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鶴、龜、鬆。我國民俗信仰中認為:鶴是僅次於鳳凰的鳥,民間也因而將鶴稱為“一品鳥”,被推崇為“羽族之長”。在傳說中雲鶴其壽無量,與龜一樣,被視為長壽之王。龜也因其長壽被人們用來作為長壽的象征。龜因何入選在長壽吉祥物之列,一則因其長壽,另則,龜在我國民俗中被認為屬於“四大靈物”之一。又因其是北極大帝的化身,所以入選在長壽象征物之列,這應該是自然的入選方法。但因龜有縱其妻女與蛇交配的傳說,故而,陝北民俗中一般不用龜來作為長壽的吉祥物,而僅用鬆鶴,即以“鬆鶴延年圖”作為長壽的吉祥物。鬆,終年常青,能抗嚴寒,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樹齡可達千年以上,故被用來作為長壽的代表。又因鬆為“木”、“公”之合,公即公卿,所以曆代文人墨客常將鬆樹譽為“大夫”,給它加上了高風亮節的品格。這樣一來,鬆就更受到人們的尊崇和敬仰,因此,鬆鶴是人們極為喜愛的長壽象征。由鬆鶴搭配的吉祥物,其叫法很多,如:“鬆鶴長壽”、“鶴壽鬆齡”、“鬆鶴延年”、“鬆鶴遐齡”等。鶴與龜搭配在一起的叫法有“龜齡鶴壽”、“龜鶴齊齡”、“龜鶴延年”等。如果畫圖是由眾仙仰望壽星跨鶴而組合成的吉祥圖,被叫做“群仙獻壽圖”。畫有鶴、鹿和梧桐、椿樹的祝壽圖,又被叫做“六合同春圖”。所謂“六合”,指的是東、南、西、北和天地。六合指的是天地世界,世間的一切地方。整個構圖的思想理念就是天地四方都來祝壽。如果有鶴立石上的畫麵,則被稱做“一品當朝”。“一品”,指的是鶴,因民間稱鶴為一品鳥。當朝則有多種說法。岩石是海邊之物,海是有潮汐的,潮即“朝”,當潮,即“當朝”。其畫圖是鶴立岩石之上,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品鳥當立朝上,但其寓意則是一品當朝,即當朝的一品官員。另有說法是唯有皇家天下才堅如岩石,立於岩石上。就是立於當朝,所以將此圖稱做一品當朝。
14.五瑞圖。五瑞圖是由“椿樹”、“萱草”、“芝蘭”、“磐石”和“竹”組合而成。
椿樹是傳說中的樹,出自《莊子》一書,壽命很長,八千年為春,八千年為秋,被人們看做是長壽的象征。萱草是忘憂草,能使人忘去許多憂愁,後人以萱草比做母親。芝蘭是一種可以栽種在庭階的植物,人們之所以要將其種栽在庭階,就是以此來比喻子孫是養於家中而不是野生的,是為了說明子孫是自己親生的。磐石,是一種又扁又厚的大石頭,它在地上屹然不動,古人有“君子為磐石,妾當為蒲葦,蒲葦韌如絲,磐石無轉移”的詩句。後人在這一詩句的影響下,就以磐石來表示穩固,又以磐石堅硬而長久不壞,所以又有“壽石”的雅號。人們也就將磐石視為了“長壽”的象征。竹子象征平安。竹子象征平安不是因竹子的外觀而言,而是因古人用竹子製成紙張,可以給家人寫信以報平安,所以有“竹報平安”的說法,後人就根據這一說法,常常在信箋上印上竹子的枝葉,以代表“平安”二安。
五瑞圖不僅是壽禮上經常使用的祝壽圖,而且在春節期間,人們在家中懸掛五瑞圖,也是很吉利的。從五瑞之說,可以被解釋為:這家人家在新的一年裏,能夠長壽無憂,子孫昌盛,基業穩固,四季平安,萬事如意。因此,我國民間也常將五瑞圖當做家庭吉祥物,以此求得五瑞的庇護。
