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83章 生辰(2)

  嬰兒出生後的第三天,民俗中將之稱為“三朝”。民間將這一天作為人生的第一個喜慶日子來慶賀。因為這次慶賀是在嬰兒出生的第三日舉行的禮儀,所以也叫做“三朝禮”。三朝禮相對“報喜”這一非正式禮儀來說是人生的第一項正式禮儀活動。禮儀的儀俗是給嬰兒進行香湯沐浴和“開葷”,所以民間也將三朝禮稱做“洗三”或“開葷”。在這一天,親朋好友們要攜帶一些嬰兒衣帽、鞋襪等禮物送給主人。但也有送酒食的。嬰兒的外婆家對這日更為重視,除了送一些必要的禮物外,還要送來孩子周歲以內的各類用品,其中包括睡覺用的坐欄、搖窩、小被褥、衣物等。另外還有“壽桃”、“福壽糕”等,用以祝福孩子長命百歲、吉祥如意的吉祥物和寓意保孩子一生平安的“護身符”、“長命鎖”等。在送這些禮物的同時,還要提上一筐塗有紅顏料的雞蛋以表喜慶。之所以要將雞蛋塗為紅顏色,是借“娃娃是滿家紅”的說法,送雞蛋就是借用雞蛋的“蛋”來稱娃娃是“寶貝蛋蛋”。以雞蛋祝賀“寶貝蛋蛋”,並以掛麵這種“長”食品祝願孩子將來能夠長壽。“三朝日”是陝北民間開始送禮的時候,早了不送,大概就是忌人拶月屋。從三朝日開始送禮一直延續到滿月前幾日,也有那些知曉較晚或沒有空隙的人,直至滿月日才將禮物送到。這一禮俗陝北民間稱之為“送湯”。在曆史的演化中人們逐漸將“三朝禮”淡化,雖有“洗三”之說,但無實際的禮儀形式。僅僅是在三朝日有人前來道喜並送禮物,所以也叫“喜三”。

  所謂“洗三”,就是在孩子出生三朝日時為孩子沐浴洗澡,洗去身上的胎氣以秉承自然之氣。沐浴洗澡時要用香葉或香草煮成“香湯水”後才能為孩子洗澡。

  孩子在“三朝日”時,主要有以下儀式。

  一、“洗三”。“洗三”在唐代就已開始流行。據《圖書集成·人事典》中記載,楊貴妃就曾經舉行過三朝洗禮的禮儀。楊貴妃貴如天子,既然她都要舉行“洗三”,世俗也就跟著效仿起來,遂之成為習俗被流傳下來。後來,人們在習慣上將三朝之日所舉行的“洗兒禮”簡稱為“洗三”。近人胡樸安在《中華全國風俗誌》中也說:“嬰兒三日後,必為之淨洗,謂之洗三朝日。置紅雞子於床前,使產婦焚香禱告,謂之拜床公床母。若產婦有病,令洗婆代拜。”有的地方洗兒時,在盆中放喜蛋及金銀飾物等,以表示對孩子的祝福。金銀為貴重之物,將貴重之物放入盆中洗兒,則表達了家人看孩子的“金貴”之意。另外舊俗認為,將金銀飾物放在盆中可以起到鎮靜作用。洗畢以後,取蛋在嬰兒的額角上擦一擦,民間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孩子免生瘡疤。這種認識觀有一定的道理,因為雞蛋是涼性的,擦孩子的額頭有清涼作用。洗浴之後,嬰兒的父親要取一隻鞋,一塊碎缸片,一根骨頭,連同嬰兒一同放在秤上稱一稱。民間將這種做法叫做“上秤”,以此來喻義孩子長大以後有剛骨(骨頭),不軟弱(缸片)而且還禮賢(鞋)。“上秤”與“上乘”諧音,上乘,即上等、上品,以此來喻義孩子長大以後能夠成為上等人,有上等的人品。這種做法,被陝北民間借用到婚禮之中,在迎娶新娘之前,將新人所穿的衣物、所蓋的被褥等都上秤稱一稱,一則表示所用之物都是上等之物,另則也表示婚姻也是上等姻緣。有的地方在為嬰兒洗浴之後用兩條紅帶係在嬰兒的雙手上,認為這樣做可以使小兒的雙手安靜下來,長大以後也不至於胡作非為。

