神、地祇、人鬼並稱。一般認為,鬼不能登入仙境,本性邪惡,應對之采取辟邪驅除等措施。各種宗教都有幽冥世界(地獄、陰司等),為人死後靈魂的歸屬。民間信仰中通常認為鬼有善惡、等級之分,統歸閻王管轄。

  神仙

  神仙是道教信徒理想的一種修煉得道,超脫塵世,神通變化,長生不死之人,又稱做“神人”或“神仙”。《莊子·天下篇》中說:“不離於精,謂之神人。”據《釋名·釋長幼》雲:“老而不死曰仙。仙,遷也,遷入山也。”因其有神通變化之法,故稱為神仙。此說最早見於《莊子·逍遙遊》,其中說,有神人居邈姑射之山,肌膚如冰雪一樣潔白,容態像處女一般柔美,不食五穀,餐飲風露,而能乘雲氣,駕飛龍,遨遊於四海之外。神仙之說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廣泛流行於北方的燕齊和南方的荊楚地區,秦漢之際,經方士的大力宣揚,在宮廷和民間產生了很大影響。如秦始皇、漢武帝就曾專門派遣使者尋訪長生仙藥。到了漢代,神仙之說更加廣泛流行。而且其影響越來越大。《漢書·文藝誌》中就列出了神仙家十家。嗣後,有《列仙傳》、《洞仙傳》、《神仙傳》、《天隱子》等書先後迭出。晉代葛洪在其《神仙傳·彭祖傳》中稱:仙人或竦身入雲,無翅而飛,或駕龍乘雲,上造天階;或氣化為鳥獸,浮遊青雲;或潛行江海,翱翔名山;或食元氣,茹芝草;或入人間而人不識;或隱其身而莫能見;麵生異骨,體有奇毛,率好深僻,不交流俗。《天隱子·神解》中將神仙分為五類,雲:在人稱人仙,在天稱天仙,在地稱地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稱神仙。《仙經》又把神仙分為三等: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遊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大真科》又將神仙分為上仙、高仙、大仙、神仙、玄仙、真仙、天仙、靈仙、至仙九品。《漢書·文藝誌》中雲:“神仙者,所以保性命之真而遊求於其外者也。”《仙術秘庫》中雲:“法分三乘,仙有五等。”將仙分為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並稱,天仙是無上上乘,神仙屬上乘,地仙屬中乘,人仙屬下乘,鬼仙是下下乘。《墉城集仙錄》中將“升天之仙”分為九品,第一上仙,第二次仙,第三太上真人,第四飛天真人,第五靈仙,第六真人,第七靈人,第八飛仙,第九仙人。“凡此品次,不可差越”。

  “真人”是指修真得道的仙人。“真人”一詞原出於道家,指存養本性,悟得大道的人。《莊子·大宗師》中雲:有真人“而後有真知,何謂真人?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謨士”,“不知悅生,不知惡死”,超然於物外。《天下篇》稱:“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漢晉以後,道教將真人神格化。《淮南子·本經訓》雲:“莫生莫死,莫虛莫盈,是謂真人。”《太平經》卷四十二《九天消先王災法》雲:“真人職在理(治)地。”真人的等級地位“在大神之下,仙人之上”。《雲笈七簽》雲,上清仙境有“高真”、“玄真”等九種真人。唐代以後,由於封建帝王扶植道教,常以真人“稱號某些道家人物或著名高道”。如,唐玄宗稱莊子為“南華真人”,列子為“衝虛真人”。元世祖封丘處機為“長春演道主教真人”。

  最初流傳的神仙多為上古時期的傳說人物,如赤鬆子、彭祖等。漢魏時,多為道教人物之仙化,如三茅、王玄甫等。唐宋以後,多為曆史人物之仙化,如八仙等。神仙這一道教理想中人物已滲透到民間信仰習俗的各個方麵,流行於全國,主要是漢族地區。

