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在民間的說法是“破五”或“五窮”。所以,舊俗中在正月初五之前,凡事都很禁忌,初五以後,有些禁忌則可以破了,故而稱其為“破五”。
正月初七俗稱“人日”,《燕京歲時記》雲:人日這天如果天晴,則認為是人安之兆,陰則是疾病瘟疫發生之兆。道教教義雲:“天地先生雞,次狗、次豬、次羊、次牛、次馬,始生人。”因此就有了“初一不殺雞,初二不殺狗,初三不殺豬,初四不殺羊,初五不殺牛,初六不殺馬,初七不用刑”的習俗。
正月初八這天在民俗中被稱做“穀日”,喜晴忌陰,晴兆五穀豐登,陰兆穀物荒歉。
正月初十,陝北民間認做是老鼠出嫁女子的日子,不能滅鼠,晚上要早睡,不要影響老鼠的喜事,以免帶來鼠患。河南有些地區將此日稱做“石頭生日”,俗語說“十(石)不動”。凡碾、磨、碓臼、捶布石等石頭,均忌動用。
正月十三日在江蘇一帶的俗信中認為是關公磨刀的日子,民間禁忌磨刀砧。陝北民間將正月十三作為民俗節日,即上燈節,可能與江蘇之上燈節相關。
正月十五日是民俗中的“上元節”,傳說是天官大帝的誕辰日,民眾於此日祭祀天官,祈求天官賜福。民間多以誦經持齋的方式來祭祀天官。正月十五又是民間傳統的“元宵節”,有燈會慶祝。湖北一帶的民間忌十五有風、雪、雨、霧,如果有這些現象出現,則認為是主年景不好的兆頭。諺雲:“元宵有燈光,人畜都安康,有風又有雪,人病牛亦折。”“雪(雨)打元宵燈,早稻一束蒿。”陝北民間則有“正月十五雪打燈,八月十五雲遮月”的諺語,是說出現這種現象則主年景不好。
正月廿三,是陝北民間迎灶君回宮的日子,人們要在灶君神位前作祭祀祈禱。
正月廿五是我國漢民族民俗中的“填倉節”,源於神煞信仰中的“填倉”說法。山東長島一帶又說這一天是“龍鳳日”,屆時,忌做農活,婦女忌做針線。
據《靈寶經》所載:正月初一日宜修續命齋,不可殺生。陝北方誌中雲,修齋之俗已不常見,但正月初一都要上廟拜佛神,以代續命齋之俗。初一五更時分,以紅棗祭祀五瘟之後,全家共食,是一種吉祥之舉。《荊楚歲時記》中雲:初一日飲桃仁湯,可以伏百邪。桃仁湯是五行之精,所以可伏百邪。陝北民間有熬南瓜湯食而祛邪之俗,因南瓜有“南”字,南呈吉祥,是民俗信仰,故有此俗。《月令圖經》中載:初一太陽未出時,可畫紅色符掛在門窗之上以祛病邪。《荊楚歲時記》雲:初一將一隻雞掛於門庭之上,百病畏懼。陝北民間已將掛符及雞演變為窗花,貼於門上以祛病邪,這也是陝北窗花大都以大紅公雞為主題的由來。古俗中,掛符或掛雞都在初一早上太陽未出來時進行,陝北民間將其改在大年三十日貼掛。《墨子秘要》中雲:初一收巢燒灰,放以廁所可避兵災,撒於門外可防盜賊。正月初一有飲屠蘇酒之俗,後因各種酒類的出現,屠蘇酒逐漸被人遺忘。屠蘇酒是一種時令好酒,據《荊楚歲時記》所載之配方為:
大黃一錢,桔梗一錢五分,防風一兩,烏頭六分(泡),川椒一錢五分,桂心一錢五分,茱萸一錢一分,白術一錢八分。
製作方法是:上藥以絳囊裝好,掛於井中,至正月初一寅時取起,用酒煎四五沸,每飲兩三杯。當於幼年時飲起,至老而不間斷,可以延壽。