  “洗三”儀式一般由新生兒的外祖母主持。外祖母在給外孫或外孫女洗三時,還要說一些祝頌詞語。祝頌詞在不同階段又有所不同,例如,往盆裏添冷水時,外祖母一邊攪著水,一邊還要試著水溫,嘴裏要念叨著:

  長流水,水流長,聰明伶俐好兒郎。

  今日洗三三人喜,外婆、奶奶和媽媽。

  長流水,水流長,榮華富貴任你享。

  今日洗三大家喜,長命百歲保平安。

  試過水溫後往盆裏添東西,如金銀飾物、雞蛋等,添完東西以後,外婆又用棒槌在盆裏攪,一邊攪一邊又要念叨:

  一攪、二攪,三又攪,哥哥領著弟弟(妹妹)跑。

  七十兒,八十兒,歪毛兒,淘氣兒,稀哩呼嚕都來了。

  添完東西唱完祝頌歌以後,開始給嬰兒洗浴。在給嬰兒洗浴時,洗到什麽部位,又有什麽樣的說法。如下歌曰:

  先洗頭,做王侯;後洗腰,一輩要比一輩強。洗臉蛋,做知縣,洗P股,做知州;洗雙手,印把握在手裏頭。

  洗浴完畢後,要給嬰兒梳理胎毛。梳理胎毛時又有一番祝頌:

  三梳子,兩攏子,長大戴個紅頂子。

  左描眉,右打鬢,日後奔個好前程。

  梳頭既畢,還要用一根蔥在小孩頭上打三下。一邊打著一邊說:“一打就聰明,二打更伶俐,三打邪魔去。”

  如此一番以後,小兒的洗三禮儀就宣告結束。

  陝北有“展腰麵”的習俗。就是在新產之後的三天以內,僅給孕婦喝一些米湯權作食物充饑。因為舊俗認為,孕婦新產恐血彌留在腹中,所以用米湯促使停留在腹中的殘留血汙排出體外,以保證孕婦恢複健康。三日後,開始給產婦吃麵以加強營養,使其盡快複原。因營養的加強,產婦迅速恢複健康,可以直身挺腰,故稱“展腰麵。”

  二、添盆。在“洗三”禮儀舉行完之後,緊接著就是添盆儀俗。添盆之儀是把接生婆請到家裏,用酒食招待之後,主人將神祇(接生娘娘像)以及床公床母供於桌上,桌上還要擺一些供品,一切準備停當後,請接生婆來到供桌前行燒香禮拜之儀,而後,再用楓球、艾葉煮的湯水在小兒額頭上擦拭,此俗信認為是起避邪作用。此時,小兒旁邊還要放置一個幹淨的空盒,請親友們一齊聚集在盆前,將各色果子、金銀飾物等禮品投入盆中。一邊添,一邊還要說一些吉利話。如:

  添金銀,富貴一生享不盡;添福糕,榮耀一世步步高;添果子,終成大業有名望;添根帶,子息發達傳代代;添頂帽,官帽頂子輩輩戴;添雙鞋,賢人達士耀門庭。

  添盆以後,再給小兒象征性地洗浴一下,以示眾人之洗(喜)。此次洗浴後,要將小兒的臍帶盤於肚上,把用火燒過的明礬抹敷在小兒臍眼處,然後用棉花包捆好,最後給小兒穿好衣服。小兒從三朝日起,開始穿衣服,從此,不再是光身子了。

  添盆之舉現在很少有人行之。都是在三朝日起,給主家送一些禮品。至於在此儀中的供奉接生娘娘以及床公床母之習俗根本見不到了。

  陝北民間大都以香灰來敷小兒的肚臍,效果亦很好,用明礬者較少。

  三、開葷。洗三,添盆儀俗後,舉行“開葷”之儀。其儀是主家請一位能說會道的婦女主持此儀。先蘸幾點黃連湯稍稍抹在嬰兒嘴上,並且一邊蘸抹,一邊說道:“好乖乖,好寶寶,三朝吃得黃連苦,將來蜜糖天天有。”

  抹罷黃連湯以後,再把用肥肉、狀元糕、酒、魚、糖等食品製成的湯水,用指頭蘸著塗在嬰兒的嘴唇上,又要唱道:“吃了肉,長得胖,有福相,有品德;吃了糕,長得高,有高才,有高智;吃了酒,福祿久;吃了糖,輩輩甜;吃了魚,常有餘。”