  女媧

  女媧在我國古神譜係中是一位最有名氣的女神,在神話傳說中,她是創世神和始祖神,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女神,能化生萬物,每天能變化七十次,傳說她的腸子變化出十個西方之神。《山海經·大荒西經》雲:“有神十人,名曰女媧之腸化為神,處栗廣之野,橫道而生。”郭璞對此的注釋是:“女媧,古神女而帝者,人麵蛇身,一日中七十變。其腹化為此神。”《楚辭·天問》雲“女媧有體,孰製匠之”。王逸注雲:“傳言女媧人頭蛇身,一日七十化。”《說文解字》十二雲:“媧,古之神聖女,化生萬物者也。”

  傳說,在女媧生活的那個時代,天地間是沒有人的。那麽女媧又是來自哪裏,是無人知曉的。我們在傳說中隻知女媧造出了人和神,她也就成為我國古代神話中的“造物主”。《太平禦覽》卷七十八引《風俗通》雲:“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做人,力不暇供,乃引繩於泥中,舉以為人。”她於正月初一造出雞,初二造狗,初三造羊,初四造豬,初五造牛,初六造馬,初七這天,她用黃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樣子造出了一個個小人。她嫌這樣造人太慢,於是,扯來一根藤條,蘸滿泥漿,揮舞出星星點點的泥漿,都變成了小人。這時的人類還沒有男女之別,或是至少還不知道有男女之別。但人類認為,自己是女媧造出來的,隻要有女媧在,她就是人類永恒的母親。所以人類也沒有感到自己生存在世上有什麽缺憾。可是女媧卻覺得不太對勁。如果沒有男女,怎麽會有婚姻?沒有婚姻,怎麽會有家庭?沒有家庭,人類怎麽會延續下去?於是,她將人點化為男女兩性,教會了人類應當如何懂得男女之道,並為人類建立了婚姻製度,讓男人和女人互相配合,依靠自己的能力來傳宗接代,延續人類生命。這樣一來,大地上的芸芸眾生就將女媧奉為最高的媒神。因為她是我國的第一位媒人,所以,後世尊她為媒神,又稱她為“高禖”,即,婚姻之神,媒人之祖。《路史·後世二》中雲:“女媧禱祠神,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婚)姻。以其載媒,是以後世有國,是祀為皋禖之神。”人們每年都要為這位媒神舉行隆重的祭奠儀式,用“太牢”(豬、羊、牛三牲齊備)這樣最高的禮節來祭祀她。每年春天的二月,青年男女們在女媧廟前歡遊作樂,“於是時也,奔者不禁”(見《周禮·媒氏》)。情投意合的男女們可以自由幽會,以天為帳,以地為床,這種自由誰也不能幹涉。這一習俗已經流行了千秋萬代,稱做“天作之合”。後來,這一習俗也逐漸擴大到那些已經結了婚但還沒有兒女們的男女範圍,於是,這位媒神又兼起了“送子娘娘”的神職。

  把女媧娘娘說成是始創婚姻製度和最初的媒人與她人類老祖母的身份是一致的,同時也反映了母係氏族社會的狀況,那一時期,婚姻是以婦女為中心的,女族長掌握著全族的婚姻大事。

  人們還把“竹笙”這一樂器的發明歸功於女媧。《世本》中稱:“女媧作笙簧。”這大概是因為我國許多民族在戀愛中使用笙簧樂器的緣故。比如,南方一些民族中,小夥子常用蘆笙來向姑娘求愛,笙簧不啻是愛情的一種媒介。馬縞在《中華古今注》卷下雲:“問曰,上古音樂未和,而獨製笙簧,其意雲何?答曰:女媧,伏羲之妹……人之生而製其樂,以為發生之象。”此說認為笙是人類繁衍滋生之意,難怪後世在婚禮中常用“笙簧”來祝賀新郎新娘的美滿婚姻。

  女媧的另一大功績就是煉石補天,拯救了人類。《淮南子·覽冥篇》雲:

  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載。火□炎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鼇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