正月初一製膏粥以祀門戶之神,可保一年平安。《五行書》中說,正月初一撒七粒麻子、七顆赤豆於井中,可避瘟疫。這一天如果吞服七粒赤小豆,再喝一杯椒酒是再好不過了。《崔實月令》雲,初一服柏酒,使人身輕,在宿命中將柏視為玉衡之精,可以為人添壽。《珠囊秘訣》雲,初一取五暖水洗澡,使人至老而須黑。所謂五暖水,就是用青木香熬製成的水,因青木香一株五根,一莖五花,一枝五葉,一莖五節,故稱五暖水。《珠囊隱訣》又有方雲:五香湯煎水洗澡,可避邪除不祥。五香湯用蘭香、荊芥頭、茯苓頭、白檀、木香各等分熬成。《雲笈七簽》載:立春日清晨,燒白芷、青木香、桃皮三玩之水洗澡,吉。
正月初一是天倉開日,宜學道乘壇,故而人們都去廟堂。
《肘後方》載:正月的第一個寅日取女青草末三合,以絳囊裝好,掛於帳中,能避瘟疫。女青,即雀瓢,就是雀卵殼。《四時纂要》載,正月初四日,寅日,甲子日宜拔白發,三十日服井花水,可使須發不白。《道德經》載:欲滅心中三屍九蟲者,可於正月的第一個甲巳日,據歲星所在之方位,每日早上虔誠禮拜,並默祝曰:“臣民願東方明星君扶我魂,接我魂,使我壽命長綿,長如鬆柏。願臣民心中三屍九蟲盡消滅。”《四時纂要》載:正月初七日為上會日,可設齋壇,吉。《千金月令》載:正月食粥,吉。粥有三方,一是黃粥,用於補腎,即取地黃搗汁,待粥熬至半熟時,將地黃倒入,再用布包花椒五十顆,生薑一片同煮,煮熟後下羊腎一具,放少許鹽。二是防風粥,用以祛四肢之風,即取防風一分,煎汁煮粥。三是紫蘇粥,取紫蘇炒至微黃煮粥。
正月不宜用寅,即寅日,寅時均不可用,用寅則犯月建,百事不利。正月初七日、廿一日,不宜交易裁衣。
正月初,新婚之後忌諱空床,即新人所用之床沒有人睡。否則,將有不祥。如果新人外出時可將薰籠放於床上,以避此嫌。
正月忌虎、豹、狸肉,否則,令人傷神損壽。正月忌食生蔥、棗,否則,使人麵上起遊風,忌吃蟄藏之物和不時之物。
《本草綱目》載:正月忌吃被老鼠咬過的食物,否則令人生痿。
《心鏡》載:正月少食五辛,以避厲氣。所謂五辛是指蒜、蔥、韭、薤、薑。
正月初一為臘日,十五為上元日,這兩日忌夫妻同房。臘日,即祭日,初一祭天地、祭祖,上元日天官下界,民間對其祭祀以迎喜迎福。祭則戒,戒,首當戒色。所以忌同房。正月初一忌擔水,怕把龍子擔回家中。陝北民間又有說法是正月初一和正月初七擔了水,在一年中如果雇人幹活,會常有雨天。《梅師方》載:正月初一忌吃梨,因“梨”與“離”諧音,正月是團圓的時間,所以忌“離”而不食“梨”,以避其音。忌吃鯽魚,因為這時的鯽魚頭中有蟲,正月宜於祛除心中三屍九蟲,故而不食鯽魚以避蟲。
《攝生論》中雲:正月初八宜洗澡,不宜遠行。《楊公忌》載:正月十三不宜探視病人。正月忌吃囫圇的,尤以正月初五、初十、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廿三日等日為重,否則,就會使人患上噎病或瘤病。所謂囫圇的就是沒有上磨或碾子將其磨成粉狀的糧食,如小米、大米、豆類等。此俗與河南濟源一帶的正月初三忌吃米相同,認為初三是鬼穀子的生日,所以忌“米”,陝北亦有鬼穀子的說法,規定的忌食日更多。但怕犯忌時,就在正月初一熬一鍋稀飯吃了,就不用忌了。所以,陝北民間常常是在初一早上吃過餃子以後,熬一鍋南瓜湯,下一些豆子,供全家食用。
正月忌理發,否則就會死舅舅。更不能在舅家理發,否則將窮毛撂在舅家了。