  最後,再讓嬰兒嚐一嚐討來的乳汁,開葷禮儀宣告結束。

  我國南方民間有單用鯉魚尾舉行開葷禮儀的習俗,但不是在三朝日,而是在百日那天舉行。其儀是把新鮮鯉魚煎熟後,象征性地給小兒喂一點魚肉。此俗意在取鯉魚的“鯉”字與“禮”同音,禮為禮儀之禮,是祝願小兒長大成人以後能凡事講禮,事事明禮,成為禮儀之人,廣結人緣。知禮是我國的傳統美德,是每個做父母的對兒女的真誠希望。

  四、湯餅宴。湯餅宴是在上述禮儀舉行完畢後,於三朝日中午舉行的招待宴。由新生兒的父母設辦此宴招待前來祝賀的親朋好友。因宴前先上一道湯餅招待客人,故而稱之為“湯餅宴”。吃湯餅類似於紅白喜事中的早餐性質,既是宴前的墊底餐,又有一些講究和說法。湯餅中的“湯”是湯水類的食品,“湯”與“糖”音近,糖是甜蜜的象征;餅是大而圓的食品。吃湯餅宴就是為了表示甜甜蜜蜜的大團圓的寓意。

  在湯餅宴上,客人們除了給新生兒送一些衣帽鞋襪之類的禮品表示祝賀外,還要送給紅包。湯餅宴上所送紅包上麵要寫上“餅儀”二字,以表吉慶。湯餅宴是在主家的正堂屋舉行的,因此,座位的排列也是以尊卑長幼來排。一般的排列方法是:新生兒的舅舅坐在上首右邊的主席位子,由新生兒的叔父作陪。這種安排正是民間所說的“娘親舅大,爹親叔大”的禮製反映。由此也體現了舅家在社會關係中特殊重要的地位要遠比姨家高得多,民間有“姑舅親,輩輩親;兩姨親,一世親(或當世親)”的說法,正是這種親緣關係的表白。賓主入座後湯餅上來,緊接著,由新生兒的祖母或外祖母抱著新生兒出來逐一認親。認親從舅舅開始,舅舅給外甥一個紅包,其他客人也跟著給起紅包來。認親完畢後,正式酒茶上桌,湯餅宴達到高潮,席間,主人要向每個客人敬以三杯喜酒表示謝意。

  滿月禮俗

  滿月禮俗是在嬰兒出生一個月時舉行的禮儀活動。民間又叫做“彌月禮”。所謂“彌月”就是嬰兒足月。《詩經·大雅·生民》中雲:“誕彌厥月,先生如達。”此語指的是薑嫄懷後稷,滿十月之期即順利誕生。後稱小孩出生滿月為“彌月”。唐陸海《空寂寺大福和上碑》雲:“誕厥彌月,其目猶閉。”明陸弼《酒家傭傳奇·妹弟式盧》中雲:“不若擇吉成親,彌月之後,同去展墓更好。”以此看來,彌月之稱有三種說法,即薑嫄懷後稷十月而誕,是懷胎十月的說法;陸海說誕厥彌月,其目猶閉,是指嬰兒滿一月的說法;陸弼所說是指新婚夫妻滿一個月。陝北現在大都稱“滿月”、“彌月”。為什麽要這麽稱謂呢?因陝北舊俗中,產婦在一個月裏所吃食品種類很少,隻能以稀飯和麵食作為主要食品,是怕其他食品不好消化,影響產婦的身體恢複,因此,在營養方麵很缺乏。滿月之後就可以食用很多營養品,以彌補一個月來所欠之營養,因此,被稱做“彌月”。既是對古老傳統稱謂的沿襲,又是對產婦飲食改變的肇始。

  滿月禮儀是嬰兒出生一個月來的第二個正式禮儀活動,在陝北習俗中,將滿月禮看得很重,比“三朝禮”、“百晬禮”和“周晬禮”都要隆重。

  滿月禮俗中的第一項內容就是由外婆或者舅舅抱著孩子到外麵或鄰居家走走,讓孩子認識一下這大千世界,將來要走向世界。陝北民間將此俗稱做“挪窩”,是借用鳥類的挪窩現象來寓意孩子從今天起,將要健康成長,長大成人後要離開父母,遠走高飛,奔向美好的未來,即“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天下在等著孩子的闖蕩。