  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顓民生:背方州,抱圓天。當此之時,禽獸蟲蛇,無不匿其爪牙,藏其蜇毒,無有抓攫之心。

  考其功烈,上際九天,下契黃壚(黑土),名聲被後世,光輝熏萬物。

  女媧作為創世之神,永久地為後人所敬仰。唐末五代時期,各地都為女媧建廟祠祭祀。因為當時流傳著伏羲與女媧兄妹成婚的傳說,所以,廟祀中總是將他們二人合祀在一起,稱為伏羲女媧廟。但女媧信仰要比這個年代久遠得多。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九年,我國考古工作者在陝西驪山仰韶文化早期原始村落薑寨遺址的發掘中,出土了一幅畫在彩陶盆壁上的蟾蛙紋,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曆史。專家學者們的一致看法是,蟾蛙圖騰是女媧氏部落的標誌,這就是說,至今在我國民間仍然有很大影響的女媧信仰及有關風俗已經流傳了六七千年了,比伏羲、神農、黃帝信仰早了一兩千年。

  現存的女媧廟最有名的是河北涉縣索堡附近鳳凰山上的媧媓宮。媧媓宮有四組建築,山下是朝元宮,山坡上的停驂宮和廣生宮各有正殿和配殿。向上繞行十八盤,便到達最高處的媧媓宮(奶奶頂),媧媓宮建在山勢陡峭的山腰上。在寬廣的平台處有奶奶閣、梳妝樓、迎爽樓、鍾鼓樓等。每年農曆三月初一至初八是媧媓宮的廟會節。

  山東任城縣(今濟寧)的承匡山,傳為女媧誕生之地,山下有女媧廟,廟東南處有女媧陵。

  山西河津縣有高禖廟。

  江西南康郡(今雩都縣)君山有女媧宮。

  陝西臨潼驪山,傳為女媧寓所,有老母殿。

  另外,陳州、房州均有伏羲、女媧的合祀神廟。

  陝北民間所信仰的“送子娘娘”與女媧“高禖”神有一定的聯係。

  伏羲

  伏羲是我國古代神明地位最高的一個男神。漢代時期就把他說成是“三皇五帝”中的第一皇,又說他是代替了燧人氏繼而為王的,是百代人王的第一位。在漢代以前,人們還在傳誦著許多關於他創造人類文化的英雄故事。

  伏羲,又作庖犧、包犧、宓犧、炮犧、伏戲、伏犧等。在我國古代傳說中,他是雷神的後代。傳說,他的母親在“雷澤”踩上了一個腳印以後懷上了他。他的母親名叫華胥,是一個來自天堂般的快樂國土——華胥氏之國。果然,伏羲像雷澤的主神一樣,長著人首龍身。這是人蛇合體或者是人龍合體形象,是我國古人對人類發展、演變的認識圖騰。後來,人們又把伏羲看成是春天之神或者是木神,因為雷是“出乎震”的,震方即東方,東方屬木,雷發於春,故名。

  據說伏羲畫了八卦。《易·係辭下》中稱:

  “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八卦的用處很多,可以記事,也可以占卜,還可以用來表達思想。八卦還有表達世界分類觀念的用處。如天地陰陽就是世界的不同種屬。八卦也標誌著結繩記事,刻符號記事等文化行為達到了一個新階段,因此,古人常將八卦看成是文化起源的象征。到了周朝,周文王被囚羑裏時,他重演八卦而構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又都畫有六行(如乾卦、屯卦),每一行叫做一爻(爻含有交錯變化的意思),所以,又可以衍化成三百八十四爻。卦有卦辭,爻有爻辭,每一卦、爻可以象征多種事物。《周易》的內容包羅萬象,它涉及世界的形成,社會生活、婚姻家庭、道德倫理、思維方法、人生哲學、養生長壽,乃至自然界的變化規律等。《周易》推天行以序人事,提出了許多首創性的命題,為先秦哲學的宇宙觀、人生觀的高度概括。《周易》被諸子百家,宋明理學派所吸取,它的影響所及幾乎貫穿了整個哲學史。《周易》還對中國史學、文學、天文、曆法、數學、醫學、宗教(特別是道教)的發展,都產生過重要的影響。

