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日這天,大都有炒豆習俗,即將玉米豆子放在土鍋中炒製。此俗是從“炒百蟲足”的俗信而來,意即將百蟲炒死,來年可免遭蟲害。另外,炒豆子也可作為鄉民的零食,閑暇之時,咀嚼豆子,既可充饑,又可補充體內維生素、礦物質和蛋白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
陝北民間於冬至日有熬冬習俗。冬至一過,牲畜開始掉膘,人們一般於冬至前將豬、羊宰殺後存起來。大都將骨頭剔除後的羊肉卷成肉卷保存,備以過年時食用。羊骨頭於冬至日這天晚上熬煮,全家共同餐食,以此方式來慶賀“長至節”。在漫長的冬夜裏,人們一邊啃著羊骨頭,一邊打發著長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熬冬”之俗,長至節卻被人逐漸淡忘。陝北民間有俗語說:“冬至炒一炒,來年好上好,冬至熬一熬,明年高又高。”
臘月習俗。臘月習俗的形成是在上古時期,是在對與農事有關的八位大神進行祭祀的活動中形成的。
臘月初一,陝北民間將黑豆煮熟後與幹草節、大紅棗一塊串起來,稱做“臘牌牌”,掛在小孩肩膀上用以避邪。另有說法是以“棗”來祝願小孩“早早”長大成人。以幹草節來祝孩子在長大以後要有氣節,以豆來祝福小孩將來有食祿,並不忘祖先,因舊時在祭祀中經常用豆,所以,一些祭祀禮器的外形也像“豆”。
臘月臘八,據《延綏鎮誌》載:十二月初八日,謂之“王侯臘”,用黃黍作糜,下油鹽於中,謂之餴(蒸飯)飯。(原注雲:餴,俗音同孟。糜,少用水煮,使糜爛而稠,以兆來歲禾稠齊也。昔,陳元方,季方,炊忘箸,篳,飯糜,類是。)又用米豆八種為粥,亦名“臘八粥”。《延長縣誌》載:十二月八日,吃粥,富者間蒸糕。庵廟建醮誦經,為佛會。同時,市亦建平安清醮,無黃冠,盡緇衣神為之。其建醮之用,是因邑近邊,地高風動,暑少寒多,受寒即生病,不慣服藥,藥品亦不備,病或沉,覓巫師,俗名“馬腳”,驅鬼多驗。即祈雨亦築壇,用巫作法事,代神語。又有神官,亦習媚神驅邪事,多信用之。凡祈福禳災,或先期許願後還,或隨許隨還。品物用豬、羊者少,率以刀俎烹麵、饃、酒、飯為敬。巫師在三代已有,而沿襲既久,多成邪術。杜之,則為過當,仍之,又幹禁典,要以存其教,不敞其俗,為不失風導之意雲。《宜川縣誌》載:十二月初八日,做糯米或黍米粥,雜以豬肉、豆腐,謂之“臘八飯”。
臘月臘八吃餴飯是陝北民間的普通習俗。餴飯所用之料為軟米、豆類等各種,有的湊夠八種,除了糧食外,有的還加入棗,稱為“棗餴飯”,有的還加入肉,稱為“肉丁子飯”。吃餴飯時還要打一些醬湯蘸著吃。有肉或棗的餴飯,有無醬湯均可。餴飯一般做的很多,全家人除了臘八日飽餐一頓外,剩餘的要在每天早上在甄篳上騰一碗,大家共同分食,一直吃到大年三十為止。這一習俗是因臘月要祭祀的大神共有八位,而且每位神靈的祭祀日又不同。要對八位大神分而祀之,既麻煩,又不便人們記住,所以,陝北民間從臘八開始,每日有餴飯,就是對八位大神的祭祀。這是一種防止漏祭的風俗習慣。
臘月廿三,是陝北民間送灶君的日子。《延綏鎮誌》載:祀灶神,用糖餅,以糖泥神口,並祝曰:“毋以惡事訴上帝也。”《延長縣誌》載:廿三日、廿四日,家家香楮、雞餅祭灶,以黃糜米麵作黃尖,食之。《宜川縣誌》載:廿三日夜,以雄雞、糖瓜祭灶神。