  儀俗中的第二項內容就是“添盆”。此添盆之俗與三朝禮中的添盆相差無幾,就是燒一鍋香湯盛在盆中,親友們撒錢於盆中,稱之為“添盆”。這是一種饋贈禮俗,在清代就已經開始流行,宮廷和民間都曾興盛過。“添盆”的始創本意已無從考究,但從“添盆”與“彌月”二者的聯係來看,它之所以要“添”,就是為了“彌”,親友們以添盆的方式,饋贈給產婦一些禮品,讓她彌補一下從十月懷胎到生產後因食物禁忌所造成的營養缺乏,這是一種關愛。但也可能是一種美好的希冀,因為古人有“聚寶盆”的說法,將禮金撒投於盆中,就是希望財富越聚越多,成為聚寶盆,這是吉祥的寓意。當然,有了孩子,後繼有人,從這一意義上講,也可以理解為“聚寶盆”。後來由於貨幣的改製,由金屬貨幣改為紙幣,不便於人們再往盆中投撒,隻得將禮金直接贈送給產婦家人。但人們仍然將這一做法稱做“添盆”。人們為什麽要在盆中盛一些水以後才行添盆之儀呢?這是根據陰陽五行理論中的相生相克的說法衍化來的。相生理論認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銀投入水中後是相生的,這樣一來,財源就會滾滾而來。

  在滿月禮中,一般是由嬰兒的長輩女性出麵送禮,禮品多是小兒衣帽等物。如山西有“姑姑家的帽子,姨姨家的鞋,老娘家的鋪蓋拿將來”的送禮俗謠。舊時北京的講究是:“姨家的布,姑家的活。”也就是說,姨姨買布料,姑姑為其縫製成小兒衣服。可見,滿月禮中的送禮,各有各的說法。

  滿月禮俗中還有給嬰兒“剃胎發”的習俗。剃胎發也叫做“鉸頭”或“落胎發”。陝北民間稱做“剃胎毛”。我國舊時將理發稱做“剃頭”,是用熱水將頭發燙軟以後,用剃刀將頭發剃除,所以叫做“剃頭”。滿月時的嬰兒是經不起熱水燙泡的,所以就用剪子將頭發剪去,故而又稱做“絞頭”。我國有些地方將剃發儀式搞得很隆重,也很嚴肅。如浙江紹興一帶,在剃發時,外婆家要送給嬰兒各種禮物,其中必不可少的有圓鏡、關刀,長命鎖等。這些都是鎮邪之物,圓鏡是照妖鏡,有了它,妖精就不敢近前來了。關刀,即關帝老爺的刀,是驅魔的寶刀。長命鎖可以將小孩的命牢牢鎖定,無常鬼就奪不去了,這樣就會使小兒長命百歲。一些地方在剃發時,還有相應的規矩和程序,如山東郯城的剃發禮俗中要請三家鄰居的三個年輕姑娘,各自手持剪刀在孩子頭上比畫三下,表示開始鉸發了,然後再由小孩的母親給小孩鉸發。從這一儀俗來看,它是道教理論“一生二,二生二,三生萬物”和佛法中所說“諸法皆佛法,即萬法歸一”理論在民俗中的運用。一些地方在給嬰兒剃頭時還要留一些頭發在嬰兒頭上。因所留部位的不同,又有不同的叫法。額頭所留之發叫“聰明發”。因耳為聰門,目為明窗,額頭之發就是留在聰明之上的頭發,故名聰明發。陝北民間又將此發稱做“鎖鎖”,即將命鎖定,不被鬼邪奪去。還有一種“海流”或“海劉”是留在頭兩邊的,是取其如海流之長,無有盡頭。腦後所留之發叫做“撐根發”,腦後,即身後,身後有發,就是有後人傳代,故名撐根。陝北民間又將此稱為“嘎紮毛”。嘎紮在民間說法是調皮的意思,但嘎紮用在這裏就是嘎嚓紮根的意思,這類留發都是用在小子頭上,所以說它是“紮根發”。嬰兒的眉毛要全部剃光,其意就是為了取“光耀門楣”。因“眉”與“楣”同音,表示孩子長大以後一定能夠光宗耀祖,使門楣光耀。

  嬰兒的胎發又被稱做“血發”,是母親用“血”使嬰兒成形成人而後有發,因此,身體發膚是受之於父母的。也隻有胎發才能稱做“血發”。胎發剃除之後,再生長出來的就是五穀之發了。正因為如此,將嬰兒的頭發剃下以後要謹慎地將它收藏起來就成為民俗中的重要規矩。有的用紅布將胎毛包好,縫在小孩的枕頭上,有的則是將其搓成圓團後再用五色線纏好,掛在床頭,用以避邪。有些地區在滿月剃頭禮儀中要由嬰兒的舅舅主持這一儀式,或者是必須有舅舅在場。如果舅舅因故沒有在場要捏一個蒜臼,以示舅舅就在場。臼,乃舅字之頭,蒜臼,是指就算舅舅在場之意。這一習俗實際是母係社會的遺俗。