正月十七,新婚女子不能在娘家住,俗雲:“不忌十七,小姑黑漆。”黑漆即討厭之意。正月十九日,新婚女子一定要回到婆家,俗雲:“不忌十九,女婿隻走。”隻走指的是不顧家門而外出他鄉。女子忌諱這兩日在娘家居住,是處理家庭關係的習俗,正月是團圓的月份,夫妻應當在家廝守,正月十七日前又大都是祭日,夫妻不能同房,十七日後禁忌淡了,也有傳宗接代之用意包含在裏麵。另據《桃花女鬥法》故事所雲,周公為了加害桃花女,托官媒於十七日向任太公提親,十九日將桃花女迎至府中。此兩日為大凶之日,桃花女來到周府,破了周公的詭計,救活了周公之女。故事所說並非正月之十七、十九,陝北民間將其運用到正月的忌事中,是人為安排,也是因正月禁忌多,便於人們運用,但十七日和十九日都是星家之忌日。陝北民間另有“不忌廿三,女婿往土裏鑽”的俗語。正月廿三在陝北民間認為是灶君回宮的日子,灶君於此日要查點人口,如果夫妻雙雙去了嶽家,灶君在查點人口時沒有他們在家,以後就不予保佑,可能會受到鬼邪的侵擾而短命夭折,尤其是嶽家更應對此日有所忌諱。
陝北民間又有“不忌臘八,死了娘家爸爸;不忌冬至,亡了公公”的說法。臘八是祭祀八位神祇的日子,冬至是我國廿四節氣的鼻祖,人們都應對神祇和天象尊重,尤其在他們的祭祀日裏更應如此,所以要忌。此忌是指不能同房而言。
孫思邈在《攝生論》中說,正月腎氣容易受到損害,在飲食方麵要少吃鹹味和酸味,多吃辛辣之味,以達到補腎補肺的作用。
正月,卦位在泰卦,陽氣在十二時辰中都很旺,所以,人的起居宜於麵北。
《活人心書》雲:“肝主靈兮位號心,病來自覺好辛酸,眼中赤色時多淚,噓之病去效如神。”如果肝髒有病,就以噓法在正月的時候進行治療。其方法是先以鼻子漸漸吸入一口長氣,再徐徐從口中噓出,大噓十三遍。《秘訣》雲:“噓以治肝,要兩目睜開為之,口吐鼻取,不使耳聞。”
陝北民間舊時有在正月廿三日於門上貼剪紙牛的習俗。諺雲:“正月廿三,老君來散丹,家家貼青牛,戶戶保平安。”老子散丹被民間衍化為五穀,主要是麻子、紅小豆,尤其是紅小豆,因其色紅,似“丹”之色。所以,民間一旦有瘟疫出現,就將麻子、紅小豆撒於井中、水甕之中,祈求平安。
陝北民間有諺雲:“正月裏來正月正,正月十五觀花燈。”說明正月是人們歡樂的日子。
二月禁忌
二月初一在陝北沒有什麽禁忌。湖南於此日忌鳥。晨起,用粑粑粘在枯枝上,遍插田間或園內,俗言,可粘鳥嘴,使之不食禾苗,不毀傷穀種。汝城人忌灑掃,又忌使用針線。
二月初一是春社,我國古時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舉行祭祀土神之儀,所以這天被稱做“春社日”。湖南寧遠一帶,在春社日禁舂碓,俗言:“這天舂碓,必斷牛腳。”河南宜陽一帶於春社日忌有風雨,諺稱:“春社有風人不安,春社無雨不種田”。
二月初二日,古人稱之為“中和節”,民間稱之為“龍抬頭”,這一天,民間喜歡用龍來稱呼各種事物,如食餅者稱之為龍鱗餅,食麵者稱之為龍須麵,剃頭者稱之為剃龍頭,陝北則稱之為抹龍殼,洗腳者稱為洗龍角(腳),等等,以為龍抬頭則龍出,龍出則百蟲伏藏。人們希望借助於龍的聲威來製伏百蟲百害,不使其危害莊稼。
《千金月令》雲:二月初三忌晝眠,否則就會一年四季都處在瞌睡之中。
《白雲忌》雲:二月初九日忌吃魚鱉,更為仙家之大忌。