臘月廿三日送灶君習俗由來已久。陝北民間習俗是在廿三日就將灶君神宮裝扮好,神宮中有的貼有灶公灶母像,有的僅貼“灶君之神位”。兩邊貼對聯曰:“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橫批為“一家之主”。周邊用黃紙剪為穗狀,貼懸在周圍。裝扮好神宮後,在灶君神前擺放上糖瓜瓜、油炸炸和棗山山。棗山是在一個大饃上插上一簇棗刺,刺上紮著紅棗,故名“棗山”。用糖瓜和棗,是為了祈求灶君能在玉皇大帝麵前為本家甜言蜜語。油炸炸則是讓灶君吃了以後能美言之。有的還在灶神前獻上一隻雞,因民間傳說,灶君愛吃。
除夕夜。《延綏鎮誌》載:老幼設席飲酒,夜半不眠,謂之“守歲”。《延長縣誌》載:除夕多靜聽,卜來年吉凶。《宜川縣誌》載:除夕,親黨選門辭年,夜守歲。
陝北民間還有貼對聯、吊燈籠等習俗,春節還要敬祭天地諸神。
立春日。立春日在農曆中有在臘月的年份,臘月立春時陝北民間亦有慶賀。《延長縣誌》載:立春時,擊鼓放炮,名曰“迎春”。署中鞭春牛畢,爭搶春牛。得撮土,即調水泥灶,或剝得牛身席片,用紙糊為器,盛糧,俗謂之“歲收必豐,年運必達”。正月立春時,習俗與之相同。
舞獅的來曆
獅子威武強悍,矯健靈動,作為一種瑞獸,千百年來一直是我國人民心目中安泰吉祥的象征。每逢喜慶佳節都有獅子舞表演。如陝西的獅子上老杆就是全國眾多獅子舞中的一種。後來舞獅出現了兩大流派,即“北方獅”與“南方獅”。北方獅舞又被稱為“北魏瑞獅”。由兩個人鑽入“獅身”扮演的,稱為“太獅”,另有一個人扮作一頭小獅,身形矯健,玲瓏可愛,稱為“少獅”。舞獅時,先由一名緊身打扮的武士,手持繡球引導。並先開拳踢打,隨著京鼓、京鈸、京鑼等響器的抑揚伴奏聲,舞獅動作合拍,步步緊隨著繡球,蹣跚起舞。
南方獅子也叫“廣東獅子”,又名“嶺南醒獅”。獅身披蓋飾有流蘇的五彩布,表演側重在獅子頭上,表演時,還有一兩個人頭戴大頭佛麵具,做著引獅、戲獅的動作。
無論“南獅”還是“北獅”,人們都把它們認做是“瑞獸”。一千五百年前的南北朝時期,當時南朝的宋文帝派檀和之去討伐林邑,林邑王範陽用一群大象與檀和之的軍隊交戰,結果把南朝宋軍打得一敗塗地。正在危急關頭,檀和之手下先鋒官宋愨急中生智,想出用假獅子來反擊敵方大象軍的戰術。便連夜用布、麻等物品,做了許多青麵獠牙的假獅子,由兩名士兵披架一隻假獅子,趁著黑夜,隱伏在草叢裏。第二天,大象軍又來進攻了,假獅子就群起而迎戰,一個個張著血盆大口,張牙舞爪,直撲大象。大象果然被嚇退了,紛紛掉入預先挖好的陷阱中,宋軍大獲全勝。為了慶賀勝利,士兵們便身披假獅子“皮”,狂跳亂舞。從此,軍隊每次打了勝仗,都愛用舞獅來表示歡慶。後來,隨著一些士兵的退役歸鄉,舞獅活動便被流傳到了民間,並且發展成為具有多種風格和係統套路的民間遊藝活動,而獅子也就成了人們心目中能夠祈求到福氣、消災解難的吉祥瑞獸了。
門
我國古代對門的稱謂,單扇稱之為“戶”,雙扇才稱為“門”。門又有房門、院門、宅門等區別。我國曆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所以,門的修建也就形成了濃鬱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如:漢族有垂花門、牌樓門,均以垂蓬柱,彩畫裝飾,美觀秀麗。白族的門樓飾以飛簷,顯得富麗堂皇。江南住宅多用清水磚牆門,以精細磚雕和磨磚對縫見長。