15.“壽”字吉祥物。壽字無論從其繁體字還是簡體字的字形來看,它的造字內涵很難搞清,隻能認做是表明人的壽命,壽字是一個文字符號。但在民俗運用過程中,使這一漢字符號遠遠超出了它的漢字使用功能,字義也不斷地延伸和豐富。時至今日,壽的字體還在不斷地變化著,使之圖案化、藝術化,使壽字在表達“壽”的意境上呈現出多元化。比如,以單一壽字來表意的,就是表明一個“壽”的內容。如果將其書寫成長形壽字,就稱為“長壽”;如果書寫成圓的就叫做“圓壽”;如果以壽的數量而言,有“五福捧壽”、“百壽圖”、“雙百壽圖”等。壽字圖是吉祥的,在日常生活中到處可以見到。家具、衣物、被子、枕頭以及農村的坑圍子、房子椽頭等,該有的地方一定要有。也由此可見,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美好願望是多麽強烈。信仰壽的另一目的是人們希望用這一吉祥符號來保佑自己。因為人們的俗信認為,人既然能長壽,就是壽有著保護作用。
16.其他吉祥物品。壽聯,壽聯是用於賀壽的對聯,主要寫一些吉祥平安、長壽不老之類的句子。月季,因四季開花,連綿不斷,民間將其稱做“四季花”或“長春花”,故而民間將月季運用到民俗中來,就有了“長壽”的含義。將月季配以花瓶,稱之為“四季平安”。用玻璃框裝上一個“壽”字或“壽比南山”的剪紙,叫做“壽屏”。
除了以上壽禮吉祥物外,還可以在壽禮所用的裝飾、家具等上麵繪上圖畫或雕刻成有一定寓意的圖案,來表示吉祥長壽。如“長春白頭圖”,就是一隻白頭翁站在“壽石”之上或者月季花中。“萬代長春圖”就是在“萬”字周圍繡上一些月季花朵。“群仙拱壽”是在壽石旁邊畫上水仙。水仙有“仙”字,石就是壽的象征,水仙拱石,就是群仙拱壽的意思。“富貴白頭圖”,是由白頭翁與牡丹組成的畫麵。“白頭同春”是兩隻白頭翁一隻站在梧桐樹上,一隻站在椿樹上,即為白頭同春。這一吉祥物常被用於新婚夫婦或老年夫婦的誕辰禮俗中。“福祿雙全圖”是由蝙蝠和梅花鹿組成的畫麵。“百齡食祿”是一隻梅花鹿在柏樹下食草的畫圖,以柏樹之柏寓“百”,以鹿食草寓“食祿”,故名。“椿萱並壽”是子女為父母共同祝壽的禮品,是由椿樹和萱草組成的畫麵。“萬年如意”是由萬年青與靈芝組成的畫麵。靈芝在民俗中也叫“如意”,所以名萬年如意。天地長春是由天竹、南瓜和長春花組成。天竹表天,南瓜表地,長春花即月季花,故名天地長春。這也是子女送給父母雙壽的禮品。天表父、地表母,是子女祝願父母長壽之意。也可以用在父母一個人的壽禮上,其義就是祝願老人長壽,如同天地長久。
在以上眾多的壽圖中,民俗中經常用到的是“耄耋圖”。圖中是一隻貓在山石之下翹首仰望,山石的上方會有一隻美麗的蝴蝶在展翅飛翔。有時再加上壽石與菊花,就湊成了“壽居耄耋”的畫圖,以此來討祝老人長壽的口彩。
年壽用語釋義
人的不同年齡有著不同的稱謂,也有其相應的來曆,這是我國傳統文化對人生的精辟概括與總結。
一、總角,是指人的童年時代。在古代,幼兒把頭發紮成一對像牛角般的小髻,人們就把這對小髻稱為“總角”。這一說法和習俗出自《詩經·齊風·甫田》,其中雲:“總角卯兮。”角,就是小髻,卯是指兒童的發髻向上分開的樣子,這在我國舊年畫或古典戲曲中的小孩形象中是經常見到的。因此,後人把總角就作為童年時代的代稱。
二、垂髫,指的也是童年時代。我國古代的兒童一般不戴帽子,頭發是朝下垂著的,因此,後人以“垂髫”泛指童年。此說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中雲:“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三、豆蔻,女子在十三歲時被稱為豆蔻少女。這一稱謂出自杜牧的《贈別》一詩,“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