《雲笈七簽》雲:二月十四日忌水陸遠行。又說二月忌食黃花菜,交陳菹,否則將患痼痰,動宿氣。忌食大蒜,食則令人氣壅,關膈不通。忌食雞蛋,食則使人氣滯。忌食小蒜,食則傷人誌。忌食兔肉、狐貉肉,食則令人神魂不安。因兔死後雙目自然閉上,食則傷人。兔子忌與生薑同烹,食則成霍亂。
《養生論》雲:二月出門遠行,忌飲陰土流泉,飲則令人發瘧瘴、腳軟。又雲,二月忌食生冷。又雲,二月宜雷聲陣陣,夫妻忌同房。又雲:二月初四日、十六日、不宜交易裁衣。
《楊公忌》雲:二月十一日不宜探視病人。
《玄樞經》雲:二月天道西行,做事出行宜往西南方吉。不宜用卯日,犯月建不吉。二月取路上泥土,塗於門戶,可避官符。於第一個壬日以泥土塗房屋四角,有利蠶桑之事。
《呂公忌書》曰:二月,讓幼兒幼女早起避社神,以免除幼兒幼女麵黃。二月采升麻治頭痛熱風等病毒;采獨活治賊風關節痛。風病不論時間久遠,都可以治。
《四時纂要》雲:二月初八日、十四日、廿八日,拔白發、白須,可獲良益。
《千金方》載:二月食韮菜,大益人心。
《四時纂要》載方:二月丁亥日,收桃花陰幹為末,戊子日和井花水服方寸匕,每日三服,可療人久婚無子,兼美容顏。二月為仲陽,稱令月,是女夷司和春嗥馭節之時。
《千金月令》載:二月二日晚,燒枸杞水洗澡,令人肌膚光澤,不病不老。驚蟄日,取石灰糝塞於門空隙處,可絕蟲咬之害。春分後宜服神時散。方蒼術二兩,桔梗二兩,附子一兩,烏頭二兩(泡),細辛一兩。
上五味搗爛,篩羅為散,用紅綠袋裝好,家中一人佩帶,便保佑全家無病。如染上流行時疫,可取袋中之藥一線,以新汲之水調服,汗出即愈。又雲,二月以後應多服祛痰之藥。大凡風勞之病多起於痰,倘能先使痰有所疏導,病患就可減去。二月的第一個丙日,宜以洗頭之法治病。第一個卯日洗澡去百病。
《呂公忌》載:社日,不論男女都應歇息,否則,令人遲鈍,不聰明。
《雲笈七簽》雲:社日飲酒一杯,可治聾病。杜甫詩有“為寄治聾酒一杯”之句。二月六日、八日洗澡,令人輕健。又雲,二月初八是佛的生日。這一說法是依周代建月而言的,周時把子月作為新年的頭一個月,子月即十一月。莊正九年四月初八日是釋迦牟尼的誕辰日,從子月至卯月算來,四月便是今之二月。故,二月初八為佛的生辰日,是再明白無疑了。今人不究其底細,不考察歲首的建支,猶以四月為成規,真是荒謬。
《靈寶經》載:二月五日,宜修太上慶生齋。二月八日,宜修芳春齋。
《洛陽記》載:寒食日(清明前一日),妝萬花典(一種轎),煮楊花粥。
《晉樂誌》載:二月建卯,卯通茂,意即此時所發陽氣,能夠滋潤萬物,使其茂盛。
《孝經緯》載:雨水之後十五天就是驚蟄,驚蟄是指去冬蟄伏的蟲類將震起而出。又十五天是春分,春分即春天到了,此時,剛好過了一半,一分為二。
孫思邈在《攝養論》中雲:二月腎氣微弱,肝氣正旺,少食酸味之食物,宜食辛酸之味,可以助腎補肝,宜靜膈、去痰水,可發微汗以散去冬蘊藏之氣。
二月稱仲春之月,應平和心誌,衣之不寒不熱,使神氣安靜。
二月卦值大壯位,大壯即陽氣大壯於陰氣,人體中,醜時是陽氣最旺盛的時刻,臥養宜向東。
《內丹秘要》雲,仲春之月,陰佐陽氣,聚物而出。暗藏於人體之中的陽火方半,氣候均衡。
《法天生意》雲,二月初時,宜針灸足三裏,絕骨,各七壯,以泄毒氣,入夏後不生腳氣。又載:春分,宜采雲母石,用礬石或各種草上之露水,或五月茅屋上滴下之屋簷水煉雲母,久服,延年益壽。