宅門是住宅的第一個門,也被俗稱為“大門”。一般為雙扇門。傳統庭院式宅門多裝有門鈸,有的在門扇下角貼有雲形金屬護板。宮殿及高級住宅大門則裝有門釘、鋪首,以示顯貴。我國漢族傳統的四合院宅門的位置一般是根據陰陽八卦中的“巽”、“乾”方位而設立或者是安置在住宅的東南角(正房坐北朝南的住宅),或者安置在住宅的西北角(正房坐南朝北)。另有一些座向則應根據八卦具體決定。
影壁
影壁是我國傳統庭院式宮殿以及民宅大門內、外正對大門,起屏護作用的牆壁,也稱為“照壁”、“照牆”。
古人迷信,出入大門時忌諱見到鄰家的煙囪、房脊、墳地等物,故而在大門前建一影壁,以屏護遮擋。在此信仰的基礎上,逐漸被發展成為庭院建築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舊時,民宅在宅門外的影壁用材多與宅門、宅牆用材相配,或磚瓦,或木板,或夯土,以取得統一協調的視覺效果。但民宅影壁不得用琉璃磚瓦。影壁結構一般是下有以條石砌成的基座,上有筒瓦滾脊式壁頂。有的造飛簷,壁體或造一個壁心,上加雕飾,或做成三個壁心,兩側壁心稍加雕飾或不加雕飾,中間壁心要雕刻精美。院內影壁多為磚砌,較宅門前影壁較小,有加頂的,有不加頂的。多為一個壁心,或雕以花紋,或以磚砌成各式透心花格,富於裝飾性。
院心影壁是我國傳統四合院住宅內兩進院落之間所建之影壁,有的以影壁代院門,被稱為“院心影壁”,主要是屏護內院家人生活、活動,同時起分割宅院內間的作用,多為磚砌。因位處院心,很顯眼,故而常被作為內宅主要裝飾物而加以精雕細刻,因此,也起到了美化居住環境的作用。
跨山影壁,是一種不單獨占地,而是直接以房屋一側山牆作為壁體,在牆上接出一單坡壁簷,抹出壁心。壁心於四角雕刻花紋,使山牆同時成為一座秀美的一字影壁。跨山影壁多建在廂房一側的山牆上,有的住宅二門正對著內院廂房的山牆,將牆做成跨山影壁,可起到一定的裝飾作用和避邪作用。
一字影壁是平麵平直,頂線呈“一”字形的影壁。宅門影壁及院心影壁均常建成一字形影壁,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平麵為臥矩形的影壁,通體隻一個壁心;一種是正麵頂線是“凸”字形的影壁,有三個壁心。大戶住宅的影壁多砌築豪華,壁形雕成菱形、圓形或橢圓形,內刻精美的花鳥或戲劇人物,或刻上碩大的“福”、“祿”、“鴻禧”等吉祥字樣,壁心四角對稱,刻有花紋。“凸”字形影壁兩側壁心一般不做雕飾,隻在壁心四角刻以簡單花紋,用以襯托主壁。
房
正房是我國傳統庭院式住宅中位於主要縱軸線中心稍後的房屋,為全宅的主要房屋。是一宅之主居住的地方,一般坐北朝南,麵闊有三間、五間、七間不等。較其他房屋架間高大,構造宏偉,以懸山或歇山式屋頂居多。體現了舊時代占支配地位的宗法等級觀念。
東屋是我國傳統庭院式住宅中正房東側的盡間,又稱“裏屋”,多為兒女居住的房間。
上房是傳統庭院住宅中正房的兩端盡間,滿族人認為西屋是最主要的房間,故稱其為“上房”。
台階
台階是我國古代皇家宮殿及民宅中出入房屋、廊廈或宅門的梯形通道,也稱“踏步”。
皇家宮殿及宮門均建在離地麵一定高度的高台上,目的是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和皇帝的“真龍天子”身份。也有利於防水防潮。宮殿、門廊與庭院通過台階上下相連。台階一律為石質,由禦道與邊道組成。禦道為一斜坡,無梯,上雕龍、鳳、鶴、日、雲等圖紋,專供皇帝禦轎通過。兩邊道為石台階,大臣、轎夫及宮娥等走此道。庭院式民宅中也有房屋、宅門,廊前後設有台階。舊時,台階的級數及長短因宅主的官位、財勢的不同而不同。平闌式民宅及一些樓式民宅的底層與庭院間也通過台階相連,平闌式住宅的台階以木竹料為主,其台階的設置主要由房屋的構造所決定。