四、及笄,是指女子十五歲的年齡。笄是我國古代婦女盤頭時所用的簪子。及笄,是指女子到十五歲的時候,把頭發簪起來,向人們表示她已到了成年。女子十五成年的說法出自《禮記·內則》,其中雲:“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五、破瓜。我國古代文人把“瓜”字拆開後,即成為兩個“八”字,二八就是十六,因此,古人又把十六歲的女子稱為“破瓜”之年。
六、束發。是我國古時青少年時期男子的標誌,因此也是男青少年的代稱。束發是將頭發束紮並盤於頭頂,故稱束發。束發是男子十五歲的禮儀。《大戴禮記·保傅》:“束發而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
冠禮是我國古時漢民族男子在成年禮時所舉行的禮儀。年屆二十歲方行此儀。加冠禮儀是戴上成人所用的帽子,表示已經成年。
成年禮也叫“成丁禮”,是我國古代男女青年在成年時所舉行的禮儀。成年禮的宗旨是通過此禮儀向青年傳授生產技能,講述知識和應當遵守的風俗習慣。“成丁禮”始於新石器時代,有些民族將“成丁禮”稱做“穿褲子禮”、“穿裙子禮”。
七、弱冠。我國古代時期,男子到了二十歲時要舉行“成年禮”。成年禮的主要標誌是“束發戴冠”,以此來表示已經成年。《禮記·曲禮上》中雲:“二十曰弱冠”。西晉左思的《詠史》詩雲“弱冠弄柔翰,卓犖觀群書”,因此,二十歲的男子也被稱做“弱冠”。
八、而立。孔子在《論語·為政》中雲:“吾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此說是人的三十歲年齡被稱為“而立”之年。
九、不惑。《論語·為政》中雲:“四十而不惑。”其意是,人到了四十歲以後,社會經驗就豐富了,凡是遇到任何事情,都能獨立地進行思考與判斷,來辨別是非曲直,不再被困惑。後人因此將四十歲的人稱為“不惑”之年。
十、強仕。《禮記·曲禮上》中雲:“四十曰強曰仕。”是說,男子到了四十歲,智慮和力氣都很強盛,並可以出於仕途了。因此,四十亦可稱做“強仕”。
十一、天命。《論語·為政》中雲:“五十而知天命。”其意為人到了五十歲就可以算天。知天命或算天是指可以預測到事物的某些發展方向,並作出相應的判斷和采取必要的措施。
十二、艾。《禮記·曲禮上》曰:“五十曰艾。”孔穎達對此的注疏是:“發蒼白如艾也。”就是說,人到了五十,頭發就蒼白如艾的顏色。因此也將五十稱做“艾”。
十三、花甲。花甲是我國古代星象學中天幹與地支的排列組合形式,六十年為一個輪回周期。後人也就將六十歲稱為“花甲”之年。
十四、耳順。《論語·為政》中雲:“六十而耳順。”其實,人到了六十歲以後,耳的聽力已逐漸開始衰退,人們企盼著這一生理現象到來的遲一些,就稱之為“耳順”,是一種祝願心理。
十五、耆。《禮記·曲禮上》曰:“六十曰耆,指使。”
十六、古稀。出自杜甫的《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十七、耄耋。耄耋是指年紀在八九十歲的老人。《禮記·曲禮上》雲:“八十、九十曰耄。”《詩經·秦風·東鄰》雲:“逝者其耋。”毛傳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世將八十、九十歲的老人稱為耄耋老人。”