  伏羲製定了一係列製度。如果說女媧教會了人類如何進行婚配,伏羲則教會了人類必須遵循的嫁娶禮節。《路史·後紀一》雲:“伏羲”正姓氏,通媒妁,以重萬民之利,麗(通“儷”,即兩張鹿皮)皮薦之以嚴其禮。他還發明了占卜。《史記·太史公自序》雲:“伏羲至純厚,作《易》,八卦。”《文藝類聚》卷七八引《古史考》雲:“包犧氏作卦,始有筮。”伏羲發明了烹飪,使人民懂得了熟食。《繹民》卷三引《三墳》雲:(伏羲)冶金成器,教民炮(燒烤)食。他還設置了“元旦”這個節日,從他開始,人類有了曆法。《路史·後紀一》雲:“伏羲推策作甲子。”伏羲使人類離開了穴居時代,《拾遺記》卷一雲:“(伏羲)去巢穴之居。”他教會了人們生活和生產的技能。《廣韻》卷三十四引《河圖挺期輔》雲:“伏羲……鑽木取火。”《易·係辭下》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用罟,以田(打獵)以漁。”《孔叢子·連叢子下》雲:“伏羲始嚐草木可食者,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然後五穀乃形(顯露篩選出來)。”《路史·後紀一》雲:“(伏羲)絭育犧牲,服(使用)牛乘馬,草提皮蒙,(用草繩牽引它們,給它們披皮墊)引重致遠,以利天下,而下服度。”《路史·後紀一》又雲:“伏羲作布。”“伏羲化(馴化)蠶。”《新論》雲:“伏羲製杵臼,萬民以濟(受益)。”伏羲發明了醫藥。《太平禦覽》卷七十一引《帝王世紀》雲:“伏羲嚐百藥,而製九針,以拯夭枉焉。”他還規定了“日中為市”,教會人民進行貿易。《路史·後紀一》雲:“(伏羲)聚天下之銅,仰觀俯視,以為棘幣(有棱角的貨幣)。”他還發明了圖畫、文字、禮儀規矩。《拾遺記》卷一雲:(伏羲)以桑為瑟,均土為塤(用陶土製的樂器),還發明了三十五弦的琴瑟。《尚書·孔序》雲:“(伏羲)造書契以代結繩之政,由是文籍興焉。”《法言·問道》雲:“法始乎伏羲而成於堯。”《路史·後紀一》雲:(伏羲)爰興神鼎,製郊禪。《管子·輕重戊》雲:“伏羲……作九九之數(九九乘法),以合天道,而天下化之。”他還考定星曆,建立了五行學說。

  傳說,伏羲與女媧共同造出了人類。“女媧,伏希(羲)之妹”“女媧本是伏羲婦”。後人卻說他們是兄妹成婚繁衍了人類。唐代李冗在《獨異誌》卷下中雲:“昔宇宙初開之始,有女媧、伏羲兄妹二人,在昆侖山,而天下未有人民。議以為夫妻,又自羞恥。兄即與其妹上昆侖山,咒曰:‘天若遣我二人為夫妻,而煙悉合;若不,使煙散’。於煙即合。其妹即來就兄,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麵。今時取(娶)婦執扇,象其事也。”

  在漢代的石刻畫像和磚畫中,伏羲和女媧的畫像是人首蛇身。從腰部以上是人形,並穿袍戴冠,腰以下則是蛇身,兩條尾巴緊緊地纏繞在一起。伏羲手中拿著一把曲尺,或是捧著太陽,太陽裏還有一隻金烏;女媧手裏拿著一個圓規,或是捧著月亮,月亮裏還有一隻蟾蜍。這些形象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人首蛇身是當時人類的一種信仰圖騰。兩尾相交表明他們是夫妻關係和性愛,他們是人類的生育者。他們手中的曲尺和圓規表明他們是人類文化的創世神,矩(典尺)、規是測量和計算的工具,“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也將其引申為人們應當遵循的法度,顯示了他們在文化禮儀方麵的貢獻,也標誌著他們發明了百般工藝。