鼓樂行話
各行有各行的行業專用語,陝北民間鼓樂手們有他們自己的內部行話。
他們將嗩呐稱為“鉸閘鈴”。
鑔為“扇”,號為“神筒”。
如果禮讓同行吹一陣子時稱“吹一筒”。
稱總管為“架梁的”。
煙是“火腰”,酒是“火山”,炮手是“雷子”。
他們之間說掙了多少錢時,以劉、園、王、澤、忠、申、軍、張、愛、君來代替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屠蘇酒
屠蘇酒,亦作屠酥、酴酥。古俗,元日飲此酒以辟瘟氣。唐代盧照鄰《長安古意》詩雲:“漢代金吾千騎來,翡翠屠蘇鸚鵡杯。”
喝屠蘇酒是我國年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晉代就有了這一習俗的文字記載。《荊楚歲時記》裏有“於是長幼翻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飲桃湯,進屠蘇酒,曜牙鍚,下五辛盤,進敷於散,服卻鬼丸。各進一雞子。凡飲酒次第從小起。”
宋代陳元靚在《歲時廣記》卷五中載有屠蘇酒之藥方,以及飲用儀式和作用。
屠蘇酒為八品合而為劑,故而亦名八神散。即大黃、蜀椒、桔梗、桂心、防風各半兩,白術、虎杖各一分,烏頭半分。咬咀以絳囊貯之,除夕日薄暮懸井中,令至泥,正旦出之,和囊浸酒中,頃時捧杯呪(zhù)之曰:一人飲之,一家無疾,一家飲之,一裏無疾,先少後長,東向進飲。取其滓懸於中門,以辟瘟氣,三日外棄於井中,此軒轅黃帝神方。《歲時廣記》還引孫真人屠蘇論雲:“屠蘇言其屠絕鬼氣,蘇者言其蘇醒人魂。”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蘇,螝鬼名,此藥屠割鬼爽,故名。”清代蕭智漢在《新增月日紀古》卷一中雲:正月初一,“古人正旦飲酒,以少者得歲故先飲,老者失時故後飲,是日酒皆然,亦無屠蘇先飲之說。或曰屠絕鬼氣,蘇醒人魂,妄說也。”此說雖然,但民間相信屠蘇酒能驅邪辟鬼的觀念仍然十分堅定,至今,有些農村仍然有在春節期間飲用屠蘇酒的習俗。
三秦
人們習慣將陝西稱為“三秦”,那麽,三秦是因何而來?是項羽攻入關中以後將陝西分別交給三個人來管理,這三個人是秦國降將。章邯被封為雍王,鹹陽以西是他的管轄之地。司馬欣被封為塞王,鹹陽以東,直至黃河,是他的屬地。董翳被封為翟王,他的屬地在上郡。這三個人被封為王後,他們的屬地也就被稱做“國”。雍國就是現在陝西中部之西境地,塞國就是陝西中部之東境地,翟國是陝西北部,即現在陝北。到了晉代,所謂“三秦”的稱謂又有了變化,即前秦、後秦、西秦。現在所說“三秦”一般指陝南、關中、陝北。
陝北在曆史上的“屬管”
陝西在夏朝時為禹貢雍州,周代為京畿,東周以後屬秦。但東部分屬於晉。到了戰國時期,秦國建都鹹陽,陝西東北部屬魏,南境屬楚。陝北在這一時期應屬魏國。秦始皇為了統治的需要,建立了以京史為內史,兼治上郡,漢中等郡。上郡即陝北的綏德,它由內史來兼治。漢元年,項羽又以漢中為漢國,分秦地為雍、塞、翟三國,翟國即陝北,治所在綏德。漢朝,又複為內史,後改為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是為三輔,置司隸校尉以統之。又以上郡、朔方、西河等郡屬並州。