《濟世仁術》雲,二月庚子日、辛醜日,采石膽,治風痰有速效。
陝北民間又有諺雲:“正月吼雷廟門開,二月吼雷墓門開,三月吼雷麥圪堆。”此雲是指,如果正月就有雷聲大作,主瘟疫,人們有病就得去廟裏求神保佑。二月如果雷聲大作,會有流行病發作,死人很普遍,所以言墓門開。三月就到了響雷的時候了,有雷就有雨,有雨則麥收,是吉兆。又雲,“麥旺八十三場雨”,就是說:八月裏種麥需要雨,十月裏泛青需要雨,第二年三月返青更需要雨。麥田隻要有這三場好雨就萬事大吉了。另有“八月的雷不空回”,就是說八月一般是不會有雷雨天氣了,一旦有雷聲,就會有冰雹,所以言不空回。
陝北民諺有“二月裏來龍抬頭,人們上山求豐收”,即二月二到風水山上祈求五方五帝保佑豐年。
三月禁忌
三月忌風,俗信認為三月有大風則四月必旱。貴州一帶有諺雲:“三月吹大風,四月田幹裂。”
三月初三日是民俗中的“上巳節”,此俗是魏晉以後形成的。上古時期將上巳節定為三月上旬的第一個巳日,因巳日在不同的年份有不同的變化,為了便於人們掌握就將其固定在三月初三日,有時雖不是“巳日”,但亦稱之為“上巳”。在上巳節這一天,人們要到水邊去舉行招魂禳災的儀式。近代以來,陝西、山西一帶還流行著一種叫“曲水觴”的活動,應屬上古之“上巳”遺風。此日有三月三廟會,河南一帶民間有大集會。江蘇一帶習俗是以此日為“薺菜花生日”,鄉間婦女都爭相采摘薺菜花插於鬢邊,不插者以為不吉。此俗有諺雲:“三月三,薺菜花兒賽牡丹,女人不插無錢用,女人一插米滿倉。”
三月為季春之月,不宜在卯日、卯時做事,犯月建,不吉。
《雲笈七簽》載:三月忌久處濕地,否則招邪毒。亦不可大汗淋漓,不可裸露於三光之下(三光即日、月、星),若露於三光,恐招不祥。不發汗以養髒氣。食陳菹則令人發瘡毒熱病。忌食驢、馬肉,食則令人魂魄不安。忌食韭菜,忌食獐鹿肉。三月初五日忌見一切生血,此日宜齋戒。三月初八日不可食芹菜,恐患蛟龍癍,麵青黃,肚脹大如有身孕。如有人誤食成病,可服糖水,吐出即愈。又雲:“商陸,如同人形,可以用來殺伏屍,去麵部黑斑,益智,增記憶,治男子五勞七傷,婦女產期各病。亦可用麵二十斤,米三鬥,加天門冬末釀酒,浸商陸六天,齋戒後服食,可令顏色充滿,屍蟲俱殺,耳聰目明,使人不老。又三月的第一個巳日,宜去水邊飲酒宴樂,以避不祥。清明,取榆柳當柴烹食,稱為換新火,以取一年之利。”
《月令忌》載:三月忌食動物之血脾,因三月土旺在脾,恐血脾之死氣入人之脾髒。
《百一歌》載:三月忌食魚鱉,否則,令人難以消化,神情恍惚,舊病複發。
《本草綱目》載:三月不食生菜,不食羊脯。三月有一種像馬尾的小蟲子在生菜中,其毒能奪人之性命。又雲:三月的第一個寅日,采甘菊苗(亦稱玉英),六月的第一個寅日,采甘菊梗(亦稱容成),九月的第一個寅日,采甘菊花(亦稱金精),十二月的第一個寅日,采甘菊根(亦稱容成),收四味作末,選成日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錢,一日三服,百日後身輕澤潤,一年後白發變黑,二年後齒落更生,三年後返老還童。成日,每月有之,如,正月有成戌日,二月有成亥日,三月有成子日等。
《風土記》載:三月十六日、七日,忌遠行,水陸皆不吉。初一日、十六日忌裁衣交易。