  日中之金烏是古人的鳥圖騰信仰標誌。郭沫若在論說“玄鳥生商”的神話時說:“玄鳥‘無論是鳳或燕子,我相信這一傳說是生殖器的象征,鳥直到現在都是(男性)生殖器的別名,卵是睾丸的別名。’”(《郭沫若文集曆史編》第一卷),所以日中之烏是男根的象征。有的日中畫有一種三足鳥,自然界是沒有這種鳥的。趙國華先生認為:“男性兩腿夾一男根,其數有三”或“男根由一陰莖二睾丸組成,其數有三”。即以局部對應突出象征男根的意義,遂將鳥紋畫成“三足”。(《生殖崇拜文化論》)趙先生還認為,伏羲女媧圖中,執規者為女媧,女性,畫圓。執矩者為伏羲,男性,畫方。這就很明白地提示了女性與圓的關係,男性與方的關係。女媧與伏羲的“交尾”也正是“女圓”(女陰)與“男方”(男根)的結合。

  蟾蛙在原始母係氏族社會中,是女性生殖器的象征。從表象上看,蛙的肚腹很似孕婦的肚腹。從內涵來講,蛙的繁殖力很強,產子也多。因此,古代先民們就把蛙看成了女性的象征。以蛙來隱喻女陰的說法已經流傳了幾千年,如明清小說中常將女人的陰戶稱做“蛙口”;中醫直到現在仍將女性陰戶稱做“蛙口”或“蛤蟆口”。

  伏羲登上曆史舞台,與女媧共享了創造人類的光榮,顯示了男性在社會地位中的提高,也表明了母係社會向父係社會轉化的曆史標誌。女媧與伏羲的兄妹婚姻關係的傳說反映了原始社會早期的血親婚配的婚姻製度,也表明了在這一社會時期,對偶婚出現了。

  當三皇五帝這一古神係統被確立起來以後,古神在人類曆史上所做的文化貢獻就成為人們對他們的評判依據,人們也正是由此給他們以或尊或卑的社會地位和榮譽。伏羲所以能夠成為三皇之首,黃帝所以能夠成為五帝之首,與他們在傳說中的文化貢獻是分不開的。

  伏羲和女媧作為中華民族的創世神和始祖神,受到民眾的廣泛崇拜和敬奉。舊時,有許多行業奉伏羲為祖師,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幾乎都涉及了。諸如雕塑業、度量衡業、成衣業、帽業、醫藥業、漁業、狩獵業、農業、占卜業、鑄造業、補鍋等。

  供奉伏羲最有名的廟宇是河南睢陽的人祖廟,又稱“伏羲廟”、“伏羲陵”。曆史上認為伏羲是“斯文鼻祖”、“人根之祖”。所以,睢陽人又直接稱伏羲為“人祖爺”。廟內還供奉著女媧神,人們將女媧稱做“人祖奶奶”。人祖廟會每年舉行一次,從農曆二月初二到三月初三,會期一個月。廟會期間,銷量最大的商品是“泥泥狗”,是用黃土製成的各種彩色玩具,造型有人祖像、泥娃娃、牲畜、飛禽、陶塤等,其中人祖泥泥狗最受歡迎。人祖的造型是猴麵人身,軀幹粗獷,“陰部”中間畫一紅道,兩側各畫一條綠道,又在其上畫若幹橫道。這是藝術化了的女陰形象。泥泥狗源於女媧摶黃土造人的傳說,後人以購泥泥狗作為求子信仰。婦女們在人祖廟會上購幾個泥娃娃,以象征女媧伏羲所捏的黃土人。供在人祖奶奶像前,燒香祈禱,繞像轉一圈,認為這樣會得到人祖奶奶的保佑,能生兒育女。然後把泥娃娃抱回家,意同從人祖奶奶那裏領回了小孩。今後生育的孩子能健康成長。人們還從廟會上買回泥的牛、羊、豬、馬,以祈求六畜興旺、五穀豐登。因此,當地有一種風俗,就是孩子們遇到廟會上的香客時,可以將香客攔住索要“泥泥狗”,並有一首歌謠唱道:“老齋公(即香客),慢慢走,給把‘泥泥狗’,你老活到九十九。”香客也必以泥泥狗相贈,以圖吉利。