十八、期頤。期頤是指百歲老人。《禮記·曲禮上》雲:“百年曰期順。”“期”是需要的意思。“頤”是調養、照顧的意思。期頤的意思就是百歲老人是需要他的子孫後代對他進行調養和照顧的。宋代蘇軾的《次韻子由三首》雲:“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十九、懸弧之辰。是專指男子的生日。在古代誕辰禮俗中,如果生了男孩,就在門的左側掛一張弓弧。後世就將生男孩稱為“懸弧”。因此,男子的生日也就被稱為“懸弧之辰”。
二十、華誕。華誕是指生日,華是指光輝、光彩,誕是指生日。華誕是對人生日的一種美稱。
二十一、懸帨之辰,是專指女子的生日。古代誕辰禮俗中,如果生了女孩,就在門右側掛一幅巾或一塊帨。後世之人就將生女稱為“懸帨”,她的生日也就稱為“懸帨之辰”了。
二十二、弄璋。是專指男孩的誕生。璋是一種玉器,為古代王侯所佩用。《詩經·小雅·斯幹》中雲:“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意思是,希望所生男子,將來也能佩戴玉飾,成為王侯。因此,後世稱生男為“弄璋”。
二十三、弄瓦,是指女孩的誕生。瓦是一種紡錘,是婦女用來紡織的工具。《詩經·小雅·斯幹》中雲:“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禓,載弄之瓦。”意思就是希望所生的女子將來能夠勝任女工。後世人就將生女孩稱之為“弄瓦”。
壽誕被人們看得很重,壽禮,尤其是大壽禮儀,人們也辦得很隆重。但在傳統的壽禮習俗中,人們從不言壽,這大概是因為過大壽之後人們的年代就更沒有多少了。所以人們忌諱言壽。
陝北民間壽誕禮俗
在陝北民間習俗中,“壽”有著嚴格的限製,不能隨便言“壽”。隻能將那些六十歲以上的人的誕辰稱為壽,其他的則隻稱“晬”、“生”,這與我國傳統文化中的叫法有一些區別。根據這些習俗,陝北民間的壽誕習俗主要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從誕生開始,到十二歲為止。這一時期被稱為“生”和“晬”的階段。“生”是誕生的那天,“晬”本指“百晬”和“周晬”,但陝北民間一直將十二歲之前孩子的生日都稱為“過晬”。這是一種特別關愛、特別嗬護的反映,這一時期的孩子確實從父母那裏得到了無微不至的關心和愛護。但也有稱“過生”的。所謂“生”,就是“生長”過程,它包含了“生”和“長”兩個方麵,“生”是誕,長需要嗬護。在十二歲之前的誕辰禮俗中尤以滿月禮和完生禮最為隆重,受到父母、家人及至親們的關注,在慶賀這兩個禮俗時,禮儀講究也多,而且複雜。
第二階段是從十三歲開始,到結婚以前。十二歲完生以後,人就完成了民俗意義上的“生長”階段,開始走向民俗意義的成長階段。從民俗意義上講,十二歲時,人的三魂七魄齊備,就是一個“完全”的人了,所以,人的“生長”停止,從而走向“成長”,每年的生日亦被稱做“過生”,而不用“晬”的稱謂了。在這一階段,相對“生”的階段來說,受到父母的嗬護和關愛要相對少一些,更多的則是要受到父母及尊長們的教誨、教化。他們的指望就是讓孩子長大以後光耀門庭,傳宗接代。