《千金方》載:三月的辰日、寅日,不可食魚,恐招凶。孫思邈雲:三月不可殺生,以順天道。不可食百草心、黃花菜。又雲:三月忌食鳥獸五髒,不可食小蒜,不可飲深井之泉。又雲,三月入山中,采背陰處鬆脂,煉服,耐寒暑,補益五髒。
《法天生意》載:三月不可食雞蛋,食則令人終身昏亂。又雲:三月不可食大蒜,其他月份亦不宜常食,否則,奪人氣力,損人心力。三月腎氣已息,木氣正旺,宜養肝膽。飲食宜少甘多辛辣,可達到補精益氣之目的。
三月卦定於決位。決,即陰氣與陽氣相決,但決而不和。寅時,人體陽氣最旺,坐臥宜於麵向東北方。
《孝經緯》載:春分之後十五日是清明,清明是指天氣晴朗明淨,草木清秀蔥蘢,萬物欣欣向榮。再十五天以後就是穀雨,意即雨生百穀,萬物賴此雨而清淨明潔。
《晉樂誌》載:三月建辰,辰即震,此時春雷滾滾,萬物因震而長。
《四時纂要》雲:三月稱蠶月,亦稱末春。三月三日,取桃花片收好,至七月七日,與烏雞血拌和,塗於麵及全身,可使麵及肌膚光滑如玉。又雲:三月初二收桃花葉曬幹,搗為末,用井花水日服一錢,可治心痛。
《靈樞經》雲:三月天道北行,做事出行宜往北方,吉。
《千金月令》雲:三月采艾草,紮成人形,掛於門檻之上,以備一年之用。
《荊楚歲時記》載:三月的第一個巳日,用黍麵和菜作羹,以壓時氣。又雲,三月三日,合民踏百草。又雲,洛陽婦女於三月的第一個巳日,以芥花點油酒,入水中,現龍鳳、花卉等形,則獲吉象,稱此俗為“油花卜”。
《月令圖經》載:三月的第一個巳日,采艾草、菁花,可治黃病。
《瑣碎錄》載:三月三日,將芥菜花鋪於灶上或平時坐臥處,可避蟲蟻。又雲,此日取苦楝花(無花采葉),墊於臥席下,可避蚤虱。又雲:此月采桃樹上未開的花蕊,陰幹,與桑葚子、臘月豬油和勻,塗禿瘡有神效。又,三月初三日或戊辰日,收芥茶花、桐花、芥菜,藏於毛羽衣內,可避蟲蛀。又,清明三更時,將花樹上捆些稻草,可絕刺毛蟲。又,清明太陽未出時,采芥菜花,幹後作油燈之杖,可避蛾。又,三月時,采羊糞燒灰存性,與輕粉麻油和勻,可治惡瘡。
《濟世仁術》載:三月三日雞鳴時,以前晚燒好的開水,洗澆廚具、炊具,可驅百蟲遊走之害。又,三月的辰日,以一絹袋盛麵粉,掛於當風處,如人中暑,以水調服之。又雲寒食日,以水浸糯米一兩升,逐日換水,至小滿,濾水、曬幹、烘黃為末以水調塗,可治跌打損傷及惡瘡。又,三月初三日,采夏枯草,煎汁熬膏,每日以熱酒調服,可治陳年損傷、手足淤血、遇陰天便作痛,更治產婦各種血病血症。又,三月三日,取羊齒燒成炭樣,可治小兒羊癇寒熱。
《山居四要》載:清明前兩天,收螺螄浸水,至清明日,以此水灑於牆壁等處,可避蜒螄。
《法天生意》載:三月三日,采桃花浸酒,服後可除百病,益容顏。又,清明前一天,采大蓼曬幹,可治氣痢,用時以米湯調服一錢。
《萬花穀》載:三月初三,燒枸杞水洗澡,令人光澤不老。又,三月二十日為天倉開日,宜入山修道。又,三月底,采鬆花和白糖或蜜,做餅食,有益。
《靈寶經》載:三月三日,宜修蕩邪齋。又,三月初六、初七洗澡,令人神爽無厄。
《真誥》載:三月取百合根曬幹,做麵食,大補虛弱,健脾開胃。