  炎帝(神農氏)

  北京的先農壇就是明清帝王祭祀神農的地方,每年都要定期舉行祭祀典禮,表示帝王對農神的敬仰和對農業的重視。

  在我國農業史上被奉為農田之祖的大神就是神農。史學界稱他為炎帝。傳說,炎帝是我國遠古時期的一位聖賢,他姓薑,繼承了伏羲的王位。據《國語》等典籍記載,有熊氏的首領少典,娶了有□氏的女子為妻,生下了炎帝和黃帝。炎帝長於薑水之濱,黃帝長於姬水之濱,所以,炎帝姓薑,黃帝姓姬。

  炎帝作為中華民族的始祖神和農神,後人為他的經曆披上了神秘的外衣。《春秋緯元命苞》中稱:“神農生三辰而能言,五日能行,七朝而齒具,三歲而知稼穡般戲之事”。(見《玉函山房輯佚書》)在傳說中,神農的出世也很神奇。據《三皇本紀》稱:炎帝之母女登去華陽遊玩時,“感神龍而生炎帝”。

  傳說炎帝“人身牛首”。其實這是炎帝氏族是以牛作為氏族的圖騰來崇拜的。炎帝發明了農業,他教人們燒製陶器,製作農具,播種五穀,開鑿井渠。《繹史》卷四引《周書》雲:“神農之時,天雨(落下)粟,神農遂耕而種之。”同時,“九井自穿”(見《水經注·漻水》)有許多井泉湧出了水。神農還發明了耒耜、斧頭、鋤頭等生產工具、教民耕種。他還讓人們栽桑種麻,用蠶絲麻線紡織成帛做衣裳。他還倡行日中為市,首辟市場。神農還製出了五弦琴來活躍人們的文化生活。(見《史記·補三皇本紀》)、《世本·作篇》、《周易·係辭下傳》。

  神農最為突出的貢獻是他“始嚐百草,始有醫藥”(見《史記·補三皇本紀》)。據《淮南子》記載:“神農嚐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農也因此成為醫藥神,成為我國的醫藥始祖。他遍嚐百草,開創了中藥學,並用中藥救活了很多人。後人為了紀念我國這位最古老的藥王爺,就將中國最早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命名為《神農本草經》,它成書於西漢初年,作者佚名。

  由於神農在醫藥方麵的偉大貢獻,後人為他編出了許多離奇的故事。傳說神農氏采藥來到神農架,見這裏的藥材很多,便決定在這裏長久住下去。於是,就在山上修起了一座宮殿,還請來兩個石匠,為他雕刻石獅子,準備放在大門口,兩個石匠因為神農要石獅子,所以就很賣力氣地雕刻起來。石匠太賣力氣了,以致雙手都破了,流出的血把石頭都染紅了。七七四十九天後,石獅子終於雕刻成了,兩個石匠也累死了。神農悲傷地料理了石匠的後事後,叫人幫忙,準備將兩頭石獅子抬到宮殿門口安放。說來也怪,當眾人剛要抬動時,石獅子突然全身發亮了,人們都說這是石匠的血流進了石獅子的血管裏了,石獅子才會發亮。眾人幫神農安放好石獅子後,神農一麵在山下教人耕種,一麵派人到山上去采藥,他把采來的草藥熬成湯,給石獅子灌著喝。因為石獅子的全身是透亮的,喝下去的藥水流到了一百零八根筋管裏,神農將這一流淌過程觀察得清清楚楚,並把情況記錄下來,整理成書。