第三階段是在人的婚娶以後。陝北民間一般是在結婚的當年或第二年由嶽父母為女兒、女婿操辦壽誕禮儀。但陝北民間不將其稱為“壽”,仍然稱“生”,即“生日”。為什麽要在當年舉行這一禮儀,因為有的婚娶是在前半年辦理的,女兒或女婿的生日在婚後不久,所以有當年舉行此儀俗的。如果在婚娶之後生日已過,就在第二年舉行此儀。這一禮俗在陝北民間被稱為“知生”、“值生”或“執生”。所謂“知生”是因嶽父母恐婿家不知道自己女兒的生日,在生日前的一兩天來到婿家操辦女兒的生日禮儀,以此方法告知親家自己女兒生日的具體時間,同時也從親家處得曉女婿生日的具體時間。其實,這是一種禮儀形式,在舊的婚娶禮俗中批八字的時候就已知道了,之所以要“知生”就是為了表達嶽父母對女兒、女婿的關愛之情。所謂“值生”就是“輪值”的意思。女兒在家時,其生日是由父母操辦的,嫁到婆家以後就由婆家為其將來的生日進行操辦,這是一個“輪值”的轉換過程,“執生”就是在輪值後的具體掌管。這種習俗的產生,與我國傳統的“成年禮”有一定的關聯。古禮中,男子二十弱冠成年,女子十五及笄成年。女子十五歲以後嫁到婆家還是個孩子。我國民俗中的親情關係講究的是父母特別重視孩子的生日,女兒雖已出嫁,但在父母眼裏仍然是個孩子,所以對他們的生日仍然是重視的。此俗就形成了。
“知生”時,嶽父母所帶禮物一般是兩瓶酒、四斤肉以及糕、麵等。酒是祝願小兩口天長地久,麵是祝願小兩口長壽,糕是祝願他們能步步高,肉是祝他們富貴綿長。要為女兒治辦一套新衣服,是為了表示女兒有了依靠,讓小兩口將來相依相靠。在女婿生日時,嶽父母亦要帶以上禮物,以表祝賀。“值生”以後,如果沒有分家,公婆每年都要為媳婦“過生日”,在生兒育女以後,可以與老人分家,分家後的生日就由自己過了。這些生日都是“小生日”,不請客,不祝賀,在自己家裏辦一桌較小的家宴權作對生日的祝賀,有的人家因家境不好,隻有將麵條作為生日食品亦可,但大都要吃糕,以求吉利。
第四階段是從六十歲以後開始,有賀六十、賀七十、慶八十、做米壽等不同的做壽方式。這些生日就不是自己操辦了,而是由兒女們出麵辦理,因年齡的不同,其規格與禮儀也大有不同之處。六十歲生日仍然是以家宴為主,但較之以往生日的家宴則要豐盛得多。一般不邀請客人,隻是自己家人、兄弟姊妹等參加。七十歲生日與六十歲生日基本相同,但可以邀請一些至親和至友參加。有至親至友參加者,壽筵要大一些。
八十歲生日是人生值得慶賀的大事,所以,陝北民間將八十歲生日稱做“慶八十”。其規模之大,規格之高,是以往任何壽禮都沒有過的。要搭壽堂,雇請鼓樂,發出請柬邀親各方人士參加,主家要準備紀念品,等等。
八十歲慶壽以後不再舉行壽禮活動。到了八十八歲時,又要做大壽,這次大壽被稱做“米壽”。所謂“米壽”,是指“米”字是由上麵一個倒“八”字和下麵一個“八”字與中間的“十”字組成而言,將其拆開後,就是八十八的數字,與八十八歲生日相合,故名“米壽”。之所以要做八十八歲大壽,一則要避九和十,到了八十九和九十歲是不能做壽的,另則,八十八與米相合,我國舊俗中有“添糧補壽”的俗信,所添之糧就是米,米能補壽,在八十八歲時做壽,求的就是為老人添壽。還有將八十八歲生日稱做“彌壽”的,彌壽就是彌補壽數的意思,是從“添米補壽”衍化來的。取其米能補壽的俗信來為老人彌補上壽數,使其長壽。米壽的壽禮規格在陝北民間是最高規格的。較之“慶八十”還要大,為世人所羨慕和景仰。在陝北民間常有××人家給老人做過米壽的傳頌。無論是“慶八十”也好,還是做“米壽”也好,鄰裏村人都可以去為老人祝壽。一些過往客人和行乞人等,都可以去吃壽宴,有的甚至將鄰村人都邀請來參加慶典。