《齊人月令》載:三月采何首烏,赤、白各半,用淘米水浸一晚,與黑豆一塊放飯上蒸熟,曬幹去豆為末,或加三分之一茯苓,煉蜜為丸,酒送一二錢,百日後,百病祛除,延年益壽。服時忌食豬肉、魚、鱉、蘿卜。何首烏內有生相如鳥獸或山石類之狀,並很大,則為珍品。又,三月或四月間,於山穀中采新長柏葉、鬆針或花蕊,每枝長三四寸,陰幹,搗細為末,煉蜜為丸,如小豆大,常於每月初十、十五清晨,燒香向東,服十一丸,並念咒曰:“神仙真藥,體全自然,服藥入腹,益壽延年。”以鹽湯或酒下,服藥時忌食五辛(韭、薑、蔥、蒜、薤),倘要長肌肉,則加大麻,巨勝。若要心力健壯,加人參、茯苓。如用七月七日露水和丸,其效更佳。又雲,三月第一個辰日,采枸杞,四月頭一個巳日服用亦有益健康。
《養生仁術》載:穀雨日采茶炒後收藏,可治痰咳,療百病。
《家塾事親》載:三月采未開桃花,陰幹,百日後與桑葚各等分,與臘月豬油搗和,塗禿瘡有神效。
黃帝曾問歧伯,春季服用什麽藥最好。歧伯說:如果是用來治療男子五勞七傷,陰囊消縮,囊下生瘡,腰背疼痛,難以仰俯,筋脈痹冷,或時熱癢,或時浮腫,難以步行,迎風流淚,遠視漠然,咳逆上衝,身體萎黃,氣脹疼痛,或淋漓赤黃,汙染衣物,或夢寐多驚,口幹舌澀等症,用以下方藥為最好。
茯苓五錢,菖蒲五錢,梔蔞四錢,牛膝五錢,山茱萸五錢,菟絲子五錢,巴戟天四錢,細辛四錢,防風五錢,山藥五錢,天雄三錢,蛇床子四錢,柏子仁五錢,遠誌五錢,石斛五錢,杜仲五錢,蓯蓉四錢,續斷五錢。
上十八味,搗為末,煉蜜為丸,如蠶豆大。每服三粒,漸加至五七粒,每飯前服用,一個月後百病盡消。
又有攝生方:升麻、黃芪各八分,山梔、幹婁各七分,龍膽草、茺蔚子各五分,決明子、車前子各一錢。
上為末,空腹服二三錢,開水送下,治療肝有病、眼睛發紅、眼生淤肉、暈膜、視物不清等病。
陝北有法師每於三月初三日上陽坡山上采收麻芽,以療百病。其法是手背抄於身後,口中念道:“三月三,上高山,口拔麻芽手背板,拔得麻芽做什麽,狗咬蠍蟄一抹拉。”隨後,以口拔麻芽,帶回家中,陰幹,日後有狗咬蠍蟄時,以麻芽擦抹即可除去疼痛。
四月禁忌
四月初八是“浴佛節”,禁屠宰。
四月十二日忌雨,河南有諺雲:“四月十二濕了老鴉毛,麥從水裏往外撈。”
《攝生月令》載:四月卦值乾位,生氣旺於卯時,死氣在酉時,凡事不宜用巳日,巳時,用則犯月建,百事不吉。又初九、廿五忌裁衣交易。
《白雲雜忌》載:四月不可食雞,食則令人氣逆。忌食鯉魚,食則害人。
《千金方》載:不可將韭菜與雞肉同食,暴死之雞尤其不可食,食則作內疽,生於胸臆間。忌食諸物之心,如豬心、牛心。忌大醉,忌食春荽,食則傷人神,損膽氣,令人恐悸,脅肋氣急。忌食生蒜,傷人。更忌男女同房,純陰用事。
《雲笈七簽》載:四月八日不宜遠行,宜清心齋沐,心得福慶。又四月忌暴怒,暴怒則傷心。忌用隔夜水洗臉漱口。孫思邈說:四月初五日忌見一切生血,忌食生菜。初八和十六日忌嗜欲,犯則壽夭。又載:木瓜可治轉筋,病者不必口嚐木瓜,隻需口服木瓜二子,其病即愈。因四月之木瓜大都是漿水而未結子。又雲:四月望日後(即十五以後),宜服桑葚酒,可治風熱之疾。也可製成膏,其法是用桑葚汁二鬥,白糖四兩,酥油一兩,生薑汁二兩,先以罐盛葚汁,放入深水鍋裏煎,待汁剩三升時,倒入蜜、酥油、薑汁,再加鹽三錢,又煎如膏,以瓷器收藏,每次服一小杯,酒送服,可治各種風疾。
《楊公忌》載:四月初七不宜探視病人。
四月,人宜夜臥早起,以受宇宙清明之氣。不可大怒大泄。飲食宜多酸少苦,可以達到補腎養胃之目的。夏在五行中屬火,位在南方,呼為其聲,汗為其液,所以,怒與泄都會傷元氣。