  這座山上有一隻黑虎精,它看到神農經常給石獅子喝草藥,擔心石獅子真的活了以後成為山大王,會威脅到它的大王地位,真是又怕又氣,於是,它在絕壁上采了一株“斷腸草”,偷偷放進了神農的藥籃裏。神農沒有發現,將草藥熬成湯給石獅子喝。頓時,石獅子全身發黑,死去了。神農無奈,隻好叫人把石獅抬下山坡。

  有一天,神農采藥回來,發現山坡下的一隻石獅子活過來了。神農百思不得其解,當他左顧右盼了一會兒後,終於明白了。原來,石獅子旁邊有一棵小樹,樹葉上的露水一滴一滴正好滴在它的嘴裏,石獅子就是因為喝了這種露水以後才活過來的。神農心想,這種樹葉一定是能夠解毒治病的草藥,他就采摘了一些樹葉,熬成湯水,把另一隻石獅子也救活了。他自己也嚐了嚐,覺得藥水不僅味道甘醇甜香,而且還能提神。於是,他四處宣傳樹葉的好處,讓大家都以此為飲料,以解不慎中毒之疾。神農將這種樹取名為“茶樹”,將葉取名為“茶葉”,並自行播種,栽培茶樹。

  炎帝氏族後來與黃帝氏族聯合起來,在涿鹿(今屬河北)之野擊敗了南方強敵九黎族,擒殺了蚩尤。炎帝與黃帝遂結成了強大的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是總部落首領。

  炎帝晚年在巡視南方時,因積勞成疾而去世。也有說他在為民治病時因嚐百草,不幸身亡。炎帝死後,“葬於長沙茶鄉之尾,是曰‘茶陵’”,也就是現在的酃縣康樂鄉。公元九七六年,宋太祖派人遍訪全國古陵,尋到炎帝陵後,遂建廟祭祀,至今約有一千餘年的曆史。炎帝陵按皇宮式樣建造,整個陵殿共分五進:第一進為午門,門內有丹墀,左右兩廊為碑房,樹立曆代告祭碑文。第二進為行禮亭。第三進為正殿。第四進為墓碑亭,亭內石碑刻“炎帝神農氏之墓”。第五進為炎帝神農氏陵寢。

  在傳說中,炎帝出生在陝西省寶雞市渭河南岸的峪泉村,有炎帝神農祠。由於炎帝的功績卓著,人們將其尊為“田祖”、“農神”。在農業地區裏都有神農廟。神農廟也叫“先嗇宮”,全國最著名的神農廟是寶雞薑城堡的神農廟。這座神農廟中的神農形象是裸背赤足,頭頂生角,肩披樹葉,口含粟穀。