米壽以後,就不再有壽禮活動了,一直到老死為止。這一習俗主要是源於避九和避十。八十八歲以後是八十九、九十。九十歲以後,年年有九,所以就不做了,即便是到了一百歲或者一百歲以後,也不做壽了。百歲和百歲以後不做壽的原因是源於我國古代尊卑長幼的傳統觀念。傳統理念認為,皇帝稱“萬歲”,諸侯稱“千歲”,知縣大人才能稱“百歲”,平民百姓則是不能超越百歲的,如果言稱自己是百歲之人,就有越禮之嫌。其實,這一俗信到未可全信,試從操辦大的壽禮所需經費來看,也是不小的一筆開支,剛剛過了“慶八十”、“慶米壽”的壽誕,還有一個經濟承受能力的問題。另則,人過九十,越不想死去,所以就忌諱起死來,過壽就說明又老了一年,死期也就更近了一年。其實,這是一種心態反映。在這種心態狀況下,陝北民間的一些百歲老人自始至終都不肯說出自己的實際年齡,今年問他多大歲數,他說九十九歲,明年問他還是這個數字,他可以將九十九說到老死。
人過大壽是喜事,尤其是“慶八十”、“做米壽”,更是令人羨慕的大事。在這種壽禮上,有各方麵的人士前來祝賀道喜,其中也少不了那些說喜的人。他們在壽禮活動中的祝詞很優美,比擬也很生動。
壽星今日過大壽,福壽雙全世少有。
我來祝壽慶大壽,添福添祿又添壽。
五彩壽堂如宮院,金碧輝煌有氣派。
大紅壽字貼正中,麻姑獻壽掛上麵。
南極仙翁懸堂上,八洞神仙掛兩邊。
鶴立鬆枝長壽圖,大海兀石萬壽圖。
高山蒼鬆上壽圖,萬年青花萬壽圖。
壽燭高插在壽台,壽桃幾個獻仙壽。
壽糕保佑步步高,壽麵祈來長壽福。
壽聯句句華辭章,壽幛字字吉祥語。
字畫盡是長壽圖,壽禮都是福如海。
壽翁高坐在上席,壽婆陪坐在身邊。
陰陽合德能長壽,夫唱婦和能益壽。
孝男孝女賀大壽,親戚朋友祝高壽。
唱壽歌,頌壽序,堂上堂下讚福壽。
曲曲都是長壽歌,字字都是福壽詞。
祝罷壽,受過禮,壽翁堂前走幾走。
童顏鶴發容光煥,上壽能到九十九。
說罷壽慶說壽像,水有源頭樹有根。
長壽本是修來的,常施恩德積攢的。
壽翁前世是善人,善人自有善因果。
今世又是恩德人,恩德於世能延壽。
憐憫窮人添了壽,幫助眾人增了壽。
信奉佛事賜來壽,勤節持家益了壽。
一心向善修來壽,積了陰德加了壽。
敬奉天地保佑壽,孝敬老人能長壽。
做了好事能福壽,多行善事能增壽。
壽翁行善天照應,恩德封蔭多子孫。
子孝媳賢世少有,人口興旺大家族。
兒孫繞膝滿堂紅,一代更比一代強。
子輩個個前程好,孫輩前程美如錦。
子媳婿輩辦賀壽,世人感恩來祝壽。
喜登高壽望期頤,祝壽綿綿天地佑。
明年我還來祝壽,年年祝壽年年壽。
送上一副祝壽聯,祝壽無邊在其中。
壽比南山不老鬆,福如東海水長流。
陝北民間還有“做冥壽”的習俗。做冥壽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誕辰壽。就是人死去以後,到了八十誕辰或九十誕辰、一百誕辰時做壽。是人在這些壽誕之前就死去了,後人在他們的誕辰達到這一年齡時為其做壽,是一種誕辰紀念活動。另一種是忌日壽,就是在人死後的第十年的忌日時為其做壽,是一種哀思的紀念禮儀。無論是誕辰壽,還是忌日壽,隻做一次。做這樣的壽禮活動比較簡單,隻是到墳地進行祭奠後,回家治辦壽宴,親人們吃一頓完事。不邀請客人。有的將娘家人或一些至親們邀請來參加活動。由於此儀是“壽”的禮儀範疇,所以隻穿吉服。
@@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