左馮翊是三輔之一,是關中道東部之地。它的意思是什麽?據《漢書·百官表注》雲:馮,輔也、佐也。右扶風在今關中道西部之地。《漢書·百官表注》雲:扶、助也。風,化也。與左馮翊皆治長安城中。
左馮翊、右扶風之意即輔佐助風。
西河,就是現在的榆林河,一名清水河,古帝原水。此水源自邊外,經榆林市,注入無定河中。
西河設郡是漢朝建置,治所在富昌,也就是現在的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左翼前旗,東漢移至離石,曹魏始於漢茲氏縣置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陽。晉朝曰西河國,後魏複為郡,金廢。
並州在漢時為今山西省及陝西之舊延安、榆林等府地。東漢時,並州刺史治晉陽,即今山西省太原縣治。
上郡是秦時建置,東漢廢置。上郡所轄為今陝西北部,即陝北以及今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左翼之地,治膚施,在今綏德縣東南五十裏處。上郡屬國城,漢代的上郡屬國都尉,治龜茲,故城在榆林縣。漢置龜茲於上郡,因處龜茲降胡而名。
傳統稱謂
在日常生活中,禮節在很多方麵都要用到,稱謂就是禮節的一個重要表現形式。舊時,如果有人不會稱呼人,就會被人們譏笑,說他“沒大沒小”、“冒大冒細”、“沒有教養”。所以,在傳統習俗中,稱謂是很重要的禮節表現。比如,在婚喪嫁娶中,就要使用很多的稱謂。在一般交往中使用的也不少。
稱謂從其使用場合來說,有一般稱謂和禮儀稱謂,現列表於後,供參照使用。
一、家庭稱呼
二、祖父祖母族稱呼
三、父母族稱呼
姑母
侄父親之姐
妹夫
姑父
內侄父親之表兄
弟
表伯
叔
表侄父親之表嫂
弟媳
表伯
叔母
表侄父親之表兄
弟之子
表兄
弟
表兄
弟母之祖父母
外曾祖父
母
外曾孫母之父母
外祖父
母
外孫母之堂兄堂弟
從舅(堂舅)
堂外甥母之叔
伯父
外叔
伯祖父
外侄孫母之伯
叔母
外伯
叔祖母
外侄孫母之兄
弟
舅父
外甥母之兄
弟之妻
舅母
外甥母之姐
妹
姨母
姨侄母之姐
妹夫
姨丈(姨父)
姨侄
四、契(寄)父母族稱呼
五、姑丈族稱呼
六、妻族稱呼
繼嶽
繼子婿妻之堂
內堂(從)
夫
外甥孫婿妻之舅父母
內舅
外甥婿
妻之表
內表
內表夫妻之表姐
妹
內表姐
妹
內表妹
姐夫妻之表姐
妹夫
內表姐
妹夫
內表妹
姐夫妻兄
弟之子女
內侄兒女
姑丈(父)妻兄
弟之婿
內侄婿
內姑父(丈)妻之契
內契
契女婿妻相認之
內如嶽
如婿妻相認之姐
妹
內如姐
妹
如妹
姐夫妻姐
妹之女
姨侄女
姨丈(父)妻姐
妹之婿
姨侄婿
內姨丈(父)妻之姨父
內姨父(姨丈)
姨甥婿妻之姨母
內姨母
姨甥婿妻之契兄
弟
內契兄
弟
契妹
姐夫
七、姐妹族稱呼
姻祖
姻再晚生姐妹夫之祖父
姻祖父
姻眷再晚生姐妹夫之祖母
姻祖母
姻眷再晚生姐妹夫之父母
姻翁母
姻侄姐妹夫之父母
姻父母
姻眷侄姐妹表之
姻眷(姻)
姻眷(姻家)
八、女婿族稱呼
姻
姻侄女婿之祖父
姻翁
姻眷侄女婿之祖母
姻母
姻眷侄女婿
女婿
嶽父、母女婿之父
姻兄(親家翁)
姻弟女婿之母
姻嫂(親家母)
姻弟女婿之父
姻眷兄弟
姻眷弟兄
母
姻眷嫂
(姻眷室)
姻眷弟兄女婿之兄弟
姻侄
姻待教生女婿兄弟之妻
姻侄室
姻待教生女婿之子女
外孫
外公外婆女婿之女婿
外孫婿
再外祖父(母)女婿之孫
外曾孫
外曾祖父(母)九、姻戚族稱呼
十、世誼族稱呼
禮儀稱謂
一、父親親屬
二、母係親屬
三、兄弟姐妹親屬
四、夫係親屬
五、妻係親屬
六、晚輩親屬