  陝北民間習俗中,剃胎毛之俗,有在滿月行之的,有在四十天時行之的,其禮儀比較簡單,但對胎毛的收藏與全國大多數地區之俗相同。這種講究的目的旨在不讓人隨意踐踏小兒之胎毛,俗信認為,小兒的胎毛一旦被人踐踏,就是一種不吉利。這一俗信被人們一直延續到小兒十二歲完生以前的頭發都被父母撿起,搓成團,放入石牆的夾縫之中,防止被人踐踏。

  陝北民間的滿月禮,是人生三大禮儀之一,即婚典、喪典和滿月,是陝北民俗禮儀中的代表之一。能夠體現慶典規格的“糕”,都要出現在這三大禮儀中,故而,陝北民間有“人生三頓糕”的說法。也就是說人在一生中,結婚、滿月和喪葬時的糕是必備食品,非吃不行,除非家境困難者是個例外。但人在一生中自己能夠吃到的一頓糕則是在婚典上,滿月時因太小不能吃,喪葬時因人已死去吃不上,因此僅有一頓是屬於自己的。陝北民間把“糕”看得很重,因為“糕”與“高”音同,吃糕就是為了求“高”,吃了糕就可以步步高,事事高。高無論怎麽解釋都沒有貶義,所以人們都希望高,因此在喜慶場合上都願意用糕,以糕寓“高”。另則,糕為黏性的,有一定的黏合力。滿月中用糕,是寓意兒女可以將父母的關係拉得更近,婚典中用糕是寓意夫婦更親近,喪典中用糕,是祈求活人與亡靈之間的關係更親近,所以,糕在民俗中起著“親和”作用。現代生活中,糕已成為一種普通食品,隨時都可以食用,但是,就是這種普通食品已經成為陝北民間衡量婚喪嫁娶、生辰滿月規格的代表食品、吉慶食品,無論在什麽慶典中,糕是其他食品無法替代的。

  陝北的滿月禮在三朝日之後就開始籌辦了。三朝禮之後,親朋好友們陸續前來道喜並送禮物,主家也就根據送禮的情況來籌備滿月禮,決定滿月禮規模的大小。陝北又將“滿月禮”稱做“鬧滿月”,鬧的熱烈程度僅次於婚慶大典。鬧滿月主要突出嬰兒的外家,因此,陝北有“鬧滿月是鬧外家”的說法。外家的人來得越多,就顯得越氣派,禮品的種類、數量越多就顯得外家的身世在親緣關係中的重要性。陝北自古以來就有“舅舅當外甥的半個家”的說法。以此可以說,婚娶是鬧婆家,滿月是鬧外家。

  滿月禮上,外家除了送一些必要禮物外,還要送一些小兒佩戴的吉祥飾品,諸如“長命鎖”、“富貴鎖”、手鐲和腳絆絆等,還要給小兒送衣物被褥。這些都是在得知女兒懷孕消息以後就開始準備了。小兒出生後,依照送禮次序,依次將禮物送去,以示對外孫的溫情關愛。還要送去鬥米鬥麵,給外孫添食祿。舊時,陝北一些富家所送米麵有用驢馱去數石者,俗信認為,所添福祿越多,外孫的後福越廣,但一般都以鬥米鬥麵相送,以示鬥金鬥銀。

  鬧滿月,尤其是生了小子以後的鬧滿月,外家是特別高興的,這是我國傳統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和“母以子為貴”的家族傳承理念的反映。女兒一旦有了兒子,終身就有了依靠,同時在家庭中也就有了一定的地位。所以,鬧滿月就是娘家為女兒舉辦的終身享有福祿喜慶的慶典。如果女兒不能為婆家生得一男半女,依古禮,就是七出之一,一旦生有一男半女,則無此虞。所謂“鬧外家”,一般是指產婦坐月子這一個月裏,以食用娘家食品為主,母親陪伴女兒度過這一個月。滿月宴席則還是由婆家操辦,客人以娘家人為主,所以叫做“鬧外家”。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澤
5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6從日記到作文
7西安古鎮
8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9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護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共收入論文41篇,分7個欄目,即考古學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遺址調查報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護修複技術、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