四月卦在乾位,乾為健,屬陽性,屬天象。人在四月時,是陽氣最旺的時候,坐臥出行宜向正東方。不可冒犯西北二方暴風,應靜養心神以息心火,清心寡欲以寧其神,節製房事以壯腎水。
《孝經緯》載:穀雨後十五日是立夏,立夏是夏季開始之意,天氣由溫轉向炎熱,陽氣逐漸盛極,萬物旺盛而壯。又十五日是小滿,小滿即夏田作物如麥子,已經灌漿,趨於飽滿,但還未成熟。
《西京雜記》載:四月宜陽德用事,和氣皆陽,為正陽月。又雲,陽雖用事,而陰不獨存,純陽凝於無陰,因此也稱之為陰月。
《文選》將四月稱為除月,又稱為首夏、維夏。四月,每天清晨服蔥頭酒一兩杯,可使血氣暢通。
藏書者於四月天打開廚閣曝曬幹燥後,將門窗關好,並放入樟腦,不生蠧蟲。收藏畫卷者,逐幅抹去蒸痕,於太陽下晾曬。
四月伐木蟲不蛀。
《月令纂要》載:四月初四日,七月七日、九日燒枸杞水洗澡,令人不老,肌膚光澤。又,四月十五日,取浮萍一兩,麻黃去根,桂心,附子去臍皮,各五錢,搗為末,每次服一兩藥末,加生薑兩片,蔥頭兩個,水煎至八分,趁熱服,多蓋被,令出汗,可治流行熱病。
《靈寶經》雲:四月八日,宜修名壽齋。
《內景經》雲:四月食蓴菜,鯽魚作羹可開胃。
《千金月令》載:四月裏宜服暖物,宜食羊腎粥。其法是:先以菟絲子一兩,研煎,取汁一兩和麵切煎。將羊腎一具切成條,蔥炒除膻。有補腎,療眼暗、赤腫等疾。
四月宜晚睡早起,以感受天地之精氣,令人長壽。
陝北民諺有“四月八,不吃豆腐不得發,一頓豆腐吃倒塌。”這與四月八“浴佛節”有一定關係。
五月禁忌
五月俗稱“惡月”,亦稱“凶月”、“毒月”。諺雲:“善正月,惡五月”。五月多禁忌。河南一帶五月忌南風,俗雲:“五月南風發大水”。河南方城縣一帶於五月忌熱,諺雲:“五月冷,一顆豆打一捧。”浙江溫州一帶則忌五月不熱,諺雲:“五月不熱,五穀不結。”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河南一帶這天忌逢戊,諺雲:端午遇戊一冬晴。其意是端午遇到戊日,一個冬天就沒有雨了,主旱象。
五月十三在江淮一帶有俗說是關王(關羽)磨刀的日子,禁忌動刀砧,以示崇敬。陝北民間則是宰殺牲畜,以祭祀關公。
五月二十日,俗說是“分龍日”,河南一帶忌無雨,無雨主旱。北京又有“大晴主旱,大雨主澇”的說法。
五月廿六日,俗說是“穀生日”,忌無雨,諺雲,“收穀不收穀,單看五月廿六”,“有雨則熟,無雨則不收”。
五月用事不宜用午,用則犯月建。百事不吉。
五月十五、廿五這兩天忌裁衣交易。
《孝經緯》載: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廿五、廿六、廿七稱為“九毒之日”,忌夫妻同房,不可處於濕地,恐招邪氣。不可露臥於星月之下。
《問禮俗》載:五月俗稱惡月,按《月令》所解,此時陰陽交匯,生死未分之際,人宜節嗜欲,不可縱情聲色。
《金匱要略》載:五月忌食韭菜,食則令人乏力損目,不可食生菜。
《酉陽雜俎》載:五月蛻精神,不宜上屋,否則使人魂魄不安。
《太平禦覽》載:上說,據《異苑》載,五月不可曬床上墊。
《月令圖經》載:五月不可食濃肥之物,不可食煮餅,宜食溫暖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