  古代祭祀神農的祭品用羊而不用牛,大概因一則牛能耕田,有功於農,人們不忍殺牛作祭品,一則,牛是神農氏的圖騰,所以不用。

  炎帝陵、神農祠與黃帝陵一樣,都是中國人心中的聖地,有無數炎黃子孫到這裏來謁祖,瞻仰朝拜。

  延安的清涼山有伏羲、神農、黃帝的合祀廟,每年到這裏來瞻仰的人很多。這是農耕文化和黃土文化在人們理念上的反映。

  黃帝

  黃帝是傳說中的中原各部落的共同祖先,在《史記》中稱他為我國成文史中的第一位帝王。黃帝姓姬,號軒轅氏、有熊氏。相傳,在炎帝擾亂各部落時,黃帝得到各部落的擁戴,在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了炎帝。後來,有南方蚩尤作亂,黃帝與炎帝形成聯盟,在涿鹿將蚩尤殺死,從此黃帝擔任了部落聯盟首領,形成了以炎黃部落為主的部落聯盟政權,黃帝成為這一時期的帝王,炎黃民族、炎黃文化由此開始。所謂“炎黃”,指的就是炎帝和黃帝,他們是中華民族的始祖,也是開創黃河文明和長江流域文明的始祖,炎黃二帝也就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因此,後人也將神州大地稱為“炎黃故土”,中華民族的子孫們也被叫做“炎黃子孫”。自春秋始,炎黃的後代們又自稱“諸夏”或“華夏”。“夏”者,大也;《尚書·武成》疏雲:“大國曰夏。”“夏”又指“中國(中原地區)之人”(見《說文·文部》)。“華”者,榮也,美也。“華夏”的意思就是繁榮美好的中原地區,在那裏繁衍著強大的國家和民族。“華夏”又是漢族的前身,華夏族認為,中原居於四方之中,故而又將華夏族居住的中原地區稱為“中華”。這一稱謂原本指黃河流域而言的,後來,凡是華夏族所統轄的地區,一律稱為“中華”,也稱做“中國”。中華民族就成為我國各民族的總稱了。

  黃帝是有熊氏首領少典之子,因長於姬水而姓姬。也因曾經居於軒轅之丘(今河南新鄭縣軒轅丘),取名“軒轅”,也有說軒轅與他發明車有關。因他祖籍為“有熊氏”,所以又號“有熊”。又因他崇尚土德,土呈黃色,故稱為“黃帝”,黃帝的部落原定居在西北高原。

  黃帝以其懲罰邪惡和首次統一中華民族的偉大業績而被載入史冊,因此,備受後世人們的敬仰。遠古時期,我國境內居住著許多民族,當時,諸夏為一族,這一族又分為兩支,一為薑姓的炎帝,一為姬姓的黃帝。黃帝族與炎帝族是兄弟,都是有熊氏首領少典的後裔。

  傳說,當時在南方的九黎族首領蚩尤非常強悍,經常侵擾其他部落。炎帝族被蚩尤打敗後,便向黃帝族求援,兩部族聯合起來打敗蚩尤後實行了部落聯盟,統稱為華夏族,黃帝被推到了部落聯盟首領的位子上,從此出現了偉大燦爛的華夏文化。黃帝與炎帝之戰有說法是因“黃帝行道而炎帝不聽,故戰於涿鹿之野”(見《新書·製不定》)。最後,黃帝戰勝了炎帝,遂合並為一。

  黃帝成為帝王以後,與大臣們共同研究製定了天文曆法。還派他的史臣倉頡創造了文字,派他的妻子嫘祖教人們養蠶製絲。他自己發明了車,他的名字“軒轅”就與造車有關(見《太平禦覽》)卷七七二引《釋名》)。軒與轅都是車上的構件,轅是用於承重的,由馬匹負之,軒是扶手之用。黃帝還發明了宮室、算數、音律等。傳說中的這些發明,絕非出自一人一時之功,更非黃帝一人所為,但我國向來有“功歸聖人”的傳統,更何況,黃帝被奉為華夏之祖的神,人們將這些古代發明都歸功於他,是人們對他的崇敬之情。

  傳說黃帝享年一百一十歲,到了晚年,他自己選擇了一個仙逝的日子,到了這天,他與大臣們辭別後便仙逝了。葬於黃陵的橋山。黃帝的陵墓在陝西、甘肅、河南、河北各有一座,但以陝西黃陵縣的橋山之黃陵最為著名。《史記·五帝本紀》中雲:“黃帝崩,葬橋山。”指的就是這座陵寢。此廟又稱“軒轅廟”,初建於漢代,曆代均有重修。門額高懸“人文初祖”大匾,殿內設黃帝牌位,書“軒轅黃帝之位”。

  傳說中,黃帝有許多重大發明,所以,後世有不少行業奉黃帝為祖師。如度量衡行業、弓箭業、蠶絲業、成衣業、帽業、靴鞋業、緶繩業、彈花業、毛織品業、理發業、醫藥業、農業、梨園業、說書業、造車業、巫醫業等(見李喬《中國行業神崇拜》),這也顯示了民眾對黃帝的廣泛信仰。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